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古老艺术如何发展

古老艺术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06 07:32:36

⑴ 剪纸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那么它的发展现状如何呢

由于剪纸工具简单易行且用途广泛,因此该技术易于掌握,并且具有其他类别艺术品无法替代的性能。因此,这种艺术形式在整个城市和乡村中都得到了普及,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且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剪纸的未来发展仍然非常可观。


3.剪纸的意义

剪纸文化遗产具有社会意义,剪纸技术不仅影响的是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艺术家不仅可以剪纸,而且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这种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乡村中流行并受到人们的喜爱,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剪纸的发展也相当可观。

⑵ 现代西方艺术是如何发展的

美术和音乐是西方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以后,美术和音乐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体现现代精神的新风尚和新流派,令人眼花缭乱。美术界出现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行动绘画和色彩抽象绘画、欧普艺术、波普艺术等流派,音乐界产生了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电子音乐和爵士音乐等新流派。这一时期现代西方艺术的流派呈现出反传统,弘扬个性,反映现实的特点,风格和流派更加多元化,且变化频繁,艺术的中心逐渐由欧洲转移到美国。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潮流20世纪的西方美术是现代主义思潮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其突出的特点是反传统,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出一种叛逆者的姿态。在技法上,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色彩配置随意,点线紊乱,缺乏透视;在创作主旨上,都主张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科技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照相术和电影的发明对绘画的冲击最大,这两种新技术使运用机械手段准确无误地记录客观形象成为可能,从此意义上来讲,传统绘画技巧所完成的不过是照相机所做的记录事物表面的光反射反应而已。画家们再也不能以描绘事物的表面形状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了,他们只能转向用表现精神领域里面的东西来打动人。二是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20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人类进一步了解精神领域的活动提供了前提,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法国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观念等理论为艺术家从事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们逐渐从描绘客观世界的“外向艺术”转向描绘主观世界的“内向艺术”,艺术的社会职能也相应地由社会和教育功能转为满足人类普遍精神需求的“泛功利主义”。三是古代美术遗产和东方文化的影响。进入近现代以来,考古学家陆续在各大洲发现了一些原始土着文化的艺术品,这些古朴稚拙却又形象生动的艺术品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灵感。东方文化艺术品的西渐,尤其是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印度的石窟艺术等从各种途径传到了西方,这些与西方写实风格相异的新风格为西方艺术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没有继承,无以创新;没有创新,无以发展。20世纪一批富有创意的艺术家正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攀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20世纪的西方各种美术风格流派并存多变,且与商品化的联系更加密切。二战前,美术界出现了众多的现代流派。二战后,新的风格和流派像走马灯一样交错更迭,变异得更快、更频繁,资本和资本的逻辑也已渗透其间。

二战前的现代派美术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影响较大的流派。

野兽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最早的一个现代主义绘画流派。1905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秋季沙龙画展中,展出了马蒂斯、弗拉芒克、马尔开、杜飞等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规,被评论家称为“野兽般的艺术”,野兽派由此而得名,马蒂斯为该派的代表人物。野兽派各个画家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强调在创作中用大色块和豪放不拘的线条,来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自由意志,画面一般都缺乏透视感,具有装饰性很强的图案效果。

亨利·马蒂斯(1869—1954年)是法国着名的现代派画家。二十多岁正式学画,他继承了许多着名画家的优良传统,并汲取了东方艺术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已的画风,创作了大量刻意求新的作品,在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成为野兽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画家。马蒂斯的名言是“准确描绘不等于真实”。这句话成了现代艺术的纲领。他的主要作品有:《生活的快乐》。《蓝色的裸体》、《红色的和谐》、《打开的窗子》和《戴帽的女人》等。

立体主义是1907年在法国艺术界出现的一个新的艺术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毕加索和法国的勃拉克等,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毕加索。该画派主张把一切形象解体成最简单的几何形块,按画家的意愿组合起来。在他们的画中,一切物体、风景、人物和房子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既能看到物体的正面。侧面,还能看到其背面。立体派给人一种新的观察世界的方法,即多视角地观察世界,它盛行西方世界达半个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其最繁荣的时期。

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他7岁开始学习绘画,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立体主义。1907年创作了震惊欧洲画坛的《亚威农少女》,画面上五个人物的形体,尤其是脸部、正面、侧面、斜侧面全合到一起,完全违反了人的视觉所看到的形象。这幅作品被认为立体派的开端。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绘制过《和平鸽》,1937年绘制的反法西斯名画《格尔尼卡》轰动世界。

表现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挪威的蒙克、德国的基尔希奈、马尔克、俄国的康定斯基等,其宗旨在于表现内心世界感受到的一切,通常总是将现实的东西加以变形,使画面呈现激烈的、粗糙刺目的、悲怆的、恐怖的气氛。

未来主义产生于1909年的意大利,其代表人物是马利奈蒂、波菊巴。巴拉等。他们主张在绘画中要表现感情的爆发,表现飞速运动的力,在一个画面上表现抽象的动态美。

达达主义诞生于1916年瑞士的苏黎世城。该派随便从字典上捡出一个儿童语汇“达达”作为本派的名称,他们以虚无主义态度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认为艺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艺术可以是任何艺术家随心所欲的产物。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塞尔·杜桑的作品可以说是达达派的典型之作。使他一举成名的《下楼的裸女》,是一连串如机器人一样的重叠图画;帕行车车轮》是一只现成的自行车车轮倒竖在一张木凳上;《泉》是一个钉在木版上的小便池,更是惊世骇俗。

超现实主义是1922年前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分化出来的一个新流派。该派在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下,力图系统研究如何表达人的“潜意识”。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达利和米罗等。达利的《记忆的静止》,勾画了一个产生错觉的痛苦世界成内战的预感》描绘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恐惧。米罗的代表作为《海滩上的女人》等。

二战后的现代派美术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未使艺术发展本身的趋势得以中断,自20世纪初出现的各种现代主义美术流派,在战后依然显示着它们的创造力。但战争和社会的变迁毕竟还是会对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其中比较着名的有行动绘画和色彩抽象绘画、欧普艺术、波普艺术、照相现实主义等。这一时期,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中心从法国的巴黎逐渐转移到美国纽约。

行动绘画和色彩抽象绘画是五十年代在纽约产生的最为风行的一个美术流派,它属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在战后西方艺术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行动绘画又称“滴画”,最着名的画家是杰克逊·波洛克,他用在画布上滴溅颜料的方法,开创了绘画活动与下意识活动相结合的新途径。画家沿着画布边走边滴,他自身的运动与滴色动作相协调,由此来反映画家的绘画行动,所以得名为“行动绘画”。这种随意性极大,不受任何绘画技巧理论的支配,最终出现何种效果连画家本人都难以预料的方法,是与绘画中一切传统形式相背离的,它只关注于绘画材料本身和绘画语言,去追求色彩的的偶然效果。色彩抽象绘画,亦称“大色域绘画”。五十年代,以美国的马克·罗斯科为该派的代表。他的画往往是由简单的形状、彩色的方块、粗粗的线条组成,构成了一种抽象的空间,似乎表达了某种信仰或精神要素,常人往往是看不懂的。

欧普艺术又称“光效应艺术”或“视幻艺术”,兴起于六十年代的欧美。这一流派的艺术家运用各种黑白或彩色几何形体排列、组合、对比,或重叠,‘或交错构成复杂的图像,给人造成视角的错乱,形成变形、颤动等幻觉。该流派在英法意美等国颇为流行,拉丁美洲的阿根廷等国也出了一些名家。其代表作有:英国女画家赖利的《羽纹》、《三场暴雨》、《领悟》,法国画家瓦萨莱利的《索拉塔—T》,阿根廷的莱帕克的《三棱镜视幻作品》等。由于这种艺术的商业广告效应很好,因此,被广泛用于装饰艺术品的设计。

波普艺术是20世纪六十年代最典型的具象艺术。波普是大众的意思,所以,波普艺术又叫做“大众艺术”。1952年,一批英国的年轻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以及艺术评论家聚会,成立团体,倡导关注大众文化,由此掀起了一股波普艺术热。以后,在美国这种艺术流行起来。美国人罗伯特·劳申堡成为该派最着名的代表人物,他用照片、剪报和各类印刷品拼装起来,再用油彩画上几笔,构成一幅作品,后来,干脆用一条薄棉被作底,加一个枕头上去,再泼上颜料任其流淌下去,构成作品。这种作品与原来意义的画不完全相同,既有画的成分,亦有雕塑品的成分,还带有实物装拼的成分。

照相现实主义又称超级现实主义,是六十年代后期出现的绘画流派,也是高科技时代出现的一个新流派。该派的基本方法是摄影的放大和临摹。在题材选择方面比较广泛,往往借助于一张好看的照片或幻灯片放大作画,通过极端琐碎的细节临摹,以期达到比照片更真实的视觉效果二他们认为“逼真”和“酷似”才是艺术的要素。该画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查克·克洛斯,其代表作是《裸女》、《约翰》、《自画像》等。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新潮流20世纪西方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时期,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是其明显的特点,多种多样的风格和流派层出不穷。它们互相并存,互相影响。一方面它们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具有典型的20世纪特性,即挣脱传统束缚,主张标榜自我和反理性。另一方面,又有唯理性和反浪漫主义的一面。认为音乐是抽象的,除了自身。它不能表现任何东西。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相比在技巧上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如调的概念与和声概念的变化,乐曲节奏和旋律的变动,电子音乐的出现等。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各国间文化交流日趋增多,音乐的国界正在逐渐消失,流行的速度与频率也日益加快。20世纪主要的音乐流派是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新古典主义音乐、电子音乐和爵士音乐等。

印象主义音乐、表现主义音乐和新古典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出现于19世纪末期,其影响主要产生于20世纪,其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界承前启后的天才,他结束了一个时代,并把那个时代的成就推向高峰,同时又为一个新的时代开辟了道路。

德彪西出生于巴黎近郊,家庭没有任何音乐背景,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不断探索音乐的表现手法,1884年获罗马大奖。在19世纪九十年代,开创了音乐史上的印象派。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刻画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在调式、和声、音色等方面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并以崭新的音乐语言开拓了现代音乐的发展道路。在他创作的音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一种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他先后写成的管乐序曲《牧神午后》、歌剧《佩利亚斯》、管弦乐《夜曲》。《火海》以及钢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作。

表现主义音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同印象主义音乐观点相反,印象主义音乐重在反映外部世界,强调客观性;表现主义音乐重在表现内部世界,强调主观性。表现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勋伯格及其弟子贝尔格和威伯恩。

勋伯格生于维也纳,一生中没有受过多少正规音乐教育,几乎是自学成才,1908年后,在表现主义思潮影响下追求无调性等现代派创作手法,创造了无调性音乐。这种音乐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刺激人的听觉,适合于表现处于紧张状态的20世纪的“人”。二十年代他创造了十二音体系,并按此体系写了大量乐曲。所谓十二音体系,就是摒弃传统的调式、调性与和声体制,将半音音阶中的十二音体系任意排成一个音列,然后以倒置、进行等技法加以处理。为了避免任何一个音成为主音。在十二音未全部出现之前,其中任何一个音不得重复。十二音体系对7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学生贝尔格和威伯恩以后对十二音体系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勋伯格的作品主要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歌曲《摩西和艾伦》、大合唱《华沙幸存者》。

新古典主义音乐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的。一些作曲家把18世纪古典主义原则与20世纪新文化结合在一起,简化乐曲的素材、形式,大大压缩乐队的编制,使音乐风格简洁、冷静而富于理性。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188—1971年)生于俄国,1934年加入法国籍1945年取得美国籍。他的作品种类多,风格变化大,几乎涉及所有的重要现代流派。其着名的作品有:芭蕾舞剧《火乌》、《春之祭》、歌剧《浪子的历程》等。

电子音乐和爵士音乐电子音乐就是运用电子技术与设备制作出来的音乐。20世纪科技发展迅速,音乐与科技相结合成为现代派音乐的一大特色,一些作曲家不满足传统的乐器音响,开始大胆创新,尝试电子音乐。1951年,西德科隆广播电台首创电子音乐制作室,并于1953年生产第一件作品。1956年左右出市。电子发声器装置”,把各种发声器和声音变化器结合到一起.由统一的系统进行控制,使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大为简化。六十年代出现半导体技术后,合成器更加完善和小型化,并能参加现场演奏。随着电子计算机进入音乐领域,人们通过编制好的程序复制出特定风格的音乐,制作者运用电子技术可以任意组合各种奇异的音响,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电子音乐开辟了一块新的领地,开拓了无穷无尽的声源,发展前景为音乐界人士看好。

爵士音乐是19世纪末叨世纪初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新奥尔良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音乐流派,十几年后风靡美国,迅速传遍西方世界。它最初多数为新奥尔良黑人乐队演奏,当地黑人的祖先多数源于西非洲,因此,爵士乐具有强烈的西非洲音乐风格。

黑人处于美国社会的最低层,处处受到歧视和压迫,他们想摆脱现实生活的苦闷,因此在劳动、社交场合唱的歌曲中探合了白人的其他音乐,造就出了深含忧郁的歌调,被称为“蓝调”,这是爵士音乐的前身。后来当地一些乐队和黑人歌曲进一步合流,不久形成了最初的爵士乐。爵士音乐是一种喧闹、狂热的音乐。这种音乐以即兴演奏为基础,节奏感强,富于变化,适合表现现代生活。美国作曲家格仁文的《蓝色狂想曲》是现代最着名的爵士音乐作品。爵士音乐对以后出现的“摇滚乐”、“迪斯科”音乐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⑶ 对于这项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哪项?????????????????????????????????????????????????

⑷ 古代艺术发展的特点

艺术的分类有很多,包含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美术艺术,美术又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等艺术;艺术还有东方和西方之分,所以朋友问得太广泛。每一项都有东西方之分,如何回答朋友?
中国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鸡敞惯缎甙等轨劝憨滑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⑸ 对照古代与现代美术,研究现代美术创作对传统艺术是怎样借鉴与发展的

现在的美术大都是在融合了古代美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的图形、色彩、笔法的应用中不难看出;
国画方面在笔墨的运用;构图的挪用或改良,比如陈逸飞的吹萧女群像就是借鉴五代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之局部。

⑹ 近代艺术是如何发展的

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近代的科学进步,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艺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艺术门类空前繁荣,出现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艺术作品硕果累累,永载史册的艺术大师不断涌现,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7、18世纪的欧洲美术在17、18世纪众多的欧洲艺术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巴罗克与洛可可风格。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意为“不圆的珍珠”,后来引申为“异常的”、“夸张的”、“怪诞的’等多种含义。它发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建筑,17世纪至18世纪初流行于欧洲,在门世纪中期的法国发展到了顶点。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它首先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使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出现了新的风格,后来影响到文学与音乐的创作。

巴罗克艺术风格一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平衡,而倾向于宏伟壮丽、豪华浮夸,追求动势与起伏,显得自由活泼、情绪激动,充满活力,反映了专制君主、贵族的豪华富足和资产阶级的享乐情趣。

卡拉瓦乔(1573—1610年)被认为是巴罗克艺术的奠基者。他的创作手法以自然主义为主,作品大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卡拉瓦乔作品中的人总是被一片阴影包围,以突出风景的戏剧化和画中人的悲苦。其艺术可用“无情的真实”来形容。作品《死去的圣母》因把圣母画得太粗俗而被教堂拒收。卡拉瓦乔侧重明暗鲜明对照的画风,对后来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巴罗克艺术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意大利的贝尼尼(1598—1680年)。他集建筑家、雕塑家、画家于一身,打破了建筑、雕刻、绘画之间的界限,使三者相互渗透、融合,造成一种建筑、雕刻、绘画的混合物,这种“非驴非马”的艺术被古典传统艺术家讥为“巴罗克”(奇形怪状),巴罗克艺术因此而得名。

由贝尼尼增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巴罗克艺术风格的杰作。他注重装饰,强调运动感,大量运用波浪起伏的曲线,椭圆形列柱长廊、螺旋形圆柱和摇摇欲坠的雕塑,使这一宏伟建筑富丽堂皇,让人感觉整个建筑都在旋转,往上升腾,令人眼花缭乱,诱发人们的奇思遐想。现存其他着名的巴罗克建筑还有:法国的凡尔赛官、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俄罗斯的普希金村等。

巴罗克艺术在绘画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欧洲画坛“无冕之王”的佛兰德斯人鲁本斯(1577—1640年)。他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精通七国语言,善于办外交,曾担任过大使,自称为“业余大使”。鲁本斯是位多产的画家,他的作品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人物热情饱满,健壮有力,善于通过动感较强的结构来表达激动的场面。着名作品有《抢夺里西普的女儿》、《苏珊·芙尔曼》等。

《抢夺里西普的女儿》整个画都在动乱中,作品中两匹马、两男两女都交织在一起、马头马脚、人手人足像爆开的花朵一样向四面射出去,给人一种情绪激动的感染力。人物肖像画《苏珊·芙尔曼》中的芙尔曼体态丰满,大眼传神,洋溢着勃勃生机,同时借助飘动的发丝、帽子上装饰的羽毛和衣服的褶纹营造出巴罗克艺术特有的动势。

17世纪以伦勃朗(1606—1669年)为代表的荷兰画派独具风格。荷兰是西方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在这里有较多的思想和创作自由,这使得荷兰画派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现实性。画家们多以民间生活为主题,以普通人的趣味为基准创作。欧洲的风景画、静物画。风俗画大致都从荷兰画派开始。其代表人物除伦勃朗之外,还有哈尔斯、弗美尔。

伦勃朗绘画的特点是善于使用光线的明暗对比突出主题,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使整个造型具有厚实感。其肖像画代表作有《夜巡》、《杜耳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自画像》等等。

佛兰斯·哈尔斯(1580—1666年)是一位肖像画家。他摆脱了前人的传统主题和形式,以中下层市民作为画面的主角。卖鱼妇、就餐的士兵、小酒店里微醉的人,这些不同于以往以气宇轩昂、容貌俊美形象出现的画中人,在他笔下却得到永恒的生命。简·弗美尔(1632—1675年)是一位风俗画家,其绘画题材非常窄小,都是一些日常琐碎的场面。但是,平凡当中见神奇,画家通过绝妙的色彩搭配对比,使得整个画面非常恬静和谐,尤其表现出画中人那种沉思的内心世界,这在艺术史上是较为突出的。其代表作有《读信的女人》、《厨妇》等。

进入18世纪以后,注重内部装饰的洛可可艺术开始取代强调外在美的巴罗克风格。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含有“贝壳形’。“七歪八扭”之意,最早用来形容17世纪末法国建筑装饰风格,18世纪法国贵族在追求享乐的欲望下把它推向极端。其特点是小巧玲拢,精美雅致,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喜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以及轻淡柔和的色彩。这种艺术风格为路易十五所推崇,也叫“路易十五风格”,流行于欧洲各国,成为风靡一时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艺术在建筑、绘画、工艺上的成就最为显着。法国画家华托(1684—1721年)擅长描绘贵族的宴饮游乐、谈情说爱、歌舞弹唱,被认为是洛可可风格的奠基人。华托的作品格调较为高雅。这一时期,最能体现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建筑之一是法国巴黎苏俾士府邸的沙龙,由建筑师波伏朗设计。他着重室内的装饰,整个房间仿佛是想象出来的而不是建造出来的。

当时最受推崇的洛可可画家是布歇(1703—1770年),他是路易十五宫廷首席画家,有“巴黎之光荣”的头衔。他的作品主题浮华、色彩柔美精细、技法圆熟,他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画了许多裸身谈情说爱的画,以迎合王公贵族们享乐的需要。

在洛可可艺术风行欧洲的同时,遭到了启蒙思想家尤其是狄德罗的尖锐批判。在启蒙思想运动影响下,一批具有民主意识和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家相继出现。夏尔丹(1699—1779年)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笔下的人物朴素,画面构思的情节逼真,其代表作《午餐的祈祷》描绘了一个准备午餐的母亲,正关切地看孩子们作祈祷,反映了市民阶层日常生活

19世纪的欧洲美术18世纪末到19世纪,欧洲政治形势多变,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各种艺术思潮此起彼伏。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相继出现,印象派迅速流行。从法国兴起的新古典艺术流派表面上是在恢复和保存古代希腊、罗马精神,实际上却是在追求一种理想主义。虽然他们的作品以古典的题材为主,但作品反映出的精神却极具时代感。路易·大卫(174—1845年)是新古典主义画家的主要代表。他同情并参与法国革命,用古典艺术手法表现革命的主题,取得积极成果。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是法国大革命前夕鼓吹英雄主义的名作。《网球厅宣誓》、《马拉之死》等是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杰作。

《荷拉斯兄弟之誓》描绘荷拉斯三兄弟为保卫罗马甘愿献出生命的宣誓场面。画家明显是在颂扬爱国主义,展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革命精神。画面风格简洁持重,但却表达了大家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暴政的简单明了的革命思想。《马拉之死》笔法凝重,形象悲壮,具有古典主义所追求的“静穆和单纯的美”。这幅画上半部分是空间,下半部表现马拉被刺的情景,死者面部表情崇高、庄严。

大卫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古典主义画家是安格尔。他擅长肖像画,画法工致,注意形式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代表作是《泉》。

以反对古典主义的姿态出现的浪漫主义,其艺术特点是注意个性的表现,强调夸张和虚幻,情绪热烈而奔放。它的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哥雅(1746—1828年)和法国的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哥雅的《枪杀马德里市民》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人们公认的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枪杀》是描写西班牙义勇军反抗拿破仑而被枪杀的场面。整个画面充满着枪杀瞬间的残忍、恐怖的感情。《裸体的玛哈》、《着衣的玛哈》及铜版画《狂想曲》也是哥雅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不仅对浪漫主义,而且对以后的现实主义也起到了启发和滋养作用。

法国的浪漫派绘画以青年画家席里柯(1791—1824年)的名作《梅杜萨之筏》为先导。这幅作品取材于1818年震惊法国“梅杜萨号”远洋舰遇难事件。在这幅名画中,随波涌起的木筏是斜的,斜面上突起两个对抗的三角形——前倾的人群和后仰的帆桅,两股力量的矛盾造成了一股紧张感。在这里,人们看不到古典派的文雅、平静、秀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骚动、激情、挣扎和生死的搏斗。

继席里柯之后,德拉克洛瓦把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高峰,他思想倾向民主自由,艺术修养较高,有“浪漫主义狮子”之称。《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法国人民1830年为推翻波旁王朝进行的“七月革命”。画面突出了高举三色旗,象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政体的自由女神形象。手法上,德拉克洛瓦吸收了“巴罗克”艺术善于表现动荡场面的构图经验,借鉴了哥雅《枪杀》中的明暗对比效果,以及席里柯《梅杜萨之筏》里突现阴影的造型手法,使画面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整个画面只有七八个人物,但由于相互掩映,有虚有实,因而产生了遍地烽烟的宏大气魄。

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兴起,着名画家有法国的米勒、柯罗、库尔贝,以及俄国的列宾等。米勒(1814—1875年)被称为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生于农民家庭,在成为一名画家后还过着农民生活,从事劳动。代表作《拾穗者》、《播种者》、《樵夫》等,描绘了劳苦大众同贫穷和大自然的严酷斗争。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等,表现了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柯罗(1796—1875年)和巴比松派画家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代表,19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以巴黎南郊枫丹白露森林区附近的巴比松村作为创作基地,从事农村风景画和农村风俗画的创作,从而使法国风景画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批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柯罗是其突出的代表。柯罗的风景画和人物画不仅具有现实主义本质,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画坛的“抒情诗人”。《春天树下的小道》、《孟特芳丹的回忆》等是其代表作。

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年)也是19世纪法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石工》、《画室》等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印象派的出现始于19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随即影响到整个欧洲。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成就的启发,印象派美术在以现实为基本题材的基础上,尤为注重光和色的创新。根据当时物理学的实验,印象派主张以太阳光谱所呈显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作为原色,表现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他们用一笔笔色块组成画面,表现自然中的“外光”,企图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和“色”的生动的跳跃感觉。印象派一般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马奈和莫奈为代表,后期以塞尚为代表。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被认为是前期印象派的先驱。他率先在绘画的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革新,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一种色彩明快、运笔流畅和新颖生动的效果。其代表作是《草地上的午餐》。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年)的代表作是《日出·印象》。这幅画画的是美丽的日出:辉煌的太阳冲破重雾,在空中升起,河面上波光闪烁,对岸有一排模糊的房屋。有位评论家根据此画嘲讽他们为“印象派”,“印象派”因此得名。

保尔·塞尚(1839—1906年)是后期印象派中的杰出代表。除了光以外,他更注意表现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用色块表现物体的主体和深度。由于塞尚在艺术语言方面的创新,后人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在后期印象派中,还有两位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着名画家:荷兰的凡·高和法国的高更。

古典主义音乐西方近代音乐产生于16、17世纪之交的意大利。18世纪时,音乐中心转移到奥地利,维也纳成为欧洲的音乐城,出现了许多世界着名的古典主义音乐大师。

17世纪时,在音乐领域先后形成了威尼斯乐派和那波利乐派。威尼斯乐派率先尝试器乐合奏,首次使用了“奏鸣曲”、“交响乐”等概念。那波利乐派则以生气勃勃的抒情歌剧影响了整个欧洲。在法国,有“歌剧之父”之称的吕里(1633—1687年)将意大利情趣和法国古典悲剧相结合,创造了法国歌剧的特色。在德国,作曲家巴赫(1685—1750年)将他对宗教的信仰和对音乐的热爱融为一体,使宗教音乐达到完善的境地,巴赫也因此被誉为“德国音乐之父”。

18世纪后期形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其奠基人和主要代表是海顿(1732—1810年)和莫扎特(1756—1791年)。

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为古典交响乐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莫扎特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600多部作品。他的音乐作品突出表现了对专制主义的控诉与反抗,表达了极为深刻与宽广的音乐语言和思想感情。

继海顿和莫扎特之后,德国的贝多芬(1770—1827年)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大量的钢琴曲和弦乐曲。贝多芬不仅代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以特有的气势表现了人类与厄运的抗争,生动体现了人类对命运的不屈精神和最后的胜利。他的《第九交响曲》,多方面运用高难度和精湛的音乐技巧,抒发了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在最后乐章中以席勒《欢乐颂》的歌词合唱为结尾,打破了交响乐的传统,以增加人声来丰富管弦乐的表现色彩。

浪漫主义音乐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兴起。浪漫主义音乐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幻想和主观感受,着力挖掘音乐的多种表现性能,突出音乐的抒情性,从体裁形式到具体表现手段都进行了许多创新,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

德国的威柏(1776—1826年)和奥地利的舒伯特(1797—1828年)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威柏于1812年创作的歌剧《自由射手》被称为“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舒伯特是一位伟大的歌曲作家,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其音乐风格既有古典的清新、纯朴,又有浪漫的和声处理和自我表现,感情炽热,想象丰富,使歌曲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界。因此舒伯特有“歌曲之王”之称。

19世纪三十年代,浪漫主义音乐思潮进入一个新阶段,德国音乐家门德尔松(1809—1847年)和舒曼(1810—1856年)是主要代表。

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是《仲夏夜之梦》。这是为莎士比亚同名喜剧的配乐,它通过浪漫主义的诗意幻想,把听众带到莎剧中梦幻、戏谑的气氛之中。舒曼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最杰出的继承者,其主要作品有《狂欢节》、《蝴蝶》等。

19世纪中期,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鼎盛阶段,在欧洲各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着名的有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柏辽兹、德国的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等。

肖邦(1810—1849年)被称为“钢琴诗人”,一生专事钢琴创作。李斯特曾以钢琴演奏闻名于世,代表作有《匈牙利狂想曲》等。

将19世纪音乐的浪漫主义精神表达得最充分的是歌剧。歌剧的创作和活动中心在意大利,以罗西尼和威尔第为代表。

罗西尼的作品旋律优美,技艺精巧,成为美声唱法的创造者。威尔第把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歌剧创作推上了顶峰,他先后创作了27部歌剧,《茶花女》《奥赛罗》等都是他的不朽之作。法国比才的歌剧创作成就也很高,他最出色的作品是《卡门》。

19世纪下半期,轻音乐首先在奥地利音乐生活中兴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以创作“维也纳圆舞曲”着称的约翰·施特劳斯一家。

维也纳圆舞曲的奠基人是老约翰。施特劳斯(180—1849年),而成就最高的当属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节奏鲜明有弹性,旋律悠扬流畅,显得轻快华丽而富有生活气息。他一生共创作了400多部作品,代表作有《蓝色的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美丽的五月》等圆舞曲。小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19世纪中后期,随着东欧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统治,创建本国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其中许多音乐家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形成了民族乐派。民族乐派音乐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俄国。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则是俄国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代表作品有《罗米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舞剧《天鹅湖》、《睡美人》,歌剧《黑桃皇后》等。这些作品所塑造的鲜明、深刻而生动的旋律形象,具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成为俄罗斯和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柴可夫斯基被誉为“旋律大师”。民族乐派着名的音乐家还有捷克的什克劳普、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艾凯支,波兰的泽林斯基等。

⑺ 岩画,这种跨越时间和地域直击心灵深处的古老艺术是如何诞生的

岩画是人类最初的艺术,是文字最初的模样。关于岩画,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它的图像意识。岩画上的图像是先民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头脑中的自然反映,一般而言,岩画上所反映的事物与先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贺兰山岩画拓片

在某种意义上讲,先民们在岩画艺术陶醉中,追寻着最强烈的美感享乐,同时也祈求着人口和生产的兴旺发达。

⑻ 中国古代说唱艺术是怎么发展的

一:古代说唱艺术

【诗话】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其体制是韵文与散文相同使用,韵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诗赞。宋元间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二:说唱艺术——为戏曲铺就的文学土壤

中国戏曲是融诗歌、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这个综合形态不是拼凑杂陈,而是一个有序的组织。它是以叙事诗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演员装扮、表演人物形象的原则来进行结构的。其它艺术成分进入这个戏剧结构形态,必须承认、服从这个原则。如果说,民间歌舞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做好了第一种准备的话,那么叙事诗就是第二种准备,即文学准备。
这种文学准备,是由说唱艺术提供的。因为说唱艺术一方面为之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有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有说有唱的艺术表达方式。

http://www.ccnt.com.cn/show/chwindow/culture/xiqu/other/gudaigewu7.htm

三:我个人认为,佛家唱经也是一种说唱艺术,

个人观点,不可盖面,

⑼ 中国古代艺术起源与发展作用在民还是在官

中国古代艺术起源与发展作用在于官,从古至今,古董艺术品都是权贵阶层的玩物,是身份与地位的一种体现,青铜器、玉器、瓷器、红木家具、字画等艺术品,一般百姓难以接触,基本都在皇族、官僚或地方富豪手中传承。宫廷风格通俗点说就是找最牛的人用最牛的料做最牛的东西,过去对工艺匠人已经有官府专门的行事机构进行管理,分工很细致,而且地位也相对较高,《考工记》中就有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的说法。

还有,很多时候为宫廷和民间制作器物的是一个圈子的人,他们在为宫廷制作时会有一些接地气的想法,在为百姓制作时也会引入宫里流行的器型和装饰,一个不确切的比方,他们用高脚杯那我也要,他们镶钻。

如果遇上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的主,他们甚至可以花3年的工夫做一个碗,可想而知其精美程度,所以从这方面看,精美是有条件的,主子耗费财力,给手工艺人提供材料,并保证其温饱,又有足够的时间去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

然而平民百姓不可能为了一个碗付出如此代价,他们只能选择普通但实用的材料,一切以实用为首要原则,一切不必要的装饰能免则免,所以民间风格通常是质朴的,它不一定精致,不会所有的细节都仔细推敲,因此古代艺术品发展和起源作用在官而不在民。

⑽ 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着作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着名的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着作便应运而生。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着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着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这方面有影响的着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着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域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宇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着作。《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着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着。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着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着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这些论着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着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比如对书法发展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着作。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着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

阅读全文

与古老艺术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9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7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8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1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3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0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7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1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1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4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3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