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传统艺术的核心是什么延伸出来的艺术形式还有哪些你比较喜欢哪种传统艺术的
摘要 亲,艺术不存在一个具体的核心。延伸出来的艺术形式还有中国古典艺术核心内容的领域应该包括中国古典绘画(壁画,雕塑,国画,书法,篆刻),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小说,戏剧,诗歌)。小编个人比较喜欢古典音乐哦
‘贰’ 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在于意境体验。
对于美的认知,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感观认知,眼耳鼻喉等直观的认知。中式美学是超出事物本身的,“意境”为中式美学的核心,出于对宇宙本体“道”的尊崇,中国人将美归之于道,又基于对道的艺术诠释,将美归之于道的形态——“意象”和其高级形态“境界”,美在道,亦即美在意境。
由中式美学引发出了一系列相关的中式美学词如:雅、逸、妙、空等等,皆是意境。中式美学空灵,比如一副中式的画作和一副西方画作一同展览,西式画作就直白易懂,写实、色彩绚烂;而中式则引人驻足细观,引人入境,观画悟道。由无至有,由有至无。
中国古人一直就有九雅之说:寻幽、酌酒、抚琴、莳花、焚香、品茗、听雨、赏雪、侯月。都为极其简单平凡的事情,却都涵盖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对美的追求及感受。
(2)传统艺术核心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
1、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更趋向于崇拜自然,陶塑、陶器等多出现动物造型,艺术造型多符合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法则,初具节奏和线条的韵律美。玉器的艺术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色之一。
2、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具备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等特点。此外,商周时期,我国已经出现最早期的绘画:譬如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以及战国时期的《御龙图》。
3、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艺术品多用于墓葬,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为代表。而非墓葬品的艺术风格,则逐渐开始受到佛道等宗教和百家哲学影响。
4、两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代中,中原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大面积占领,分裂而动荡的局势,反而刺激了古代艺术的发展。美学标准逐渐诞生了。比较有名的有文学评价方面,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着的《昭明文选》。在《文选》中首次提到了诗文的评判标准,不应由道德观念所限制,而更应该遵照审美价值本身,正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5、隋唐时代
隋唐时期的开放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唐代,世界各国的商人和游客出现在长安的街头。大概是受到这种国际化的影响,唐代的审美更倾向于丰满的形体,穿着也较之前开放许多。
在绘画方面,除了一直存在的宗教绘画外,出现了宫廷绘画和文人绘画的划分。这种划分,也深远地影响到后世,两个派别一直为孰高孰低争论不休。
宫廷绘画,又称为院体画,是指中国古代皇室宫廷画家的绘画作品。这些画师专门为宫廷从事绘画创作,一般被称为“待诏”。他们是专业的画师,绘画风格多以工整细腻、细节繁复而写实逼真为主。代表人物有:阎立本、张萱、周昉(后两人更擅长仕女图)。
6、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的文人政治和理性思维的出现,使中国古代艺术又一次达到了高峰。在着名皇帝兼画家宋徽宗的领导下,宋朝的宫廷绘画达到鼎盛。
宋朝在建国之初建立了翰林图画院,然后集中了社会上的名西蜀南唐两地的画院画家。翰林图画院归内侍省管理,专门为宫廷及皇室贵族服务。画院通过考试录用或升迁人才,考试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既要求状物绘形的严格和写实技巧又强调立意构思,多摘取诗句为题目。宋徽宗赵佶对皇家专门的画院即宣和画院的支持,使得院体画在北宋后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7、元代
虽然是一个非汉族统治的朝代,但中国艺术并没有如想象般消亡。虽然宫廷画比之两宋降至了历史低谷,但文人画却罕见地发扬光大。元代最着名的当属赵孟頫和“元四家”。赵孟頫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中可谓是承前启后的人物,虽然他以货真价实的“赵家人”身份出仕元朝多多少少给他背上了骂名,但他的画作是一种全新风格的开启。
8、明代
在着名画家和评论家董其昌的影响下,绘画艺术被分为了南北两宗。他将文人画尽数列入南宗,讲究顿悟。同时他认为,只有文人和士大夫可以将画家本人的道德观与画作对象的道德规范结合并体现出来。
9、清代
清代中国艺术受到西方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主要表现在宫廷画家开始追捧西方的阴影技法和透视技巧,尝试将西洋画的风格和传统绘画结合。宫廷画家焦秉贞在西洋教会的指导下学习透视、景深等技术,开辟了全新的绘画风格。
‘叁’ 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语言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肆’ 传统艺术的核心是雕塑吗
艺术不存在一个具体的核心,雕塑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就跟其余的方式,绘画、音乐等一样。
‘伍’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儒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儒家美学的政治色彩与伦理色彩比较浓厚,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功利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儒家主张“入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正人正己,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美学的代表人物杜甫,尽管杜甫仕途坎坷,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亲历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生活困窘,但始终不改初衷。甚至在写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的极度困窘中,杜甫所祈求的也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天下寒士的温暖。受儒家美学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十分严谨,讲究对仗、工整、格律,如他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诗,两两成偶,对仗工整,一句一景,彼此并列。
道家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受老庄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影响。道家美学崇尚自然之道,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道家主张“出世”。认为真正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 。道家美学代表人物李白,原来也有政治抱负,受到唐玄宗的礼遇,供奉翰林,但政治上并不受重视,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就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长安,遍游名山大川。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老庄道家的意味,渴望精神的绝对自由,仙与酒成为李白常常吟咏的题材。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游名山游”。李白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可以看出李白的道家思想飘逸的一面。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主张“心”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一切法皆从心生”,高扬“心”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遁世”,即避而不入。禅宗认定法由“心”生,境由“心”造,而“心”是空寂的,所以“心”所显现的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虚幻不实。禅宗美学的代表王维虽然受到儒家道家的影响,但更多地受到佛教禅宗美学的影响。王维长期在京供职,官至尚书右丞,晚年笃志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的诗里都充满了浓郁的禅意。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正是儒、道、释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道,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高范畴, 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道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侧重于“人道”或“论理之道”,禅学的“佛性”(即心即佛)相似于“道”的概念。天、人统一于“道”,也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 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时,中国传统艺术又十分重视情理交融、情理统一。
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因而,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汇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舞是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画法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
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是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是一种体验有得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虽然人人都可具有悟性,但只有博采众通、功夫不断,才能达到悟的境界。“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 “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因此,避免重复雷同,求异求变,不仅不与求和谐的整体思维方式相矛盾,相反,它正是体现出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在发现多样统一而求“和”的同时,中国古代哲人又发现了对立统一而求“和”。与多样统一相比,对立统一更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以对立统一来说明“和”,表明中国古人对“和”的本质认识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范畴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地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 “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陆’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传统伦理道德
古代人非常重视人格,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还是修身,即人格方面,而人格就是和道德几乎相等,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人格高尚等同于这个人的道德高尚。(参考资料:http://..com/link?url=oU2fblv9J__3O5IU5MwGTX7WDA2z4tBfRM177-bfHKTK////注:仅供参考!)
‘柒’ 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核心中的核心吗
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核心中的核心,中国艺术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书画。例如中国瓷器主要形式是中国书画。书画同源,汉字的起源是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会意、形声、象形、指事更是汉字与洋文读音法的区别。中国画表现形式是点线而非西洋画的面,较抽象,书法就更抽象,因此书法更讲究意境。赞同0|评论
‘捌’ 中国传统艺术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以什么为核心
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答:中国传统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厚土壤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可大致将其概括为:道、气、心、舞、悟、和等六个方面。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 人生价值的学说。 “天人合一”强调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还包括人与人的一体性。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物质的气被精神化、生命化,这可以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概括;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得“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 “气韵生动”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后来逐渐渗透与融会到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和”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实现。对立统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具有特色的朴素辩证思维观,并对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学的许多经典语汇都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出现,如“刚柔”、“虚实”、“动静”、“形神”、“文质”、“情理”、“情景”、“意象”、“意境”等,其中,偏于精神性的一面,更多地在矛盾统一中处于主导地位,如“形神”中的“神”,“情景”中的“情”,“意象”中的“意”等。正是这种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智慧光芒的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思想中极富有民族特色的辩证和谐观——“和”。
2、什么是艺术意蕴?
答: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配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但欣赏者意见纷纭、众说不一,有时甚至艺术家自己也说不明白。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对整个作品的领悟和体味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
第五,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不
‘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