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当代艺术家如何吸取营养

当代艺术家如何吸取营养

发布时间:2022-05-18 12:01:42

❶ 作为当代书法人,我们能从日常书写中的红色经典汲取哪些营养

摘要 而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要求书法人必须具有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主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在社会发展中贡献应有的力量

❷ 作为设计师为什么要从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

因为设计是一种工业艺术,而艺术永远都要多元化才能最大化艺术。当设计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通过换个角度,到其他艺术中汲取营养,那么设计就能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❸ 作为艺术爱好者,当代画家是如何从古代传统艺术文化中撷取创作灵感的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俄国大画家列宾写到:“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柴可夫斯基也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画家的作品所表现的是自己独特的思路、见识、表达和感受,是具有个性的产物。因此,不能止于摹仿名家、名作。要从大家的作品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观和艺术感触来进行创作,独立思考才能触发灵感

深藏的苦难岁月刻记跃然画上,是源于画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象的迸发,突出其个性;是源于心灵的再创作;是思想、理念、观察和情感结合后的升华;是超越自然物表层向提炼出来的更高层次的情感倾诉。

❹ 艺术对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地阐释了艺术教育的极端重要的价值。

艺术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产流水线的意识束缚,从而继续印证和发扬文化的多样性。在思考和知识层面的需求上艺术也依然体现着功能性:已知的各种科学方法论必须建立在逻辑线索上,而艺术则用无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体验现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上的风景。



当代艺术日常生活特征

当代艺术家的实践往往介于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和具备日常生活特征的视觉因素之间,同时经过现代主义时期创作者的实践,艺术已经具备了广泛性跨文化的效能。无论是评论家还是公众,当凝视或讨论艺术作品,意识到创作者所穿越的文化边界时,个体知识结构被抚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边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换算公式其中也计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触发点,一边日复一日重蹈着现代艺术早已完成的实践。这种做法在当下特别是公众社会范围内因为有着“艺术”的庇护伞而不断调整着自身的正确。

❺ 如何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汲取营养为现代设计服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设计艺术的交流如河同水密,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尽管设计师对于设计元素的运用百卉含英,丰富多彩,但是,受思维定式的潜在影响,设计师的思路总习惯于以当代的视觉元素作为设计创意的敲门砖,进而忽略了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启示。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传承文化,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元素。每一个传统元素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都镌刻着深深的民族烙印,这些文化所构成的美的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博大而精深。有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虽然,这种论调至今仍在不断争论之中,不可否认的是,世界各国对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重视已经达到空前未有的状态。在当今“文化快餐”“文化渗透”等文化无国界的大环境中,各国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元素愈加显示出弥足珍贵的价值。
在中国现代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丧失了自身的话语权,设计作品也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如何认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共生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妙手天成地与现代设计艺术合理结合,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又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能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追求和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现代设计艺术的创意思维与设计元素
设计艺术中不能缺少创意,创意是一种心智的感悟历程。“设计创意的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贯穿于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创造’的意义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束缚,以独创性、新颖性的崭新观念或形式体现人类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开拓新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动。”[①]
创意的过程是一连串设计元素的重组和创新思考。设计师在接到设计任务时首先想到的是设计的目标,进而考虑如何实现确定的目标,通过创意的酝酿、顿悟来实现设计的超越和升华。设计的创意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出现“山穷水尽”的现象,甚至到了“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的境况。[②]我们经常在设计实践中这样总结,设计师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即设计师如何超越自己,如何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在2007中国·武汉艺术教育高峰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的许平教授指出一个社会不健康的逻辑:“设计就是工业的,工业的就是西方的,西方的就是现代的,现代的就是科学的,科学的就是进步的”。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设计发展水平滞后,是因为西方设计传播受阻”等等类似的论调和思维比比皆是。我们在国内的平面广告设计中,经常出现全英文的广告语和文案,一些设计师片面地认为设计作品加上中文就土气,有的作品明知面对的都是中国观众,还是堆砌一些英文单词或字母的组合,有的为了“哗众取宠”甚至凑上些汉语拼音,认为通过这样,作品就能洋气起来。其实,我们自己守着个金山还在到处找钱,很多时候国外设计师反而是从东方、从中国元素中寻找灵感。
刚刚在中央台黄金频道播出的一个古装戏电视连续剧,我特别注意到演员表的字幕中,在一个中国着名演员的名字后面加了一个括号、括号里特意注明“英国籍”,与以前许多该演员出演过的节目相比,这个小小的变动,在这个没有一个“外宾”出演的剧中,显得尤其扎眼。我们暂且不去分析该演员的是否因为某种原因真的加入了英国籍,这个“外宾”的的出现,也折射出一个社会现象——崇洋媚外。设计界更是如此,我们周围经常有人炫耀自己的设计风格出自学习日本设计,把某某日本设计师奉为祖师爷,却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日本设计师的文化底蕴还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习惯于从西方的审美思想镜子中照出自己模仿格调的一脸无奈正是当下设计创意思维的困惑。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在《谈工艺美术设计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一切艺术创作或工艺设计,不能摆脱旧套的束缚,不能突破陈规,独具风格,熟而不生,这是不符合艺术创作要求的。”[③]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新材料、新发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在这种局面下面,面对着一个如何认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关系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现代艺术创意中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元素的问题。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跳脱理智、逻辑、直线的思考,摆脱思维惯性,把中国传统元素重新组合,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即旧元素,新组合、新创意、新突破。
2、 设计文脉中的中国传统元素
尹定邦教授在他所着的《设计学概论》的序言中提到:“自古以来,人类智慧的基点不外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靠造型设计去实施;另一个是非物质方面,靠思想、制度、舆论和礼仪去实现。如果还有第三个方面那就是两方面的综合。”[④] 通过以上的三个方面,物质是基础,需要靠设计来具体实施,足以看出设计对整个世界文明及其发展的巨大影响。
最近几年,从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到建筑设计领域,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越来越多,在设计文脉中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元素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元素就是符号,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是浩如烟海。从文化层面上看,“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各种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范围,即包括社会的人的能动性形式的全部丰富性。”[⑤]人类学家弗郎兹·博阿兹曾从文化结构的角度,把文化分为三类:
(1) 物质文化——食物的获得、保存、加工,房屋,衣服,制造工艺的过程,物产,运输法等。
(2) 社会关系——一般性经济状态,财产权,战争,和平时的部落关系,部落内的个人地位、部落、氏族、家族组织、通讯形态、性别和年龄上的个人关系。
(3) 艺术、宗教、伦理——装饰、绘画、雕刻、歌谣、故事、舞蹈,对照自然状态、神圣存在状态的态度及行动等。[⑥]
从以上文脉中理出设计文脉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可谓是只鳞片甲。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我们只能如艺海拾贝似的罗列一小部分元素如:
中国画、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敦煌壁画、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
秦砖汉瓦、兵马俑;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中国结、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钟鼎文、汉代竹简、甲骨文 、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唐装、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 、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
中国漆器、剪纸、风筝、筷子;
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
对联、门神、年画、 鞭炮、谜语、石狮、舞狮;
华表、牌坊、长城;
中秋月饼、饺子、粽子、糖葫芦;
金元宝、玉石、如意、八卦等等……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难以一一例举。几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在我国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师从中获取的设计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它也许经常给你一种意想不到的设计感悟。
3、 设计文脉中的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启示
我国当代艺术学家张道一先生曾提到:“张果老倒骑驴,骑在驴上向后看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在比较中鉴别,在现象中归纲,理出一条思路,驴儿驮着往前走,走向新的时代,不是固守于旧的迂腐不化,而是创造者新的去开拓未来。”[⑦]
作为千年流传下来中国的传统元素,我们如何使它们能够很好的被继承、被利用,成为对现代设计艺术有益的启示。这些东西是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现代设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利用它的位置,通过智慧的创意思维,使其衍变成为新的设计元素,为我们现代艺术设计服务。
即将在北京举行的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为中国设计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设计机会,在普通民众的潜意识里,为奥运会的系列设计一定是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设计思潮接轨的设计风格。当一个个被国际奥组委认可的设计项目逐渐浮出水面时,我们蓦然发现,为奥运会的系列设计作品里骨子里流淌的还是华夏民族的血。从陈少华与韩美林合作设计的北京申奥标识“太极拳”开始,北京奥运会的系列设计成了中国元素的试验场。
北京申奥标志采用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典型颜色,以生动的图形表现了一个人打太极拳的动感姿态,又是一幅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图案,即“同心结”或“中国结”,它以其简洁的流动线条蕴涵着优美、和谐及动感,寓意着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见图1)正是该作品里的中国元素深深地打动了奥组委的每一位官员,成为申奥成功的最大的视觉功臣。也引导了中国民众对“中国结”空前热爱的一个社会潮流。
接下来,在亿万民众的期待中,诞生了北京2008奥运标识“舞动的北京”——中国印。该标志以独特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篆刻印章的形式,结合中国传统书法的神韵,把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内涵,这个设计也使“中国印”从中国舞动着走向世界各地。

北京2008奥运奖牌的设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组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探索、构思,最终确立了以中国玉配的形式,得到了奥运组委会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也是中国文化符号成功地运用于现代设计的典型案例,这款火炬是由联想集团创新设计中心集体设计的,灵感来自在我国历史已经非常悠久的“祥云”图案,祥云代表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它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符号之一。火炬的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随着纸的出现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播。
“众里寻它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⑧]没有“千网络”的上下求索,不会有蓦然的顿悟和理解。以上设计之所以能在设计中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把中国元素巧妙地融进设计中去,关键是设计者的知识背景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同时反映出中国元素带给设计领域的文化灵感。
国际着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设计文脉中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外表上,整个设计、生产、制造、消费以及使用体验的过程都应该感受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经验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主题透彻的理解和新颖独特的思维角度。
对设计文脉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运用,并非生搬硬凑、搬用原形,而是以现代构成原理进行解构后的重新组合和搭配,传统元素、事物的再认识,再理解可以带来新的思维方式,进而提高现代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和创意能力。我们深信,在中国深深的文化底蕴中成长起来的当代设计师们,只要在设计中握住了中国人的智慧与能力中的优势基因,凭借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设计一定会屹立于世界之颠。

❻ 要成为一名成熟的艺术家需要怎样的修养麻烦告诉我

下面这些是帖来的 你看下 ,有点多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它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具有自己独具的规律和特征。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在艺术家这一总称下,又有许多各自不同的艺术分工。艺术家既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家、雕塑家、画家等,也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等。在戏剧、电影、电视、舞剧、交响乐等这样一些集体创作的艺术形式中,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由许多艺术家们组成的创作集体完成的。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发愤着书,写出了将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优美性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巨着《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晚年在“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的贫困清苦的生活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石头记》 ( 即《红楼梦》) 的创作,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讲:“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执着的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往往转化成为强烈真挚的感情,成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内在动力,从这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讲,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异于常人的丰富情感,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家应当具有特别敏锐的观察、体验与感觉生活的能力,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象力融汇入艺术作品中,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样,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产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它精神生产来,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就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来。对于艺术生产来讲,就是要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显然,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对于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和体验,作为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已故着名电影演员金山曾经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
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着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般来讲,在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直接体验是基本的,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间接体验是必要的,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主客体这两个方面,艺术家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无庸讳言,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艺术天才,具有艺术的天赋和才能。例如,奥地利大作曲家莫扎特幼年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 3 岁学弹钢琴, 5 岁开始作曲,7 岁就随父亲和姐姐组成三重奏乐团,到欧洲各国的几十个城市作旅行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狂热的赞赏,11 岁时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剧的创作, 13 岁时便担任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但是,艺术才能虽然同艺术天赋分不开,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有赖于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才出于勤奋”这句格言同样适用于艺术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虽然有超人的天赋,但他的成就与后天的刻苦钻研和勤奋实践有着更直接的联系。李斯特 10 岁时就到维也纳正规学习音乐,12 岁时又只身来到异国他乡的巴黎,准备进音乐学院接受系统教育,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后来在巴黎期间,与流亡巴黎的波兰钢琴家肖邦交往,与德国作曲家舒曼通信,注意吸收巴黎各家各派钢琴演奏之所长,并且同当时法国的文学家雨果、乔治·桑等交往甚密,从中吸取了不少艺术营养,还注意从民歌和民间中吸收养料,终于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学派。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技艺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达·芬奇之所以在绘画艺术中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除了优越的艺术天赋、刻苦的技巧训练外,同他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有很大的关系,他到佛罗伦萨后,除了学习绘画的技能技巧外,还向数学兼天文学家托斯卡奈里等人学习数学、透视学、光学、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广博的文化基础。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无不来自勤奋的学习、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实践。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❼ 董明洋的艺术评论

——董明洋水墨岩画的当代价值
文/ 赵一明
继承和创新的融合,传统和现代的对接,是艺术家探求的永恒目标。董明洋先生的水墨岩画如奇葩绽放,独秀于画坛,在这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展读董明洋(大洋)的一幅幅水墨岩画,我不由惊叹,沉睡千年万载的远古岩画苏醒了,人类幼年神秘的文明基因复活了!
岩画于我,似乎并不陌生。我知道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岩画中那头闻名于世的野牛,我见过新疆阿勒泰岩画清晰生动的照片,我也曾站在贺兰岩画的太阳神图案前顶礼膜拜。但观赏了大洋的水墨岩画作品,我才懂得了什么是岩画,我由衷赞美,人类岩画的宝库在这里打开了。
专攻水墨山水的大洋,十多年前在寻访名山大川时,走进阴山,贺兰山与岩画不期而遇. 在那里他看到这就是人类艺术发展基因链的原点,他被那点、线、面巧妙运用所构成的神奇图案;所折服,那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怪非怪的造型,所表现出的似与不似的效果与意境所惊叹。他不能相信,这竟然是沉淀了几千年至几万年先人所创造的!他感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记录下早期人类劳动、生活、娱乐、祭祀、战争的图腾形像;他发现,中国画传统的源头活水来自这里;这是绘画与文字的起源,这是人类艺术发展基因链的原点,这是一座尚待研究和发掘的艺术宝库。大洋确信,当代艺术家可以从先人的生命力、想象力、创造力中吸取智慧和营养,丰富创作手法,拓展创作思路,创新艺术道路。
今天,大洋的水墨岩画,就把这座宝库展现于世人面前。
当前,岩画面临着自然风化和人类活动侵扰的威胁。中国岩画学家、考古学家、陈兆复,盖山林,长期专注于岩画的学术考察和研究,为宣扬和保护中国岩画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大洋则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正在为保留、保存中国岩画,做着不懈的努力。十多年来,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和搜集,整理,古老的岩画图案上, 如今他记录了上万个岩画图形,如岩画车辆图,狩猎图,太阳神等,几乎囊括了当前中国已知岩画的所有造型和图案。其毅力和精神令人敬佩。
大洋,他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艺术家,曾经在山水画领域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绩,如今以无畏的精神进行新的题材创作,发掘,整理古老的岩画, 开拓新的国画技法和当代实验水墨方式对岩画进行再创作, 形成新的当代水墨艺术体系。也是进入这项学术研究的开端。
多年来,韩美林的天书,周绍华的仰韶文化汉唐雄风,王阔海的汉画,他们不仅仅为中国画创造了新的基因,也是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而专一水墨方式记录发掘、整理中国岩画,据我所知,大洋先生是第一人。相信他循此途径,持之以恒,必能取得比肩大家的成果。
有幸得见历史痕迹;岩画作品,不得其解也不必遗憾,因为这只是作品艺术力量的一部分,艺术家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的奇美境界已打动了我的心灵,使我得到了一种不仅是美的,而且是神奇的艺术享受。独特的构图,新颖的形式。对老子阴阳干坤思想的领悟。从传统哲学和美学中的“天人合一”、“大道无法”、“大象无形”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一幅一幅的岩画作品,给我们各自不同的感受,却又统一在相同的神秘感之中,让我们回味无穷。
作为一个崭新的绘画品种,大洋的水墨岩画是年轻的,却又充满生命活力,是对远古人类文化艺术血脉的延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从艺术角度看,大洋的水墨岩画显现出回抱原始的趋向。这正是其艺术价值所在。大洋的探求,可谓悟得现代艺术之精髓。他通过对远古岩画的母题、符号、手法等方面的借鉴和妙用,开出一条中国水墨画的新路。
由于今人发现远古岩画的历史不长,加之其分散于天南海北,又多处于偏远地区,因此人们很难见识这一文明瑰宝。大洋的水墨岩画可说是荟萃中国岩画之精华,给世人集中提供了鉴赏、体验岩画艺术魅力的机会和平台。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还能从童真时期的人类文明中感悟尊崇天地、敬畏自然的道理。大洋为了宣传保护古老岩画免着更多旅游业的侵害.已和几家着名旅游风景区联系,由大洋主持,借鉴远古遗产,绘制开凿当代岩画碑墙和岩画洞。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壮举。
不仅如此,大洋的水墨岩画将跨出绘画范围,对诸多艺术领域都有启示、借鉴作用。他的作品中提炼出的形象感、图案美、装饰性和神秘性,以及汇集的几万个既古老又新奇、既稚拙又优美、既童趣又成熟、既形象又夸张的造型、图案、符号等,无疑可激发灵感,启迪想象,广泛运用于工美设计、造型艺术等领域。
在全球化时代,大洋的水墨岩画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岩画本身而言,产生于世界各地的人类早期活动中。换言之,无论哪一个地区,哪一类人种,人类文明的萌芽阶段,几乎都出现了岩画。尽管东、西方岩画有写意、写实的不同取向,但其内容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岩画是人类共同的原始艺术形式和文明语言,天然具有国际性。大洋以自己的悟性和创新思维,用中国画的水墨技法将远古岩画的诸种元素熔于一炉,创造出具有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水墨岩画,必将跨越国门,遇到众多知音。而在中国人致力于打造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今天,大洋的水墨岩画作品会为此做出贡献! 文/ 鹤城晚报记者 董 凝
苍凉粗犷,撼人心魄,是董明洋岩画予人的第一印象。
稚拙冰冷的表象下,点、线、面巧妙运用。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怪非怪……透过水墨丹青的意象,人们仿佛走进黄河文化带的起源,走进神秘而亲近的远古世界。
“岩画是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人类先民在山崖和石头上留下的艺术痕迹。是早期人类留给世界的文化和艺术,是人类文字和绘画的起源。”说起岩画,中国彩墨岩画创始人董明洋侃侃而谈,那份执着和挚爱溢于言表。
专攻水墨山水的他,十多年前在寻访名山大川时,走进阴山、贺兰山与岩画不期而遇。先人以大气魄和大手笔在这山水间创造出炫感千古的瑰丽画卷,也深深撼动了他的心灵。他看到这就是人类艺术发展基因链的原点, 而由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曾有岩画艺术,用国画的彩墨技法表现岩画的形式符号,复活一种艺术信仰和精神,或许更容易成为一种能被世界上不同人种和民族共同读懂的艺术语言。对于延续远古人类文化艺术血脉,对于中国画走向世界艺术舞台获得更广泛的认知,不失为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艺术道路。
从此,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学习和搜集、整理古老的岩画图案上。历尽艰辛,远赴贺兰山、花山、曼德拉山、阴山实地考察,记录了几万个单体岩画图形,如车辆图、狩猎图、太阳神等,几乎囊括当前中国岩画的所有造型和图案。通过对远古岩画的母题、符号、手法等方面的借鉴和妙用。其毅力和精神令人敬佩。
董明洋岩画作品,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奇美奇幻境界,使人们得到神奇的艺术享受之余,还能从童真时期的人类文明中感悟尊崇天地、敬畏自然的道理。以及对老子阴阳干坤思想,“天人合一”、“大道无法”、“大象无形”等传统美学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不但受到奥运会福娃设计大师韩美林的高度评价,亦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认同和喜爱。其创作的《盘古》远古岩画系列,被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认定为“非遗”艺术作品。应邀参加2011年31届世界诗书画大会时,其作品《水墨岩画·时空》更是震惊会场,以十万美元拍出。
离乡发展已近三十载,此番董明洋首次回齐举办展览,既是把推介凝聚千古智慧的民族文化瑰宝——水墨岩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家乡,也是以展览、汇报、交流这些文化形式表达内心对家乡的眷恋和深情。这位中国彩墨岩画创始人,在保留、保存中国岩画的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砥砺前行。

❽ 作为艺术爱好者,如何看待那些“突破传统”的艺术家的行为

生命的本然状态就是一种艺术,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不假人为的造作和修饰,如中国传统美学中所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那种自然之美,指的就是生命的这种本来状态和面目,顺着这种自然的面目去表现生命的真实就是一种真善美的与升华,也就是一种最高的艺术境界。

艺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生活与艺术紧密相关。艺术可以体人们的生活理念及品味,同时更加客观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境界水准。艺术服务于大众,大众成就于艺术。我们知道艺术的大众消费离不开艺术作品及其知识的普及,大家只有对此了解并且喜欢上了才能谈的上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因此回到原点,我们首要的事情就是先让大家走进艺术,体验艺术,直到能够创造艺术(当然这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把艺术普及的环境与氛围扎扎实实地建立起来,提高大家的审美素质,艺术消费自然就会走上康庄大道,艺术品就会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与之相关的建设活动,尤其是一些社会艺术资源,如美术馆,画廊拍卖行都可以积极去实践这些艺术的普及推广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此外还要注意艺术的现实功用,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且须努力的地方。

❾ 如何吸取传统"笔墨"营养于水彩绘画

王辉:如何吸取传统“笔墨”营养于水彩绘画
“如何回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去吸取“笔墨”营养,保持水彩画的水性特征,并将人物刻画和水韵特色很好的结合,创作出与中国人审美意趣相符的作品”。这一直是王辉探索具有东方品质水彩绘画的思考。他信奉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诚体悟,以水彩画创作承载内心的情感,所有表现都是自身的体验、感受和想象。他以对生命的理解和珍视,呈现心灵中人类的奥妙,刻画着自我创作的精神指向和追求。

对于出身军人家庭的王辉,高中毕业以前,根本不知道美术是什么。1978年前后,高考刚刚恢复,被禁锢了十年之久的学子,一旦被释放的渴望和愿望尤其深刻,对于王辉而言,也是同样。“我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考大学,但都不是很顺利,连续参加两届高考都失败了,心情也非常郁闷。无意间看到唐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旁边有一幅插图,我闲着无聊就临了下来,被一个工友看到了,说我画得很好,所以热心把他会画国画的师傅介绍给我,因为从小没有受到艺术方面的熏陶,也并不知道画是有分类别的。在看到那个师傅的画后,我找了一个雄鹰开始临摹,正巧碰上厂里要举行工人美术作品展,结果还得了一等奖,也因为这样的一个机会,我从车间调到了厂里的美术工作室。”在王辉看来,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美术启蒙经历。

如果之前的启蒙是心灵一次深切的激灵,那1982年庐山之行是彻底锁定了他的艺术追求。因为二次高考的失利,王辉选择去庐山旅游,遇见了一位毕业于中央美院的老师到庐山做水粉写生,之后几天里,他形影不离地跟着这位老师画画创作,一直到了武汉,两人才因南北殊途而道别,临行前,老师还赠送他几支旧画笔和一个水粉盒。这种无意识地自然贴近,随遇意会,正是艺术之念最单纯的根植。


回到金华的王辉,参加了当地的一个美术短训班,也第一次听到了当时浙江美院师范系的招生消息,但鉴于自己的基础,王辉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去考。“1984年春节,我过完年回到金华,发现美术班里的几个同学都在刻苦地画画,我觉得很好奇,他们告诉我想考美院师范系,其中有两个同学在83年曾经考过,专业过线了,但文化课不合格。我当时看了他的作品,觉得如果努力2个月,在考试时能赶上那个水平,而文化课因为一直在自学,比较有把握,所以决定和几个同学一起拼这最后的2个月。”就这一瞬间豁出去的王辉终于如愿地被浙江美术学院的师范系录取。

在中国美院这座优渥的艺术殿堂里,王辉获得了艺术陶冶,“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等先贤教诲言犹在耳,指导着他的艺术生活和精神指向。从历届师长、师兄们的经验、阅历中使他内心的殿堂也开始明净。“我们师范专业,素描和色彩水粉每个学期都有,除了雕塑之外,另外国画、工笔、意笔、花鸟山水、书法、篆刻,油画、版画、工艺美术等几乎每个学科都学过,这个专业的培养对象是为学校输送美术教师,所以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全、很博。我觉得这一点对我未来发展还是有益的”。


王辉的留校,虽然舍弃了自己的从教机会,但虽舍尤得。在美院长期的行政管理工作岗位上,他亦获得了比其他老师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在工作之余,可以真正沉下心灵,去创作一些负有责性的艺术,提炼心灵深处关于真诚、纯洁、浪漫、诗意的画面语境。“行政岗位的工作非常繁忙,所有创作都是在业余时间里完成的,有水彩展的时候,就会集中创作一些作品,但也不是很连续。到99年,自己确定了水彩创作这个方向,所以有空余时间就开始专心搞水彩画创作了。”


身处江南,和水的渊缘自然深厚。在中国审美意识里,水具有独特的文化涵义。国人尚水,对水的运用,具有天然地悟性和理解。水彩画中水色所产生的韵味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审美趣味,给人以形式上的美感。“水是一种极其生动活跃的流动液体,可以采取水色相互渗化、退染、渲染等技法来表现空旷灵动的意境,也可以通过水色自由流淌,产生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水彩画中水滴和泼溅所产生的自然流淌效果也是其独有的。”对于水彩,王辉有着比常人更深的理解。

早期的水彩创作,都是风景小品为主。王辉的水彩风景,细腻清新、用色和谐,无论是庙堂亭阁、田园农舍、或是依水成街的江南水乡、白墙灰瓦的民居,他都精心勾画,细致描摹,既有艺术家纯洁明朗的心境,也有清爽脱俗的画面呈现效果,令人不自禁地勾起一份恋乡的缠绵情怀。

2007年,王辉赴西藏采风,藏区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及藏民质朴、单纯、憨厚的人物感觉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仅为他的水彩人物画创作提供丰厚的素材,也成全了他从水彩风景到人物的成熟过渡。他在这个阶段创作了一批以“屋脊”命名的作品,如:《屋脊·坝子节》、《屋脊·菩提树下》、《屋脊·虔心》、《屋脊·脊梁》、《屋脊·阳光下》 等等,把藏民生动的形象、表情、意志及精神提炼于画面,于此,在理念的更新、技法的贯通、精神的升华方面也得到长足的精进和突破。

人物水彩画创作,是王辉传达内心情感的载体。“在创作水彩画《屋脊•坝子节》、《湘西•集市》等作品中,我就是以中国美学理念引导自己的画面意识、情感孕育、作画的精神指向和追求。在收集生活素材时,当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常常躲在不被对象留意的地方,用长焦暗地“观察”对象,当其最生动的瞬间出现时按下快门”。作品《屋脊·菩提树下》正是在这种模式下撷取的画面,“在创作构思时,根据素材回忆当时现场最打动我的瞬间,确定创作主题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并选取那些动的形象、表情特征,进行重新组合、嫁接,构筑画面内在联系,赋予他们各自的寓意和象征,并经过反复斟酌、修改,营造我内心呈现的“现场情景”。


“在西藏林芝八宿的坝子节,一个藏族小姑娘进入我的视线,当她看到我的镜头对向她时,目光中闪过一丝微微惊异、紧张的眼神,我迅速按下了快门将她的神态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为此我创作了《屋脊•坝子节》这件作品。为了表现藏民快乐的精神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在画面中安排了藏民眺望远处表演和相互帮助梳妆的情景,并用藏民红色的藏袍围成一圈衬托小姑娘绿色的棉衣,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突出表现小姑娘惊异、紧张的眼神,象征朴实醇厚的藏民对现代文明社会对他们生活影响怀有一些担心”。谈起这件作品时,王辉的眼神中有难以抑制的兴奋。

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和再创造。”在王辉的水彩人物画,足可见一个艺术创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感悟和提炼能力。《湘西•集市》中的人物来源于湘西的一次集市,整个画面的色调素雅明净,以几个赶集妇人的青灰色土家族服装为主色,但着装妇人一看便知是来自于偏远的山村,经济条件在洗得微微泛白的的服装上一览无遗。“在构图中我将人物安排成一个圆形结构,预示着和谐祥和的氛围;在画面主要位置安排一个在奶奶搀扶下的幼儿,手中拿着一本书,举头看向远方,象征着希望;并将人物组合成二三人一组,彼此眼神、动作相互沟通,通过写实手法表现他们生动的神态特征、精神气质和内心情感,刻画出对象最生动感人瞬间,并传达出自己内心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寄托”。这组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和相互间的肢体语言,被创作者赋以很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也正是这种真情实感的瞬间,准确传达出了画面中所承载的情感。


近期,王辉的创作构思停留在《辩经》上,拉萨色拉寺喇嘛的辩经让他留下了很深刻地印象。“《辩经》还是创作稿的状态,我已经勾画了30多个喇嘛,这件作品也是想尝试做成中国画长卷的样式,以前画了很多喇嘛题材也是为了这幅长卷做准备。”相信这又是一件精良生香之作,值得我们倾心期待。

近几年,王辉更多地反思着艺术本源的问题。带着这种思考,2012年,王辉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安滨教授的“水彩创作与理论研究”艺术硕士研究生,提升自己在水彩技法和表现方面的艺术修养,同时也更多地开始考虑中国水彩画的走向?“在经历百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水彩在技法方面的探讨和实践已经非常深入和广泛,表现水平也已达到很高水平,之后是否更多地从自己文化的历史中去寻找、发掘民族精神,发扬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这是王辉深入艺术体悟后的一种理性思虑,在他的内心,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方向。

王辉是一个实践主义者,对艺术有其感性地体悟,更有理性地探索。他对生活的敏感和把握事无巨细,引导着观者和他一起感怀生活,享受单纯、亲和、沉静的艺术魅力。

❿ 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艺术中体现

’的‘重叙’已然成为一种艺术经验或方法论。事实上,当代艺术对于传统的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国内我们可以看到诸多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发掘与转换,而放眼整个国际当代艺术圈,它也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出现了一种回归的趋势。按照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发展模式,当代艺术的发展愈加困难,从而使其容易进入发展的瓶颈状态,我们可以观察到近几年在当代艺术表达形式中架上绘画开始越来越多。因此,纵观全球,无论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整个国际趋势,抑或是国内发展的小潮流,在某种意义上两者是合拍的。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一实践方向无疑可以促使整个国际当代艺术趋于多元化,当代艺术不再完全遵循之前西方主导的过于单一的概念与价值观。中国当代艺术家依托自身本土的艺术经验创造出一种新的样式,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使的当代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
以当代的手法表达传统的精华
东方美学观念和西方美学有很大的差异,东西方艺术作品背后有文化属性含在其中,弘扬东方美学特质的美术,保护传统艺术文化,不只是物质层面,更多是精神层面。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举例:“比如故宫传统建筑,我们讨论的不仅是其物体本身,更多的是物体内部文化的延续。传统艺术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如何运用到自身的创作,其实还是看艺术家本身的文化修养。”

湖南郴州:大学教师创作百家姓图腾 打造汉字演义奇观
“一位中国艺术家生长在中国现实中,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周边的变化,甚至在其教育背景当中,审美的养成都和传统息息相关。”夏季风认为,艺术家从传统中吸收营养重新去创作意味着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在“传统”一个时间段后发现你也会成为一个“传统”。“林风眠、徐冰等艺术家在我看来,他们对自我的身份是有一个清醒的认知的,其艺术创作是和艺术史发生关系的,成长教育背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创作,其艺术表达是不知不觉的,其表达又不停留在泥古传统层面,而是把传统当作营养的一部分,以当代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很多年轻艺术家画得方法可能很传统,但创作表达出的意图和传统截然不同,无论是水墨还是油画,很多年轻艺术家都在做一些尝试,他们的作品和传统是没有分割开来的,是延续了传统的一些精华,以当代的手法在表现。每个时代的情绪和特征是不一样的。”

阅读全文

与当代艺术家如何吸取营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7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5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0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8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