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样理解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语文教学有序与无序的现象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有序的,它体现在学科目标是标准的,学科内容是规范的,知识的分类是严谨的,语、修、逻、文,字、词、句、段、篇,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面。课文选取的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课文体系既体现了综合性、实用性,也体现了序列性,纵向注意训练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向注意知识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承。
��语文教学的有序性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总体上说,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趋向无限;学生思维过程也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就教学方法看,各种程式化的教学法应运而生,语文能力训练亦呈层次化,包括听、说、读;写,观察、联想、想象,综合、概括、比较等等。
��语文教学有序性还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上。课前预习,课堂安排,课后复习,学期计划,每月部署,都可以统筹安排,量化管理。近年来实行的标准化考试,精确的双向细目表,十分讲究的效度、信度,无疑都是语文考评科学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也是无序的,无序性表现在教材上,现行语文课本都是“文章选集”,虽然总体看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也是遵循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但它毕竟是由一篇篇并不连贯的文章组成的,和其它学科相比(比如数学),语文前后课文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科学序列。数学课前面一章没学懂,后面一章就无法听;前面的公式定理不会,后面的习题就做不出来。而语文课却并非如此,《雨中登泰山》没讲,并不妨碍你学《荷塘月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所以说语文课缺乏这种一环紧扣一环的约束力。
��语文教学的无序性还表现在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随机性。语文课的主观性、审美性、多义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随机性。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的主观色彩特别浓,同一个问题往往可以有多种答案,对一篇课文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写作更是如此,在保证合乎基本规范、原则的前提下,反对干篇一律,主张各抒己见,主张创新。而学生虽然同在一个年级、班级,语文程度各不相同,而且他们的个人趣味、欣赏要求、审美习惯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因此高明的语文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总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绝对有序的,因为他们总是以学生为主体,总是干方百计地激活学生,学生活了,偶然性、随机性的情况就会不断发生,甚至异峰突起,高潮迭出。一堂语文优质课的轨迹,就是一条波浪线,一条心电图式的曲线。任何“一刀切”的教学设计,不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追求课堂教学的绝对平衡有序,只能是把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约化”,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慢慢变成机器,思维在教师的指挥棒下钝化。
��语文教学的无序性还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自由性,这是课堂教学的不平衡性与随机性所决定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比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为了达到某种教学要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传授式、启发式、点拨法、发现法等等。我们并不只依靠某一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我们更没有必要不顾主观、客观条件去生搬硬套某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效果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比任何学科都更依赖教师的个体素质。朱绍禹先生对此有过非常精辟的分析:“语文教学是个人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观察和实践才能得到。而这种实践又多半无法按一定的法则来进行。而要由实践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个性来决定。它牵涉到许多变项,既使人们了解这些变项的性质,却不能给它定量定序。”(朱绍禹:《语文教育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l 991年版,第9页)他这番简明的分析说出了其中的原因所在。
二、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
(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我认为科学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艺术是语文教学的教法主导。和其它学科一样,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思想,系统的语文知识,总体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序列化的智力培养、智能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不变量,奠定了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基础。和其它学科不一样,语文教学强烈的主观性、鲜明的审美性、课堂教学的相对不平衡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等诸多的不变量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存在一劳永逸、机械不变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是以艺术为主导的。美国斯坦弗大学教授、教育艺术论的一位重要人物埃斯纳在其1985年出版的《教育想象》一书中认为:“教育是艺术,第一是由于教学可以运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使师生双方都能感受到一种美;第二是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像画家、作曲家、演员和舞蹈家一样,是根据行为过程展开的性质来作出评价和判断的;第三是因为教学不需要受事先安排好的行动程序的束缚,教师必须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来应付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意料和始料不及的事件;第四是由于教学的成绩常常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转引自王长纯《当代西方教育艺术论初探》,载外国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埃斯纳的观点是认为教育不仅从方法技巧上,而且从教育的特点、内容诸方面看都应视为艺术,这一看法对我们认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不无启迪。
��科学与艺术二者不可偏废,华东师范大学谭惟翰教授曾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评论梅兰芳表演艺术的一句话,说出了语文教学中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关系,这就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人们常说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第一个“法”就是“有规律”,可以理解为教学的一般原则,也就是教学规律;第二个“法”字是某种特殊的方法,“教无定法”就是“自由行动”。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特点就是根据普遍性来处理特殊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就是用教学的特殊性去体现教学的普遍性。语文教学能够做到有规律地自由行动,就是“得法”,是语文教学艺术已趋炉火纯青的标志。画家石涛曾说:“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至法也”。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静止的、僵化的有序结构,不是处于封闭状态之中,不是不同外界发生关系的孤立结构。语文教学是一种无序与有序相统一的结构,是一种活的运动着的有序结构,它的秩序性与外界有密切关系,是依靠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来维持和发展的。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向学生输送各种信息包括从理论界、现实社会吸取信息,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的过程,通过这种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流,使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种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的“有序”状态;同时也是一种充满活力、运动发展、波澜起伏的“有序”状态。它不断地由无序转变为有序,同时又不断地打破有序,从而出现新的无序,进而追求新的有序,每一个过程都是一个进步,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上升,它永远没有绝对静止的有序,但它也永远不停地追求有序。
(二)原因之一:它属于人文科学
��语文教学是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隶属于人文科学,其内容又几乎涉及人文科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科学,就应该“科学化”,就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它又是“人学”,应该“人文化”,同时必须遵循“活”的艺术的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是语文这门学科应该致力的目标。
��近年来,科学主义思潮对语文教学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语文界一些专家、老师追求有序,追求语文教学目标的单一化、教学内容的体系化、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教学程序的系列化、教学方法的模式化、教学评估的标准化和教学管理的机械自动化,试图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他们设想经过努力,最终达到解决语文教学的规定性和精确性这两个难题,全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他们注重传授系统知识,开发学生理解能力.,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却不注重学生的兴趣、价值,轻视情感经验的积累,轻视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固定程序、操作规则及方法,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的认识过程、理性过程、逻辑思维过程。也就是重视科学的因素,而忽视人的因素。
��但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语文界一些专家、老师高扬人本主义的大旗,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价值”实现,重视非智力因素,着重于研究如何摆脱对学生的束缚,使他们获得自由、获得解放,然而却忽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正规技能的培养;重视开发潜能,重视人际关系、情感交流、情意发展,而忽视程序、环节、操作方法,忽视技能掌握,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看成是纯粹非理性的、情感体验的、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过程。总之,重视人的因素,而忽视科学的因素,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即培养人的功能),轻视教育的外在价值(即社会功能)。
受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影响的语文教学界的这两种矛盾状况,就其观念而言,我们可以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概念来说,前者实际上有意或无意推祟一种工具理性,后者实际上则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一种价值理性。前者重视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技术观点,后者过于看重价值实现。二者均含片面性,不尽正确。
��推而广之,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现代都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全人类其实都面临协调功利和理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问题。当今的中国教育界亦是如此,由于特殊的历史处境,经过一个阶段的隔离和沉睡,一朝醒来,发现人家已经比我们走得快,走得远了。经济落后、技术落后,刺激着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敏感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留给他们冷静思考的余地相当有限,甚而失去了理性的从容与智慧的远见,而越来越热衷于各种各样能立竿见影地“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模式,试图以此来解决一个实际上根本无法一下子解决的历史性问题。“功利”和“效用”成了最高的价值标准,放弃了属于终极价值的东西,而拣起了属于工具价值的东西。
��这样一来又反过来了刺激了另外一些深受传统的人文思想影响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针对工具理性的泛滥,痛感价值理性的失落,极力贬抑唯“利”是图、唯“用”是举,试图还理想于教育,还人文于教学,关心永恒的价值。
��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他们分别受“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两种教育思想的影响,前者把教育与社会视为一体,试图通过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操作去达到把人融于社会的目的;后者把教育与社会分离,它以保证教育人文化的宗旨达到使人从社会中摆脱出来,以人的完善达到社会完善之目的,二者指导下的教育改革都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割裂开来,它们都在一个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功能、价值,也都在另一个方面忽视或拒斥了教育的功能、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其教育改革的成功可能性相对要小。它们的经验教训在于:除认知和学术能力的发展外,应更多地注意所有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情感发展、人格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昭示人们,现代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因为现代教育有别于以往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它跃出了教育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藩篱,与现代生产的发展形成密切的依存关系。但是,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政治的需要,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自身的发展完善也同样是其重要内容和标志。人的现代化与科技、经济的现代化都是现代社会并行不悖的目标。人自身的发展完善、人的现代化,绝不是仅用科学知识就能实现和就能度量得了的。单纯功利主义、经济主义的教育观只能有损于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反转过来影响它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改革既不能忽视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使年轻一代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意识。
��教育价值的多元性,要求教育改革必须把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精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人与社会一体,科技经济发展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一体,国际教育思潮显示了这一趋势,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学会生存》为题告诫人们,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乃至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它是以社会经济需求来规范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个人教育的选择。到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思想从学会生存走向学会关心,它要求把教育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与人的需要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方面上,注意到受教育者的需要,引导受教育者去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全球生态危机。一句话,从人自身的角度发散开去考虑教育改革。这个转变的意义是重大的,它表明,忽视人的发展的需要,或忽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都不能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总体选择。
��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已经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着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技术决定论是危险的,我们周围的高技术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需要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这是象征我们需要平衡,这是象征我们需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现实的原则。
上面我们从社会背景的角度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当今时代要求下必然的选择。
(三)原因之二:它和认知风格有关
��从认知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界两种矛盾状况和专家们、教师们的认知风格有较密切的关系。理论告诉我们,理性型的人喜欢根据已知的事实行事,愿意采用标准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直觉型的人对灵感的依赖更甚于对经验的依赖,并且喜欢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维型的人是通过逻辑性地分析来做出判断,并且不易显露过激的情感;情感型的人倾向于把判断建立在主观的价值观念之上,并且对于别人的情感特别敏感;判断型的人喜欢有计划、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并且喜欢通过提供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感知型的人对资料的选取比对问题的解决更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满于固定的模式而尊重对刺激作自主性反应。教师认知风格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在同时受到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冲击下的不同抉择,树立不同的目标,接受不同的影响,采取不同的策略,决定了他们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了他们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正因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偏爱不同的价值系统,所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可以被看作是教师认知倾向的直接结果。有人作过实验,在思维和判断测量中获得高分的教师,倾向于由教师来计划和控制的教学方式,而在直觉、情感、感知测量中获得高分的教师,更乐于采取灵活、主动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中有序与无序的两种矛盾状况都是片面的,但都含有其合理的因素,把它们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又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代表了有关教学的一种最完美的解释,同样也代表了有关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尊严以及激发一种内在的学习热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技能和认知技能的教学能力的一种完美的解释。鲁迅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鲁迅总是被看作一个彻底的反传统的形象,然而面对活生生的人,鲁迅便自然地表现出东方伦理亲情的人伦意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恋子何如不丈夫”两句话,是他个性最完整而简洁的概述。鲁迅的教学风格便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的统一:一方面是对旧的教育方式的清算,呼唤以全新的科学的教育取而代之;一方面又反对将教育沦为技术性工具,而主张把教育对象作为活生生的人看待,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当然,我们说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就语文教学的整体而言,而且认为综合统一不是机械地拼合,而是各种因素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有机地结合。各种被综合的因素或成分,在整体中决不是等量齐观、干篇一律的,而必然是多样的,因为语文教学活动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外部条件各不相同,内部的目的、课程、教材、方法和形式各有特点,教师和学生又都是各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每一堂课便有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课就会有干差万别。一方面,每一教学活动都是活生生的丰满的整体,另一方面组成教学体系的又是极其多样的个体,在一般教学实践中,在语文课堂里,有的可能理性成分强些,有的可能情感色彩浓些;有的可能操作性强些,有的可能思辩性深些;有的可能逻辑性强些,有的可能形象性鲜明些;有的可能侧重分析性,有的可能更重视整体;有的可能更多体现出科学性的特点,有的可能更多地体现审美性的特点;有的可能更多地体现技术性特点。由此看来,我们切不可机械绝对地看问题。
三、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处理好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一)应该注意的倾向
��有人这样说,中国文化存在着一个“秩序情结”,热衷于对“序”的追求。由于社会对成绩实效的高期望,以及高考升学诸方面的压力,现阶段语文教学界普遍存在着对“序”的追求,表现为:热衷于创立种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诸如“三阶段教学法”、“五步骤教学法”、“六步骤导读法”等等;在语文教学管理上执着于创设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事无巨细,一切都在严密的计划安排之中;在经验学习上,出现了一种“明星”效应,热衷于围绕“明星”搞一种较大规模的临摹行为。
��第一种情况至少有两个长处,它为语文教学界渲染了一种比较浓的研究气氛,迄今为止,从未有过像现阶段这样有如此众多的人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它为真正科学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这一类的教学研究虽然热闹,但不精彩,限于时间、地域、人事诸方面条件,还不能从根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的主动脉搏。
��第二种情况其序列化的管理系统虽然完整,其所带来的学生语文成绩虽然耀眼,令人为之眩目一时。但冷静思考一阵,就会发现他们把序列化管理走向了极端。教学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既是明确的,又是模糊的;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可以量化,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不是物,不是机器,语文教学管理同样也是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他们的失误就在于忽视了这一点,撇开一方,以一方替代双方,走向极端,以他们所找到的“序”覆盖了语文教学整个过程。在这样一张密而无缝的大网里,学生只能一切按计划行动,教师这样安排,不是把他的教育对象作为十二三岁或十四五岁的学生来看待,而是作为机器来对待。绝对地整齐划一,绝对地步调一致,是一种刻板的“序”,机械的“序”。
��我们固然要分数,要成绩,但我们不能只取分数提高这一功利价值,我们要综合辩证地考察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取学生全面发展、人格健康这一价值。
��第三种情况,近些年来,语文教学界涌现了不少明星,这无疑使语文的星空更加灿烂。由于人们对明星的崇拜,特别是许多老师出于一种真诚的学习愿望,(面对语文越来越难教的实际问题,很多教师深感力不从心,很想取点“真经”,”摆脱困境。)于是各种各样的研讨会、讲习班为老师们学习经验提供了机会,这开阔了老师们的眼界,使许多人明白还有别样一种教法,给许多老师以新的有益的启示,点燃了许多老师的教研之火。
��同时,我们也失望地看到,其中有些人,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出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热衷于围绕“明星”搞一种较大规模的临摹行为,试图收取立竿见影的大面积丰收,这恰好违背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规律。须知照葫芦画瓢,拿着人家的模子套——教育中的这种“临摹”行为是忽视主客观条件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其后果既淹没了教师的个性,又消弱了学习先进经验的效果。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是生气勃勃的。你叫他换一种教学法,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同样取得成功。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叔湘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书面发言,转引自《语文教学论坛》1991年第6期)。
��总之,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应根据教学所处的内部外部条件随机应变,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是自变量,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如何把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正确把握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成功地进行语文教学呢?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科学的方向。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拟制科学的教学计划,传授科学的知识体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的教学节奏,选择科学的训练手段。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整体把握上,建立在对人格健康、社会需要的全面掌握上。我国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语文不能无目的无计划、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蓝图,既认识学生的现有情况,更规划他们成长的前景,把握准教学的出发点,向着教育计划语文教学大纲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辛勤耕耘。”(转引自《语文教学通讯》1991年第12期第17页。)于漪老师在她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住科学的方向,说她科学就在于她把教学与育人、眼前与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她做到了胸有学生、脑有大纲、腹有“经纶”、心有“灵犀”。由此我们体会到要使语文教学不偏离科学的轨道,教师应该做到:对职业对学生怀有一腔深情的挚爱;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要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对语文教材、相关知识要做一番深入的钻研;从而形成深厚的教学功底,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够灵活运用、得心应手。
��把学生当人看,科学地把握教学方向,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就能处处体现真的魅力,体现科学的力量。
��第二,在语文课上,努力创设美的情境。语文课需要合乎逻辑的思考,更需要生动形象的感染。在语文课上,教师用各种手段,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美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激动、愉快的情绪。美的情境色彩绚烂,情深意浓,充满诗情画意,能使学生如坐春风、如饮甘泉。
��李吉林老师对情境教学作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她说:“情境教学有重要作用它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情境缩短了久远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它以真切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认识的主动性;它以旷远的意境,激发学生拓展课文的想象力;它以蕴含的理念,诱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力。”(李吉林:《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载《人民举育》l 991年第5期。)这方面她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
��于漪老师也很善于用她那充满感情的艺术化的语言创设美的情境,她上课就如演员进入角色,声情并茂,“润物细无声”,有人说她,教《春》时是个诗人,教《最后一课》时是个朗诵家,教《海燕》时是个画家,教《挥手之间》时是个摄影家,教《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是个政治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这就是美的魅力。 ’
��第三,在现代时空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是语文教学科学性的一个体现。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思维训练、知识训练,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它其实是一种个别化教学,人机对话,因人施教;其次这种方法系统、全面,如利用电脑进行古汉语教学,它可以把所有实词、虚词进行筛选,找出真正常用而较难掌握的词语,它可以覆盖各种语法现象,每个语法现象可以覆盖到每一篇课文。今后电脑还可以模拟人工智能,搞人机论辩,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能帮助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利用电视播放课本剧录相,利用卡拉OK电视音响设备进行诗歌教学,学生朗诵诗作,配以电视屏幕的画面渲染、音乐烘托,能把大家带入如痴如醉的诗歌意境中。
��总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有两个重要功能,其一是把课堂放大,即把课堂里的一些重要问题相对集中,更加突出地展示出来,它能在单位时间里,在局部问题上加大学习容量,更快、更有针对性、更方便、更有效地达到训练目的。其二是把社会缩小,就是把教学所需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借助某些手段缩小在课堂里。
��第四,在模式林立的教海中,保持不羁的个性色彩。新时期的中语界百花争艳,各创新说,模式林立,教法纷呈。任何一种模式,任何一种教派,只要它是成功的,就必然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一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而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巴班斯基既反对由于赶时髦而迷恋于某些教学方式,也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排斥某种教学方法或方式。面对色彩斑斓的世界,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以我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从,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品质。学习他人经验不是引来滔滔洪水,淹没自己的一切,然后另起炉灶;而是引来涓涓清泉,浇灌自己的园地。安徽省特级教师蔡澄清说:“事实证明,我的点拨法正是挣脱模式重压而悄然独立于原野的一株小草。为什么动不动就偏拟一种具有呆板意味的模式呢?还是追求真实的艺术境界吧。��总而言之,以科学为基点,但不能走向极端,不能机械;以艺术为主导,但不能过分随便,不能散漫。有序而不是一潭死水;无序而不是一团乱麻。于无序之中见有序,于有序之中显自由。
B. 如何理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我是这样理解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的:
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应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又是一种艺术。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是迄今为止的结论。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规律进行;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
参加工作以来,所见的名师、教育专家等等都是有自己独到见解和独特教学风格的。这一点令我羡慕不已,并暗自努力,力争使自己也能成长为一名具有个人教育见解的人。能够提出自己的教育见解,首先是以在这个领域里广博的学养和见识为前提的。要将诸多知识、多家理论吃透,加之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实践中不尽人意之处不断反思,最终形成见解,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的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在本人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背景下,主动探索形成的。我注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幽默、愉快和有效的课堂。下面我尝试归纳总结自己创造性教风的一些特点: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变我传你受为自我发现。课堂角色中,教师是主持,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丰富而自由的个性也是一个社会之所以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根本原因。
3.创造性的评价思想。不以记忆和模仿作为评价成绩的标准,而是重视创造性的活动过程,赞赏异常的观点,鼓励创造性的发现,不批评创造过程的错误和失败。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侧重学生语文作业的效果,这是针对教学效果的静态评价。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4.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型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型的学生,真诚以待,彼此尊重和关心,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5、自由表达思想的氛围。
C. 浅谈教师如何提升自己
1、扎实练好基本功。从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教学语言等方面提高自我要求,一手流利漂亮的字体,是任何老师必备的专业基本功;任何时期,电脑书写都无法代替教师的书写示范;作为老师,尤其是粉笔字和钢笔字,要为学生的书写做出表率。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一手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2、加强研究性学习。研究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撰写论文;参加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反思与交流。没有思考,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高,反思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可以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也可以是他人的课堂教学。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让我们对教学的认识从浅到深,使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4、掌握新理念与新要求。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学常规,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利用课件、设计精美的板书、进行教学活动创新等。
5、精彩的教学设计。认真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D. 为什么说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多学科相互渗透,渗透的结果是使科学发展呈现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促使大量交叉性学科的出现,引起教学论的巨大反应和变化。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怎样运用启发式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怎样进行课堂提问、组织讨论、设计板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怎样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怎样优化把握和运用教学情感和教学心理,等等,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学论的范围,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教学艺术论,由它来解决这些理论和应用问题。同时,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新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问世也为教学艺术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所有这些,使教学艺术论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建立成为可能[王北生,1990(2);杨青松,1992(3)]。
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方面来看,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教学艺术论得到系统的理论论证,作为教学论发展中的分支,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理论,弥补长期以来教学艺术问题理论研究的不足。从实践方面看,教学艺术论的深入研究,强化了人们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的认识,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教学艺术论非常重视应用性的微观教学技术研究,这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切实掌握教学艺术的规律,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由于教学艺术论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所以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对培养知情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有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李如密,1995(3)]。
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关于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即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使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内部机制或性能[王庆芳、张荣琴,1990(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双重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即科学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性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意(心灵)而求活的艺术性(杨青松,199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规律及其提高途径、方法和技巧(戚建庄、王北生,1990)。还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教学艺术活动规律及其具体运用。也就是说,教学艺术论研究的对象范畴是由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组成的。因为教学艺术活动规律是在具体运用中表现出来的,离开教学艺术具体运用的现象形态,其所谓活动规律就成为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教学艺术活动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艺术具体运用的水平和效果。两个方面一内一外,构成了教学艺术的整体(李如密,1995)。
我们认为,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并无错误,但显然有简单化之嫌;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双重特性,似乎又有不可把握之感;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规律或教学艺术活动规律则是有问题的,揭示教学艺术的本质或规律只能看成是教学艺术论的任务,它们本身不能构成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至于教学艺术的提高途径、方法和技巧或教学艺术活动规律的具体运用则是教学艺术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人们对教学艺术论研究对象界定如何,这方面都必然是教学艺术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属于一门应用理论的边缘学科[王北生,1990(2);杨青松,1992(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作为一门学科,既具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具有应用学科的特点,或者说教学艺术论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同时,教学艺术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结合、多方面内容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揭示其内蕴的规律性,需要多种有关学科的协作研究,从而使教学艺术论成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李如密,1995)。
教学艺术论的体系建构及研究方法
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要考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出一个理论知识体系,而且要考虑为教学实践提供某些技术和方法。基于这种认识,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备课艺术论、授课艺术论、课堂管理艺术论和教学优化艺术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为基础,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可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即观察法、总结分析法、实验法、比较法和系统法[王北生,1990(2)]。
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体系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论、美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在广泛研究、融汇当代教学研究成果和特级、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同时,又以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为依据,以师生内在心理流程与外显教学过程相统一而建构形成教学艺术系统的学科体系框架,以体现对教学艺术研究的整体出新,旨在把当代教育在应用领域内推向教学艺术的高度。由此决定了教学艺术论的基本任务在于:辩证系统地解决由教学艺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这三部分有机联系的内容整体[杨青松,1992(3)]。
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体系的建构须与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学科性质保持一致。教学艺术论体系应主要由教学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教学艺术的应用研究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教学艺术论的研究任务和学科性质、教学艺术论的理论基础、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原则和方法、教学艺术思想的历史发展、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教学艺术的载体与分类、教学艺术交流过程及规律、教学艺术辩证法、教学艺术风格流派、教师——教学艺术家等;后者包括教学组织结构艺术、教学启发艺术、乐学教学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学非语言艺术、教学板书艺术、教学提问艺术、教学幽默艺术、暗示教学艺术、教学应变艺术等[李如密,1995(3)]。
教学艺术论体系的建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善的体系的建构有赖于对教学艺术的深刻研究。在教学艺术论建设的初期阶段,我们也许没有必要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追求,应该把精力用于对教学艺术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上。
E.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积极阅读和加强学习,在阅读学习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思想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除了与教学有关书籍外,还要更多的阅读经典,与“巨人们”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虚心向周围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成熟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查阅,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运用网络的便捷性,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积极实践、创新,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
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我认为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认识并理解科学术语和基本概念,适当增加对前沿科学的了解;其次是培养自己的科学态度,注重教学实践中的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不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第三要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注重科学精神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F. 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线等)
答:
一、我认为要提高一名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必须要从科学素养所包括的四个方面来提高:(以下以物理教师为例)
1. 提高自身科学知识和技能:
科学知识包括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物理学前沿知识及现代的科学技术及物理学史内容。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加强本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解题技能与技巧。同时,后三类内容也是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从知识结构角度上看,教师必须对知识的横纵向都要有所掌握。通过听专题报告或讲座。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个人自学。到图书馆或书店阅读等多种方法对后三类知识加深了解程度。从而达到新世纪对教师知识结构所要求的"专与博"相统一的原则。
2.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了一下几个方面:动手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改进与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平时加强自己对实验的深入探究。要加强自身科研意识。加强自己的科研实验动手能力。在平时教学设计中应坚持独立思考、独立搜索资料。在教学中,应注意实验演示和实验创新设计的环节。教师还需要多听课或做实验,增加经验。在这些细节中提高自己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自身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物理教师基本具有科学探索行为的意向和科学兴趣,对问题要做到刨根寻底,并要树立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同样的,教师必须坚持独立思考和与他人相互探讨互补的良好习惯。
4. 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及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历史:
调查显示,教师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教学实践中普遍忽略STS的教育。教师可通过多看电视节目(如CCTV的"走进科学""科技与发明""人与自然"等)参加考察、调查工厂、农村、社区中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实例。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对科学、社会、技术这三面的联系有更强烈的意识。
二、 努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人文素养对教师而言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一名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拓宽视野,加深思维深度与广度
教师应积极参加专家讲座、征文比赛、文艺比赛等。多阅读各类书籍(如逻辑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文学等),从中汲取精华,化为养分。通过主动参与各类活动,加深自身文化底蕴,拓宽自身的阅历。
2.学习名师,扬长避短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着名教育家魏书生,李镇西等人的书籍、视频学习其教学管理中的精华。也可以与本校、本地区杰出教师探讨教学理念、教育精神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3.健全人格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教师必须具有较高心理素质,才能在课堂上以从容的态度,敏捷的思维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感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学习好心理学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留心每个接触过的学生的心理情况及价值观。丰富自身的经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容面对各种情况。
答:1、
1)科学素养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描述和说明。"科学素养(science literacy)是指选择和决策,参与社会文化事业和经济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关于科学概念、过程的知识及其理解,它也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即:1)科学兴趣,探索科学的冲动,2)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3)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4)以科学态度来参与社会事务,5)科学价值判断,6)科学思维习惯。"国内不少学者提出更加简明的定义,及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标准指出: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也是不断发展的。
2)根据科学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出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几个要素: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品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增强科学意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能力,能够使用现代教育手段、能够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能够进行科学教育,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3)对此,我总结了教师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几种方式:
首先,教师应深钻教材、根据自己所学学科的特点,直接学习和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科学知识。
其次,教师应多参加各种相关的科学专题研究,参加教师培训机构举办的专题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会,在不断了解中掌握现代科学知识。
再者,教师应走出校园,如到科技馆参观学习,了解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强科学意识。
最后,教师应多参加教学创新、说课、评课等研究活动,教学演示、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等教育手段的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2、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教师的社会表现角色有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合作者等几个方面。
在初步认识了教师人文素养的涵义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我总结了几点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
1)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知识,这不在是停留于专业知识上。2、 2)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包括:(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4)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本,(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3)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掌握人文方法。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直觉,(2)体验,(3)内省。
以下几点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具体建议:
1)教师要养成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不断学习、思考、积累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与时俱进、关注教育动态、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文化现象。
2)教师要有全面的知识,博览群书。既要关注本门专业,也要关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发展。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可以采取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互相推荐读物等方式,拓展教师的知识面,获得新的教学灵感来改革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水平,同时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有助于学科发展。
3)教师要关注学生,多和学生交流沟通。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以学生的心态感受,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与学生做到感同身受,以爱和宽容对待每位学生。
4)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还要指向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达成度。在不断反思中努力改善自己。
5)教师还要向周围其他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的经验和方法;还要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还要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思考、总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等 ,并且应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在教育过程中保持激情和理想。
G. 怎样理解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首先要传授专业知识,从这一层面说,它们都包含一套技术程序,具有规律性,应 该是一门科学;其次,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兴趣,让他们愉快地、 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认可,从这一层面说,它们需要天赋、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它又是 一种艺术。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这是迄今为止的结论。
教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必须要符合自身 内在的客观规律, 不能违背规律进行; 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 挥,体现教师学生的复杂的思维情感的变化创生过程。 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在教学,指引学生汲取知识,锻造知识的手段也 在教学。教学有它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内在规律,需要显性的语文文字表征,更需要通过教育 教学实践才能领悟和体会。 紧跟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孜孜不倦关注和探询语文教材和中考 变化, 把握课堂教学内在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分析教材。 初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新教材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 具有知识结构完善化、 内容表述科学化、 教学思想现代化、 抽象知识具体化、实例选择实用化等时代特征。但在遵循教育心理学的某些规律的同时,却 仍然存在着忽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问题。 如何更好地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是值得教材编写者 和广大教师重视的。
说教学是科学,是因为教学中语言的严密性直接决定了其科学性。你要 想上好每一节课就必须必须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学情。通过对教材的分析 把握了解教材的编排规律、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教学,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矣”。 《学记》中也曾写道: “善歌声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我 们不断去创造、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要求他们“会学”,教学就 是要使学生达到丰富知识、纯正心灵、舒畅胸怀的艺术境界。教学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从某 个角度来说这本身也是一项艺术。
H. 结合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体会
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
本人从教十几年,一直担任物理教学,教学感悟也颇多。我认为教育就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物理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味就减去了一大半;剩下一小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物理教育教学中不能没有艺术。
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
那么在物理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谈谈我在物理教育教学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沟通学生心理的艺术
我们经常外出听一些特级教师上课,他们为了推广经验,推动教改常常借班上课,师生互不认识,互不了解,这时老师怎样沟通学生心理,迅速缩短师生交往距离,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沟通学生的心理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
①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过去的知识没有学好,没有弄通弄懂,或者产生遗忘,阻碍了新知识的学习,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进行知识补救,为新知的学习进行铺垫,沟通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
②还有些时候,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面对着学习任务,一筹莫展,常不知从哪里入手,这除了知识障碍外,多半是方法问题。这时,教师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点拨开窍,既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让他们尝到解决问题的甜头。除了要沟通学生的智力心理,还要沟通学生的非智力心理。
①比如有时候学生不想学习,不爱学习,课堂上反映不积极,倒不是智力上有问题,常常是缺乏学习动机,这时老师就要不断给学生输送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不断使他们的愿望在成功的喜悦中变成现实。
②在物理学习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学生有些不良习惯,如喜欢死背硬记、语言不规范,不愿认真思考问题等等,这些坏习惯都给物理学习带来障碍。另外,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物理学习习惯,教师要随时矫正。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之,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这是教学的起点,我们要时时处处给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实而具体的帮助,使学生学习能顺利进行。
二.教育机智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机智有利于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三.课堂实施的艺术
(一)导入新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先导。各项工作如此,教学也不例外。做好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有经验的教师上课,非常重视导入新课的艺术。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具有导课艺术的教师,往往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活跃课堂的气氛,收到优异的效果。所以,善于导入新课,是讲好课的重要一环,是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
导入新课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常用导入新课形式有以下几种:
1.设疑提问,导入新课
讲课一开始,教师要善于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注意,积极思考。这样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求知欲去听课,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使知识形象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也是教学的一门艺术。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演示的导入,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有的学科的教师,通过挂图、模型、实物等引入新课,能使学生引起兴趣,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有效地发展智力。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来感染学生,将歌词内容记熟后学唱歌曲,导入新课。
3.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于情境的刺激作用。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充满情意,感染学生,学生便能主动学习,增强学习兴趣。在物理、政治、地理等文化课中,开头,教师可以满怀感情诉颂我国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着名的旅游胜地。这样导入新课,创设一种情绪气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一种激情来学习。
( 二)课堂讲授的艺术
在各种教学中,讲授是向学生高效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优秀的教师上课,总是认真讲授准确无误,方法灵活多样,重点突出。每堂课,教师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但是,究竟开头怎样讲、中间怎样讲、结尾怎样讲,哪些应精讲,哪些应提问,哪些应练习,哪些应自学,所有这些,都应全面安排,做到心中有数,切忌盲目、无计划,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轻重不分。在各教学环节都安排恰当的前提下,课堂讲授的成败,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即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说,教师语言的艺术,要体现出下面三个特点:
1.教师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
在各科教学中,学生是通过教师讲授来学习领会知识。教师的语言,只有能为学生接受,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讲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教师语言的节奏感
在各科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节奏感,它能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单调刺激,减少学生的疲劳,使教学气氛和谐轻松。例如:教师在讲授概念和重点问题时,声调要有力,速度要缓慢,要深入分析论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授次要问题时,速度可稍快,声调可稍低。教师讲课的语言,切忌太快、太慢、太高和太低。如在教学识字1时,让学生知道“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大的节日,我采用一首最有节奏感得儿歌来庆贺:边拍手边念:春节到,春节到;家家户户真热闹;吃饺子、放鞭炮;走亲访友祝福到。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3.教师语言的幽默感
课堂教学中的幽默,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
(三)组织教学的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手段,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教学工作,应注意以下三点:
1.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较乱的班级,教师如果不组织课堂秩序,就难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即使在秩序较好的班级,开始也要组织课堂秩序。如何组织课堂秩序,常因教师而异,有的教师面对混乱的课堂和颜悦色,只用和蔼的目光,可亲的手势学生就顿时安静。这说明,组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
2.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
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四)课堂板书的艺术
板书是教师增强上课效果的有力手段,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板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精心设计的板书,能把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细致观察,充分感知,领会要领,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能引起美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具备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优秀教师上课,都精心设计板书。板书不好或不写板书,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板书的格式多种多样,应用最多的是提要式、词语式、图示式、表格式等。不论采取哪一种形式都必须做到:
1.内容要确切,外形要规范
板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详略有别,确切,层次分明。板书的外形,要讲究规范,大小适当,工整醒目,严防模糊潦草,杂乱无章。
2.要合理布局,新颖别致
板书的布局,要讲究格式,选择位置,合理而清楚地分布在黑板上,使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设计板书,不要老是一个模式,要注意新颖别致,用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课文《月亮湾》,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采用“我问你学”的方式进行简笔画板书,画出月亮湾、村子、小河、石桥、绿树、青山、农田的美丽。学生通过简笔画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背诵课文。
3.讲解要与板书、板图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精讲重点,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图文并茂,二者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这样,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
总之,物理教学贵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艺术化,只有将两者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I.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爱岗敬业,用爱心诠释教育,用关心拉近距离。静下心来与同学交流谈心,了解学生的困惑,理解学生的忧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疑难。真真切切的让学生体会到爱,体会到真心,也许老师小小的关心就会赢得学生终身的感激。
其次,要钻研业务,丰富头脑。
作为一名老师,需要不断充电,不断创新,不论是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改善上。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许这个方法适合个别的学生,也许这个方法适合学习程度好的学生,也许这个作业题适合课堂上完成。总而言之,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再次,要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有责任心。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这个说起来很简单,其实落实起来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念。偶尔的一次迟到,对于学生是违反纪律,对于老师来说更是如此。要求学生不违反纪律,老师自己更应该遵守好校纪校规,以高度的责任心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简言之,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学习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
听评课也很重要的。讲课的老师在认真仔细的备课、讲课之后通过老师的评课,能够在反馈中得到提高,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小问题会注意到,自己的习惯性的不恰当的语言交流方式会得到改善。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很多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以及适合学生接受的授课方法。听课的时候我们要记清教学环节的所安排的时间并要灵活运用,要记清提问问题的方式,记清每个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记清老师语言的传授,总结听课后的感受。从授课老师身上可以学到很多的经验,并且用于自己的教学,对于自己是个提高的过程。
最后,坚持读书,把学习作为我们持续和储备的状态。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读书可以开阔思路,读书可以教育学生为人处事,让学生学会读书,读有利于自己的书。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如:图书馆、广播、电视、网络等,老师和学生都要读书,都要学习。老师在读书中自育和育人,在读书中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人。
总之,身为一名老师,每天从事的工作很平凡,但是老师的工作确实如此的矜持,矜持就在于有恒心和毅力,在于对孩子一辈子的呵护、一辈子的关心。潜下身来,静下心来,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还很多,业务的熟练,能力的提高,课堂的驾驭,课外的辅导,一切的一切都激励我不断的充实和完善,结合一切学习资源,想尽一切学习方法,做一名合格称职而又深受爱戴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