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红线女 是谁
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
㈡ 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是谁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1-6]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0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7]
中国当代着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指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引领着现代粤剧史开篇,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红派艺术,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京剧、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创造出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唱腔风格。红线女饰演过《一代天骄》、《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剧目,折射出妇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义道路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荔枝颂》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粤剧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 “南国红豆”!当今许多粤剧演员和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1-2][5]
红派艺术影响深远
红线女(15张)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当代着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在中国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的不朽丰碑》的署名文章,认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果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之始对应理解为现代粤剧史开端的话,那么,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则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1-2]
肖健认为,红派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4]
第一座高峰,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是,红腔风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骄》,在剧中以动作、表情来丰富唱音,香港媒体出现了“女腔”一词,红腔自此确立,风靡海内外。这个时期,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骄》、《昭君出塞》、《苦凤驾怜》、《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代表剧目,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甜、脆、圆、润、娇、水”的红腔风格,把粤剧花旦唱腔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正如着名文艺评论家李凌所说的:“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4]
红线女[7]
第二座高峰,出现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唱腔进一步发展,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1955年,红线女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的前身)工作,对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艺术作进一步锤炼。这个时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唱腔、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唱腔表现力更为丰富。这个时期,红线女的戏路进一步开拓,演出了《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打神》、《山乡风云》、《刘胡兰》等代表剧目,她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唱腔为了与人物性格统一,表现出了婉约之中带有悲壮的刚柔相济风格。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戏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戏曲规律,演艺服务于角色的创造,使演出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形象丰满、刻画淋漓尽致。《山乡风云》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4]
第三座高峰,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至今,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唱腔的表现更加细腻,更加融入生活,达到了大气深沉、柔韧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红线女不断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样式,演出了现代剧《白燕迎春》、《西关女人》,历史剧《昭君公主》等,并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同时搬上舞台,在70多岁高龄之时,将四位妙龄少女的艺术形象演绎的迥然有别、惟妙惟肖。这个时期,红线女还参与编写和自导自演了多部粤剧,并率先探索以交响乐等西方乐器伴奏粤剧。[4]
红派艺术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4]
第一,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据考证,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由北方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唱腔,融汇珠江三角洲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以梆子、二黄为主腔的剧种。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改革,粤剧也从此打破了数百年来一直对外来剧种的依赖,开创并确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艺术,涌现出了如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千里驹、桂名扬、廖侠怀、白玉堂等一代宗师,现代粤剧史由此开篇!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艺术花旦行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的意义!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戏路极为宽广,不论古代的小家碧玉、宫廷贵人、青楼妓女,还是现代革命女性,都能涤尽铅华,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表演细腻传神。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剧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红线女意识到,用粤剧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须服从于剧情内容、服从于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胆改革,突破了当时演现代剧要么生搬硬套传统表演形式、要么象话剧那样纯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乡风云》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戏曲规律,这样,演出就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淋漓尽致。《山乡风云》中,红线女饰演的红军女连长刘琴,同时又是乔装深入敌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师。以红军女连长形象出现时,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飒爽中带凝重,轻而不浮、猛而不燥,节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红军部队的实际操作,又符合戏曲表演程式。对月抒怀及与敌人正面斗争的情节,用的则是小生身段,温文典雅,但既然是红军干部,故演来潇洒轻盈而不飘滑。刘琴既现英风、又潜文质,使她后来乔装教师,有了内在的依据。红线女的红派艺术,是经过70多年的长期舞台实践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脍炙人口、海内外广为传唱。粤剧也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南国红豆”![4]
红线女
第二、思想内容与时俱进。红线女名剧名曲的思想内容永远是引领着时代前进步伐、折射出时代光辉的!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与时俱进,饰演过《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众多代表剧目,她担当正印花旦角色,剧中塑造的王昭君、朱帘秀、翠莲、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这些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典型,无不折射出为追求自由、民主、正义和妇女解放,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主题思想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汇流,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启发意义。她的《荔枝颂》,更是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极致,众所周知,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荔枝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岭南佳果,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作品既体现地方文化典型性,又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珠江礼赞》则是热情讴歌了站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上的广东,在先行先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触发人们心声共鸣。[4]
第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思想内容与时俱进,是红派艺术影响深远的先决条件。而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粤剧数量多达近百部,这在粤剧史上也是罕见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的成立,对弘扬粤剧文化和红派艺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线女老师热心培养粤剧后人,当今许多着名粤剧演员,甚至连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红派艺术可谓传遍万户千家、影响甚大、深入人心![1-2]
2生平经历
红线女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着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
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
1955年返广州,后,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3]
3从艺经历
20世纪40年代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虽然觉得吃力,但她拼命地学习、钻研,逐渐打开一条宽广的戏路,为她后来驰骋于舞台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
红线女50年代彩色照片
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
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6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着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着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着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地“音质优美,其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李凌语)。[3]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20世纪80-9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3]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独领风韵的“红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风姿撩拨着观众的心扉;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身教言传,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晋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1]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至今仍能尽兴一展歌喉使群众疯魔者,唯红线女—人,这确是中国现代戏曲史上的一个奇迹。
红线女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4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阅读:http://ke..com/subview/94652/7920187.htm?fromId=94652&from=rdtself
㈢ 一代名伶红线女是什么人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0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附:
丈夫:
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鲁,号景参,祖籍广东顺德。广东顺德县龙谭人,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
儿子:
马鼎盛,香港军事评论员、凤凰卫视主播、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客席研究员。
㈣ 求红线女的资料
红线女
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着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着。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
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表演以细腻见长,勇于革新,继承前辈唱腔艺术并吸收兄弟剧种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红腔”)。其音色清脆秀丽,行腔自然、婉转、丰美,真假嗓音能够巧妙结合,有“龙头凤尾”之誉,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近些年红线女致力培养粤剧新人,组建小红豆粤剧团和红线女艺术中心。她领导“小红豆”剧团,对粤剧艺术继续贡献力量。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李香君》、《昭君公主》和现代戏《山乡风云》等。主演的电影名作有《秋》、《天长地久》现居广州,致力于推广粤剧艺术。
㈤ 红线女的生平经历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泮村。
1938年,师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起艺名小燕红,后同班着名艺人靓少凤对她讲述了“红线盗盒”的侠义故事,改艺名为红线女。
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随马师曾的太平剧团(抗战剧团、胜利剧团)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京剧3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并演出于港、澳、穗及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1952年,在香港组建真善美剧团,并与马师曾、薛觉先等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55年,返广州,参加广东粤剧团,先后在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工作,曾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并曾当选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演过近百个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剧、话剧、歌剧、电影以及西洋歌唱技巧,加以融合创造。先后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昭君公主》、《白燕迎春》等许多剧目,她所塑造的翠莲,朱帘秀、王昭君、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形成独具特色的“红派”表演艺术。她所创造的“红腔”,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2009年,红线女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2013年12月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20世纪40年代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从此,她成为马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以后到抗战大后方广西等地演出了许多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她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女性角色,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虽然觉得吃力,但她拼命地学习、钻研,逐渐打开一条宽广的戏路,为她后来驰骋于舞台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成功地塑造多彩多姿的艺术形象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红线女曾随团赴朝鲜、越南演出。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曾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演出和讲学,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在当地掀起“红线女热”,为传播粤剧艺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好情谊作出了贡献。红线女还参加了香港、澳门庆祝回归的演出。
红线女一贯热心扶掖后辈,辛勤培育新人。早在1973年,她便负责广东粤剧训练班,担任专职教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她指导青年剧团、实验剧团,组建红豆剧团,负责培训工作,开展改革试验,积极培育人才,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青年演员和艺术人才。
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
红线女是享誉海内外的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她在艺术舞台上驰骋70多个春秋,受聆于前辈,浸润于传统,博采众长,脱颖创新,创造出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红腔”唱腔艺术和“红派”表演艺术;她对艺术如痴如醉,永不停步,矢志追求真、善、美。她以其出众的才华、杰出的成就,独领风骚于当代粤剧艺坛,她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为粤剧发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红线女的堂伯父邝新华,是同治年间粤剧再度兴起时的着名武生。他在广州重建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并被推为“会首”,更因其演艺高超,同行尊奉为泰山北斗。红线女的外祖父声架南是驰名于东南亚的武生。舅父靓少佳是历任人寿年、胜寿年等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在省、港、澳、美国和东南亚均享有盛誉。舅母何芙莲也是着名花旦。红线女生长在这样一个与粤剧渊源很深的家庭,从小就受到粤剧艺术的熏陶,八、九岁时就跟留声机学唱粤曲。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时,被叫出来演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奖和父亲奖励的二毫硬币。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常随母亲到戏院看戏,回来在家中仿效演唱。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失学,同年7、8月间,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学艺,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节,在胜寿年班首次登台演出。从此,她在戏班中练功、学唱,夜场演出扮丫环、宫女的角色。在香港郊区演出日场时,也担任一些戏份不多的配角,在“天光戏”中,还有机会演主角。
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她不甘做资本家、“班蛇”的摇钱树,用私房钱组建真善美剧团,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50年代初,又组建了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来广州演出了现代戏《珠江泪》等剧。1952年,她在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改编《蝴蝶夫人》和莎翁名着的实践中,根据自己的天赋,嗓音条件,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创造了使海内外观众为之倾倒的“红腔”,把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红线女也就成为举世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地“音质优美,其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很少有歌者能像她那样,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1955年,红线女抛弃了在香港演艺界的显赫位置和极其优越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大陆参加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工作。自此以后,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学后而知不足,拜梅兰芳为师,请教梅派唱法;请程砚秋帮她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为她丰富《思凡》的唱腔;还有昆曲名家朱传茗、歌唱家郭兰英、王昆等她都虚心请教。她把所学、所识和所获,化为艺术血液,丰富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她塑造的王春娥、焦桂英、林黛玉、李香君、王昭君、翠莲等—系列妇女形象里,不论小家碧玉、大家闺秀、宫廷贵人或青楼妓女,都能荡尽艳丽的铅华,清除庸俗的珠光宝气,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的富于韧性的品格。而在《关汉卿》的朱帘秀的形象里,则又透露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的侠肝义胆和凛然正气。她演出的《山乡风云》,在现代戏和传统戏表演格式的结合上,又跨了一大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滋扰和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20世纪80年代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粤剧舞台演出的不景气,为振兴粤剧,她奔走呼号,身体力行,重排旧剧,编演新戏。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了“红线女专场”,独领风韵的“红腔”再以醇美、委婉的风姿撩拨着观众的心扉;1994年,红线女又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成功地塑造厂一个外科医生沈洁的艺术形象。她不辞劳苦送戏下乡,还到学校演出、讲课,致力于培养和争取新一代观众,她竭尽心力创办红豆粤剧团,身教言传,提携新秀,培养粤剧艺术接班人,她率团晋京演出、出国交流,力振粤剧昔日雄风。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红线女共拍摄了70多部电影,演出了近200个剧目,既有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又编演外国名剧和现代戏。作为“民间艺术大使”,多次向东南亚和美洲的广大观众传播戏曲文化,以优美的乡音、乡情滋润着无数华侨的心田。
红线女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有50多年是学习、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里。党和政府的教导、支持,人民群众的哺育,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的关怀鼓励,使她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她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她全心投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虽有过坎坷,却不改其志;她始终牢记毛主席在1958年给她的信中提出的希望,身体力行,努力做“劳动人民的红线女”。红线女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人生道路证明,她真正成为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家。对于红线女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嘉奖。
为了表彰红线女对党的文艺事业的杰出贡献,广州市委、市政府兴建了“红线女艺术中心”,1998年12月2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红线女从艺60年庆贺活动”暨“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典礼”,全国各地的文艺界要人名流以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港澳等地的“红派”挚友、剧界同仁300多人出席了盛会。73岁的红线女仍参加演唱晚会的演出,敢于向自己的高龄挑战。
广州市委副书记、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号召文艺界的同志向红线女学习,学习她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学习她对事业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不离不弃、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学习她为攀登艺术高峰不畏艰辛、刻意求精、勇于改革、不断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学习她为培养接班人呕心沥血、甘当人梯的高尚情操。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为弘扬粤剧艺术、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㈥ 红线女是谁啊
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1-5]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0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6]中国当代着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指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引领着现代粤剧史开篇,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红派艺术,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京剧、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创造出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唱腔风格。红线女饰演过《一代天骄》、《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剧目,折射出妇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义道路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荔枝颂》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粤剧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 “南国红豆”!当今许多粤剧演员和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
㈦ 红线女是谁
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女,汉族,1924年12月27日生于广州,祖籍广东开平,中国当代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派艺术创始人。
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2013年12月8日,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7-8]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引领着现代粤剧史开篇,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
红派艺术,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京剧、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创造出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唱腔风格。红线女饰演过《一代天骄》、《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剧目,折射出妇女在追求自由、民主、正义道路上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荔枝颂》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粤剧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 “南国红豆”!当今许多粤剧演员和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
㈧ 《昭君出塞》(红线女)介绍
马师曾(1900年4月2日-1964年4月22日)字伯鲁号景参,广东顺德县龙谭人,着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在1944年与红线女结婚,其子马鼎盛是凤凰卫视着名的军事与时事评论员。
少年时代
祖父马肇梅于广州经营茶庄,马师曾幼年与父亲马公权、母亲王文煜一同在广州居住。1907年家庭经商失败,他随祖父、父母亲举家前往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因而有机会攻读四书五经及习练书法,由此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
1911年武汉爆发辛亥革命,他随家人逃离武汉辗转回到广州,马师曾就读小学和中学期间,对戏剧开始发生兴趣,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文明戏”的演出活动,有时还偷偷跑去观看着名演员新华、朱次伯等人演出的粤剧。中学未毕业奉父母之命到香港一间铜铁店当学徒,因不堪忍受店东和其他伙计的欺凌,跑回广州进入陈圹南的太平春教戏馆学戏,与老艺人师傅佳建立师徒关系,自起艺名关始昌,从此开始了粤剧学徒的生活。
青年时代
1917年马师曾在广州太平春教戏馆学戏,不久便受聘于新加坡庆维新粤剧团,后转投普长春粤剧团,并拜着名小武靓元亨为师,期间在南洋一带学艺和演出,其间,他不满班主失信,不让他当丑生而当马旦,愤而离班。后转投当地尧天彩戏班任第三小生,改艺名为风华子,演戏期间巧遇机缘得与着名演员新华同台演出《苏武牧羊》,其表现甚为新华赞赏。不久又到庆难新戏班演出《杜十娘怒沈百宝箱》等剧目,终因当地艺人排挤而失业,流浪戏班之间及卖膏药、做矿工、当掌柜谋生。
1919年马师曾被平天彩班聘为第三小生,发奋勤学苦练,又得男花旦小湘凤(靓少凤)的支持帮助,小湘凤邀他合演自己编写的时装新戏《癫、嘲、废、戆》,演出引起轰动,马师曾崭露头角,被擢升为第二小生。后来小湘凤与他另组新班,他在演出《白蛇传》时扮许仙,唱做功夫别致,大受欢迎,戏班中人都说:“风华子第二小生一炮便打响了!”恰在此时,他遇见从国内前去演出的着名演员靓元亨,两人同台演出《海盗名流》等剧,马拜靓元亨为师,随靓元亨参加普长春剧团演出,自此开始起用本名马师曾。其问虽然出现编排新剧和表演传统的一些挫折,马师曾却能从中吸取教训,更加虚心和勤奋钻研粤剧的编剧和表演艺术。
1923年马师曾回港发展,于人寿年班任正印丑生,代替刚离开该班的正印丑生薛觉先,在千里驹、白驹荣等前辈的扶掖下,发挥其演戏诙谐、机变、通俗的特长,以及从师傅靓元亨处学到的小武行当演唱艺术,成功演出《玉楼春怨》、《一个女学生》以及他在南洋编演的几个新戏,无论夜场、日场都大受观众欢迎。马师曾反复钻研了传统粤剧《江湖十八本》,并在丑角上多番研究,于《苦凤莺怜》中演风尘侠丐“余侠魂”,创出有独特风格的“马腔”(俗称“乞儿腔”),大受欢迎,在广州西关、南关四间戏剧轮流公演,历时接近半年,创下当时的卖座纪录。
1925年夏,他离开人寿年班与陈非侬等人另组大罗天剧团,在剧团特设编剧部,聘请陈天纵、冯显洲、黄金台、麦啸霞等人为专业编剧,他自己也亲自撰写剧本或与人合作编剧。大罗天剧团编演了一批古今中外题材的新剧,如《佳偶兵戎》、《贼王子》、《呆佬拜寿》、《红玫瑰》等,在剧本内容和表演艺术两方面都大胆革新创造。剧团的演员阵容强大,马师曾分别以生、丑、旦、净的行当扮演这些新剧中的人物角色,因而剧团演出非常旺台,在粤剧舞台可与人寿班并驾齐驱,马师曾的声名也日益显赫。
中年时代
1931年春,马师曾的艺术生涯出现一个重大的转折,这便是应聘到美国旧金山演出一年(因戏院院主欺诈被迫逗留两年)。行前他精心编印了《千里壮游集》带往美国,向美国观众宣扬优美的粤剧艺术,书中也透露了他逐步形成的“新剧”观。他一方面强调戏剧艺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认为“人亦孰不爱国,凡爱国者必思自葆其国有之道德文化”,因而提出借戏剧“以宣传我国特有之道德文化”;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戏剧应该跟随时代发展而变革创新,认为“近年以来,中外的交通,多么利便,生活的变迁,多么剧烈,我们的伶人,依然死守着什么场口步武的成法,什么靶子演唱的老例,纯粹用图案做脊椎,决不能站起来自称艺术,在此电影戏和舞台戏竞争激烈当中,哪有不一败涂地的道理呢!”因此他提出要变革粤剧,“一方固须效他方之长,一方仍须保存粤剧之精华,从而发扬之,斯始有效也。”
1933年马师曾从美国回到香港与女伶谭兰卿组成第一个男女合班的粤剧团“太平歌剧社”(后改名“太平剧团”),当时报纸标榜马师曾是“新派粤剧泰斗导演兼主演艺术巨子”,顾名思义可知他是要大展拳脚对粤剧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时粤剧极盛,他与当时由薛觉先领导的觉先声剧团在艺术表演上分庭抗礼,形成“薛马争雄”的时期,好戏连场,各有戏迷。
1944年马师曾与红线女结婚。其子马鼎盛(1949)是着名的军事与时事评论员。
晚年时代
1955年12月14日,马师曾、红线女回到广州定居并参加广东的粤剧工作,受到党政部门、粤剧同行和热爱他们的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956年马师曾被任命为广东粤剧团团长,与红线女合演回广州后的第一个新编剧目《昭君出塞》,不久两人又合演根据同名琼剧传统戏改编的《搜书院》,并到北京汇报演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同首都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56年5月17日召开的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周恩来总理在讲话中表扬马师曾对粤剧工作的贡献说:“现在,行家马师曾回来了,气象就更不同了,更提高了。”并且给予粤剧“南国红豆”的美称。这一年,马师曾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剧协广州分会副主席,还光荣当选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
1958年11月广东粤剧院成立,马师曾被任命为院长,演出根据田汉同名话剧改编的粤剧《关汉卿》,于年底到武汉为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作专场演出。
1959年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的邀请,以马师曾为团长的中国粤剧团带了《关汉卿》等戏赴朝访问演出。同年10月,马师曾率领剧团参加首都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的演出活动,演出了《关汉卿》和《搜书院》。
1960年上半年,马师曾赴京担任由梅兰芳当主任的中国戏曲艺术研究班教师,教学期间与红线女等在北京中山公园演出了《关汉卿》。
1961年,以马师曾、红线女担任艺术总指导的中国粤剧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了《关汉卿》、《刘胡兰》等剧。
1962年夏,他为周恩来总理和贺龙、陈毅、聂荣臻副总理等演出《屈原》一剧的“天问”一场,这是他在舞台上的最后一次演出。
1963年马师曾被确诊罹患气管癌,入中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
1964年转往北京同仁医院治疗,4月21日终因不治逝世。
作品:
马师曾一生参加演出的剧目共计429个,它们是:《苦凤莺怜》、《佳偶兵戎》、《贼王子》、《昭君怨》、《洪承畴》、《搜书院》、《关汉卿》、《屈原》、《桂枝告状》、《审死宫》、《西施》、《丐缘》、《乖孙》、《秦桧》、《班超》、《夏姬》、《鬼妻》、《貂蝉》、《欲魔》、《荡寇》、《魔宫》、《蛮爱》等。
㈨ 香港演员红线女是谁
红线女(1924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8日)。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市水口镇泮村人,生于广州西关。是着名粤剧演员,人称“女姐”。代表曲《红烛泪》、《昭君出塞》、《荔枝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女腔,大陆官方称为红腔。2013年12月8日晚上20时40分在广州因心肌梗塞逝世。
红线女外祖父是着名须生声架南,舅父是着名武生靓少佳,舅母是着名花旦何芙莲。表妹是前《欢乐今宵》创作人胡美屏,堂伯父是同治年间创建粤剧行会“八和会馆”的着名武生邝新华。8岁跟留声机学唱粤曲。抗日战争前,家住广州西关,1938年因日军侵华而辍学,后随母亲经澳门赴香港,拜舅母何芙莲为师,正式为职业粤剧演员,取艺名“小燕红”。1939年春,在胜寿年剧团首次登台演出。自此任任第三花旦,于夜场扮演丫环、宫女等配角。1940年,随何芙莲临时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为其正式改名为“红线女”。1941年到上海演出,年底日军占领香港,红线女迁居于靓少凤家,并于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1943年于广东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艺名,成为“师曾剧团”的正印花旦。其后不停到抗战后方巡演,多演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习京剧三年,后得何贤赞助成立“真、善、美粤剧团”,先后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1946年在香港连续一个月每天不停演出粤剧戏目《我为卿狂》轰动全港,次年以《我为卿狂》为题材拍摄了第一部电影。1950年代初组建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到广州演出现代戏《珠江泪》。1952年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并且尝试改编《蝴蝶夫人》和莎士比亚剧作为粤剧。
红线女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及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着名的粤剧唱腔“红腔”,使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5年,受周恩来的邀请到中国。1956年参加中国国庆7周年观礼活动,受到周恩来接见,是年底参与广东省粤剧团演出。1957年正式以个人身份加入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期间拜京剧梅兰芳为师;请程砚秋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改进《思凡》的唱腔;并且研究将朱传茗、郭兰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粤剧发声,先后演出《搜书院》、《昭君出塞》、《苦凤驾怜》、《打神》、《李香君》、《关汉卿》、《山乡风云》等剧目,最终完成红派的艺术体系。
1980年,红线女与秦中英合作改写《王昭君》,扭转悲剧情节成为《昭君公主》,与陈笑风等人合演。1984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粤剧戏曲小调的独唱音乐会,这是其文革后首次登台演出,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红线女专场”;1994年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并创办了红豆粤剧团,培养粤剧接班人。
2012年5月21日,香港新光戏院重新装修后,举行开幕礼,红线女到香港为其剪彩,后应邀以一曲《荔枝颂》作贺,全场肃立拍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