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艺术中心 > 戏剧艺术有哪些

戏剧艺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24 17:00:48

① 戏曲艺术都有哪些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各民 族音乐不仅类别多 , 而且各具特色。以下是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 民族的歌曲简介。
1. 苗族
(1) 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 种。 " 飞歌 " 是苗族音乐中颇富特色的体裁 , 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 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 , 气势雄浑 , 节奏舒广自由 , 旋律起伏 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 , 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 , 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2) 乐器 苗族乐器最着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寨。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 直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 锣、包包锣、大镣、小镣、木叶等。根据功能 , 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 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 , 后者则多为独奏。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 , 有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1) 歌曲
根据歌词使用情况 , 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两种。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 , 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和风俗歌等。
(2) 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 " 勒友 " 、 " 勒浪 " 、 " 笔管 " 、姊妹箫、 对箫、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镲、木叶等。其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合奏、吹打等。
3. 伺族
(1) 歌曲 伺族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差异。
A. 北侗
北部地区的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 ( 酒歌 ) 、伴嫁 歌等等。山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相盘歌的形式进行。玩山歌是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情的歌。这种歌 曲曲调高亢辽阔、热情奔放、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好事歌是在酒席上唱的歌 , 曲调各地不尽相同 , 总的说来 , 旋律舒畅 优美。伴嫁歌是姑娘出嫁前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里 ,同房族、同寨 子的姑娘陪伴新娘时唱的歌。此外 , 孝歌也有一定特色。
B. 南侗
南部地区保留的侗族传统文化更为完整些 , 因而其音乐也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地区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礼 俗歌和叙事歌几种。大歌是歌队集体演唱的歌 , 其主要旋律在低 音声部 , 高音声部由歌头的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的结构严谨 , 有较 为固定的曲式。大歌的种类很多 , 主要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童 声大歌、女声大歌、混声大歌等。多声部无伴奏大歌是侗族最具特 色的音乐形式 , 曾多次出国表演 ,蜚声海外。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 歌。这类歌曲结构短小 , 歌词含蓄深情 , 曲子委婉缠绵 , 大都由青 年男女轻声慢唱。小歌分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两种。
(2) 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牛腿琴、芦笙、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镲、木叶等。演奏方式有独奏、伴奏和重奏几种。
4. 水族
(1) 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词、 " 诘俄呀 " 、儿歌等。双歌 分敬酒、祝贺、叙事性双歌和寓言性双歌。前一类双歌演唱时一般 是唱一首 , 和一首 , 歌首有两句固定的起歌和声 , 歌尾也有两句颂 扬性的衬和。演唱开始时 , 演唱者举杯或持筷在席上晃一晃 , 周围 的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唱起起歌和声 , 歌的主体部分唱完时 , 众人又 默契地唱起衬和帮腔。单歌的每首歌词能独立存在 , 表达一个独 立的意思。声腔运用上 , 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音乐节奏上 , 与其他歌种比较 , 相对自由 , 显得一板一眼 , 是水族音乐中比较古老的形式。
(2) 乐器
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芦笙、唢呐以及二胡等。
5.仡佬族
(1) 歌曲
仡佬族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婚俗歌、祭祀歌和儿歌等。山歌是在山坡田野唱的歌 , 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言四句 , 节 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歌 , 其旋律婉转优美。酒歌是 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酒席上演唱的歌 , 节奏和旋律单纯古朴。
婚俗歌是在婚礼上演唱 , 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在逢年过 节祭祀祖先时演唱 , 其曲调可以说是口语语音的夸张性延伸 , 朗诵 性比较强 , 无恒常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活跃 , 感情质朴。
(2) 乐器
仡佬族乐器有芦笙、唢琐呐、锣鼓、泡木筒、木叶、箫、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 土家族
(1) 歌曲
土家族歌曲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哭嫁歌、劳动歌、
" 溜子乐 " 等。山歌内容丰富 , 感情朴实。打闹歌也是山歌的一种 , 因演唱时用锣鼓伴奏 , 故亦名 "薅草锣鼓 " 。打闹歌是在薅革时为 了减轻疲劳 , 鼓动情绪时演唱的歌。一般由两人演唱 , 有时领歌 , 有时对唱 , 有时参加劳动的群众也帮腔。两个歌师紧跟在薅草队伍后面 , 一人敲锣 , 一人击鼓 , 哪里薅草落伍了 , 他们就追到哪里 , 边敲边唱。有时在唱前增加一些诙谐数板 , 称为 " 喊口号 ", 使气氛 更加活跃。打闹歌旋律热情高亢、质朴自由 , 高音、长音较多 , 曲调 悠长宽广。劳动号子和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音乐中具有浓厚特色的 音乐形式。劳动号子有多声结构特点。一种是一领众和的二声部 结构 , 一种是加副领唱、双领众和的三声部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式复调织体 , 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2) 乐器
" 溜子乐 " 是土家族中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堂鼓等。传统曲牌有上百个。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 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镲、鼓等等。由八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 " 八音 " 独具特色。其乐曲往往也由八个小曲连缀而成。
7. 彝族
(1) 歌曲
彝族民歌有以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为内容的 " 曲谷 ", 用汉语演唱的歌曲 " 霎叉 "( 汉歌 ) 、婚事歌、丧事歌、叙事歌、 " 毕摩 " 歌以 及儿歌等。曲谷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对唱为主 , 也有齐唱和简单的 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 , 男声多用真嗓。 " 霎叉 " 的歌词主要为 汉语 , 歌词结构和韵律特点均与贵州汉族山歌一样。婚事歌即婚 礼上唱的歌。因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的不同 , 曲调和旋律特点也 不同。丧事歌类似汉族的孝歌 , 有独唱、对唱等形式 , 曲调简单 , 多 属说唱式 , 有的曲子仅为一个乐句的反复 , 情绪比较低沉。叙事歌 旋律起伏较小 , 结构简单 , 大多为一两个乐句的无限反复 , 只有少 部分曲子是旋律较强的多乐段结构。 " 毕摩 " 歌是宗教职业者 " 毕 摩 " 在祭祀仪式上演唱的歌 , 其旋律起伏小 , 近乎吟诵。儿歌的曲 调与大人唱的 " 曲谷 " 等相似 , 但其节奏更加明快 , 而结构短小 , 语言生动。
(2) 乐器
彝族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族、壮族、白族等民族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 丰富 了贵州的音乐文化宝库。
( 二 ) 舞蹈
贵州各民族舞蹈种类很多 , 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 苗族 ,
在苗族中 , 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 , 除铜 仁地区外 , 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 , 以集体舞 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 , 也有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 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 , 集舞蹈、杂技、体育 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 , 尤其以松桃一 带的花鼓舞最为着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 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 , 则有单面鼓、双面 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 的动作热情奔放 , 被誉为 " 东方迪斯科 " 。丹寨的 " 锦鸡舞 " 也很有 特点 , 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 , 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 芦笙做引导 , 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 , 沿 逆时针方向转圈 , 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 , 腰膝自然摆 动 , 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 , 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 衬托下 , 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 ,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 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 , 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 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拟鸟类和兽类为主要特征的鸟兽舞 , 有在祭祀仪式上表演驱邪逐魔、祈福禳灾的祭祀舞 , 还有表现生产、生 活、斗争以及风俗等的民俗舞等等。其中 , 祭祀类的舞蹈占有较大 比重。如《铜鼓刷把舞》、《回旋舞》、《转场舞》等都是在丧葬仪式上 表演的。布依族舞蹈以男女共舞为多 , 表演人数大多为偶数。舞蹈 音乐以打击乐为主。道具在舞蹈中的普遍运用 , 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着特征之一。
3. 侗族
伺族舞蹈有" 多耶 "、芦笙舞、舞龙、舞狮等。" 多耶 " 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和黎平等地。 舞蹈时 , 或男或女 , 或男女混合 , 围成圆 圈 ,手牵手 , 踏着整齐的步伐边跳边唱 , 同时甩手为拍 , 气氛热烈。 芦笙舞由舞者自己吹芦笙伴奏 , 多为集体舞 , 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也有的是独吹独舞。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 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 , 表现力很强。侗族中还有一种较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龙喘〃。表演时 , 青年男女分成两路纵队 , 先由外向 里绕 , 再由里向外旋 , 盘成螺圈状 , 犹如长龙迂回。舞龙和舞狮多 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大同小异。
4. 土家族 ' 、
土家族舞蹈最着名的是摆手舞。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开展表演活动。这是一种集体舞蹈。表演时 , 由一善舞者带领众舞者围成圆圈,边走边舞。圆圈中央由一人负责鸣锣击鼓,起指挥和伴奏的作用。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 舞姿矫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铃舞也富有特色。这是土家 族宗教职业者 " 梯玛 " 主持向祖先 " 解钱 " 仪式时表演的舞蹈。分坐 舞和立舞两种 , 动作古朴。此外 , 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跳马舞、龙 灯舞和蚌壳舞等。
5. 彝族
彝族舞蹈有在婚礼期间表演的 " 阿妹凯 "( 姐妹歌舞 ) 、丧礼期间表演的 " 肯合贝 "( 也称 " 铃铛舞 " 或 " 跳脚 "), 反映生产劳动的 " 撒荞舞 " 、 " 栽小麦〃以及儿童舞 " 阿西里西 " 和节日舞 " 钻龙门 " 等。同 一类的舞蹈在各地有不同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 ," 阿妹凯〃' 就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一带的 " 诺奢借 "( 蟋蟀舞 ), 流行于毕节、金 沙、大方、纳雍、威宁和水城等地的 " 毕叔累 "( 裹草席舞 ), 流行于威 宁、赫章一带的 " 署谷署谷谷 "( 围圈舞 ), 流行于盘县、六枝一带的 " 跳脚 " 等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有差异。总的来说 , 彝族舞蹈的节 奏明快、粗犷刚健。
6. 仡佬族
仡佬族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灯舞和狮舞等。踩堂舞是丧礼期间在停放灵枢的堂屋中表演。届时 , 由 3 人或 4 人分别吹芦 笙、摇铃、打钱杆、舞练刀做前导 , 边跳边唱 , 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舞时身体微屈 , 来回跳跃 , 并且不断变换队型。酒礼舞在 婚礼上表演 , 表演时 , 领舞者执手帕带领众舞者在屋前场地上围成圈 , 沿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跳 , 气氛热烈。
7. 水族
水族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等。铜鼓舞主要在婚丧嫁娶和节日庆典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鼓点 , 或踏着刚劲的大步 , 或急速旋转 跳跃。场面既壮观热烈又典雅古朴。斗角舞一般由 10 个人表演 , 其 中 5 个人吹芦笙 ,5 个人吹共鸣的芒筒伴舞。另有 5 位头插雉尾 , 腰拴白鸡毛裙子的姑娘作舞伴随着节奏配舞。吹奏小芦笙者作前导领舞 , 吹中芦笙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开春至秧苗抽穗期间停歇。
8. 瑶族
瑶族舞蹈主要有猴鼓舞、打猎舞和长鼓舞等。猴鼓舞瑶语称 久格朗 ", 在丧礼上表演。届时 , 场中央竖一齐肩高的大木鼓 , 场 地一侧悬挂几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击木鼓 , 同时 , 一些人轮流上场敲打铜鼓助兴 , 其节奏与舞姿相合。打猎舞 瑶语称 " 孰久 ", 也是在丧礼上表演。有打熊舞 , 打猴舞、打山羊舞、 打野猪舞等 , 表现的是打猎场面。长鼓舞是一种喜庆舞蹈 , 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
9. 毛南族
毛南族中也流行猴鼓舞。
( 三 ) 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居住的土地上 , 有许多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 黔剧是贵州家乡剧 , 全省人民非常喜爱 , 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大型歌舞剧《蔓萝花》等曾被拍成戏曲影片 , 还有花灯剧《七妹与蛇郎》等也享誉省内外。我省各地活跃着 4000多个业余艺术表演团体。其中有芦笙队、唢呐队、歌舞队、杂技队、八音队 , 还有花灯队、地戏队、傩堂戏班、布依戏班等。他们的节目和剧目大多自编自演 ,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 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 , 还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 有巫术色彩较浓的傩戏 , 有从汉族中移植过来的花灯戏 , 还有综合性较强的布依戏和侗戏。
1.傩戏
贵州好几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巫傩和军傩两大类。
(1) 巫傩
在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均有流行这些民族中的巫傩大致可分为以黔东、黔北一带土家族、仡老族等民族中流行的傩坛戏、荔波布依族中流行的 " 生育傩储 " 和威宁一带流行的 " 撮泰吉 " 。
(2) 军傩
军傩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一带 , 是明代 " 调北征南 " 的明朝 军队带入贵州的。开始时流行于军队中 , 是一种练兵习武活动。后来逐渐变成民间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娱乐活动 , 并传入布依族和仡佬族等民族中。因不搭戏台 , 在平地演出 , 故也称 " 地戏 "; 因有宗教色彩,故也称 " 跳神 "
地戏的演出是在农历正月进行的。其演出也有酬神的性质,但是巫的成分比巫傩大大减少 。戏的剧目多为武戏 , 表演正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队《五虎平西》和《精忠 传》等。演出时须带面具。比起傩坛戏面具的狰狞和怪异来 ,地戏面具就显得要亲切和蔼些。
2. 花灯戏花
灯戏是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 特征是手不离扇、帕 , 载歌载舞 , 唱与做紧密结合。明王朝 " 调北征 南 " 、 " 调北填南 " 后 ,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的到来而逐渐传入贵州 , 并 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 , 经过一定的民族化改造 , 成为本民族的戏曲 艺术形式。 ;
贵州少数民族中 , 流行花灯戏的主要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 , 其中尤其以独山布依族花灯和黔东一带土家族花 灯最为有名。
独山花灯与江西的 " 采茶 " 、 "弋阳腔 " 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并吸 收了广西壮族的彩调艺术。早期的独山花灯以歌舞为主 , 剧目有 《踩新台》和《灵官扫台》等 , 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 , 如《槐荫 记》、《红灯记》和《还魂记》等。独山布依族花灯道白唱词主要为汉 语 , 同时也用布依语。
" 黔东土家族花灯系明代从江南一带传入。在原有花灯的基础 上 , 土家族民间艺术家们融入了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 分 , 形成了自已的特色。黔东土家族花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 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记》、《八仙图》和《关 爷点兵》等 o
3. 布依戏和侗戏
布衣戏和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中流行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更强的戏剧艺术形式。
(1) 布依戏
布依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 发源地在贵州与广西交界的册亨、 兴义和安龙等地 , 布依戏的产生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广 西壮戏的有益成分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 , 布依戏 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差异。册亨布依戏有演有唱 , 而兴义巴结和安 龙甘河的布依戏则取坐唱形式。
布依戏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移植汉族剧目 , 二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进行改编。
(2)侗戏
19 世纪初 ,侗族歌王吴文彩根据汉族戏剧 ( 主要有桂戏和花灯 ) 创立了侗戏。侗戏主要有生、旦、 净、丑等行当 , 第一种行当一上场都先自报家门 , 唱时须面对观众。
侗戏班一般是一村一个 , 也有的村按族姓、鼓楼为单位建立侗戏班。侗戏班原只有男性 ,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有女演员。
侗戏剧目主要取材于三个方面 : 根据汉族传书改编 ; 根据侗族民间故事改编 ; 社会现实生活。

② 戏剧包括哪些

一、定义及其特征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按剧情繁简和结构长短,戏剧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它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剧作家通过台词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剧本不能直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所以人物的语言尤其要求性格化,不仅要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教养、身份、性格和他所处的特定环境。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都要由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的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二、戏剧名词术语
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 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
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三、戏剧的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哑剧等。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 ( 如《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
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6.按历史发展分:中国的戏剧可分为“现当代戏剧”和“古典戏剧”。
7.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
四、戏剧的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戏剧本身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幕到另一幕,一场到另一场,也许一晃就是十年二十载,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转一圈,就可以表示他从福州来到了北京,他在舞台上把剑一挥,也可以表示他指挥了千军万马,尽管我们观看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所以演出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矛盾冲突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因此,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A.什么是戏剧冲突?
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让学生从学过的剧本中举出各种例子)
性格冲突又因为人物个性、身份、地位、文化修养的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
B.戏剧冲突与社会矛盾的联系和区别
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矛盾,又比社会矛盾更集中、更尖锐、更激烈。它们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激化和解决的过程。
鉴赏剧本,首先要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看看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么,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把握剧本的情节
3.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和舞台说明。
“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2)人物语言:包括独白、旁白、对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五、中国古典戏剧
(一)戏剧的发展
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二)语言的构成
曲词、宾白、科介。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曲词以一人主唱的形式进行。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指示(舞台说明)。
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古代戏曲,鉴赏重点是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元杂剧的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如张生,陈最良。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监斩官。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扮演年轻的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
净:俗称“花脸”“花面”,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如《窦娥怨》里的公人,张飞,李逵。有的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卜儿:扮演老年妇女,如《窦娥怨》里窦娥的婆婆。
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 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四)元杂剧的体制
杂剧:一个段落称“折”,一部戏有四折一楔子;一个主角一唱到底。
传奇:段落不称“折”而称“出”,一部戏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各种角色都可以唱。
(五)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宋元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到元末明初较为成熟。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明清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指用南曲写成的长篇戏曲剧本。荟萃了南戏和元杂剧的精华。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戏曲作家和作品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其作品分别是:《窦娥怨》、《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
2.元末明初“五大传奇”:高明《琵琶记》《琵琶记》被后人誉为“曲祖”和“荆刘拜杀”(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
3 、“南洪北孔”:“南洪”即洪升,浙江杭州人,传奇《长升殿》;“北孔”即孔尚任,山东曲阜人,传奇《桃花扇》
4.其他:元杂剧也称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当时着名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其中以马志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最着名。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马志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四大爱情悲剧关《拜月亭》,王《西厢记》白《墙头马上》,郑《倩女离魂》。南戏四大本元,柯丹邱《荆钗记》、[元] 刘唐卿《白兔记》、关汉卿《拜月亭》、《杀狗记》。
《倩女离魂》:王文举和张倩女原是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妻。倩母嫌文举功名未毅,不许成婚。文举上京应试,倩女相思成疾致辞魂魂离体,追文举赴京。文举得官后回家,倩女的灵魂和躯体合而为一。
5.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6.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
7.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六、中外戏曲名词
1.百老汇
百老汇(Broadway):原意为“宽阔的街”,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从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分布着的几十家剧院,称为“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但这种区分在近年来也越来越淡化,于是又出现了“外外百老汇”,其观点当然也就更新颖更先锋了。
2.外百老汇与外外百老汇
纽约市大约有20家外百老汇剧院,以及300余家外外百老汇剧院。1950年代,基于对于百老汇商业气息的反感,外百老汇大行其道。对于想要推出实验性的、或是太前卫的剧目,又不为百老汇的剧院老板认同的制作人来说,外百老汇成为他们大显身手的好地方。于是,一批戏剧界的精英离开了制作费用昂贵的百老汇,前往纽约市的其他地区,如格林威治村附近,他们利用附近的旧教堂、废仓库、半地下室作为排演、甚至演出的场所。这些地方让观众有机会见识新的表演天才的演出,以及许多不为百老汇认同的带实验性的剧目。外百老汇是首先上演美国着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贝克特等人的作品的,他们的理想在剧目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有时候,在外百老汇剧院的小型舞台里演出的效果要比大规模的剧院演出效果更好。真正的纽约人往往喜欢去外百老汇剧场看剧,因为他们懂得什么样的剧目值得一看。在外百老汇观剧的门票要比百老汇门票便宜许多,多数价位在20-40美元之间,最便宜的5美元就能买到。
1960年代末期,外百老汇也步百老汇的后辙、走上了高成本制作的道路。演出费用使得外百老汇一些剧作家和演员无法承受,从而引起再度“外迁”,其触角甚至延伸到布鲁克林区和皇后区。外外百老汇剧场在纽约市有130多个,演出的剧目包罗万象,演出的费用极为低廉,有的演员甚至不付薪酬。观众来自纽约市的各个层面,主要以大学生、市民、艺术家、剧作家为主,票价低廉,通常在15美元以下;许多情况下是赠票。也许,外外百老汇才真正体现了纽约年轻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
3.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是美国一个多项的新闻及文化奖金,由美国着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1903年,普利策写下遗嘱,要出资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奖金。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据他的遗嘱,1912年时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共19个项目,其中,新闻奖13项:公共服务奖1项,报道奖3项,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各1项,新闻摄影奖2项,文学戏剧奖6项: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非小说作品奖各1项,音乐作曲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
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份中旬的一天宣布,5月份颁奖。
4.托尼奖
“托尼奖”是世界上最着名和最大型的戏剧和音乐剧大奖。美国表演艺术共有三项大奖电影奥斯卡奖电视艾美奖和舞台表演“托尼奖”。“托尼奖”是美国舞台表演的最高奖和纽约百老汇最高奖,由全美戏剧联盟和全美制作人联盟颁发,每年的颁奖晚会和奥斯卡金像奖一样向全世界转播。
“托尼奖”成立于1947年。获奖作品的评选由“托尼奖提名委员会”、“美国演员联盟董事会”、“美国戏剧家同业会”、“美国舞台导演和编舞协会”、“美国舞美设计家联合会”、“美国舞台新闻管理和代理协会”、“美国舞台表演协会”和观众代表共701票表决产生。“托尼奖”原则上只授予美国百老汇的表演艺术团体,“伦敦动画冒险芭蕾舞团”是近六十年来该奖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外国艺术团。
5.纽约戏剧评论圈奖
纽约戏剧评论圈奖,是排在普里策、托尼之后的第三戏剧大奖。每年五月份,由纽约市的所有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的戏剧评论家们评选颁发,(不包括纽约时报) 奖项有:最佳戏剧、 最佳音乐剧、最佳外国戏剧、最佳新剧 和特别奖等奖项。比如2000年,它的最佳外国戏剧奖颁给了《哥本哈根》, 2001年的最佳戏剧奖颁给了《求证》,2002年的最佳戏剧奖颁给了《山羊》,2004年的最佳音乐剧奖空缺等等。

③ 戏剧的种类有哪些

中国戏曲的种类与介绍:

中国戏曲剧种的分类有:京剧、昆曲、高腔、越剧 、梆子腔、评剧、河北梆子、秦腔 、晋剧、蒲剧、雁剧、上党梆子、二人台、吉剧、龙江剧、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山东梆子、淮剧、沪剧、滑稽戏、婺剧、绍剧、徽剧、黄梅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

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湖南花鼓戏、粤剧、潮剧、桂剧、彩调、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 、楚剧 、曲剧 、客家戏 、沪剧、潮剧、评弹 、二人转川剧 、吕剧 、云南花灯 、采茶戏、歌仔戏、评书、样板戏、皮影戏、相声、小品等。这些种类有按艺术表现形式分类的,有些剧是有明显的地域性。

1、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化妆、服装个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把舞台上各种不同的角色划分成不同的行当,是戏曲艺术的一特殊表现方法。

京剧的生行与流派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苍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称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其动作性较次要,态度安闲沉稳从容。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三国戏中的诸葛亮,《二进宫》的杨波等。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审头刺汤》的陆炳,《夜审潘洪》的寇准等,其难度较唱工和做工戏大得多。

做工老生是以表演为主,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坐楼杀惜》的宋江,《清风亭》的张元秀等。长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即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做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简称,即兵器。)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

如《定军山》和《阳平关》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失街亭》的王平等。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

京剧各个行当中的艺术流派的形成,和这种划分行当的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在这种以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行当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擅长某种行当的表演特点的杰出演员。他们又由于各自的天赋条件,师承来源,接受、理解和表现力,文化修养,技巧水平,社会经历和艺术实践的积累,以及对生活的感受和反应的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独特表演特色和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流派。

如同是唱工老生,就有谭(鑫培)派、孙(菊仙)派、汪(桂芬)派、汪(笑侬)派、余(叔岩)派、刘(鸿声)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杨(宝森)派、马(连良)派、麒(麟童,周信芳)派等等。做工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是麒派和马派。实际上,谭派和余派并不仅仅是以唱工见长,谭鑫培和余叔岩都是唱、做具佳,文、武兼擅的艺术家。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如《定军山》、《打鱼杀家》等,均是唱、念、做、打兼重的戏。《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而后《打金砖》则有高难度的跌扑功夫。所以我们按照表演的侧重和分工来划分行当,判别剧目,并不是绝对的。

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这样的划分种类有:王帽老生(头戴王帽,身穿龙袍,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基本上以唱工为主);袍带老生(一种是头戴纱帽,身着蟒袍,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另一种是穿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但不带绣龙、绣花的,较素净,如《群英会》的鲁肃,诸葛亮也属此类);褶子老生(即着便服的老生,此类角色最多。

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颇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大斜领子,歇大襟,长袍大袖。分为花褶子和素褶子。如《捉放曹》的陈宫,《状元谱》的陈伯愚等);靠把老生(武老生,见前述);箭氅老生(箭衣外着开氅之类服装的角色,,在戏里并不一定有武打,但多为武人出身,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

红生是指脸上勾着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这样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关羽和赵匡胤。最早有的由花脸来应工,所以又叫红净。京剧史上有名的红生演员有米喜子、王鸿寿、李洪春、林树森等人。其艺术特点为嗓音比较高亢,既不同于一般老生的唱法的秀气,也不同于花脸的唱法的粗猛,独具一格,要有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

在老生这一行里,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装划分的一些种类,红生,还有就是"末"和"外"行当合并起来的角色,现在叫作里子老生,是扮演比较次要一点的角色。如《搜孤救孤》的公孙杵臼,《捉放曹》的吕伯奢等。

2、昆曲

昆曲——中国戏曲之母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明代中叶,昆曲向北方流传,经许多艺人的努力,将昆曲和北方地区语言相结合,形成了“北昆”;原来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昆曲,则被称为“南昆”。;比昆的演出武戏较多,表现风棚U健豪放;南昆则注重音韵吐字和细腻做工,比较清婉缠绵。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京剧和湘剧、川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3、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4、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5、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6、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3、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6、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9、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20、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1、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2、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5、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8、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9、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2、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3、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7、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8、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1、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2、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3、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4、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5、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着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6、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着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3)戏剧艺术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④ 中国戏曲有哪些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有戏曲剧种达360余种。先推荐18种的戏曲推荐如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

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2、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3、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见长。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4、评剧

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又称为“唐山落子”。

代表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

5、豫剧

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6、昆曲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

7、粤剧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

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

8、淮剧

淮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

9、川剧

川剧流行于川贵高原地区,川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

代表剧目:《白蛇传》《旧正楼》。

10、秦腔

秦腔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又叫做梆子腔,风格苍凉古朴。

代表剧目:《三回头》《八义图》。

11、晋剧

晋剧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代表曲剧目:《打金枝》《临潼山》。

12、汉剧

汉剧又称楚调、汉调,民国时期定名为汉剧。

代表剧目:《大赐福》《草场会》。

13、桂剧

桂剧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风格细腻,生动活泼。

代表曲目代表剧目:《梁红玉》,《打金枝》。

⑤ 中国的戏剧种类有哪些

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1、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2、歌剧

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

歌剧在17世纪,即1600年前后才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它源自古希腊戏剧的剧场音乐。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

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3、舞剧

舞剧是舞台剧本的一种,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台艺术。舞剧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冲突。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4、音乐剧

音乐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5、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戏剧

⑥ 中国戏曲种类有哪些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历久弥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有戏曲剧种达360余种。先推荐18种的戏曲推荐如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

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2、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

3、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见长。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

4、评剧

评剧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又称为“唐山落子”。

代表剧目:《花为媒》《杨三姐告状》

5、豫剧

豫剧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

代表剧目:《花木兰》《穆桂英挂帅》

6、昆曲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代表剧目:《牡丹亭》《鸣凤记》

7、粤剧

粤剧又称为“广东大戏”,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

代表剧目:《紫钗记》《帝女花》

8、淮剧

淮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等地。

代表剧目:《孔雀东南飞》《莲花庵》

9、川剧

川剧流行于川贵高原地区,川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瑰宝。

代表剧目:《白蛇传》《旧正楼》

10、秦腔

秦腔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又叫做梆子腔,风格苍凉古朴。

代表剧目:《三回头》《八义图》

11、晋剧

晋剧又名山西梆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代表曲剧目:《打金枝》《临潼山》

12、汉剧

汉剧又称楚调、汉调,民国时期定名为汉剧。

代表剧目:《大赐福》《草场会》

13、桂剧

桂剧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剧种,风格细腻,生动活泼。

代表曲目代表剧目:《梁红玉》,《打金枝》。

14、潮剧

潮剧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南国鲜花。

代表曲目:《琵琶记》《荔镜记》

15、越调

越调是河南的戏曲剧种之一。

代表剧目:《狮子头》《秦琼卖马》

16、湘剧

湘剧是湖南戏曲剧种之一,富有湖南民间地方特色。

代表剧目:《琵琶记》《白兔记》

17、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区。

代表剧目:《秦香莲》《蝴蝶杯》

18、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

代表剧目:《梁祝下山》《偷石榴》。

⑦ 戏剧有哪些

戏剧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世界戏剧艺术最早是出现在距今约2400年前的爱琴海边的古希腊。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地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参考资料:http://ke..com/subview/43208/7537206.htm

⑧ 你们还知道哪些戏剧艺术形式请写出自己熟悉的几种

戏剧艺术形式请写出自己熟悉的几种:
舞台上虽然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
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
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
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50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舞台演出、小戏展演、清唱晚会、等等形式。

⑨ 戏剧种类有哪些呢

戏剧种类:

1、京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在清干隆四大徽班进京后,各剧种融汇演变出来京剧,是我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2、昆曲

昆曲原名叫做昆腔,是中国古老的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又被称为水磨。可以说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当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3、豫剧

豫剧在以前叫做“河南梆子”,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豫剧戏曲种类也繁多,影响力颇大。豫剧的声腔,或高亢活泼,或悲凉缠绵,能够表演各种风格的剧目,传统剧目有六百五十多出。

4、越剧

越剧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被称为中国第二大剧,有着第二国剧的称号。同样也是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越剧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黄梅戏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旋律优美,故事感人,在民间影响较广。同时黄梅戏也是和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

阅读全文

与戏剧艺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