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艺术效果
艺术效果指的是采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效果。合起来就是:通过某些工具或者手段技巧等,使文章或者照片、雕塑、电影等等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更好的表现,或者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容。
艺术效果从广义上应分为两类:
1、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通过某种手法或是某种工具以达到从思维或是视觉上的某种效果。
2、工具软件中Photoshop的“艺术效果”滤镜。
语文写作中艺术手法包括: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4、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Ⅱ 散文答题中的艺术效果是什么意思
艺术效果就是指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文章结构、语言色彩所营造出来的氛围,让人能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的情感色彩。
散文中的艺术效果之一:象征,其主要效果为: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艺术效果有什么扩展阅读:
散文中的描写方式:
1、铺垫,效果如下: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托物言志,效果如下: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富含哲理和暗示性,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Ⅲ 室内照明设计所起的艺术效果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创造气氛
二、加强空间感和立体感
三、光影艺术与装饰照明
四、照明的布置艺术和灯具造型艺术
Ⅳ 小说的艺术效果有哪些
小说的艺术效果取得比较广的概念,可以传小说的题材结构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一般的说法就是内容震撼人心,手法还有吸引力,或者说语言非常的优美,或者欧亨利式的结尾,让人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Ⅳ 逆光摄影有哪些艺术效果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平添了透射增艳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Ⅵ 语文艺术效果有哪些
文学创作中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又叫表现手法。如描写、叙述、虚构、夸张、渲染等。
1、联想
这是在审美感受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现象。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曾引起过感情反映的事物,在类似条件的刺激下,而使感受者回忆起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
2、题材
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
3、素材
指文学作品的原始材料,加工取舍用于创作时成为题材。
4、剪裁
指对已认定的材料进行删纷去冗的加工过程。
语文艺术的目的有三个:
1、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
2、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并且哲学、逻辑学、美学、文化学也都承认:“词语”是人脑进行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
3、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语文教育,从“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脑输入并固化“词语”,输入“捕获和创造词语的概念、程序和模式”,为启迪发展教育对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关键、最可能多的贡献。
Ⅶ 艺术表达效果是什么
通俗的讲: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人通过东西来表现出他的思想或才能的时候,他就是在创造艺术。
如果创造的结果给予大众以完美感“视觉满足或听觉享受”那就是艺术的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Ⅷ 莫言小说的艺术效果有什么特点
莫言小说的艺术效果也有其与众不同之处。比如独特的审丑艺术。在真假、善恶、美丑并存的情况下,莫言绝不回避对假恶丑的行径和现象的审视和描述,他以敏锐的艺术感觉痛快淋漓地描绘丑陋、肮脏与邪恶,并通过艺术途径化丑为美。在莫言笔下,审丑已经成为了挖掘和展示民族根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有的时候,莫言的写丑也有“泛滥无治”之嫌;再比如奇异的艺术感觉。莫言往往以超常的、甚至变异夸张的艺术感觉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把客观世界放进主观感觉中,通过各种感觉的互相交流、融合,编织出一个亦真亦幻、带有超验色彩的艺术世界。在莫言《透明的红萝卜》之后的《爆炸》、《球状闪电》等小说中,对感官经验的自由渲染甚至已经代替了叙事,这使得莫言笔下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瞬间的感官经验碎片拼合起来的感官的世界;又比如天马行空的叙述语言。莫言的小说语言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性,任意的、不事雕琢的、甚至粗糙别扭的语言,在莫言笔下比比皆是。这对于习惯了语体统一、语调纯净、语法规范的读者来说,基本上是一个挑战;但就莫言的叙述个性而言,却是作家充分表达其艺术想象和艺术情趣的独特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