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陕西蒲城的有没有啊!!!电视上看到可以跳伞在陕西蒲城,有没有知道在蒲城哪里啊!!!!
卤阳湖,内府机场,陕西通用航空机场
B. 陕西蒲城县孙镇位于哪里
孙镇地处蒲城县城东15公里处,是着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出生地
C.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姓王的名人
1、王诩
鬼谷子名王诩、王禅,道号玄微子。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着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 “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鬼谷子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天髓灵文》等。其着作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
2、王翦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少时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统兵六十万大败项燕,消灭楚国 。
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凭借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3、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4、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王莽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灭亡。王莽共在位15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5、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D. 求:蒲城县到底是在哪里
蒲城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东径109°20′17″—109°54′48″,北纬33°44′50″—35°10′30″。东临大荔县、澄城县;西接富平县;北依白水县、铜川市。东西长52.8千米,南北宽47千米。总面积1654平方千米/1584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15500。行政区划代码:610526。区号:0913。
行政区划
蒲城县辖14个镇、10个乡:城关镇、罕井镇、孙镇、兴镇、党木镇、高阳镇、永丰镇、荆姚镇、苏坊镇、龙阳镇、东陈镇、坡头镇、洛滨镇、陈庄镇、翔村乡、三合乡、贾曲乡、东阳乡、原任乡、龙池乡、椿林乡、平路庙乡、上王乡、大孔乡。共有7个居委会、373个行政村。
县情简介
蒲城县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平川,耕地168万亩,东临大荔、澄城;距韩城市司马迁祠126公里;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市110 公里;北依白水、铜川,距中华人文如祖轩辕黄帝陵100公里,南接渭南,距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120公里。
辖区14镇10乡,373个行政村,全县76万人,人口密度431人/平方公里。
地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度,无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
科技力量雄厚,高中级技术人员1870名,辖区两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高中,772所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5.7万人。38个医疗卫生单位,卫生单位技术人员1336人。是全国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之一。
蒲城地方工业以煤炭、建材、纺织、机电、化工以及农付产品加工为主,主要有水泥、煤炭、塑料、变压器、奶粉、脱脂药棉等。牛肉、果脯、金丝蜜枣、保健品、氧化锌、三氧化钼、钼铁、红丹粉等产品出口供货值逐年大幅度上升。传统的烟火艺术名扬中外,为中华一绝,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蒲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棉、油、烟、果、梨、牛、羊、鸡”十大商品基地初具规模,为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县,以苹果、酥梨为主的果品面积已达47.8万亩,总产量在5亿公斤以上。苹果、酥梨以其品味纯正、肉质细嫩、香甜可口而享誉海内外。已建成苹果、酥梨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秦川牛”驰名中外。
历史沿革
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遥相呼应,明清考院、六龙壁、勿幕图书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将相故里牌坊保护完好。县博物馆内,历史文物琳琅满目,《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苏孝慈墓志》、《蒲城王氏祠堂碑》等闻名遐迩,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蒲城历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党怀英、王鼎、井勿幕、李仪祉、杨虎城等先贤志士均出生于此。
能源矿产储量大,易开采,品味高。蒲城县处于国务院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围。煤储量丰富,发展能源电力工业条件优越。石灰石、大理石、铝土矿、粘土矿、白云岩、硫铁矿、芒硝等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煤炭:煤田占有面积52.9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037亿吨。煤质属中灰至高灰、高硫、低磷的集煤及瘦煤。水文地质结构简单,可选性中等,易于开采。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县城以北的诸山中,总储量为450亿吨,其中水泥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岳王山、尧山和孙镇中尧地区。硫铁矿和芒硝:我县化工资源丰富发展化学工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硫铁矿分布在蔡邓三眼桥地区,总储量约113-150万吨,芒硝产于我县南部泊滩地区,总面积170平方公里。大理石和白云岩矿:储量分别为300、500万吨,500-1000万吨逐级开发。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蔡邓三眼桥地区,地质储量289.5万吨,发展陶资工业具有一定基础。蒲城县地貌单元界限分明,地域差异明显,宜农、宜林、农副土特产品十分丰富。在“八五”期间已建立了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苹果、酥梨、牛、羊、鸡等十大农牧业商品基地。素有“陕西粮仓”之称,苹果、酥梨、金丝蜜枣等农特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潜力很大。
http://ke..com/view/975635.htm
E. 蒲城县长乐公园建设的意义
意义:长乐公园,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政府关注民生力度的加大,让人们真正地享受着家门口的休闲娱乐生活。十四运的到来,更加促进人们奔向新时代、喜迎八方客、同享新生活、共筑中国梦!
长乐公园作为十四运重点建设改造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近几年,市委市政府不断地对其进行提升改造,现在的公园面貌日新月异。还未进公园,你就会被门口迎接十四运的宣传语和吉祥物所吸引,在周围鲜花的装点下,秦岭四宝显得更加活泼可爱。来这里健身的人们,运动形式多样:跳舞、跑步、踢毽子、打篮球无所不有走进长乐公园,你会发现人们在这里游玩各得其乐。
F. 华汉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华汉(1986年5月20日),资深媒体人,网络营销专家,85后创业新贵,身高183cm,体重70KG。华汉工作室董事长,“高富帅"域名所有人。
华汉被誉为中国85后最具影响力的网络营销专家。曾被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央视网、金鹰网、新华网、人民网、中华网、中国网、和讯网等媒体报道。
华汉曾自称炒作奶茶妹妹恋情等新闻而被章泽天告上了法院。2015年11月20日,海淀区人民法院就章泽天诉华汉和成小飞两起名誉侵权案做出一审判决。章泽天胜诉。
法院判决:华汉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在搜狐网首页显着位置持续登载致歉声明7日,向章泽天赔礼道歉,并赔偿合理维权支出损失三万四千元、精神损失抚慰金十万元。
除此之外华汉还是资深网络营销顾问,华汉此前在娱乐圈属于“神秘人物”,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他,直到2012年6月华汉做客《金星撞火星》、《职场好榜样》等电视节目后才慢慢走进人们的视线。
在录制完职场好榜样和金星撞火星后,华汉受到马德钟,李湘,杨子等明星褒奖从此一夜成名。
G. 蒲城有木有人会街头篮球,教我谢谢
主要是靠自己练习的,多玩多练习,就OK了!
H. 蒲城县的政治
蒲城县历史上有声望的医生很多,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医德和医术,或走村串户,或坐堂应诊,救死扶伤,为群众防治疾病。民国时期,全县先后办有私人医院、诊所30多处。但因社会制度所限,有的办起不久即停办或他迁。公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很慢。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县卫生院,是在戒烟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末民初,鸦片烟在中国泛滥,蒲城县农民种植、贩卖、吸食者甚多。据荆姚张霖澍日记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自种鸦片收烟土71两;二十二年(1896)收烟土33两,打罂粟种1.6石。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颁布《禁烟法》,要求各地成立禁烟机构。20年(1931),县政府任命赵自超、孙子文为县卫生助理员,负责防疫,兼管禁烟。因政府重视不够,成效甚微。24年(1935),省立戒毒院又任命赵自超为蒲城县戒烟所(后称“调烟所”)所长,所址设尧山书院。赵自超对戒烟事宜一度甚为重视,但由于县政府对此项工作漠然置之,加之县城内和兴市镇几家大烟商阻挠捣乱,致使戒烟工作无法开展。28年(1939)省卫生署又派丁绍周为蒲城县调烟所所长,开始收容烟民,服用药物,进行戒烟。29年(1940)县政府改调烟所为卫生院,从此,蒲城县才有了公立医疗机构。33年(1944),县民政科又在兴镇办了一个卫生所。蒲城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下,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行政组织 卫生工作初归第三科管理。1952年5月,县人民政府将分管教育、卫生的第三科正式改称“文教卫生科”,城关、兴镇、党睦、孙镇、罕井、广阳6个区各设文教卫生助理员1人。1955年3月,县专设卫生科。1959年1月,蒲城、白水、澄城三县合并后,成立文教卫生部(4月改部为局),内设卫生股。1960年7月设卫生局。1961年蒲、白、澄三县恢复原建置后,8月又并为文教卫生局。1964年8月再专设卫生局。“文化大革命”中,卫生局机构瘫痪。1968年,学“灵宝经验”,成立医药卫生服务站。1970年,成立卫生管理站,10月成立卫生局革命领导小组。1976年10月,恢复卫生局至今。1949年5月至1963年,先后设立县卫生院(1960年改为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并相继设立8个地段医院和22个乡镇卫生院,以后又设立中医院和康复医院。1990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院所68个,卫生工作人员3000余名(其中医士以上人员1122名),病床932张,平均千人有医生1.67名、病床1.38张。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费用137万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3.5%。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基本形成。地方病和传染病有的得到控制,有的基本绝迹。妇幼保健、职工保健工作取得显着效果。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健康发展。医学会、中医学会等卫生科研组织和群众性卫生组织——卫生工作者协会的活动也较为活跃。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引起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关注。1979年10月,省卫生厅确定蒲城县为全省卫生重点县之一。1979年10月到1982年底,省、地、县共投资158.7万元,卫生局自筹资金51万元,扩建房舍、购置器械、培训护士,使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三年中,全县共购置医疗器械1529件,基本解决了各医疗单位器械的使用需要。1982年11月29日,我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签订支持初级卫生保健项目文件。规定:1983年5月至1985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蒲城县和四川灌县、广西武鸣、浙江萧山、天津蓟县、辽宁金县等6县给予60万美元,以发展医疗卫生事业。1983年5月,县卫生局副局长赵勤学随同国家基层卫生考察组访问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了解这些国家医院状况和卫生服务管理办法。这是蒲城县卫生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出国考察。同年7月31日~8月4日,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短期顾问尼丁·克里斯特博士一行,对蒲城县卫生工作进行详细考察。参观了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卫生学校以及党睦、永丰医院、城关镇东街产院等单位。12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定蒲城县为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1984年元月,县卫生局派代表参加卫生部召开的全国4个初级保健合作中心及6个卫生示范县情况交流会;2月20日,成立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领导小组;6至7月,领导小组派代表参加卫生部举办的教育方法和服务管理学习班,为搞好卫生示范县奠定理论基础。1984年,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共同商定分配给蒲城县价值52280美元的物品、器械,为卫生示范县建设提供物质基础。1985年8月,尼丁·克里斯特再次来蒲城进行为期4天的技术咨询服务,对县医院、防疫站、卫校、药检所、永丰镇卫生院、永丰村卫生所、孙镇地段医院、妇幼保健所、中医院、东街产院等10个卫生医疗单位进行考察、指导。1987年,全县开展创甲级村卫生所活动,有效地改变农民医疗卫生状况。同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办农村产院,基本解决了孕产妇的住院分娩问题。1988年和1990年,全县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进一步改观。
截止2012年,全县卫生医疗机构30个,床位169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45人,卫生防疫人员143人,乡村医生943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县医院综合住院楼和中医院医技楼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557503人(份),59500名65岁以上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办理孕妇免费分娩卡7526份,补助资金458万元;为1840户农村居民发放大病救助金786万元。为19种特殊慢性病患者补偿资金854.72万元,为54306名0~6岁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医疗肺结核病人212例,为132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612526人,参合率96.92%,较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获得补偿参合人数57.14万人次,补偿费用1.16亿元,享受万元以上者765人。获得“全省新农合制度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实施了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乡村两级统配药品1353个品规。 据有关史籍和碑石记载,古时蒲城民间就有以强身、自卫、娱乐为目的的练拳棒(武术)、练气功、奕棋等体育活动。明代进士李应策在《邑丰阳建龙河观记》中,对练气功之法记述甚详。又据一些老年人回忆,清代和民国初期,城乡民间体育活动就很多,除武术、气功和棋类外,有上山登高、放风筝、荡秋千、跳绳、踢毽子、打毛蛋、跑步、跳高、跳运、射箭、游水、举石锁、掰手腕、摔跤、扔石子(掷远)、打瓦儿(掷准)等等。民国16年(1927)以后,学校始有篮球活动,以后逐渐有了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方针指导下,蒲城县的体育事业飞速发展。有经常性的活动,有制度化的比赛。体育工作初期由县文教局兼管,1958年成立蒲城县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体委”),专管全县城乡体育工作。1962年在职工俱乐部后面建起1800多平方米、可容4000观众的灯光球场。1965年,在延安西路建起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露天体育场,设有跑道、篮球杆、排球网、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材,同时建筑862平方米的乒乓球大厅。1985年,城关镇关帝村和南街小学花费16万多元,在关帝庙后巷修建1000多平方米的旱冰场一座,内设500平方米的游泳池。1989年,县政府将体育场迁至南环路,建设一个46600多平方米设施较多的现代化体育场。为了培养体育人才,县体委早在1965年8月就办起了业余体校(十年“文革”中断),当时设乒乓球、篮球、体操三个班。至80年代,业余体校先后培养能出县比赛的田径运动员299名,篮球运动员125名,乒乓球运动员67名,体操运动员37名,其中给军队和国家有关单位输送篮球、乒乓球等运动员22名。
截止2012年,全县有社会艺术团体43个,专业艺术团体2个,艺术培训机构21个。建成镇文化服务站12个,村级体育场78个,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有线电视入户率41.1%。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剧团送戏下乡200余场,影剧院歌舞演出80余场,举办各类文艺晚会、文艺比赛19场次,启动了秦腔“周末一元剧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成绩显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开展文物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试点县。杨虎城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和县图书馆、文化馆、各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全年文化产业产值1592万元,较上年增长24.3%。 建国前,蒲城没有专门科学技术组织。新中国建立后,于1958年12月,成立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1963年2月精简机构时撤销。1977年9月成立蒲城县革命委员会地震局,1978年5月恢复蒲城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共有干部23人。
1985年3月,科委成立科技开发中心,编制4人。其指导思想是:立足当地资源,着眼科技开发,面向乡镇企业,重视经济效益,为蒲城经济翻番服务。中心任务是:开发新产品,传递科技情报信息,培训技术人才,联系农村科技户,搞好各种科技服务。并按照《全国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试行条例》,科委成立了科技干部科,统一管理全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干部,负责科技干部的考核、选拔、晋升和培训工作。
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1953年3月,县农业技术指导站成立,这是蒲城县最早的科学技术事业单位。1976年改为蒲城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1983年又改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归农牧局领导,下设办公室和农技、土肥、植保、农桑园艺4个站与果桑等3个公司,并派出苹果、经济作物、旱原作物3个组分别常驻罕井、党睦和孙镇指导工作。
农业机械研究所 1963年成立,任务是引进、宣传推广农业机械,开展全县的农机科研工作,属农机局。
林业科学研究所 1980年成立,任务是研究林业方面的植树、育苗及造林技术、检验树木品种优劣、引进推广良种树木、利用场地进行科学实验等,归林业局。
截止2012年,全县科技研究推广机构11家,各类科普协会150余家,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642人。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组织各类培训400余场(次),发放资料10余万份,解答疑难问题6000多个,培训人员11万人(次),全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科技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