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篮球运动 > 篮球中场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篮球中场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发布时间:2022-10-19 23:34:49

① 篮球中的三分线是什么时候有的

NBA于1979-1980赛季才开始有三分
线,此前NBA
的比赛除了两分球就是一分
球,根本没有三分。当时三分线的形状和
现在的完全一样,但由于球员的技术水平
有限,
很多人的远投能力和现在的球员
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三分球的出手次数
和投中次数都很少。1993-1994赛季在三分球
榜上前五名的球员,平均每人出手次数为
165
次,最高次数
也只有292
次。为了改
变这一现状,NBA
于1994-1995
赛季将三分线的
距离缩短为
6.70
米,于是众球员蜂拥而
上,都想在三分线上牛刀小试,结果该赛
季三分球榜上前五名的球员,平均每人出
手258次,最高的达到425
次。这种人人都能投
三分的局面很难反映出一个球员的远投
能力,于是NBA联盟在1997-1998
赛季将三分线
的位置又挪回了最初的7.25米。

② 谁能告诉我篮球比赛中什么时候在底线发球什么时候在边线和中场发球

以下情况在底线发球:对方得分后、球从底线出界;
当球在靠近边线的位置出界,或者在边线附近发生犯规(或违例),则在边线发球;
中场发球,一般是技术犯规罚完篮以后,掌握球权的一方发球的位置。或者在第二节比赛开始时,由开场没有跳到球权的队伍在中线发球,依此类推(FIBA规则下)。

③ 篮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Naismith)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 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美军传入欧洲。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委托他设计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喜欢用球投向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经过他与同事们反复商量才定名为“篮球”。 奈史密斯30岁时便发明了篮球,但篮球诞生后近半个世纪始终被人们所忽略,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才受到应有的尊重。75岁高龄的奈史密斯随美国篮球队抵达柏林,但美国篮球队教练只负责他从美国到柏林的机票费,不承担其在柏林的旅馆费和入场券费用。而美国奥委会对此置之不理,使得这位篮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则很尊重和敬佩他,不仅解决了他的旅馆费用,并邀请他为奥运会首场篮球比赛开球。开球前,琼斯向全体参赛运动员介绍了这位篮球发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全部比赛结束后,琼斯又安排奈史斯主持发奖仪式,并授予他一枚奥林匹克特别勋章,以表彰他发明篮球的功绩。当一位德国小姑娘向他敬献月桂冠时,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动得把帽子抛向天空。 奈史密斯于1939年逝世。为了永远怀念这位篮球运动先驱,国际篮联在1950年第1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金杯命名为“奈史密斯杯”。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秒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记得采纳啊

④ 篮球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篮球的起源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⑤ 篮球比赛中什么时候该发底线球,什么时候发边线球

一方得分后,另一方发底线球
底线出界,另一方发底线球
边线出界,另一方边线发球
暂停结束后,底线还是边线取决于暂停时,球有没有过半场。

⑥ 篮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趋势

篮球运动的起源:篮球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是1891年12月21日由詹姆斯·奈史密斯创造。

篮球运动的特点:对抗性、集体性、观赏性、趣味性、健身性。

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队伍大型化 ,队员技术全面 ,攻、守、转换速度快 ,更加注重进攻节奏 ,防守凶狠 ,对抗激烈,身体接触频繁 ,防守形式变换多,中锋活动范围大 ,进攻能里能外 ,打法更加灵活 ,世界篮球运动朝着职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现代职业竞技篮球运动将继续向“高” “快”“全”“准”“变”和女子篮球“男子化”、明星更加突出、技战术运用向“精练化”“技艺化”“智谋化” 的方向发展,而“高、快、全、准、变”等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继续发展,将会使人感觉到球场越来越小、比赛时间越来越短、篮架越来越低、 篮筐越来越大、场上变化越来越快、队员身体接触越来越频繁剧烈、核心球员的特殊功能越来越突出、女子篮球越来越接近男子。

(6)篮球中场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扩展阅读:

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发明的。当时,他在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

由于当地盛产桃子,这里的儿童又非常喜欢玩将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戏,这使他从中得到启发,并博采足球、曲棍球等其他球类项目的特点,创编了篮球游戏。

1892年,篮球运动首先从美国传入墨西哥,并很快在墨西哥各地得到开展,这样,墨西哥成为除美国外,第一个开展篮球运动的国家。

此后,这项运动先后传入法国、英国、中国、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黎巴嫩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开展、普及和发展。

1895年,美国人鲍勃盖利将篮球传入中国,1896年天津基督教育青年会举行了我国第一次篮球游戏表演。

之后在天津、北京等城市青年会中开展起来。在1910年旧中国首届全国运动会上,篮球首次被列为表演项目。

1914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篮球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1924年在第三届全运会上被列为女子正式竞赛项目,篮球自1951年起一直是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32年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成立,男子篮球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1946年,美国出现职业篮球联赛,并发展为目前的NBA。

女子篮球运动到20世纪初才开展起来。1976年,女子篮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⑦ 篮球运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篮球的起源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⑧ 篮球这项运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补充更详细介绍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委托他设计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喜欢用球投向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经过他与同事们反复商量才定名为“篮球”。
奈史密斯30岁时便发明了篮球,但篮球诞生后近半个世纪始终被人们所忽略,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才受到应有的尊重。75岁高龄的奈史密斯随美国篮球队抵达柏林,但美国篮球队教练只负责他从美国到柏林的机票费,不承担其在柏林的旅馆费和入场券费用。而美国奥委会对此置之不理,使得这位篮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则很尊重和敬佩他,不仅解决了他的旅馆费用,并邀请他为奥运会首场篮球比赛开球。开球前,琼斯向全体参赛运动员介绍了这位篮球发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全部比赛结束后,琼斯又安排奈史斯主持发奖仪式,并授予他一枚奥林匹克特别勋章,以表彰他发明篮球的功绩。当一位德国小姑娘向他敬献月桂冠时,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动得把帽子抛向天空。
奈史密斯于1939年逝世。为了永远怀念这位篮球运动先驱,国际篮联在1950年第1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金杯命名为“奈史密斯杯.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⑨ 篮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891年12月初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由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发明,当年的篮球规则只有13条,奈史密斯博士于1939年去世,终年78岁。 他未曾料到,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二百多个国家流传市面着,而且至今美国篮球还誉满全球。 为了纪念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篮球的功绩,在春田学院校园内修建了美国篮球名人馆—詹姆斯·奈史密斯纪念馆。 1891年,奈史密斯在 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任教。这所学校体育系主任卢瑟·古利克为贯彻冬季体育课教学大纲委托他设计一项室内集体游戏。他从当地儿童喜欢用球投向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户备有桃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创编了篮球游戏。 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别钉在键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5米,用足球作比赛工具,向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以后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人们称这种游戏为“奈史密斯球”或“筐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经过他与同事们反复商量才定名为“篮球”。 奈史密斯30岁时便发明了篮球,但篮球诞生后近半个世纪始终被人们所忽略,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才受到应有的尊重。75岁高龄的奈史密斯随美国篮球队抵达柏林,但美国篮球队教练只负责他从美国到柏林的机票费,不承担其在柏林的旅馆费和入场券费用。而美国奥委会对此置之不理,使得这位篮球之父心情十分沉重。 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首任秘书长威廉·琼斯则很尊重和敬佩他,不仅解决了他的旅馆费用,并邀请他为奥运会首场篮球比赛开球。开球前,琼斯向全体参赛运动员介绍了这位篮球发明者,奈史密斯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全部比赛结束后,琼斯又安排奈史斯主持发奖仪式,并授予他一枚奥林匹克特别勋章,以表彰他发明篮球的功绩。当一位德国小姑娘向他敬献月桂冠时,奈史密斯欣喜若狂,激动得把帽子抛向天空。 奈史密斯于1939年逝世。为了永远怀念这位篮球运动先驱,国际篮联在1950年第1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期间举行的第一次中央局会议上,决定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金杯命名为“奈史密斯杯. 到1893年,形成近似现代的篮板、篮圈和篮网。最初的篮球比赛,对上场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均无严格限制。只需双方参加比赛的人数必须相等。比赛开始,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端线外,裁判员鸣哨并将球掷向球场中间,双方跑向场内抢球,开始比赛。持球者可以抱着球跑向篮下投篮,首先达到预定分数者为胜。 1892年,奈史密斯制定了13条比赛规则,主要规定是不准持球跑,不准有粗野动作,不准用拳击球,否则即判犯规连续3次犯规判负1分;比赛时间规定为上、下半时,各15分钟;对场地大小也作了规定。上场比赛人数逐步缩减为每队10人、9人、7人,1893年定为每队上场5人。 1904年在第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第1次进行了篮球表演赛。1908年美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篮球规则,并有移种文字出版,发行于全世界,这样,篮球运动逐渐传遍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世界性运动项目。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将男子篮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统一了世界篮球竞赛规则,此后,到1948年的10多年间,规则曾多次修改,与现行规则有关的重要变化是:将得分后的中圈跳球,改为失分队在后场端线外掷界外球继续比赛;进攻队必须在10秒钟内把球推进到前场;球进前场后不得再回后场;进攻队员不得在“限制区”内停留3秒钟;投篮队员被侵犯时,投中罚球1次,投不中罚球2次等。1952年和1956年第15、16两届奥运会的篮球比赛中,出现了两米以上的多人,国际业余篮球联合会曾两次扩大篮球场地的“限制区”(也叫“3分区”);还规定,一个队控制球后,必须在30秒内投篮出手。60年代初有关10秒和球回后场的规定,一度因1960年第17届奥运会后取消了中场线改画边线的中点而中止。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后,又恢复了中场线,这些规定又继续执行。1977年增加了每队满10次犯规后,在防守犯规时罚球两次,防投篮时犯规两罚有1次不中再加罚1次的规定。1981年又将10次犯规后罚球的规定缩减到8次。很明显,人员的变化的技术,战术的发展引起了规则的改变,而规则的改变又促进了人员和技术、战术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规则的改变对篮球比赛的攻守速度,对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以及意志、作风等各方面都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篮球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女子篮球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上才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篮球运动是1896年前后由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随后在北京、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里也有了此项活动。在1910年的全运会上举行了男子篮球表演赛之后,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篮球活动逐渐开展起来,其中以天津、北京、上海开展得较好,水平也较高,当时的比赛规则很简单,在球场中间画一个约有1米直径的中圈,中锋队员跳球时一只手必须置于背后腰部,任何一足不得踏出圈外。技术也简单,中圈跳球后,谁接到球就自己运球,超过防守人就投篮。当时只会直线运球前进,传球方法是单、双手胸前传球,跑动投篮是用单手低手上篮,立定投篮无论远近都是用双手腹前低手投篮。1925年前后,进攻和防守的5名运动员,有了较明确的分工,中锋对中锋,后卫对前锋,有人盯人,各自盯住自己的对手。但前锋的职责是只管进攻投篮,不管退守;后卫的职责是只管防守抢截球,不管投篮。前锋和后卫很少全场跑动,只有中锋要攻守兼顾。以后又逐渐改为两后卫1人助攻(活动后卫),1人留守后场(固定后卫),两前锋也变为1人留在前场专管偷袭、快攻,1人退守后场助防。技术动作也有所发展,跑动投篮出现了单手、高手投篮,立定投篮出现了双手胸前投篮,传球出现了单、双手击地传球,运球出现了两手交替运球躲闪防守和超越防守向前推进的技术。规则中增加了罚球区和罚球线,队员犯规4次即被取消比赛资格,犯规罚球可由队长指定任何1个队员主罚。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时各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每次投中或罚中后,都在中圈跳球,重新开始比赛。而中国篮球运动水平在1926年以后有了较大提高 。

⑩ 篮球三分线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起源与测试

早在1933年,美国俄亥俄州蒂芬市一个叫赫尔曼·塞吉的人就提出了三分线的概念。当时的篮球运动只有两分球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场上任何一点投篮命中都只能得两分。这样的规定导致大个子球员更愿意打篮下,因为篮下得手同样是两分而且还容易得多。有感于篮球比赛里的这种风气,钟爱篮球的塞吉开始思考出台一种新的规定,用来限制高个子球员频频打篮下。

塞吉的构想在当地举行的一场高中篮球赛里付诸实施。他以篮筐为圆心,以4.5米、7.5米为半径画了两条弧线,这两条弧线把一块半场分成三部分,并且规定在半径4.5米的弧线内命中得一分,4.5米与7.5米的弧线之间命中则是两分,而7.5米之外可以得到三分。尽管这场比赛的影响力不大,但是这种新的计分规定还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可惜的是,新设立的三分线对于球员们并没有太大的新引力,因为球员们不可能在一场比赛里就能扭转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而且7.5米的三分线对于高中生来说确实远了些。

1945年2月7日,在NCAA一场哥伦比亚大学对阵福特汉姆大学的比赛里,三分线被再度用来测试。(见下图)可惜的是,这个篮球场上的新生事物还是提不起球员们的兴趣,他们更习惯在离篮筐较近的位置出手。

登陆职业赛场

三分线第一次出现在职业赛场是1961年,当时的ABL(美国篮球联盟)为了在职业篮球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在联盟成立的第一个赛季就引进了三分线,以此作为自身联赛的特色来吸引观众。但是三分线并没能够给ABL带来好运,这个篮球联盟仅仅维持了一个半赛季便于1963年宣告解散。尽管如此,ABL还是作为最早使用三分线的职业篮球联盟被写入篮球运动的历史。

可喜的是,三分线在职业赛场上的旅程并没有结束。ABL解散以后,另外一个篮球联盟EPBL(东部职业篮球联盟,也就是今天美国大陆篮球协会、即CBA的前身)于1963—64赛季增设了三分线。这时三分球的影响已经开始扩大,不论是室内球馆还是露天赛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非传统”却高回报的得分方式产生了兴趣。三分线对于篮球运动改变的进程正在悄然上演。

在ABA发扬光大

先后经历了两个职业联盟的“洗礼”,尽管三分线已经在球员和观众心里有了分量,但是低一级的职业联盟还是不能给三分球提供足够大的“舞台”。真正让三分球这一规则“步入春天”的是成立于1967年的ABA(美国篮球协会),当时的ABA正值创立之初,面对NBA这个已经成立20余年的“大家伙”,想要争抢市场就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于是ABA 将标新立异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

当时的NBA正处在以拉塞尔为中心的凯尔特人独霸联盟的时代,秉承着学院派刻板的球风。在NBA大行其道多年的“传统篮球”面前,ABA毅然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在ABA第一任总裁乔治·麦肯(球员时代曾经是NBA湖人队的着名中锋,被称为篮球史上第一个超级巨星)的敦促下,联盟不仅在比赛中使用花里胡哨、令人眼前一亮的红白蓝“三色球”,还敏锐地把握住当时NBA还没有设置三分线的时机,率先将三分线引入联盟之内。不仅如此,ABA还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方面下足了工夫,一反过去篮球比赛“一板一眼”的打法,鼓励队员们扣篮、展现自己。随着ABA联赛的火热进行,扣篮、三分球也开始大行其道。

乔治·麦肯后来回忆道,几乎贯穿整个ABA时代(1976年ABA与NBA合并),扣篮与三分球都是联盟与NBA竞争的重点策略。

NBA三分距离:先缩后扩

鉴于ABA在引进三分线方面曾经取得的成功,到了1979—80赛季,NBA正式宣布将7.25米远的三分线引入联盟。1979年10月12日,凯尔特人主场对阵火箭的比赛里,主队后卫克里斯·福特有幸成为NBA历史上首位命中三分球的球员。三分线的引进给NBA比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仅使得进攻手段更为多样;而且由于远投威慑的存在,防守范围大大外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突破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三分球增加了比赛的悬念。三分球还使得NBA在攻防两端的激烈程度明显提升,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

三分线的引入很快促使联盟内诞生了一批远射好手,超音速队的后卫弗莱德·布朗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他成为1979—80赛季命中三分球最多的人。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远投更是成为比赛中重要的一环,三分好手不断涌现。三分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终被联盟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全明星赛上列为比赛项目。拉里·伯德在1986年首届三分球大赛上夺魁,成为NBA历史上第一位“三分王”,此后两年他又连续封王,在首位“三分王”的基础上升格为首位远投“三冠王”。

NBA引进三分线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比赛更吸引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防守风格越来越强硬、激烈程度越来越高,导致比赛的平均得分有所下降。“红衣主教”奥尔巴赫一度严肃地表示:“如今NBA比赛的得分下降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

得分下降的事实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球赛观赏性下降的种种疑虑,迫使联盟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最终,联盟得出了鼓励投篮的做法,具体的做法是缩短三分线离篮筐的距离:即从1994—95赛季开始,将原本7.25米长的三分线缩短为6.7米。“缩水”三分线对于增加投篮效果显着,更多的球员敢于在三分线后一试身手。一大批日后被认为有“成色不足”嫌疑的三分投手粉墨登场,魔术队丹尼斯·斯科特于1995—96赛季在新的三分线后投中了267个三分球,创下了当时NBA个人单赛季命中三分球最多的纪录。

让联盟始料不及的是,三分线缩水逐渐显出“矫枉过正”的趋势。1993年时,远投榜上前五名的球员,平均每人出手仅有165 次,出手最多的人也不过292 次。而仅仅在三分线改变的首个赛季,远投榜上的前五名平均出手次数就升到了258次,出手最多的球员竟然高达425次。在随后的两个赛季,大家一窝蜂投三分的趋势有增无减。这种情况再次引发争议,不少专家认为,三分球原本应当属于少数球员才擅长的技术,如今人人都在三分线后尝试一把,无疑是篮球运动的倒退。一位专家曾经不无讽刺地表示:“想要看中投,只剩下乔丹和格兰特·希尔了,除了他们两个其他人都放弃了中投。”

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在联盟又一番“头脑风暴”后,三分线在1997—98赛季重新被改回原来的7.25米。

NBA的远投标杆

NBA个人生涯三分球命中总数目前排在第一的是前步行者球星雷吉·米勒(一向以“神投手”着称,也是乔丹时代众多球星里最晚退役的一个),他一共命中了2560个三分球。现役球员中这项指标的榜首是优雅的投手雷·阿伦,目前已命中2230个三分球。雷·阿伦还保持了单赛季命中三分球个数的纪录,他在2005—06赛季一共投进了269个三分球。

单场比赛个人三分球纪录是科比在2002—03赛季对阵超音速以及马绍尔在2004-05赛季创造的全场命中的12个三分球。而单场比赛全队三分球纪录由超音速队在1995—96年季后赛同火箭队的第二场比赛中创下,他们在三分线外一共出手27次,奇迹般地命中了20个。

NBA有史以来单赛季个人三分球命中率最高纪录的保持者是前公牛队的后卫史蒂夫·科尔(现太阳队总经理),达到了惊人的52.4%。他曾在1997年全明星周末的三分球大赛上封王。

全明星三分球大赛也是球员们展示自己射手本色的绝佳舞台。从1986年至今,能够实现远投三连冠伟业的仅有拉里·伯德和前公牛投手克雷格·霍吉斯两人。近十年来远投大赛最好的成绩是斯托贾科维奇与卡波诺分别获得的两连冠,遗憾的是,两人都“倒”在了冲击三冠王的道路上。

NBA关于

三分球的新规定

在NBA快节奏的比赛里,有时候很难判断球员在远投出手的一刹那是否踩线,一旦命中,就会产生此球应当算两分还是三分的争议,以往出现这种情况纯粹靠裁判的肉眼来裁决,录像回放仅作为辅助参考,不能成为判罚的依据。

为了维持比赛的公正性,联盟在本赛季开幕前出台了一项新规定,确立了录像回放作为判断依据的“合法地位”——一旦比赛中出现肉眼无法判断是否踩线的三分球命中时,裁判可以依靠录像回放最终做出决定,从而保证比赛的公平和判罚的准确。

阅读全文

与篮球中场线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4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24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88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36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2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56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75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0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23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5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69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0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5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3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4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14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