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6个民族各过什么节
五十六个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据中国政府考察统计正式确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的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1、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4、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8、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9、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20、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21、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2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23、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2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2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27、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30、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32、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35、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37、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39、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41、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2、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44、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47、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49、塔吉克斯坦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斯坦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0、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节日
台湾高山族的排湾人,每年十月金秋季节,各个部落都要举行丰收节的盛会。热情的排湾人总是请来许多客人,一起庆祝丰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带到盛会地点,首先敬族长或村长一杯“敬长酒”,祝愿大家幸福快乐。然后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饮。高山族的春节别具特点:其一,以往每当除夕夜晚,一些寺庙里要演出“避债戏”,欠债欠租的人躲进寺庙里看戏。
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里,要一齐围坐在放火锅的大圆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间“拜年”的俗语,特别盛行,走春人所到之处互致祝福,主人以装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节期间,高山族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住在台湾兰屿岛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妇女,大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每逢年节,她们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随鼓乐有节奏地把头发抛前抛后,一扬一落。据说跳这种长发舞,是祝父母长辈延年益寿之意。
52、汉族节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53、赫哲族节日
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产生于1985年,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节期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轮流。
54、门巴族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
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给寺庙,寺庙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给大家吃,众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还要点酥油灯,以示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时的标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做农活了。
主巴大法会: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历时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举行。主要活动有念经、跳神、演出宗教戏剧等。人们自备酒肉、食物,欢聚一起,白天饮酒观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里,人们除了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还要举行一些自娱活动,如赛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节日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从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
剪马鬃节
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举行,一般为期两天。届时马主要准备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马鬃用的盘子,盘子里还放置一座用炒面疙瘩垒成的7至8层小塔,塔上浇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盘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条吉祥的白色哈达。
56、景颇族节日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举行庆典活动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
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如铓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
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旧时“目瑙纵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庆祝农业丰收和战争而举办,还请董萨前来主持和组织,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杀牛宰鸡祭鬼魂。
1980年以后,中断了20余年的节日重新恢复,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屏弃了原来念鬼祭鬼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新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举行。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1)在哪个节日打篮球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今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国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
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中华民族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
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不得益于华夏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是泰山、长城一般壮丽的雄峙于世界的东方。
2. 汉族的节日习俗
1、贮财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视为 “财”都宜“贮”之,以保来年财源滚滚,吉利昌盛。
2、抢银水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东一带、川西一带。每年正月初一这天,人们争 相早起担井水,称为抢银水。民间认为:谁最早担回水,谁这一年就会最兴旺 发达。满缸清银水,象征财源涌进。有的地方还用抢回的银水烧茶,献于堂屋 的神龛之下,祈求神灵保佑发财。
3、烧头香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四川部分地区。旧时春节期间,人们习惯于到寺庙 上香。大年初一,许多人竟相赶早,争着到届里上第一柱香,认为这样可带来 好运。
4、成都灯公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早在唐代,成都便 已流行元宵赏灯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成都灯会集中到青羊宫举办。 一年一次,新灯会在保留原来灯节特色基础上,从品种、式样、规模、影响等 方面都大大发展了,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游乐的重要去处.
5、自贡恐龙灯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自贡地区。每年春节前后举行。届时,自贡市人民 公园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在灯会使用的灯具中有传统的纸扎彩灯、绢花彩 灯、玻璃彩灯,还有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制造的瓷器彩灯、霓虹彩灯、水下彩 灯、低压流水灯、气体放电灯、程序控制灯等。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 影视故事、民风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灯造形中,恐龙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 且最具特色和魅力,并蜚声海内外。亥习俗现仍流行。
6、成都花会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成都地区。每年春天举行。由成都花市演变而来。 成都花市在唐宁时便十分兴盛,举办日期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民间认为这一天 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开,最堪游赏。届时,远近的花农们把自已精心培育的 名花异卉运到成都,集中展览和出售。花会期间,成都及附近区县的名小吃均 入园摆摊设点,供游人品尝。
7、雨水节回娘屋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川西一带。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 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亲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 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 处,据说,这样可保尽快怀孕生子。该俗现仍在农村流行。
8、梓潼庙会
汉族节日习俗。又称梓潼大庙庙会。流行于梓潼县一带。每年农历的二月 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后举办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会一度被禁 止。80年代以来,该习俗重新流传,活动内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观赏和 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及旅游观光为主。
9、春社踩桥
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安县瞧水一带,每年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届时, 来自德阳、绵阳、什邡、北川、江油、茂县等地的群众,汇聚于瞧水场,到太 平桥进行踩桥活动。
3. 中元节能不能打篮球
可以的,打球不分时间地点!一个人一个球就可以玩一整天!另外中元节只是传统节日,我们要相信科学,不能迷信!
4. 请介绍几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泼水节。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介绍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傈僳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传统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土族传统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拉祜族统一的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斯坦族: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斯坦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传统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5. 我国各地一年中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中不同的风俗特点(饮食、服饰、活动)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斯坦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斯坦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6. 我国各个民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日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民族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满族的“颁金节”,德昂族的“花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点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理想愿望,也是我们进行民族识别的标志之一。下面我们将分别向大家介绍一些少数民族节日的情况。
六月十六,
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于黄龙·瑟尔嵯,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六月廿四
凉山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同胞为祈求庄稼丰收而举行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彝族同胞就会高举火把,手持黄伞,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畜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燃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伴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最为热闹。
六月廿四
雷祖会
酱园、面食、糖业售货员的同业行会,供奉雷祖(又称雷龙)。相传纣王叔殷文中,从业小吃行,与姜子牙相遇,封为雷祖,遂为是业祖师。会期为 农历六月廿四 ,有的郊县,如 彭州 市、都江堰市则为六月十六。
二王庙庙会
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两日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区人民不辞艰苦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把,每日多达万人。《灌县乡土志》中说:“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呼。”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庙里人山人海,香烟缭绕,虔诚之态,令人感动。
赏花节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县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赶秋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县。每年立秋日举行。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7. 打篮球是春节的传统吗
城里过年气氛热烈,广大农村也毫不逊色。在我市广大农村群众自发举办新春篮球赛,营造了热热闹闹、健康快乐、喜庆祥和的“年味”。
上午九点多,简单的开幕式后,第六届“江夏杯”春节篮球赛在港北区庆丰镇思平村榜子屯的球场上正式开始,赛场上,双方球员来回驰骋拼搏,赛场下群众看得津津有味,不时为球员们的精彩进球鼓掌喝彩。记者了解到,“江夏杯”春节篮球赛的参赛队伍,都是来自我市三区两县市黄姓宗亲,今年的规模更胜往年,共有17支队伍参赛,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加强交流、增进团结和友谊的盛会。
【同期 港北区庆丰镇思平村榜子屯 黄长炎:通过篮球赛 增强了我们黄氏的凝聚力 和谐团结 这一届是第六届了 打算以后一样每年春节都开展】
记者随后来到了大圩镇寻杨村寻西屯球场,第七届“齐郡杯”迎春篮球赛也打得正酣。本届球赛共有25支篮球队参加。比赛现场各支村民篮球代表队奋力角逐,进攻、防守、抢篮板,精彩的球赛也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战,整个篮球赛场一片欢腾。
【同期 港北区大圩镇寻杨村 覃汉亮:春节举办这个篮球赛 也就是促进我们覃姓兄弟的交流 是一个兴奋的事 也是丰富春节的文体生活】
当地群众表示,春节篮球赛,不仅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活跃了农村节日的气氛,更促进了村民的团结和谐,村风民风越来越好。
8. 56个民族各有什么节日
五十六个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据中国政府考察统计正式确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的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1、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13、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4、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8、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19、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20、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21、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2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23、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2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26、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27、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30、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32、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35、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37、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39、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41、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2、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44、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47、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49、塔吉克斯坦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斯坦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0、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节日
台湾高山族的排湾人,每年十月金秋季节,各个部落都要举行丰收节的盛会。热情的排湾人总是请来许多客人,一起庆祝丰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带到盛会地点,首先敬族长或村长一杯“敬长酒”,祝愿大家幸福快乐。然后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饮。高山族的春节别具特点:其一,以往每当除夕夜晚,一些寺庙里要演出“避债戏”,欠债欠租的人躲进寺庙里看戏。
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里,要一齐围坐在放火锅的大圆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间“拜年”的俗语,特别盛行,走春人所到之处互致祝福,主人以装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节期间,高山族同胞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芥菜”,吃这种菜预示寿命长。住在台湾兰屿岛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妇女,大都留着长长的头发,每逢年节,她们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随鼓乐有节奏地把头发抛前抛后,一扬一落。据说跳这种长发舞,是祝父母长辈延年益寿之意。
52、汉族节日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
53、赫哲族节日
乌日贡节 “乌日贡节”产生于1985年,意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在农历五月中旬,节期2至3日,地点在同江市与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区轮流。
54、门巴族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
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给寺庙,寺庙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给大家吃,众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还要点酥油灯,以示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时的标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做农活了。
主巴大法会: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历时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举行。主要活动有念经、跳神、演出宗教戏剧等。人们自备酒肉、食物,欢聚一起,白天饮酒观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里,人们除了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还要举行一些自娱活动,如赛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节日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从初一到十五为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多举办酥油灯花展,僧人头戴牛头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护法)舞,边跳边念念有词,场面十分隆重。
剪马鬃节
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择日举行,一般为期两天。届时马主要准备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马鬃用的盘子,盘子里还放置一座用炒面疙瘩垒成的7至8层小塔,塔上浇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盘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条吉祥的白色哈达。
56、景颇族节日
景颇族的节日有全民性的传统目瑙纵歌节、生产方面的新米节、南瓜节、包谷节、青年人的能仙节等。
目瑙纵歌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景颇族支系叫“目瑙”, 载瓦、龙峨、勒期等支系称“纵歌”,现在统称为“目瑙纵歌”,其本意均为“跳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一般为期2—6天,时间取双不取单。举行庆典活动时,首先要选择一块风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为场地,在场地中央竖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画有精美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正中间交叉着两把长刀和宝剑。
紧靠目瑙柱是两座奏乐高台,围绕高台的木桩上挂有各种乐器,如铓锣、大皮鼓等。以目瑙柱为中心,用竹片等围成一个圆圈,来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来宾在“瑙双”(领舞)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鼓点,伴着豪壮的乐声翩翩起舞。相传在久远的年代惟有太阳的子女才会跳目瑙舞。一次太阳王举行盛大的“目瑙”庆典,邀请地球上的鸟类前去参加。
雀鸟们学会“目瑙”舞后回到地上跳时被景颇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观看并学会了跳“目瑙”舞,流传至今,成为一个民族盛大的庆典。旧时“目瑙纵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财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庆祝农业丰收和战争而举办,还请董萨前来主持和组织,吟唱景颇族的创世史诗,杀牛宰鸡祭鬼魂。
1980年以后,中断了20余年的节日重新恢复,其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屏弃了原来念鬼祭鬼的内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新米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每年在谷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举行。新米节前,主人将自己地里长的最好的谷子收回来,晒干,舂好,并备好酒菜。在节日的那天,邀请邻里来做客,用新米煮饭,让大家来品尝。在宴庆开始之前,主人要举行祈祷仪式,感谢谷魂和众鬼给了一个好收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蓄平安,获得更大的丰收。新米节实际上也是个交流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农耕交流会,人们一边饮酒谈笑,一边谈论农事,谈论来年的计划。
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
(8)在哪个节日打篮球扩展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府调查统计正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其他为未识别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3]未识别民族人口为640101人。
56个民族-网络
9. 少数名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介绍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傈僳族:傈僳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傈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俄罗斯人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传统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土族传统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还有泼水节。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拉祜族统一的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斯坦族: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斯坦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传统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10.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除了泼水节,至少两个)
一、蒙古族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此外还有祖鲁节、麦尔节、祭敖包、打鬃节、那达慕、马奶节等。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
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还有各自的名称。
敖包一般均建于地势较高的山丘之上。多用石块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上插若干幡杆或树枝,上挂各色经旗或绸布条。包内有的放置五谷,有的放置弓箭,有的埋入佛像。敖包的大小、数量不一。一般多为单个体,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构成敖包群的,中间的主体敖包比两侧(或周围)的要大些。
过去,祭敖包活动多在农历五至七月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进行。届时,本苏木、本旗甚至附近旗县的群众都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整羊肉、奶酒和奶食品等赶来敖包处。
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或以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经幡、五色绸布条等。最后参加祭祀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祭祀仪式结束后,还常常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投布鲁等传统体育活动。
二、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三、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四、壮族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歌会(祭龙节), 过小年(称“男人节”,又称“喊魂节”),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青蛙节)。此外,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
“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笠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
五、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六、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七、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八、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九、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十、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没有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是家家还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止虫蛀。
十一、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十二、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农历二月初八的三朵节,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也是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该节源于白沙玉龙村的北岳庙会,纳西语叫“三朵颂”,就是“祭三朵”。其余还有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十三、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十四、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十五、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十六、藏族
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
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
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飓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藏历元旦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
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拉萨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拉萨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称为“银水”,预示着吉祥、幸运,财源滚滚。
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大年初一,许多信仰佛教的农牧民还到拉萨的大昭寺进行朝拜,祈求新年平安、健康。
到了大年初二,走亲访友活动使大街小巷热闹起来,也成了人们展示新年时装的时刻,到处都是“洛萨(新年)扎西德勒!”的祝福声。
大年初三的活动则以宗教、文体内容为主,转经路上、房顶上弥漫着浓浓的桑烟,年轻人在房顶和山顶上插五彩经幡,以祈福禳灾,而广大农牧区还将举行新马驮鞍仪式、赛马、拔河、投掷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藏历新年的欢庆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藏历农家新年
由于在藏历的元月,后藏(西藏主要的产粮区,指日喀则一带)农民就要开始春耕,所以后藏一带的藏族祖先很早以前就把每年的藏历12月1日定为藏历农家新年。
过藏历农家年的习俗一般只在西藏日喀则一带,其中包括西藏拉萨的尼木县,而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藏历每年的1月1日过新年的。
藏族节日本就繁多,而藏历农家新年是后藏一带最为隆重、最具有民族意义的节日。从藏历11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时吃、穿、用的节日用品。
虽然真正的农家新年是藏历12月1日,但过节的喜庆活动则从藏历11月29日就开始了。从这天晚上的“古突”合家团聚开始,藏历农家新年的一系列欢乐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藏历农家新年的欢庆活动与西藏其他地区过藏历新年的活动基本相同,其欢乐活动将一直持续到藏历正月十五。
萨噶达瓦节
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在云南的藏族人民有的还要到维西县的达摩山朝拜,有“转葛拉”(绕山)的仪式。
女儿节
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节日期间,姑娘们由自己的胞兄陪同,穿上艳丽的服装,带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上山采茶对歌,和小伙子互相敬酒,祈祝吉祥。
望果节
“望果节”(意为转田间)是西藏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为一至三天不等。每年七月,粮食收成在望,藏民们便背着经卷转绕田间,预祝丰收。同时举行赛马、射箭、文艺表演等活动。
雪顿节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
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罗布林卡。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后,西藏各地着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
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席,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子,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演员在布达拉宫广场表演藏戏庆祝雪顿节。
白来日追节
藏历10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白来日追,即“吉祥天母节”。
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藏族民间有个生动的传说:大昭寺的守护神母玛索杰姆有三个女儿,小女儿白拉协姆,二女儿东赞杰姆,大女儿白拉扎姆。因为她们不听话,母亲便许了咒,愿大女儿一生不得丈夫,即使有也只能一年见一次。咒愿实现了,白拉扎姆的情人住在拉萨河南岸赤仆宗赞,每年只能在藏历10月15日相见一次。
为庆祝“天母节”,妇女们在这一天刻意梳妆打扮,到白拉扎姆天母像前焚香祈祷。西藏自古就有不论贫富向晚辈、僧侣、小孩们进行施舍的习俗,小孩们在这一天是最快乐的,一大早就向父母要“白来日追”节日零花钱。
从藏历十月十四日晚上开始,朝拜白拉扎姆的信徒络绎不绝,许多善男信女纷纷向天母敬献哈达,大昭寺的全寺僧众举行隆重的例行年祭和会供曼荼罗的定时大祭,并将白拉扎姆的天母像面朝拉萨河南岸的赤扑地,而赤扑地也把宗赞的塑像面朝北,表示两相会面之意。
十六、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网络:56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