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色温什么叫白平衡说明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设置方式
色温是光的参数,色温不同光的颜色不同。一般来说色温大致分为“低色温”、“高色温”两个类型。
“低色温”一般是3200K,颜色发黄;阳光下的话就是早晨和晚上。
“高色温”一般是5600K,颜色发蓝;阳光下的话就是白天
本来色温与我们无关,但如果使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就必须考虑这个概念了。
原因很简单,“摄像机”(数码相机)都采用CCD(CMOS)做光电转换,有一个特点就是只能正常转换低色温的光线。
但在拍摄中无论“高色温”、“低色温”我们要拍摄。这样为了正常还原被拍摄物体,高色温的光就只能先转换成低色温的再还原,这就是所谓的摄像机(数码相机)色温设置。具体的操作就是在CCD装置前加一个滤色片来转换色温。
白平衡就是告诉摄像机(数码相机)什么是白色,给机器一个颜色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摄像机(数码相机)就可以正常还原其它颜色了。
更改色温、白平衡方面的问题,参考;http://hi..com/2046windows/blog/item/6d75d603af591482d43f7ccb.html
⑵ 相机色温什么意思
色温就是色彩的温度,可以这么理解(我不是很有学问的人,呵呵)。。色温在相机中通常用K值来表示~!K值越大,拍摄出来的照片越偏红(暖调),K值越小,拍摄出来的照片偏蓝(冷调).
⑶ 佳能70d色温在哪儿调
色温的调整就是相机里的白平衡的调整,在菜单栏里找到白平衡,调到当前你处于的环境指示栏里即可。
⑷ 相机里的色温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可就复杂了!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黑体物质,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温度继续升高会呈现蓝色。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是相对应的,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这个温度就用来表示某种色光的特性以区别其它,这就是色温。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们对它并不陌生。钨丝灯所发出的光由于色温较低表现为黄色调,不同的路灯也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天然气的火焰是蓝色的,原因是色温较高。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60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的色温约为1000 K。这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色温越高,光色越偏蓝;色温越低则偏红。某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的色温高时,说明该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反之则偏红;同样,当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时说明该色光的色温偏高,反之偏低。搞清楚了色温,后面的就比较好解释了。相机里的色温调节叫白平衡,由于各种光线下的色温不同,在相机镜头前面一张白纸并不是纯白色的,它会偏不同的颜色(如黄昏时它稍微黄一点,阴天它又稍微蓝一点),相机本身并不能区分,那么此时我们就要告诉相机它是白色的,只要让相机把白色的东西还原为白色,那么其它颜色也就会自然还原成它本来的颜色。拍摄人像当然也要看当时的色温情况,是室内灯光还是室外自然光?好在现在的相机都有白平衡调节功能,可以调成灯光、太阳光、阴天等各种色温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色彩真实还原(但要与真实环境色彩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实在不行调成自动白平衡也行(如有偏色也可以用软件后期处理)。
⑸ 数码相机的色温是怎么回事
色温说的是光源色的温度。用K来表示。--色温主要分为标准日光型和标准灯光型。--标准日光和闪光灯的色温都为5600K,标准钨丝灯光的色温为3200K,家用普通钨丝灯光的色温是2400K。--色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光源的色调,光源的色温越高色调越冷,颜色偏蓝。光源的色温越低色调越暖,颜色偏黄或偏红。--一般情况下,早上和傍晚光线都呈低色温、暖色调。
⑹ 如何设置相机色温
一般单反相机上都有白平衡设置的功能,有些有独立的快捷键,可以直接调出白平衡选项,有些则需要进入快捷菜单进行选择设定。
一、白平衡预设
相机内都会有一些预设好的白平衡数值,我们如果不需要精确设定白平衡,可以直接调用这些白平衡预设选项。比如我们日常拍摄光线环境比较单一的画面,直接使用自动白平衡,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得到相对准确自然的色温。如果想要得到一些偏暖、偏冷的画面色温,可以选择后面的预设选项。
二、自定义白平衡
自定义白平衡是一种相对精准的白平衡设定方法。需要选择自定义白平衡模式,然后对着当时所处环境中的某一白色物体进行拍照,这时候相机就会自动分析出这个光线环境下的白平衡色温值,并进行记录,然后在这个环境下再拍摄其它照片,就会得到相对准确的色彩还原。
三、手动设置色温值
还可以直接输入所需要的色温值来进行白平衡设定,这就是所谓的“k值”设定方式。高阶一点的单反相机都具有K值设定选项,我们可以把白平衡模式选择为K值模式,然后转动相机的拨轮,对K值进行人为设定,想让相机设定在多少K值,它就会固定在这个K值不会变化。
四、白平衡包围
有一种曝光模式较包围曝光,可以拍摄多张不同曝光强度的照片合成为一张,可以体现画面的高光、暗部细节,其实白平衡也有包围模式,和包围曝光是一个意思。
只不过它并不是拍摄多张合成为一张,而是通过前期设定好的白平衡偏移和包围模式,在拍摄一张照片后,一次行程多张不同色温的照片,分别偏重于不同的色温值,可供后期选择合适色温的照片。
五、要得到比较理想的画面冷暖效果,还是需要在后期软件里进行设定,最好的方法依然是忽略白平衡设定,直接设定在RAW格式,在后期软件里可以任意调整白平衡范围,甚至可以对画面局部色温进行设定,比如实现一部分画面是冷色调,一部分是暖色调的效果,这只能在后期精细调整来实现了。
⑺ 数码相机里的色温是什么意思`
色温
colo(u)r temperature
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说要多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4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
在讨论彩色摄影用光问题时,摄影家经常提到“色温”的概念。色温究竟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确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
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产生辐射最大强度的波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某红色波长的辐射强度最大),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温度相对应的。色温通常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对应表示物体在特定温度辐射时最大波长的颜色。
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
色温在摄影中的应用:
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K日光型、3400K强灯光型和3200K钨丝灯型多种。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颜色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与胶卷的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通常,两种类型的滤光镜用于平衡色温。一种是带红色的81系列滤光镜,另一种是带微蓝色的82系列滤光镜。前者在光线太蓝时(也就是在色温太高时)使用:而后者是用来对付红光,以提高色温的。82系列滤光镜使用的机会不如81系列的多。事实上,很多摄影家的经验是,尽量增加色温,而不是降低色温。用一枚淡黄滤光镜拍摄最平常的日落现象,会产生极其壮观的效果。
美国一位摄影家的经验是,用微红滤光镜可在色温高达8000K时降低色温,而用蓝滤光镜可使日光型胶卷适用于低达4400K的色温条件。平时,靠使用这些滤光镜几乎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时候进行拍摄,并取得自然的色调。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当色温超出这一范围之外时,就需要用色彩转换滤光镜,如琥珀色的85B滤光镜,可使高达19000K的色温适合于日光型胶卷。相反,使用灯光型胶卷配以82系列的滤光镜,可使色温下降到2800K。
倘若需要用日光型胶片在用钨丝灯照明的条件下拍摄时,还可以用80滤光镜。如果当时不用TTL曝光表测光的话,须增加2级光圈,以弥补光线的损失。而当用灯光型胶片在日光条件下拍摄时,就需用85B滤光镜,需要增加2/3级光圈。
然而,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滤光镜代号十分混乱,不易识别,并不是所有的制造厂商都用标准的代号和设计。因此,在众多的滤光镜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滤光镜是不容易的。为了把滤光镜分类的混乱状况系统化,使选择滤光镜的工作简化,加拿大摄影家施瓦茨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标定光源色温的新方法。
光谱中长短波长光线比例为色温。
如何选择合适的色温:
色温是人眼对发光体或白色反光体的感觉,这是物理学.身理学与心理学的综合复杂因素的一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的。色温在电视(发光体)或摄影(反光体)上是可以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的,例如在摄影上我们用3200K的白炽热灯(3200K),但我们在镜头上加上红色滤光镜滤通过一点红光线使照片看起来色温高一点;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电视上减少一点红色(但减太多多少也会影响到正常红色的表现)让画面看起来色温高一点。
在色温上的喜好是因人而定的,这跟我们日常看到景物景色有关,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温是在11000K(8000K(黄昏)~17000K(中午)),所以比较喜欢高色温(看起来比较真实),相反的,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平均色温约6000K)的人就比较喜欢低色温的(5600K或6500K),也就是说如果您用一台高色温的电视去表现北极的风景,看起来就感觉偏青;相反的若您用低色温的电视去看亚热带的风情,您会感觉有点偏红,
电视或者显示屏的色温是如何界定的呢?因为在中国的景色一年四季平均色温约在8000K~9500K之间,所以电视台在节目的制作都以观众的色温为9300K去摄影的。但是欧美因为平时的色温和我们有差异,以一年四季的平均色温约6000K为制作的参考的,所以我们再看那些外来的片子时,就会发现5600K~6500K最适合观看。当然这种差异使我们也会因此觉得猛的看到欧美的电脑或者电视的屏幕时感觉色温偏红,偏暖,有些不大适应。
就是色温黑眼睛的人看9300K是白色的 但是蓝眼睛的人看了就是偏蓝 6500K蓝眼睛的人看了是白色 咱们中国人看了就是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