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动胶片相机发明的年代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
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 照相机珞)做基片的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以上采自网络-----相机
B. 国产第一台胶片单反相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图片传不上)五十年代58-I型这架照相机是1958年1月由刚成立的上海照相机厂生产。是按德国1938年生产的“徕卡”ⅢB型照相机仿制而成的。它
58-I型
的生产标志着中国照相机工业开始形成,因此具有“零的突破”之划时代意义。 主要生产年份:58-59年,共生产1198架 主要功能:4片3组天塞型镜头,F=1:3.5 f=50mm,横走式幕帘快门,速度分T门、B门,1-1/1000秒;自动测距,自动停片,自动记数;M39*1螺纹接口价格:12000元左右58-II型该机是58-I型的改良型。1959年正式投产。最大的改进是将测距窗与取景窗合并成一个系统,并增加了X闪光同步结构。主要生产年份:59-62年,共计生产11888架价格:1000元左右六十年代203型这是以“上海”命名的最后一部120折叠式照相机。是202型相机的升级产品。当时是最畅销照相机产品之一。
205型
主要生产年份:1964-1977年,共计生产311446架,1965年首次出口。七十年代¥机镜头F=1:2.8,f=50mm,镜间中心快门,速度分为B门,1-1/300秒,有x闪光同步及自拍机构,双影重叠式测距,光学取景有消视装置,卷片快门上弦联动,自动计数,机身采用铝合金压铸成型。65年投入生产,69年结束生产,共计制造1809架,1969年3月支援内地移交江西光学仪器厂生产。七十年代东风相机该相机1969年以瑞士哈苏勃莱德500c型120单反光照相机为蓝本设计制作的。当时定名6920型(意为国庆20周年),
东风相机
后改为东风牌照相机。东风照相机由镜头(含快门)、机身、后背(暗盒)三大部门组成。东风配套镜头有标准镜头(f80mm/F2.8),广角镜头(f50mm/F4),中焦镜头(f150mm/F4)三种,其成像质量可与哈苏镜头媲美。镜头内装有康盘机械式镜间快门,速度为B门,1-1/1000秒,有自拍机及XM闪光同步,整个镜头上还有景深预测杆,景深距离直接指示。EV值数据指示环等。机身除有一套卷片机、取景、测距装置以外,还含上下二片的辅助快门和反光板可随时翻起锁住。暗盒可以从机身上随时卸载,可装不同感光度的黑白及粉色胶片,每个暗盒均可自动记数,自动停片。主要生产日期为70年-73年,合计生产97架,因物超所值,生产数量极少,它已成为世界级收藏家们的“宠物”。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古旧相机的拍卖会上,一台东风相机最后成交价为11万元。 红旗相机该相机于1973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仿德国莱卡M3型平视取景照相机,定名为“红旗20”。照相机配套镜头有标准镜头
红旗相机
(f50mm/F1.4),广角镜头(f35mm/F1.4),中焦镜头(f90mm/F2),三款配套镜头均为高素质的顶级镜头。取景采用大倍率亮框取景器,并设计了卡基线双像重合式测距器,卷片采用快速装片机构,快门速度最高为1/1000秒。顶盖上毛泽东手书“红旗”二字。主要生产日期为73年-79年,合计生产271架,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相机收藏家竟相寻觅的对象。从美国每年公布的相机收藏价格指南蓝皮书上获知一套“红旗20”相机价格已跃升为10000美元。八十年代KJ相机该机采用手拉机械式镜后程序快门。摄影时根据具体照明条件用手调节好EV值调节环,相机上有七档可调节,自EV9至
KJ相机
EV15。镜头F=1:2.8,f=38mm,感光度ASA50,100,200三种。该机是一架体积小,重量轻、镜头视角广、结构可靠、使用简单方便的照相机。生产日期:82年-87年KE相机1983年该机在KJ型相机基础上,采用硫化镉光敏元件控制曝光。它是我国第一代用光敏元件
KE相机来控制快门时间的照相机。EV5至EV17,由于电子元气件的稳定性等问题合计生产161架。编辑本段反光相机描述 :海鸥4A当年是响当当的专业型相机 ,至今仍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比较适合初学者、大底片爱好者使用,可做120的入门机。部件镜头 :焦距:75mm ;取景镜头:F2.8 ;照相镜头:F3.5(三片三组、加膜) 取景器 :毛玻璃取景器;手动调焦;有视差调节;距离一米到无穷远 快门:国产镜间快门 1-1/300秒加B快门;有机械自拍 延时8-12秒 光圈:F3.5-F22 计数:摇把式卷片与计数连动;自动停片 自动计数 自动回零 画幅 :拍6X6画幅十二张 说明:中期型有黑脸和白脸两种,其中白脸多些 ;调焦钮上有橡胶套优点1. 海鸥这款相机虽然看起来比较老旧,但比较适合发烧爱秀的人使用,拿起4A当时就有一种沧桑感。 2. 海鸥4A的操作对老手来说很简单。120胶卷和135胶卷不一样,原来120没有暗合,拍完了不需要像135机那样回卷片,比较省事。 3. 海鸥4A是6x6的构图,好像和哈苏一样,是一个新的领域。这跟数码的4:3的比例是两个风格;另外,拿数码的一般都喜欢狂拍,最后回家选几张好的;而4A只能拍12张,每张都要精选。 4. 海鸥4A没有测光,只能拿数码去测光。好在使用的彩色负片,宽容度比较大。 5. 海鸥4A有直观的俯视取景器。这个比旁轴好玩的地方是:在暗的地方取景器都是一团漆黑,机器要在一个暗的地方,然后向明亮的方向取景,这个时候才还算比较明亮。海鸥4B-1相机同海鸥4A和海鸥4B相机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聚焦屏换成裂像式的。使用国产老双反相机时最为头痛的是取景器的“黑暗”,不仅不好调焦还相当的费眼睛,尤其是对上了年龄的人十分不便。要拍一张好照片除了要镜头好、光线好、技术好以外就是能否进行十分的精细的调焦,这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调好必须先要看好,要“看好”当然就得有好的取景器和调焦系统。海鸥4B-1相机的聚焦屏相比较其他的双反相机要亮得许多,又加上有了裂像,因此在调焦时也就会方便许多。 6. 4A、4B只有连闪线的插座,而海鸥4B-1则增加闪光灯插座,使用闪光灯要方便许多。相比之下4A只有连闪线的插座,在使用闪光灯时就会感到手脚不够用了。 7. 海鸥4A俯视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左右颠倒。取景比较累,不过习惯以后就好。 8. 海鸥4A取景器中看到的影像都很漂亮的,会使人经常想去半按快门测光,因此造成误操作。 9. 120相机边缘成像差的缺点并不是很明显。10. 4A有许多的优点,如摇把过片,既快又准;加上过片和快门上弦同时进行,不易出差错。大多时候定在F5.6 1/125 和F8 1/125 ,就能够应付80%的情况。
C. 照相机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有外国人办、有国人自己办的,也有“中外合资”办的。但在历史上研究针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经”上曾有论述。北宋财相,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沈括就有详细论述。(1031年~1095年)58岁后过隐居生活,晚年在梦溪园创作“梦溪笔谈”。1985年沈括墓址在余杭安溪乡下溪弯村太平坞发现时,我们父子有幸参予了墓址发现的摄影工作,后在深圳特区报《青年晚报》上发表。
我们的古人前赴后继地在研究针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机原理。当世界发明了照相机,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机,1903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有些照片虽过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场还流传很广,当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这些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们最早玩的相机,而老百姓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了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当然玩不上照相机了。但京、津、沪、宁、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达,并且开起了照像馆、写真馆——摄影术传入中国是法国公布达盖尔摄影术的第二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随着传教、经商、办医、军事侵略等多种途径摄影术传入中国了。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作为礼仪、曾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他的肖像照片。
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香港、广东,继之是上海、宁波、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赖阿芳、广东的邹佰奇、上海的罗文佑、杭州“二我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邹佰奇(1819~1869)自制照相机和工具曾撰写《格术补》《摄影之器记》、罗元佑19世纪50年代起在上海开照像馆,当年是上海最有名职业摄影师。赖阿芳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开照像馆,当年是香港第一流摄影师。重要的是1844年邹佰奇制成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并用于摄影。
在我们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和事之后,为我们搞古董相机收藏指了个方向。湿板相机、干板相机——中国早期使用的相机应该在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宁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带,当时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最早的两件藏品就是从这 些地方得来的(见高氏藏馆百台珍品录)。
D. 照相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第一章 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1031至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fpa.org/course/sheying/sheying1.htm
E. 照相机历史简介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
(5)有胶卷的照相机是什么时代扩展阅读:
系统机构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保养技巧
相机的镜头要用专用的拭纸、布擦拭,或以骆驼毛拂 ,以免刮伤。要去除镜头上的尘埃时,最好用吹毛刷,不要用纸或布;用嘴吹风时,要小心避免口水沾上镜片。
要湿拭镜片时,请用合格清洁剂,不要用酒精之类的强溶剂。镜头上最好加装保护镜或滤光镜,可加长镜头上透镜寿命。
F. 胶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世界闻名的大众摄影之父乔治·伊士曼,不但创造了柯达,还在1886年研制出了伊士曼胶卷,结束了用湿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历史。
以下为初期的发展史:
1878年,伊士曼发明了一种涂有一层干明胶的胶片,而在此之前,感光底片都是湿片。湿片片基涂了乳剂之后,必须趁其未干就得曝光和冲洗,而干片则在什么时候曝光和冲洗都可以。
1879年,伊士曼又发明了一台乳涂敷机,开始批量生产干片。干片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摄影术的发展,摄影技术从此开始为更多的人所掌握。
1886年,伊士曼又研制出卷式感光胶卷,即“伊士曼胶卷”,结束了用湿漉漉的、笨重易碎的玻璃片做照相底片的历史。
1892年,伊士曼把公司更名为“伊士曼·柯达”公司。1895年,柯达公司以卖价5美元的口袋式照相机投放市场,轰动了全世界——照相技术“面向大众化”之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1933年,研究出世界上第一个可利用两色冲晒程序的感光彩色胶片问世了。不久,他们进一步把感光片分作5层。从那以后,任何人都会使用柯达彩色胶卷拍照——冲印出色彩鲜艳的照片来。
G. 胶片相机的相机历史
胶片相机是现代照相机的一种类型,而所有当今数码相机的原理,皆源自胶片相机。
所以,既然说到胶片相机,我们当然要首先了解一下照相机的历史。
照相机简称相机,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形成影像并使用底片记录影像的设备。很多可以记录影像设备都具备照相机的特征。医学成像设备、天文观测设备等等。
在2000多年前 ,墨子所着《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
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做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
1861年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奥托·肖特与光学家卡尔·蔡司在蔡司公司发明了正光摄影镜头。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同年,柯达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
1948年11月26日美国宝丽来公司(Polaroid)在市场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即时成像相机Polaroid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