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摄像机效白问题
现在数码摄像机与数码相机一样,新品不断,不仅功能越来越强大,体积也越来越小巧。但是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数码摄像机该怎么下手呢?缺乏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往往在选择和购买中对存在很多误区。 下面列出一些误码率区供你参考:
一、高像素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
现在的数码产品越做越先进,数码摄像机已经具有了照像功能,因此许多朋友在购买数码摄像机时喜欢购买高像素的产品,想做到一机两用,既可以用来拍照,也可以用来摄像。但是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达到完美的两机合一,许多产品只是在CCD像素数这一方面达到了要求,再好也无法跟真正的数码相机相比,所以一般家庭使用80—100万像素左右的机器来进行日常家庭摄像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为了追求高像素的拍照功能而多花数千元。对于家用数码摄像机来说,我们只需要进行动态图象的记录功能,没必要对它的静像效果要求这么高,如果想玩摄影,还是买一部300万像素以上的数码相机比较合适。
二、高倍数码变焦,不是能变就是好
现在的数码摄像机的数码变焦数值都相当之大,500、700倍数码变焦已经司空见惯,厂家也在产品宣传单上大张旗鼓的进行宣传,让许多消费者觉得数码变焦真是“作用大大”!其实,数码变焦实际上是一种画面的电子放大,把原来CCD影像感应器上的一部份像素放大到整个画面,通过数码变焦,拍摄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却下降了。所以应该重点考虑的是机器的光学变焦倍数,因为光学变焦是通过摄像头的镜片移动来使要拍摄的景物放大与缩小,光学变焦的倍数越大,拍摄的景物就越远,而且不会失真,或者是画面质量下降。
三、相信品牌,但是要更结合需要
购买数码摄像机时,很多人会考虑什么牌子的机器好,随后就认准这个品牌的产品购买,却忘了考察它好在哪里、与其他品牌同档次的产品又有何差异。最终可能落得个“名牌不实用”的情况,好象现在市场上就有“有钱买索尼,没钱买松下”这样一句话;其实品牌信誉度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绝对的,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数码摄像机厂商非常多,索尼、松下、三星、佳能、JVC、夏普等产品质量都相当不错,功能方面各有所长。每个厂商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根据自身需要选对了机型,可以带来无尽的乐趣,而盲目的追求品牌效应是不实际的,一个品牌好并不代表它所有的机型都好。
四、多功能等于无谓的多花你的钱
目前数码摄像机的附加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数码摄像机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用来摄像的范畴,许多附加的娱乐功能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但是,代价是多牺牲若干大洋。买摄像机的目的主要是用来摄像,应该把钱花在提高图像质量上,而不是花在一些不实用的功能上。摄像画质的好坏才是我们在购买时最应该重视的问题,在选择数码摄像机时,不必过分看中这些“华而不实”的附加功能,至于那些复杂的编辑功能,我个人看来没有什么必要。
五、夜视功能并非万能
现在很多机器都宣称拥有夜视功能,那么什么是夜视功能呢?顾名思义,所谓夜视功能,就是在光线十分昏暗甚至一点光线都没有的情况下,数码摄像机也能够拍出可以被肉眼看得到的影像。乍听起来,这一功能非常实用,因为我们在摄像时经常会遇到光线不足的情况,如果“夜视”功能真的如此神奇,那么我们在拍摄夜景等场面时就放方便多了。
目前市场上的各大厂商生产的数码摄像机都具有“夜视”功能,例如:索尼的“红外线夜摄”和“超级红外线夜摄”、松下的“彩色夜视功能”和JVC的“彩色数码夜眼”等,许多用户在购买前对于“夜视”功能很感兴趣,但是买回家以后就发现其实没什么用处,这个功能拍摄的影像要么是单色的,要么是不连续的,画面严重拖尾,看起来的感觉一个字——累!所以说在光线不足时,应该尽量进行补光,而不是过多的依赖“夜视”功能。
六、最后
以上所说的五点误区是消费者在购买数码摄像机时容易遇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实际上在购买期间,会遇到的问题还远远不止于此。因此,大家在购买时不要被宣传中那些华丽的功能所迷惑,只要牢记住自己买数码摄像机的主要用途,围绕着这个来选的话,就会选到一款适合你自己使用的数码摄像机的。
B. 我买的IR滤镜是波长720的,拍出来的照片怎么是红色的,不是魔幻白啊
一楼估计是没玩过红外摄影.
R-720拍摄出来确实是红色的
魔幻白都是后期处理
其实方法很简单
把红色通道和蓝色通道的数值对调即可, 详细方法你搜索一下
infrared photography
就能找到很多教程了
C. 数码相机里的色温是什么意思`
色温
colo(u)r temperature
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此时黑体的温度就称此光源的色温。低色温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说要多些,通常称为“暖光”;色温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例增加,通常称为“冷光”。一些常用光源的色温为:标准烛光为1930K(开尔文温度单位);钨丝灯为2760-2900K;荧光灯为3000K;闪光灯为3800K;中午阳光为5400K;电子闪光灯为6000K;蓝天为12000-18000K。
在讨论彩色摄影用光问题时,摄影家经常提到“色温”的概念。色温究竟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和计算光线的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确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
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产生辐射最大强度的波长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某红色波长的辐射强度最大),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因而,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温度相对应的。色温通常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对应表示物体在特定温度辐射时最大波长的颜色。
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
色温在摄影中的应用:
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K日光型、3400K强灯光型和3200K钨丝灯型多种。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颜色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要靠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与胶卷的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通常,两种类型的滤光镜用于平衡色温。一种是带红色的81系列滤光镜,另一种是带微蓝色的82系列滤光镜。前者在光线太蓝时(也就是在色温太高时)使用:而后者是用来对付红光,以提高色温的。82系列滤光镜使用的机会不如81系列的多。事实上,很多摄影家的经验是,尽量增加色温,而不是降低色温。用一枚淡黄滤光镜拍摄最平常的日落现象,会产生极其壮观的效果。
美国一位摄影家的经验是,用微红滤光镜可在色温高达8000K时降低色温,而用蓝滤光镜可使日光型胶卷适用于低达4400K的色温条件。平时,靠使用这些滤光镜几乎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时候进行拍摄,并取得自然的色调。但是,在例外的情况下,当色温超出这一范围之外时,就需要用色彩转换滤光镜,如琥珀色的85B滤光镜,可使高达19000K的色温适合于日光型胶卷。相反,使用灯光型胶卷配以82系列的滤光镜,可使色温下降到2800K。
倘若需要用日光型胶片在用钨丝灯照明的条件下拍摄时,还可以用80滤光镜。如果当时不用TTL曝光表测光的话,须增加2级光圈,以弥补光线的损失。而当用灯光型胶片在日光条件下拍摄时,就需用85B滤光镜,需要增加2/3级光圈。
然而,目前市场上通用的滤光镜代号十分混乱,不易识别,并不是所有的制造厂商都用标准的代号和设计。因此,在众多的滤光镜中,选出一个合适的滤光镜是不容易的。为了把滤光镜分类的混乱状况系统化,使选择滤光镜的工作简化,加拿大摄影家施瓦茨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标定光源色温的新方法。
光谱中长短波长光线比例为色温。
如何选择合适的色温:
色温是人眼对发光体或白色反光体的感觉,这是物理学.身理学与心理学的综合复杂因素的一种感觉,也是因人而异的。色温在电视(发光体)或摄影(反光体)上是可以用人为的方式来改变的,例如在摄影上我们用3200K的白炽热灯(3200K),但我们在镜头上加上红色滤光镜滤通过一点红光线使照片看起来色温高一点;相同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电视上减少一点红色(但减太多多少也会影响到正常红色的表现)让画面看起来色温高一点。
在色温上的喜好是因人而定的,这跟我们日常看到景物景色有关,例如在接近赤道的人,日常看到的平均色温是在11000K(8000K(黄昏)~17000K(中午)),所以比较喜欢高色温(看起来比较真实),相反的,在纬度较高的地区(平均色温约6000K)的人就比较喜欢低色温的(5600K或6500K),也就是说如果您用一台高色温的电视去表现北极的风景,看起来就感觉偏青;相反的若您用低色温的电视去看亚热带的风情,您会感觉有点偏红,
电视或者显示屏的色温是如何界定的呢?因为在中国的景色一年四季平均色温约在8000K~9500K之间,所以电视台在节目的制作都以观众的色温为9300K去摄影的。但是欧美因为平时的色温和我们有差异,以一年四季的平均色温约6000K为制作的参考的,所以我们再看那些外来的片子时,就会发现5600K~6500K最适合观看。当然这种差异使我们也会因此觉得猛的看到欧美的电脑或者电视的屏幕时感觉色温偏红,偏暖,有些不大适应。
就是色温黑眼睛的人看9300K是白色的 但是蓝眼睛的人看了就是偏蓝 6500K蓝眼睛的人看了是白色 咱们中国人看了就是偏黄
D. 摄影中色温是怎么回事
色温的概念 1、色温----光的颜色标志 用黑白胶片拍照片,只要根据光的强弱 (物体的亮度) 定准光圈进行拍摄就行了。但用彩色胶片和彩色摄像机拍摄,除了正确曝光之外,还要考虑照明被摄对象光线的色温,否则拍出的彩色照片或彩色电视图像就会偏色,不能正确还原景物的色彩。什么叫色温呢?色温的概念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它并不是“色的温度”。色温是表明白光光源光谱成分的标志。 前面我们讲了,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生活中的可见光多数是热辐射体发出的。如太阳光、灯光和蜡烛光等,都可以看做是白光。但白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这些光源所含的光谱成分不同 (光谱成分即光的色彩成分) 原故。色温的量值是怎样规定的呢?科学家把某一光源发出的光和绝对黑体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发出的光相比较,当二者色成分相同时,就把这时绝对黑体的温度定做该光源的色温。绝对黑色也叫完全辐射体。指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能把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由实验得知,当黑体连续加热,温度不断上升时,所发出的光并不是白光,而是带有颜色的色光。随温度升高变化的顺序是由红-黄-白-兰。 色温的单位用 K 表示 (开尔文第一个字母 kehvin) ,用摄氏-273 ℃为起点,每升 1 ℃为 1K(国际会议上规定不写度 K ,也不写 K 度)0 ℃=273k,3200k=2927 ℃,人眼对不同色温的光有不同的色感,光源的色温越高,越偏兰,越低越偏红色 。 色温这个概念虽然是由热辐射体 (绝对黑体) 加热后发出的光线彩色成分表示的。但实际上,可以认为光源的色温和光源的物理温度无关。道理很简单,一盏钨丝灯发出光的色温大约是 3200K,蒙上一层兰纸发出的光色温就升高了,变成 5600K了 (升高多少根据兰纸的深线而定) 因为加一层兰色透明纸后,投射出来的光色彩成分变了,兰光多了,红绿光被蓝纸吸收了,但灯的温度并没有变化。冷光源色温高,但本身的温度并不高。 彩色摄影和彩色摄像和色温的关系甚为重要。黑白摄影和摄像不存在色温问题。无论是拍彩色照片、彩色电影、电视都必须注意照明光源的色温。才能使电视画面色彩得到正确还原,或控制画面色调。 拍彩色照片,用日光型彩卷只能在太阳光照明条件下进行拍摄,用灯光型彩卷只有在灯光 (3200K) 照明条件下进行拍摄。目前我国拍电影用的胶片全是灯光型彩色胶片。要求色温条件为 3200K左右。因此在太阳下拍摄时,必须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上降低色温的滤色镜,这种滤色镜的颜色呈琥珀色,能使太阳光的色温 (约 5500K) 降低到 3200K。 2、一日之间太阳光的色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着有规律的变化。早晚偏低、中午偏高。太阳光的平均色温是5600K,人工光源也各有不同的色温指数。电影摄影由于一日之间色温的变化引起的画面偏色,可以在印制正片时,用配光的方法加以校正。在电视摄像中,主要靠调整黑白平衡的方法加以解决。调整黑白平衡的具体方法(略)。室外自然光和室内自然光都是5600K左右的高色温光,室内主要是天空光,比太阳光的色温要高。室内自然光的色温和采光好坏无关。 晴天太阳直射光在9-15时之间,阳光中含红、绿、兰三原色比率基本相等,各占1/3。因此给人以白色的感觉。钨丝灯、民用灯泡色温较低。其中含红的成分较多,给人以偏红的感觉。荧光灯含兰绿成分较多。给人感受偏兰绿。 灯光的色温随电压高低而变化,电压高色温高,电压低色温侧偏低,标准电压220V时的概数。电压低3-2V影响不大,不会被人眼所察觉。 3、光源色温对景物色彩再现的影响 我们平常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是在白光下呈现的颜色。这是因为人们基本上是处于白光照明环境下生活的缘故。用不同色光照明有色物体,物体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人眼不太敏感,因为人眼有色觉适应现象,但对彩色摄像机却十分敏感。 4、色温平衡——不同色温光源混合使用 在拍摄现场,有时碰到两种不同色温的灯光混合照明,比如在室内自然光照明条件下,室内自然光的色温较高,主要是窗户射进的天空光和室外景物反射光。如果室内自然光亮度不够或不理想,需加人工光进行补充和修饰,这时色温较低的灯光和色温较高的室自然光不一致。这时把两种色温的光线的色温统一起来就叫色温平衡。色温平衡的方法有两种:一、可以在低色温的灯前加一张蓝色灯光纸,使低色温(3200K)灯光的色温接近于室自然光的色温,也可以用高色温灯(如镝灯)这是拍电影电视剧经常用的方法。二、将内自然光的色温向灯光靠拢,将窗户用橙黄透明纸糊上,使用这种方法在窗户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可使用,其优点是提高了灯光的效率(不必加纸)加透明纸后会降低灯的亮度。第二个优点是减弱了窗户的亮度有利于亮度平衡。 5、各种摄影(摄像)光源色温概数比较表 人工光自然光 光 源 色温(K) 光源 色温(K) 蜡烛光 1900 日出日落 1850 煤油灯 2000 日出日落前半小时 2350 普通民用灯泡 2650 9时至15时 5500 碘钨灯 3200 9时至15时后 5000-4800 钨丝灯 3200 平均日光 5500 照像强光灯 3400 夏季中午直射光 5800 镝灯5500 秋季中午直射光 6000-6500 万次闪光灯 5000--6000 蓝天阴影中 12500 蓝天空光 19000-25000 薄云天空光 13000 云雾天空光 7500-8500 阴天空光 6400-7000
E. 相机镜头为什么泛红色或紫色
是迎光会有红色或紫色反光么?如果这样子那是镜头镀膜的关系。自从佳能发布了镜头单层镀膜技术之后,镜头科技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宾得SMC多层镀膜的面世成为镜头技术的一个转折点,这之后光学大厂(除了徕卡)相继开始搞关于镀膜技术的科研,SMC也和后起之秀的富士龙EBC(现在经过改良叫做superEBC)技术和蔡司T*技术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并称世界三大镀膜技术,这三家的镀膜技术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来看依然是先进的。可以说在“镀膜革命”以后在产的镜头几乎都有镀膜的,而镀膜不同颜色的反光有着不同的出片效果。
具体看看这个你就知道了:http://wenku..com/link?url=-Km3seTO3S1R---N1b_DseNKu
F. 单反相机色彩模式怎么设置
一.色温与白平衡
色温: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从理论上讲,色温是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 -273℃)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黑体在受热后,逐渐南黑变红,转黄,发白,最后发出蓝色光。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就称为这一温度下的色温,计量单位为“K” (开尔文)。
sRGB 与 Adobe RGB 范围比较
其他色彩空间范围比较与常规用途
G. 相机里的色温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可就复杂了!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英国着名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黑体物质,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温度继续升高会呈现蓝色。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是相对应的,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这个温度就用来表示某种色光的特性以区别其它,这就是色温。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相信人们对它并不陌生。钨丝灯所发出的光由于色温较低表现为黄色调,不同的路灯也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天然气的火焰是蓝色的,原因是色温较高。万里无云的蓝天的色温约为10000 K,阴天约为7000~9000 K,晴天日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6000 K,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 K,烛光的色温约为1000 K。这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色温越高,光色越偏蓝;色温越低则偏红。某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的色温高时,说明该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反之则偏红;同样,当一种色光比其它色光偏蓝时说明该色光的色温偏高,反之偏低。搞清楚了色温,后面的就比较好解释了。相机里的色温调节叫白平衡,由于各种光线下的色温不同,在相机镜头前面一张白纸并不是纯白色的,它会偏不同的颜色(如黄昏时它稍微黄一点,阴天它又稍微蓝一点),相机本身并不能区分,那么此时我们就要告诉相机它是白色的,只要让相机把白色的东西还原为白色,那么其它颜色也就会自然还原成它本来的颜色。拍摄人像当然也要看当时的色温情况,是室内灯光还是室外自然光?好在现在的相机都有白平衡调节功能,可以调成灯光、太阳光、阴天等各种色温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色彩真实还原(但要与真实环境色彩完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实在不行调成自动白平衡也行(如有偏色也可以用软件后期处理)。
H. 京东购买的相机,打开后发现有问题可以退货吗
这个机器没有问题,你把强光拍进了画面 ,这是炫光。
你再多拍点其它场合的照片,看看有没有类似问题。我觉得机器应该是好的。
当然,如果真是质量问题,可以退换货的,前提是你要确定是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