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相机这么贵,最基本都1万多
这个数码相机啊,它为什么这么贵呢?首先它的那个影像传感器就是CCD,或者CMOS ,LIVE MOS等等了,就是它那个用来感光的,相当于胶片的东西是由一些高科技材料做成的;再就是那个相当于电脑的中央处理器的图像处理器比如SONY的BIONZE处理器都是需要相当的科技水平才能做出来的,像咱们国家没有这方面的核心技术,所以我们中国还没有出一款像样的数码相机;再就是镜头了,镜头这个东西,你知道的,它的透镜是需要相当高的工艺水准才能做好的,还有那些的光学玻璃,都是需要技术才能打磨的好的,不仅如此,数码相机还有一些自动功能,镜头里还有一些传统相机镜头里没有的组件。这么一来,数码就比一般的 传统机贵许多了
❷ 徕卡相机为什么会那么贵比尼康等品牌好在哪
嗯,这个很难回答。我使用过大多数的徕卡旁轴相机,也是用过尼康和佳能单反,本身就是个职业摄影师和图片编辑,也拍摄了不少项目,长期的和短期的。我把个人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首先徕卡的贵的原因并不是它一定就比尼康,佳能要好多少,这个好与坏其实要看是否适合你自己的拍摄习惯!最早尼康和佳能也是生产旁轴相机,和德国的徕卡竞争,后来在旁轴领域不敌徕卡,专项了单反直到现在!在大画幅相机,中画幅之后,诞生的小徕卡能不吸引人吗!徕卡机身很结实,但现在的型号也会有些小问题,和原来的相机比做工要水一些,徕卡的镜头毋庸置疑,肯定比尼康佳能要来的更有个性,徕卡很小巧,轻便,做工相对精良,并且快门寿命很长相对于尼康和佳能。
但是,徕卡毕竟是个旁轴相机,比如 体育 ,风景这类题材,我想单反要来的更加实惠,单反相对便宜很多,而且镜头群庞大,可以适应多种拍摄风格。是个多面手,所以看问题要看你个人究竟适合什么器材,徕卡更适合街拍和长期纪实项目。
LV为什么那么贵?
苹果手机为什么那么贵?
贵的东西不一定好用,好用的东西不一定贵。
徕卡作为德国百年企业,大部分产品还是秉承着德国人的严谨来生产,徕卡相机很早就登上了 历史 的舞台,要不是日本相机的快速崛起,说不定现在的相机发展还不会那么快,徕卡相机在二战的时候几乎是每个战地记者,新闻记者的最爱,直到现在,徕卡最具有代表性的M系列依然保持着手动对焦,并且在参数上实在是不能和日系厂商的产品相比。
徕卡相机自己知道自己的对手其实并不是佳能尼康,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进行生产,并且进军艺术领域和 时尚 圈,成为相机界的奢侈品牌,徕卡基本都是慢拍,即便是微单相机,也是体积巨大,充分保证光学成像,因此在以前,徕卡常常作为礼品进行赠送,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身份的象征,即便徕卡一点也不好用。
因为徕卡是老牌的光学品牌,而且德国人造东西还是比较扎实,所以,徕卡镜头的品质很好,结合了最优秀的光学设计,镜头用料也足,因此使用徕卡相机,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所以很多人即使知道徕卡不好用,但是也非常想拥有一台徕卡相机,身份的象征,华为手机拉徕卡入伙,就是想凸显自己的高品质,借了徕卡的壳。
打个比方:如果为了遮体保暖不一定买阿玛尼衣服,如果仅为了装东西不一定买LV包。
这个问题,有点明知故问的感觉了,你怎么不问LV包包爱马仕丝巾为什么贵呢?不过,也确实有很多人是真的想要刨根究底,看看徕卡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看看徕卡是不是真的要比佳能尼康更好。
你非要说徕卡Q有多好,我觉得确实有点闭着眼睛说瞎话了
对于这种相机,品味一下徕卡文化,就够了
从功能和性能的角度来说,其实徕卡相机真不值得这个价钱,尤其是上图最中间的这个徕卡SL,买了的基本上都后悔,有点坑爹的意思了,关键是没啥收藏价值。最起码,徕卡M10MP还有收藏价值嘛!
殊不知,国内现在很多东西,一旦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价格飙升了。当然,徕卡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徕卡是活着的在变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抛开价格,具体来谈谈徕卡都有哪些特点吧:
A,徕卡的精华在于M系列旁轴相机,这个旁轴相机曾经代表了世界照相机工业的最新潮流,不过,旁轴相机已经被单反相机彻底取代,这也是 历史 事实。
B,徕卡的精华在于摄影镜头,并且是徕卡的旁轴相机的镜头,而不是徕卡的单反镜头。嗯,徕卡也生产过单反。
徕卡的旁轴的镜头,相对于单反镜头来说,确实先天就有一些设计的优势。同时,由于徕卡不妥协,或者说,徕卡不致力于为穷人制造照相机和镜头,所以,就被立志普及照相机的日本厂商给基本淘汰了。
为了让更多的人都用得起照相机,日本厂商确实功不可没,这个必须要承认。但是,在追求普及的同时,日本厂商也只能不断的妥协了。而徕卡坚持高标准,绝不妥协。
因此,从镜头的角度来说,徕卡确实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空间。
C,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其实还是单反更实用,或者说廉价的照相机更实用。
D,从成像质量的角度来说,毕竟徕卡相机的橡树也并不是很高了,不能和尼康D850索尼A7R3这些相机相比的了。
你最多只能说徕卡镜头有一种特殊的德味,至于整个系统的成像质量,还是说不上顶级的了。
E,从功能的角度来说,徕卡的旁轴相机,也都是手动对焦为主了。小型徕卡一体机或者徕卡微单,虽然也可以自动对焦,但是性能应该是非主流的了。
我用徕卡,随便感受下徕卡的成像,为了让你们看得更直观,有的是直出片,有的经过一款名叫k22的胶片调色软件简单调色。多说无益,只要你用日式相机和镜头拍出这样的片子我就无话可说。
徕卡是德国着名光学品牌,已经有了100多年的 历史 。最早它生产35毫米旁轴取景胶片相机,后来也生产胶片单反相机、固定镜头袖珍相机、傻瓜相机等。进入数码时代,徕卡也生产全画幅M系列数码相机、中画幅数码单反相机、APS-C画幅数码相机等。徕卡产品历来以优质优价着称,产品比同类型、同档次日本产品如尼康、佳能贵出不少。这有几个原因:
1. 最主要原因是品牌价值。徕卡这个名字,懂摄影的人一听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是100多年多款经典产品累计下来的,代表着优异的质量、良好的耐用性和优雅的艺术品位。它已经脱离了摄影工具,而成为一种艺术品;
2. 徕卡产品的确有着顶尖的质量,尤其是机械质量和光学质量。它的理念与日本产品截然不同,不惜成本追求一种极致。从材料、做工处处以顶尖为标准,而不是日本厂家的既追求质量又追求性价比。比如,徕卡的一些数码相机机身由一整块铝合金切削而成,半块砖大小的铝合金最后只剩薄薄的一层机身外壳,90%都切削掉了。这样只是为了既轻又结实美观。因此,它的成本也比日本产品高,从而造成了价格高;
3. 最近20多年来,相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对焦、自动测光等越来越复杂。尤其是数码相机,其核心就是电子图像处理。而这些都不是传统徕卡相机的强项,只能与日本厂家合作,购买感光元件、自动对焦组件、机身防抖系统等部件或技术。这也增加了相机成本。
总之,徕卡相机虽然贵,但贵有贵的道理。
徕卡诞生和发展的 历史 我就不多说了,各种传奇式资料都能够在网上搜到。现在就围绕问题谈谈。
徕卡从一开始制造35mm相机之时,就秉承着一定要制造小巧高画质的镜头与之匹配,特别是其M系列旁轴相机可以说是徕卡相机的代言人。而M系列的镜头都是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光学设计,和最优秀的镜片制作而成,为进一步提高画质,又加入改善平面像场的非球面镜片,矫正对焦准绳度的浮动对焦设计,还有apo色差矫正设计,还有自家制镀膜,这四项都是徕卡镜头独步于天下的最大原因。因此,现在江湖上所讲的徕卡相机基本上就是人们笼统地徕卡所有都好。其实这是片面的。我个人认为,徕卡旁轴M系列相机才是徕卡最传统的继承者。
至于尼康、佳能、索尼(美能达)、宾得、理光等日系厂商,只要稍懂一些相机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以佳能、尼康为首的厂商一开始都是以模仿徕卡的机身发展。恰逢当时日本在战后高速发展,却只能在机身模仿,光学设计和镜片材料而未如徕卡造诣深厚。直到今天,日厂因为追求批量化、标准化才大规模占领市场。如果单单从画质、体积、设计、材料上看的话,徕卡可谓是依然保持极高水准——代价就是产量低、价格高。
德国相机工业在电子对焦时代已经消失了。
徕卡相机M系列就是松下相机直接换个logo。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日本代工的。
徕卡好在哪?和日系机同款,LOGO不同而已。当然因为价格贵,有时候某些参数会高些。
徕卡为什么贵?是情怀。但不夸张地说,肯定是尼康或佳能或富士或宾得的某款机,换个LOGO而已。当然销量小也是贵的主要原因。
德国不会造CCD感光器件,不会做自动测光系统,不会做电子快门,仅仅剩下手工镜头,让你体验下德系的色彩。其实六十年代的德国镜头已经大部分是日本代工的。
现在日本松下、索尼、京瓷这些厂商经常会发布畅销机的德国贴牌机。CONTEX干脆就是京瓷。
尤其是数码时代的新秀松下、索尼会搞个德国认证镜头。而佳能、尼康、宾得、富士早已经不需要德国镜头的噱头了。
胶片时代的莱卡很贵是因为成本和商业运作,数码时代的莱卡很贵纯粹是商业噱头。
莱卡胶片相机好在质量过硬故障少,要说使用功能简直不能和单反相比。
顺便再说一个话题,所谓“浓郁的高反差德味”,也是近些年徕卡数码化之后吹出来的,其实根本不是事实。在黑白胶片时代无所谓色彩,在1936年爱克发推出水溶性彩色胶片后,德国风格的彩色风格是低反差、低饱和度、色调偏暖调,这种色调欧洲人很喜欢,完全有别于美国柯达克罗姆那种浓郁的外偶式反转片的色调。下面这张照片的风格才是真正的“德味”。
❸ 徕卡相机为什么比主流相机贵很多它贵在什么地方
一架序列号为105的徕卡0系列原型机被拍卖出了1440万欧元的天价,折合人民币约1个亿,创下了全球拍卖相机的最高记录,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牌子,听说更多的是尼康相机,徕卡相机凭什么能卖这么贵?
徕卡坚持机械工艺,其机械素质远非一般相机可比,据说有一队北极探险队在极地拍摄照片,他们使用的是清一色的徕卡机械相机。因为在那样的低温环境下,大多数电子元件都失灵了,只有机械相机才能正常的工作。徕卡旁轴相机没有五棱镜和反光镜系统,加上做工相当严格的布帘快门,使之实际可用快门可以突破单反的“安全快门”的限制,使其使用起来比尼康等单反相机更好用,更精准清晰。现在的徕卡有了高档奢侈品的属性,每一款都有工匠手工打造,是身份和财富地位的象征,自然使其价格不菲!
❹ 数码相机为什么那么贵
1、可靠
2、镜头光学素质高
3、搞不定或者即使已经很成熟但是不能让效果完美的新功能不用
4、品牌这个东西也得靠运作
所以他就那么贵
不过我坚信一个道理就是:一分钱一分货、10块钱3分货……所以要是平常使用的话还是买佳能、奥林巴斯这些大众品牌,买来把玩就另当别论了
❺ 为何相机很贵
技术上值钱
❻ 为什么单反相机那么贵
撇开镜头部分来说,以机身而言,单反造价成本较高的第一个在于成像系统, 一个在于取景系统,成像系统里面,对于图像处理部分(感光元件+图像处理器)属于比较高,单占据的比例较小,取景部分,在于五棱镜和反光板,特别是五棱镜,对于研磨的技术极度严格,而且,单反的的好坏这一块占据很大的分数。另外一点使得单反的成本昂贵的原因在于,尖端技术都源自国外生产,所以你懂的。
❼ 奥林巴斯的相机为什么都那么贵
贵有贵的道理,真正的优势在于奥巴这种老牌光学企业的专业性上。原因如下:
1、奥巴注重扩展性。
从顶级的EM系列到入门的EPM系列 都带热靴。大部分品牌入门微单都没热靴,索尼甚至NEX7都用的不是标准热靴。同时奥巴所有微单的热靴和取景器都在镜头光轴正上方,因为奥巴坚持旁轴或者类旁轴视角取景方式不够专业。
2、奥巴注重传感器画质表现,并且毫不吝惜优秀传感器的普及。
三年前索尼开发出画质出色的M43传感器,奥巴不惜让索尼入股也要拿下给EM5配备放弃松下老传感器。去年松下又开发出最新传感器画质反超索尼,奥巴又是第一个拿下给EM1配备,甚至比松下自己都更先应用。同时奥巴微单一旦有新传感器就是全线采用,从6000元的EM到1500元的EPM 画质几乎相同。
3、奥巴注重机内功能的专业性,并且毫不吝惜技术下放。
高光点测光、暗光点测光、灰阶亮键、灰阶暗键、模式拨盘自定义、机内暖色风格、机内曲线、实时取景T门、人脸识别+点测联动,这些对深度爱好者很重要的专业功能,奥巴全系微单都具备,并且一代代升级。今年开始奥巴的三轴防抖技术也要在中端和低端普及,高端则是清一色五轴防抖。
4、奥巴镜头开发有特色,且有针对性。
在微单时代开发镜头,绝对画质并非第一优先考虑的选项。成本控制和体积控制甚至外观设计都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很多,我简单拿三个镜头举例:
A 套头14-42IIR 这枚塑料镜头做工和画质都不及松下对应的金属镜头G14-42II 视角也不及索尼套头E16-50 范围广大。但是这枚镜头一方面做到了可接受的入门级画质避免了E1650的严重画质损失和中焦缺失,同时重量比松下更轻,价格只有松下的60%。中段光圈却比松下和索尼的都更大。
B 人文镜头17mm F1.8 这枚镜头定位中高端 但是最大锐度却比不过松下廉价的20mm F1.7 当然更比不过索尼高端的蔡司24mm F1.8。 但是作为一枚主要用于扫街的人文定焦,奥巴给这枚镜头赋予了三大特点:光圈全开锐度超过另外两家,轻微场曲和推拉MF环。
C 微距镜头60mm F2.8 对比松下出的徕卡45mm F2.8 奥巴的60微镜片更少、成本更低、拍人像焦外虚化更差,但是作为微距摄影时60微拥有和45微一样的放大率、一样的柔美散景、一样的最大锐度。主要区别在于60微F8下锐度最高,45微最大光圈F2.8锐度最高。
常拍微距的人都知道微距镜头最常用的是F8甚至更小的光圈,因为微距摄影很容易景深不足,而不是景深过大。同时60微镜身还自带4档不同放大率的档位切换比45微更加方便专业摄影师选择拍摄距离。
因此,我最终的结论是奥林巴斯可能更适合懂点器材的发烧友和对虚化要求不高的专业用户。反而不太给新手推荐奥巴,新手不会在乎索尼套头畸变和暗角有多大,松下宽容度比奥巴差几档,但是他们会很在乎这个相机菜单是否看的懂,玩两年后机身做工皮实不。
❽ 为啥相机那么贵
成本在那摆着呢,贵有贵的道理
❾ 单反相机为什么那么贵
单反相机贵是因为它的组成元件贵、制作工艺要求也高、而且很多部件是从别的国家购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