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部单反相机是上市的,什么型号
1936年在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爱克山克塔(Kine Exakta)。它采用的是俯视取景,其预示着单反机时代的到来。
1948年,德国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五棱镜取景的135单反机——康泰时(Contax)S型照相机,是现代135单反相机的雏形。但以上两种相机由于反光板不能自动复位,所以实用价值不高。直到1954年,日本旭光学工业公司才在宾得相机(Asahi-Pentax)上解决了反光板自动复位问题。
尽管EXAKTA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单反相机,但是现代单反相机的最根本的五棱镜结构是CONTAX发明的,因此我们通常认为CONTAX S 是现代单反相机的鼻祖。回顾整个历史,NIKON CANON基本都没有起到什么关键性作用,推陈出新不断进取的都是那些倒闭或者濒临倒闭的公司,CONTAX, KONICA, MINOLTA,请记住这些传奇般的名字。
② 照相机是谁发明的,世界上第一部照相机是什么样的
中国墨子年代就已发现了小孔成像的奥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这一原理仍然适用于摄影术。但当时阻碍摄影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将影像保留下来的方法仍然没有被发现。
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是法国人尼埃普斯于1827年拍摄出来的.
但是现在全世界公认的摄影术的发明者却是法国的达盖尔。
从1829年开始起,达盖尔和尼埃普斯进行合作,共同发展和完善尼埃普斯发明的阳光照相法。他们两个人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开始了长达4年的合作。在合作时,他们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新的照相法在一天天地成熟起来。
1837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
达盖尔照相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摄影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让一块表面上有碘化银的铜板曝光,然后蒸以水银蒸气,并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影,就能形成永久性影像。后来,达盖尔根据此方法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他的照相机与今天我们使用的照相机基本类似,由镜头、光圈、快门、取景器和暗箱等部分组成。镜头是照相机的重要部分,景物就是通过它来结成影像。它由不同性质不同形状的透镜组成,达盖尔照相机只有一种焦距即f=75mm;光圈是装在照相机镜头里用来调节通光量强弱的一种设备,当时的照相机设有4、11、16三种光圈;快门是用来调节光线进入镜头多少的装置;取景器决定所摄照片的范围;暗箱是一个不透光的匣子,用来放置胶片。达盖尔巧夺天工的设计一直沿用到今天。
③ 全球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是
一提到数码相机,也许国人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就是佳能、尼康、索尼等日本品牌,
如果提到数码单反,那更是会首先想到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佳能和尼康,但是,大家有谁能知道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实用的数码相机和数码单反实际上都是由Kodak创造的呢?
甚至,世界上第一台不用胶片成像的“数码相机”也是由Kodak发明的,而不是被广为流传的索尼·马维卡(MABIKA)。当1969年10月17日,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之后,Kodak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并最初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了相关的照相设备,但遗憾的是,由于这些设备出于军事用途,就一直未被公开。
Kodak DCS 100 1990年
1990年底,Kodak 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在此之后,这一模式成为了业内标准。
起初,由于电子技术和制造工艺所限,80年代的数码相机普遍采用非常复杂的*作模式,这和传统的光学胶片相机差距很大,Kodak 意识到,如果数码相机要实用化,必须使用传统相机的*作模式,使*作更简便。因此,Kodak公司为DCS100应用了在当时众所周知的尼康F3机身,内部功能除了对焦屏和卷片马达作了较大改动,所有功能均与F3一模一样,并且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
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变倍数1.8X,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无法为它配备内置存储器,只能连同一个笨重的外置存储单元(DSU)使用。DSU和今天的相机底座差不多,以电池作为驱动能源,内置200MB存储器,可以存放150张未经压缩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机器比起来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摄者可以使用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尽管不太方便,但在当时可是非常高档的了。这台机器那时的售价属于天价,相当于今天的22.5万人民币。
在DCS100获得成功之后,柯达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后续机型DCS200,它终于摆脱的DSU的累赘,存储器被安置在了机身内部,这样一来带着出门拍摄也就变得非常惬意了。
Kodak DCS 420 1994年
Kodak DCS420是DCS100、200的继任机种,以尼康N90(F90的美国型号)为基础。DCS420使用一枚150万像素CCD,使用尼康F卡口镜头,连拍模式可以在2.25秒内连拍5张,焦距系数2.6。这时的机器还没有内置红外线过滤镜,需要另外购买。
Canon / Kodak OS DCS 1 1995年
Kodak使用佳能EOS 1n机身制造,使用一枚600万像素CCD,兼容佳能EF镜头及闪光灯系统。与DCS460相似的构造及功能。连拍速度前两张0.6fps,以后以每8秒1张(快门速度1/250或更高)。焦距系数1.3,需要使用外置的红外线过滤
Kodak DCS 460 1995年
Kodak基于尼康N90(中国型号F90)制造,装备一枚600万像素CCD,使用尼康F卡口镜头。连拍最多2秒内2张,焦距系数1.3,同样需要外置的红外线过滤。
AGFA ACTIONCAM / Minolta RD-175 1996年
德国爱克发公司和美能达共同研制,爱克发的型号是 ACTIONCAM。此机基于Maxxum 500Si(中国型号)制造,175万像素3CCD。兼容所有美能达AF镜头,以及xi、si系列闪光灯。ISO只有800。焦距系数2.0,使用PCMCIA Type II/III型存储卡,图像需要美能达驱动或photoshop插件读取。
Fujifilm DS-515/Nikon E2s 1996年
尼康富士联手打造,基于尼康F4机身制造,富士为其提供电子部件,富士的型号是Fujix DS-515。130万像素,两款相机都可以1fps连拍,其中E2Ns可以在高速模式下以3fps的速度连拍7张。一个光学缩小系统可以完全利用镜头的焦距(即焦距系数为1),内置红外线过滤镜片、低通滤镜(这已经与现在的数码相机一样了)。ISO有800、3200两档可选。使用PCMCIA Type I/II存储卡。有jpg和tiff两种图像格式,NTSC/PAL视频输出。
Nikon E3 & E3s 1998年
尼康基于其传统机身F4制造,140万CCD,两个型号都可以以1fps的速度连拍,E3s可以以3fps的高速连拍12张,与E2N、E2Ns同样的光学缩小系统,没有焦距系数带来的不便。内置的红外线过滤镜片、低通滤镜,ISO可以在800、1600、3200间选择,使用PCMCIA Type I/II存储卡,jpg、tiff图像格式,NTSC、PAL视频输出。
Kodak DCS pro 14n 2002年
Kodak DCS pro 14n 是世界上首台突破1000万像素大关的数码单反!Kodak研制的全画幅COMS,最大像素1385万,最高分*率4500×3000 ,数一代经典之作!
④ 谁设计世界第一台单反相机
德国的德累斯顿(DRESDEN)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爱克山克塔(Kine Exakta)。1936年吧。
⑤ 世界上第一步单反相机出自于哪个国家什么品牌
1931年,德国的IHAGEE公司就已经推出了第一台单反机,EXAKTA A型。1947年,美国人LAND博士发明了一步成像胶片,并由宝利来(POLAROID)公司生产出了一步成像的相机。1954年,哈苏1000F成为第一台可以更换镜头和片盒的120单反相机。
参考链接:http://spaces.msn.com/members/leonardounicon/Blog/cns!1pyqa6N9TVWCvxWtDrFGDhPw!285.entry
⑥ 世界上第一部CCD数码单反是
世界上第一部
数码单反
相机应该是
柯达
的数码机背,用于
中画幅
相机,600万CCD。
第一部量产的数码单反是柯达1991年的DCS100,130万像素的CCD,大小20.5
x
16.4mm,它有个颇大的外接存储器,用于存储
拍摄的照片
,机身就是以Nikon
F3的机身为基础,只是取消了为胶卷而设计的一些设备和功能,其他如卡口、对焦、快门等完全和F3一样。(对焦屏换了)
柯达的数码机背比DCS100早公布几个月,但却同一天展示
1990年东芝的MC200相机,是第一款量产数码相机。
⑦ 第一款单反相机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几乎所有的权威资料都把1936年德国研制的爱克山泰(Exaktu),说成是世界上第一台135单镜头反光相机。
人们明显都忽似了在它前一年,即1935年前苏联变已出世的“斯布特”。苏联人在上个世纪30年代悄悄地研制成功一台现在看来是“标准”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Chopm”。但它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似了。难道是它的模样太丑了,没有“爱克山泰”那样更接近现代相机的俊美。这世界也真没地方说理去了。“先到的不算,后来的为尊”。苏联人也不去世界上争争,真是好脾气!
斯布特的相机俄文名是“спорт”,英文名是“Sport”。而相机的前脸却标明“Chopm”,这我就弄不明白了?它的生产年代是1935-1940年。生产厂家是前苏联国家光学机械厂。由于它采用的容量为可拍54幅135(24×36mm)照片的专用暗盒,装约2米长成卷的胶卷。由于这种相机广泛地运用到新闻和体育运动场面,所以又称它为“运动”相机式“体育”相机。
在前苏联的庞大相机家族中,以模仿和抄袭德、日相机为最主流,而这款“斯布特”相机是纯俄罗斯血统的相机,在它身上似乎找不到邻家的身影。它完全倾注了前苏联相机研究者的智慧,只可惜这种探索没能坚持下去,除了这台原形机,“斯布特”也没有“二世”和“三世”问世,“斯布特”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斯布特”相机的生产期限虽然长达5年,但其产量并不太大,由于二战的兴起,这种相机很快就停止生产了。前苏联的相机工业在二战前还没有大规模兴起,所以二战前出世的相机并不多,且收藏价值也相对大一些。所以这款“斯布特”相机由于它独特的造型工艺以及在相机史上的独特地位,一下子成了前苏联相机中最具有收藏价值的品种之一。它在国际上也很热门,成色好的价值要超过800美金。日本市场上的价格是11-12万日圆。
用现代的眼光看“斯布特”相机,可能有些费解和不已为然,当它在当时确是具有超前意识的:
一是它的胶卷过片同快门上弦是连动的,过片即上弦同时反光板归位,这在当时的相机中是少见的;
二是右手快门按钮同快门线是一体的,这点虽然它不是首创,但采取这种方法即有许多先见之明了;
三是镜头采用了卡口式互换的镜头,可快速地卸下。遗憾的是除了一款标头再找不着其他配套的镜头,而在当时基本用的都是罗口的换镜头的方式;
四是速度盘同过片扭结合为一体,减化了按钮。
五是它的调焦机构延习了莱卡和康太克斯的作法。调焦采用镜头镜后拨杆调整,整体转动的方式。
这台相机采用的是翻斗式的金属快门,上下两片组合式,同反光镜是连动的,这种快门结构简单,而且不易出差。快门速度盘同过片钮、胶卷计数盘是一体的。同其它款拉起式调整快门速度盘相机不同的是,调整速度需按下过片钮调整。
这种相机不能使用闪光灯,因为没有闪灯插座。可能其设计思想就是在室外使用的也就用不着闪光灯了。
这种相机的“靓”点之一便是它的取景器,共有两个。其一是位于相机左上方的直观式即“望远镜”式取景器,同其它相机无异;其二是它的俯视取景器,即从相机上顶看到的腔室式直接从镜头观看的反光式取景器。这种取景器同一年后出世的爱克山泰的折叠式的俯视取景器原理上是一样。但“斯布特”因取景器是用放大镜观看的,在观看时眼睛要紧贴在上面,就没有爱克山泰看着舒服和随意了。
“斯布特”相机的另一个不足是它并没有采用了当时24×36mm已很流行的36张标准暗盒胶卷,而非要采用可装2米长的可拍54张的胶卷暗盒。这种非标准的胶卷,虽然可以每次多拍几张减少了换卷的次数,但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可能不在专业店就买不到能用的胶卷,也就只好自己手缠了,即麻烦又不经济。另外,这种相机光圈也不连动,现在看来调焦和使用都很麻烦。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种相机,样子怪怪的很是难看,同现代相机虽然在结构上类似,但其功能却无法同日而语,但它在相机发展史上,却起到奠基人的作用,虽然它的普及性及对后世相机的影响都远远不如爱克山泰,但甚少这种相机设计中的闪现的创作思维同相机发展的大趋势是一样的,即追寻小巧、快捷加上功能的合理简捷。遗憾的是前苏联并不是相机的主流国家,特别是二战前的相机工业还是很虐弱的,虽有了崭新的相机思想,但终没能走多远,加上二战烽烟已起,这种相机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在相机史上终没有象后来的爱克山泰一样留下划时代的英名,为后来相机世界开辟出一条崭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