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机摄影 > 阿波罗拍摄照相机什么牌子

阿波罗拍摄照相机什么牌子

发布时间:2022-09-27 21:44:06

1. 照相机历史简介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

(1)阿波罗拍摄照相机什么牌子扩展阅读:

系统机构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保养技巧

相机的镜头要用专用的拭纸、布擦拭,或以骆驼毛拂 ,以免刮伤。要去除镜头上的尘埃时,最好用吹毛刷,不要用纸或布;用嘴吹风时,要小心避免口水沾上镜片。

要湿拭镜片时,请用合格清洁剂,不要用酒精之类的强溶剂。镜头上最好加装保护镜或滤光镜,可加长镜头上透镜寿命。

2. nekona是什么照相机品牌

、哈苏 Hasselblad

1906年,维克多·哈苏出生于瑞典哥德堡,是哈苏相机背后的缔造者,1941 年,哈苏 Hasselblad品牌诞生。哈苏相机见证并记录了人类发展史上众多里程碑瞬间,包括人类首次登月。

哈苏在太空中最具标志性的时刻之一,是阿波罗 11 号登陆月球的瞬间——这是人类首次离开自己星球。一台哈苏 500EL 相机被选中,用以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也因此成为了首台登月相机。

2016 年,哈苏推出史上第一台无反中画幅数码相机 X1D-50c,让中画幅走入更多大众的视野。

2、飞思Phase One

飞思Phase One A/S成立于90年代初期,是世界领先的中画幅数码摄影系统和为专业摄影师提供成像解决方案和工业应用的供应商。飞思总部设在丹麦哥本哈根,在纽约、东京、科隆、上海和特拉维夫设有办事处。

飞思相机由XF机身、数码后背、镜头三部分组成。数码后背有IQ4、IQ3两个系列。XF IQ4 150MP相机系统是世界上的第一台1.51亿像素相机,其传感器面积是35mm全画幅的2.5倍,宽容度达到了15档。

3、徕卡Leica

徕卡Leica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徕茨Leitz和照相机Camera的前音节组成。徕卡是135画幅的开创者,第一台135画幅相机就是徕卡生产的。

4、理光Ricoh

1936年,市村清成立理化学研究所,1963年公司名称变更为株式会社理光。2011年10月1日作为理光100%出资子公司,成立了宾得理光映像株式会社。2013年8月1日,公司名变更为理光映像株式会社。主要相机有:PENTAX/宾得中画幅专业数码单反相机645Z和理光RICOH GR III便携数码相机。

3. 照相机的发展史

照相机的发展史: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97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着提高了镜头品质.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

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

(3)阿波罗拍摄照相机什么牌子扩展阅读

照相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图片,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2、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

3、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

5、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外观更为精致,产品越来越变的便于携带。

6、数码相机操作简单、明了,容易上手。

二、缺点

1、由于通过成像元件和影像处理芯片的转换,成像质量相比光学相机缺乏层次感。

2、由于各个厂家的影像处理芯片技术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现的颜色与实际物体有不同的区别。

3、由于中国缺乏核心技术,后期使用维修成本较高。

4. 阿波罗登月时用什么样的摄像机好象数码摄像机那时还没有发明吧

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他们手里拿的是一架哈苏的照相机,胶卷的。摄像机已经发明了但是还没到手持的地步。

5. 哈苏相机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哈苏是瑞典一家高质量照相机生产商,以生产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而闻名于世,公司创建于,它原本是一家经营杂货、服饰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1887年开始经营摄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瑞典的总代理。而生产相机,还是从维克多·哈苏开始的。哈苏相机被广泛地使用于专业摄影师和高级别的业余爱好者。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共有36台。

6. 我想知道尼康,佳能和索尼的相机历史

1917 尼康株式会社于当年7月25日正式成立 1948 I型问世。备测距仪,焦平快门 1950 M 型相机问世。装备测距仪24*34mm、底片 1951 S型问世。测距仪对焦、闪光同步 1954 S2型问世。手动卷片和倒片曲柄 1957 SP型问世。钛快门、电动马达3幅/秒 1958 S3型问世。SP的普及型 1959 S4型问世。S3的简易型
F型问世。专业单反第一机种。可互换取景器、对焦屏 1960 S3M型问世。半幅相机 1963 NIKONOS型水下相机问世 1965 尼康玛脱F PHOTOMIC T型问世。尼康第一架TTL测光相机
尼康玛脱NIKONMAT FT型相机问世。固定五棱镜、TTL测光表
NIKONMAT FS型相机问世。FT型相机的简易型,没有测光表和镜头 1967 F PHOTOMIC TN型问世。尼康第一架中央重点测光系统相机 1968 F PHOTOMIC FTN问世。能在取景器内显示袂门速度
NIKONOS II型问世。NIKONOS的改良型 1971 F2型问世。F型的改良,10-1/2000,内置闪光预备指示灯信号 1972 NIKONMAT EL问世。尼康第一架装备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 1973 F2 PHOTOMIC S型问世。液晶屏显示曝光资料 1975 NIKONMAT FT2问世。闪光热靴和同步终端、自动M-X转换开关
NIKONOS III型问世。NIKONOS II的改良型 1976 NIKONMAT ELW问世。采用自动卷片器
F2 PHOTOMIC SB问世。F2 PHOTOMIC S的改良型 1977 F2 PHOTOMIC A问世。AI(全自动指示最大光圈)型机种
NIKONMAT FT2问世。NIKONMAT FT2型的AI机种
FM型相机问世。尼康第一架小型全手动单反相机 1978 FE型问世。内置测光系统、全自动控制的光圈优先模式 1979 EM型问世。内置自动报警系统以警示不正确曝光 1980 F3型问世。自动曝光、无级快门8-1/2000、TTL、5幅/秒 1982 FM2问世。1/4000、闪光同步1/200、蜂巢或钛金属快门
FG型问世。尼康第一架程序曝光相机
F3T问世。钛金属的F3 1983 F3AF问世。TTL自动对焦的F3
FE2问世。FE的强化机种,手控快门1/4000秒、闪光同步1/200秒
L35AF/AD型问世。尼康第一架自动对焦、自动曝光的袖诊相机
FA型问世。多种自劲曝光模式 1984 NIKONOS V型水下相机问世。自动和手动及TTL闪光曝光模式 1985 F-301问世。2.5幅/秒马达、自动卷片、DX编码系统 1986 F-501问世。单伺服和联续伺服自动对焦 1987 AF3/AD型袖珍相机问世。16级自动对焦
f-401/QD问世。影像控制中枢、世界上自动对焦感应器最多的相机 1988 F-801问世。矩陈测光、矩陈均衡补充闪光功能、1/8000秒
TW-ZOOM问世。35-80mm变焦袖珍相机
F4问世。可互换取景器、内置马达、三种测光、1/8000、闪同1/250 1990 F-601问世。高速自动对焦、自动多程序转换、低速闪光同步
TW ZOOM35-70变焦袖珍相机问世。带消红眼功能 1991 F-801S问世。先进的追踪对焦
TW ZOOM35-80问世。3种变焦功能、24级自动对焦
TW35型袖珍相机问世。高品质、近拍达0.65米 1992 NIKONOS RS水下相机问世。世界第一台水下单反相机
TW ZOOM105问世。廷续变焦、阔区自动对焦、智慧型闪光灯
F90问世。阔区自动对焦、3D立体矩阵测光、多程序 1993 ZOOM100问世。备广角全景模式附件、深受摄影者喜爱
AF600袖珍相机问世。体积特小、重量特轻、功能特全、令人惊呀
35TiQD问世。大名鼎鼎、钛合金、NikkorF2.8/35头、功能专业 1994 F50问世。操作简易而技术先进的摄影模式、初级摄影首选
ZOOM700VR问世。世界首创38-105变焦头、日期打印、减振功能
ZOOM300袖珍相机问世。世界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35mm变焦相机
28TiQD问世。Nikkor2.8/28mm、3D矩阵测光、切能齐、贵族机型
F90X问世。可在4.1/幅的连续拍摄下追踪对焦、电子数据连接系统
F70问世。3D测光、8区矩阵测光感应器、大型液显屏显示所有功能 1995 ZOOM500问世。38-105变焦、多种闪光模式、近拍0.6米、广角全景
ZOOM310QD问世。35-70变焦、多种闪光模式、广角全景、日期打印 1996 F5问世。十字五区感应、动态和单区对焦、8幅/秒、顶级专业相机 1998 F60问世 1999 F100问世 2000 F80问世
佳能相机1934 年 1 月,佳能公司的前身日本精机光学公司推出 KWANNON 相机,它就是一种旁轴取景形式的产品,而在设计制造了多达 32 种使用 135 胶卷的高级旁轴取景照相机之后,佳能公司才于 1959 年开始加入到了小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SLR )的竞争之中,制造出着名的佳能 Flex ( CANON Flex )。因为到了这个年代,各主流的照相机制造厂家似乎都意识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即将成为新的照相机主流产品。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具有很多旁轴取景照相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没有取景的视差;它可以更换多种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摄影镜头;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拍摄的自动化;它能够配合多种不同用途的附件系统;它会比其他形式照相机有更好的通用性。而随着数码影像的到来,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继续在这一崭新的影像记录方式中发扬光大,从胶片到数码,古老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跨入到了数码影像的新时代。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英文缩写叫做 SLR ( Single Lens Reflex ),而数码单反相机的名字只不过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 D ( Digital )就可以了!

在照相机制造的历史上,佳能并不是第一个出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厂家,但是在佳能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制造历程中,却有着很多曾经领先的记录:

1966 年,佳能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Canon FT 首创了快速装片系统;

1976 年,佳能的 AE-1 单反相机实现了自动化装配生产,并成为第一种装置有中央微电子处理器的 135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这种相机曾经创造过 500 万台的销售记录;

1971 年,佳能 F-1 跻身于专业体育摄影之中;

1987 年,佳能制造出拍摄功能最多的电子化 135 单反相机 Canon A-1 ;

1985 年开始,佳能就开始了自动对焦单反相机之旅, Canon T80 曾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批 135 自动对焦单镜头反光相机之一。而自 1987 年出品的佳能 EOS650 自动对焦单反相机,集多种最新技术于一身的佳能“ EOS 交响乐”拉开了序幕。

佳能的 EOS 相机首先是摈弃了机械传动的 FD 镜头系统,继而改为全新的 EF 电子卡口系列镜头,首创了镜头内部驱动马达的自动对焦方式,重新设计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相机外型。至 1995 年佳能与其他公司合作制造的 EOS DCS 3c 的出现,佳能的 EOS 系列照相机顺利地进入到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DSLR )的领域之中。

佳能应该是迄今为止设计制造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品种最多的公司之一,而且佳能 EOS DSLR 的技术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自从照相机的制造技术进入到了数码影像的时代里,传统的光学相机制造技术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代的数码照相机已经成为真正的光、机、电一体的高技术影像记录产品,而似乎是早有准备的佳能公司则依仗着多年积累的电子影像技术,以及超过半个世纪的光学照相机制造经验,一直在 EOS DSLR 的战线上屡战屡胜:

1998 年出品的佳能 EOS D2000 曾经成为众多职业新闻记者的标准装备;

2000 年的 EOS D30 又成功地进入到业余摄影爱好者的视野之中;

2002 年的 EOS-1Ds 以最高像素 135 平台数码单反照相机的美誉受到职业摄影师的青睐;

2003 年 8 月 20 在中国发布的佳能 EOS 300D 重新诠释了普及型 DSLR 的新概念。
数码单反照相机已经成为各大相机生产厂商新的利润增长点,因为随着这种相机产品的进一步普及,它的用户已不再局限于那些职业的摄影工作者,越来越多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甚至于完全不曾接触过摄影的普通用户都在不断地加入到数码单反照相机使用者的行列中来,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这种专事拍照的摄影工具会满足他们对于高品质影像记录的特殊之处。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佳能公司在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制造领域,有着从图像传感器、影像处理系统以及光学镜头研制的近乎全部的技术。而多年累积的佳能单反相机传统用户,对其该品牌产品的拥戴,也成为今日佳能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佳能已经成为了一个照相机的世界品牌,成就这一品牌的还应该是他几十年来的近百种单反相机( SLR )的制造经验。
索尼相机索尼Cyber-shot数码相机的历史从1996年35万像素的DSC-F1数码相机开始,不断地向前发展,最新型号的拍摄能力已超过800万像素。通过和开发者的访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第一台Cyber-shot数码相机DSC-F1是如何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诞生的......

一切都开始于1995年的一天。

一个聚集在索尼实验室一角的小组接受了一个任务:开发一种充满乐趣的数码相机。
那是关于Cyber-shot DSC-F1的开发指示,DSC-F1后来在1996年10月上市了。
这个任务激起了整个小组的热情。

仅仅开发一个让人满意的产品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要做点什么,那就让我们来创造一个数码图像的世界。”

“推出一种全新的照片摄影的数码文化和生活时尚”。

伴随着DSC-F1开发者的热情、哲学和工艺所诞生的理念一直被之后的一系列型号所继承(DSC-F55,DSC-F77和DSC-F88),时至今日仍然历久弥新。

7. 什么牌的照相机好

哈苏相机】
哈苏相机史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典空军从维克多·哈苏发表的文章中了解到他对先进的相机设计思想,便向他订购侦察用的相机。为此,哈苏于1941年制成了第一台 航空相机――HK7型,并随后为陆军设计制造了SKA4、SKA5和MK80型相机。在1941年至1945年间,哈苏公司交付瑞典空军和陆军使用的相机 共有36台。
诞生于1948年的哈苏首台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1600F,标志着哈苏相机开始进入一般摄影领域。它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 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从 此更是名声显赫。
在中画幅相机的发展史上,哈苏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它最早采用镜间快门,实现了1/500秒的闪光同步速度;最早采用自动收缩光圈,摆脱了收放光圈的繁 琐;它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如今,它的品牌和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相机发展史上永恒的经典!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
哈苏型号简介
一、 早期的F系列相机
1948年10月6日,是哈苏公司最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首台哈苏中画幅单反相机1600F(图1)在美国纽约上市。哈苏首创的组合式结构,高达1/1600秒的快门速度,均使人们赞叹不已。1600F采用金属帘幕快门,机身右侧旋钮可向外拉出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调校快门速度,向里缩回往前转即是快门上弦及连动过片。(可卸式后背与机身连接点有齿轮联动)镜头与机身接环无任何机械接点。需全开光圈调焦,否则取景器太暗;曝光前须再收缩光圈至预调级数,否则会曝光过度。1600F的缺陷显而易见,尤其是高速快门精度不高。维克多是造诣很深的摄影师,自然明白这些缺陷会带来什么。以后的许多年里,他悉心致力于改进。1953年出品的1000F(图2),最高快门速度降至1/1000秒,快门速度旋转调节由双向改为单向,快门精度与快门旋钮的耐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超广角S系列相机
单反相机广角镜的像差与畸变校正是个技术难题。当时由于非球面技术尚未开发,光学修正遇到了更大的局限。而哈苏则另僻蹊径,采用旁轴取景,舍去了反光镜,则能使镜头后镜组能更近地接近焦平面,这样使畸变校正的效果十分理想。1954年哈苏发布了基于这一技术的SWA广角型相机(图3)。这台旁轴取景、机身极短的相机,将视角极广的38毫米镜头固定于机身(相当于135相机的22毫米左右焦距)。SWA的成像特别明锐,解像力极高,没有线性变形,层次丰富,其影像质量能与当年4×5座机的广角镜相媲美。SWA相机在1954年的科隆摄影器材博览会上大出风头,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SWA的C镜头在1982年改换成CF镜头,机顶水平仪改设到取景器内,改型后称为SWC/M型(图4)。后来的最新型号被称为903SWC,售价高达46000元人民币,是哈苏唯一的一款固定镜头的中画幅相机。
三、 500系列的的“主干”503型
1957年,是哈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哈苏500系列的首台相机500C率先采用镜间叶式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尽管最高快门速度由1000F的1/1000秒降至1/500秒,但快门精度及快门寿命有明显的提高。首次实现的全程闪光同步较先前1600F的1/30秒同步而言,实在是一个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首创的镜间快门自动收缩光圈镜头,是中画幅相机制造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摆脱了对焦、拍摄收放光圈的繁琐操作程序。500C开创了500经典系列的先河,是哈苏占领中画幅相机滩头阵地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它使哈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平心而论,500C尚有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取景器不够明亮;焦长大于150毫米时,取景器未能显示整幅影像等等,但这些终归是瑕不掩瑜。1970年500C/M型,对焦屏改成了可换式;1982年CF镜头取代了C镜头,使500系列更趋成熟。1988年的503CX(图6)取代了500C/M。这是500系列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干——503系列的第一代相机。503CX首次采用“镜后焦平测准闪光灯曝光系统”(TTL),并引进了美能达的Acute Matte-D型对焦屏技术,使取景器明亮了许多。同时推出的专业闪光灯Proflas配合503CX,使哈苏机械相机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503CX仍继续改进,1994年503系列的第二代机型503CXⅠ(图7)问世,其特点是:
1、加大了快门按钮的直径,使手感更柔顺,手震更小。取消了503CX的快门锁钮,以免操作中无意锁上快门。
2、改良了卷片曲柄,改503CX的Ⅰ型前转曲柄为可卸式E型曲柄(这是503CXⅠ能安装1996年出品的附件CW卷片器,而503CX则不能的关键所在)。
3、机身底座的改良。503CXⅠ机身座部新增一个3/8英寸螺丝孔,兼备了对各种三脚架的适应性。并增设底部塑料托板,以防机身受损。
4、503CXⅠ机身增设的接座,可容纳6×4.5及全景片幅的挡板。
哈苏公司1996年又推出503CW(图8),它的出现使503系列完全走向成熟。该机首次采用滑动反光镜系统(GMS)。每次快门上弦时,反光镜在回落的过程中会向下滑动约3毫米距离,从而使配用焦距长于150毫米的镜头或使用延伸接圈和皮腔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503CW配用同时推出的CW卷片器,有以下拍摄模式:S-单张拍摄;C-每秒0.8幅的连续拍摄;M-多重曝光;RC-遥控拍摄。10米内的红外线遥控对于微距摄影,非常实用,是机械相机具有开拓意义的一种改进。503CW还有反光镜预升功能,使用RC模式时尤为方便实用。在配用CW卷片器后,对于手持拍摄来说,由于右手握持承担重量,同手食指释放快门,减轻了释放快门的手震。CW卷片器的开发,使503系列步入颠峰。
四、500系列中的EL型
就机械相机而言,电动过片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它能使摄影师全神贯注地注意被摄体的不断变化,争取拍摄时机抓住精彩瞬间。早在60年代初,哈苏就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几经试验,首台500EL(图9)于1965年推出。500EL是在500C的基础上增设连体电动卷片马达,实现每秒1.2张的自动过片。500EL的面市,立即受到美国宇航局的重视,后来被选定为太空机型。除了哈苏性能可靠,像质优异,EL机型更适于宇航员戴着肥厚手套的操作。1969年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人类首航月球,那张载入人类史册的“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宇航员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哈苏500EL/70型相机拍摄的杰作。
1971年出品的500EL/M,对焦屏可选择更换;1984年的500ELX增加了TTL;1988年的553ELX则改用了美能达Acute-Matte对焦屏,加大了的反光镜(不同于GMS)使得装用长焦镜头时取景器能完整地显示整幅影像。1996年,CW电动卷片器面市后,503CXⅠ、503CW均能配用CW卷片器,实现电动过片,只是比553ELX每秒慢了0.4幅,EL系列的优势正在失去。哈苏不忍其消亡,又推出555ELD,可置换数码后背,配用哈苏IR遥控器,又能进行遥控拍摄。哈苏555ELD顺应了数码摄影的发展潮流,EL系列再次令摄影界瞩目。
五、500系列的“枝干”C型
500系列的“元老”是500C,1970年的500C/M改动不大,但由此分枝——503CX是“升级版”501C是“同级”的改进型(1994年出品)。与500C/M相比,501C的机身没有上弦/快门释放指示窗。快门前转曲柄为Ⅰ型非可卸式,使其不能适配CW卷片器(这可能是哈苏公司故意设置的“身价”分级)。501C的最新版是501CM(图10),采用了滑动式反光镜系统,套机配置的标头是CB头,在镜组上比CF镜头略有简化,并省略了“F”挡,但哈苏公司称“CB系列的镜头相当于CFI及CFE系列之镜头,有CF镜头改良后的种种质素及使用叶式镜间快门。”与503CW相比,501CM省略了TTL功能。
501CM是整个哈苏中画幅体系中性价比最高的相机,曾被评为世界十大物超所值的相机之一。
六、 新的2000系列
本世纪70年代,相机开始朝电子化方向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潮流,哈苏公司作了很大努力,但同时又不愿放弃原始设计的概念。1977年发表的2000FC(图11)正是这样的一种“矛盾”机型——虽增设1/2000秒的电子焦平快门,基本框架却还是不落窠臼: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功能。2000FC的缺陷是,装卸后背时金属帘幕快门极易受损起皱。(现在的基辅88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哈苏公司接到用户投诉后,迅速作出改进。2000FC/M就是后来推出的改进型。巧夺天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后背卸除机身的刹那,快门帘会自动缩回机身,帘幕就此免遭其损。
2000系列的主要优势还是来自配套镜头。当时卡尔·蔡司为其配套的被称为“F”的镜头,均是全新设计,拥有更大光圈的优势(除标头外,较同型号的“C”镜头要大一挡光圈)2000型同时又能兼容C系列镜头。后来的2003FCW只是在卷片手柄上附加了电动推进器,2000型的发展就此终结。
七、哈苏的200系列
经过2000型的探索,哈苏公司在相机电子化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后来真正迈入电子化奠定了基础。205TCC(图12)是哈苏电子控制焦平面的第一代顶级相机。为了配合多种调控,机身、镜头、后背均是全新设计。新设计的镜头内置测光数据库,并在接口处设有四个电子接点,用于讯息交流。205TCC及其配件都以双蓝线为记,并有TCC以作识别。205TCC拥有16秒至1/2000秒的快门速度,精度极高。点测光的测读面积是整个影像面积的1%,且光敏感应元件完全不受外来杂光的干扰。测光系统有20EV光值的测读范围。205TCC具有多种曝光模式,其中部分可以个别设定程式。它有自动曝光模式,分析光暗对比模式及区域测光模式——都可预定光圈由相机自选快门速度配合自动曝光。手动调校,也与测光系统连动。同时,205TCC能够适配哈苏F型电动卷片器,实现每秒1.3张的自动过片。
201F是200系列的最简单型,最高快门速度为1/1000秒,无内测光及自动曝光,唯一的优势是能够使用大口径镜头及能够加装F型电动卷片器。203FE同样拥有区域性测光系统,其机身价格低于FCC7000元左右。
202FA是200系列性价比最高的一台相机。与哈苏203FE相比,主要的差别仅是最高快门速度由203FE的1/2000秒降至1/1000秒。202FA许诺低价位提供比以往的哈苏200系列更多的功能。205FCC(图13)是200系列的第二代顶级相机。较第一代顶级机205TCC相比,其重大进展首先表现在程序化测光区域定位、程序化闪光灯输出及程序化电动输片自动包围式曝光。(附加F型卷片器)变量为1/4挡。
205FCC的快门速度由205TCC的16秒——1/2000秒,增宽到34分钟——1/2000秒;在自动曝光模式下,最长曝光时间为90秒。新的自拍装置与反光镜预升功能合二为一,并且在使用C或CF、CFI镜头时指示测光数据。自动测光表能控制快门速度的范围是90秒——1/2000秒,轻按快门钮即能储存当前的曝光值。
205FCC可称得上多才多艺。它的分区法测光非常实用。分区法测光功能即是通过1%点测光,测得任何部位的读数,将其锁定,即表现为中灰区,再通过按钮,将其转移到任意部位,便可得出该部位在分区法中应当属于哪一区,利用差别模式作出光圈优先自动曝光。205FCC扩展了205TCC的功能,造型更具有现代感,操作更加方便。
八、 特殊用途相机及最新35毫米双制式相机
哈苏的配套镜头中,虽拥有CFI 120毫米f/4和CF 135毫米f/4两只微距镜头,能拍出大至1:1的影像,但景深上的局限,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广告摄影。于是哈苏公司在1995年推出了FlexBody这首台特殊用途的中画幅相机。
FlexBody的机身置有伸缩皮腔,适配镜头是哈苏原有的镜间叶式快门镜头(C、CF、CB、CFI、CFE),同时亦适配哈苏原有的配件。机身重量为1400克。对于哈苏相机的老客户,只要购置一台机身即可。
FlexBody能控制景深并能作15度的移轴,但移轴后,因镜头像场的不足,画面像质难保(主要是边缘与中心相去甚远)。于是,哈苏公司在1997年推出特殊用途相机的改进型ArcBody(图14),配用4×5寸像场的罗敦斯得镜头,解决了这个难题。ArcBody的机身能适配哈苏后背及取景器,但前机架的四爪插刀卡口,使原有的镜头不能装上ArcBody。
ArcBody适配的镜头均设有镜间快门,快门速度1-1/500秒及B门、T门。镜头上固定有一根坚固的红色快门线。配合哈苏PME90后,能增加ArcBody所缺少的内测光功能。与FlexBody相比,ArcBody作15度移轴后,仍拥有出色的像质,但非兼容哈苏原有的配套镜头,使其适用范围大打折扣,成为更“专业”的特殊用途相机。
哈苏的宽幅双制式相机Xpen,于1998年科隆世界摄影器材博览会上推出,是哈苏首台35毫米旁轴相机,很快在专业市场上再次引起轰动。笔者曾撰写《双制式相机新概念》一文介绍这款相机,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历经半个世纪的演绎,哈苏相机终于形成上述的几大系列。至今仍在生产的尚有以下几大系列:500系列:501CM、503CW、555ELD;200系列:202FA、203FE、205FCC;超广角、特殊用途及宽幅系列:903SWC、FlexBody、ArcBody、Xpen。此外,哈苏尚有两台从事测量摄影的相机:哈苏MKWE和MK70.哈苏就此拥有了全球最为庞大和最为完整的中画幅相机体系,占有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
哈苏的北欧故事
哈苏(Hasselbald)相机与富豪汽车一起,被称为瑞典哥德堡市的骄傲。
哈苏相机总裁彭可富在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称:“在历史上,哈苏以记录了人类的基本哲学精神、人类的情感和人类本身的为人所铭记。”
哈苏相机配套镜头由德国卡尔.蔡斯(Carl.Zeiss)生产。
Hasselbald与Carl.Zeiss两个标志的组合就代表着完美的的画质、精确的曝光、顺畅地操作以及无比的耐用性。
哈苏是资深专业摄影师的宠儿,特别在风光、静物、肖像、广告及特殊用途摄影中。
哈苏其配件价格昂贵,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
对于一般摄影者而言,哈苏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另外,由于哈苏机身体积大,所以它在新闻采访中应用较少。 以生产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而闻名于世的哈苏公司创建于1841年。
它原本是一家经营杂货、服饰和画像材料的小商店。
1887年开始经营摄影用的感光材料。1908年成为美国柯达公司在瑞典的总代理。
1906年出生于瑞典哥德堡市的维克多·哈苏青年时代曾热衷于鸟类摄影,并对当时市场上的徕卡、康泰时、格拉弗莱克斯及禄来等相机耳熟能详。他的梦想就是制造一台“可以更换镜头、胶片盒和取景器的单镜头反光相机”。
有关数据表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哈苏相机最大的市场.
一份时尚杂志用调侃的语气写道
“除非不玩相机,要玩就玩哈苏。我知道好相机牌子很多,好相机很多,我也知道应当针对不同的要求挑选不同的相机,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尼康太多的人知道,潘太克思又不被理解,只有哈苏从外形到底片都‘与众不同’,才足以衬托我等时尚人士的身份。至于拍得好坏——谁关心呢?”
哈苏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
哈苏相机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
哈苏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可靠的性能和优异的成像质量不仅很快受到专业摄影师的青睐而且引起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重视,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首航月球,那张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照片就是使用哈苏相机拍摄的。哈苏相机的外形设计几十年很少变化,但内部结构的改进和功能的增加,演绎出众多新机型。
哈苏迈向数码时代的惊世之作H1,据称历时数年、耗资3500万欧元研制而成2002年9月在德国科隆全球最大的摄影器材博览会露面之后第一个巡回发布的城市选择了中国北京,其后才是纽约、东京.
虽然相机怎么说也算高科技,但哈苏的相机基本上由手工制成,据称平均每天也就生产300台相机,管理人员说增加生产会造成质量的不稳定北欧的企业理念与美、日有很大不同,前者追求高附加值,后者希望以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纽约,1948年10月6日。一个盛大的照相器材博览会。器材商们发出一阵阵惊呼:“一件永恒的精品,一个永恒的成就!”“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相机。”而它竟是北欧边上一个小国的工人们用手工的方法生产的。
在半个多世纪中,瑞典哈苏制作的相机,其外形基本没有改变。
零件也只有400多个(后期开发的电子机零件增至1500多个)。但它的稳固可靠,它承前启后的兼容性却体现在无数根食指每一次对快门的按动中。
哈苏最早专门生产军用相机。二战期间,有架德国轰炸机坠毁于瑞典。
清理残骸时军方发现了一部被摔变形了的用于侦察的相机,这在当时是世界上用于航拍的最先进的相机。
瑞典国防部长立即找来了曾着有《候鸟的旅程》一书的鸟类学者和业余摄影家维克多·哈苏,问他能否为皇家空军仿造一部如此精良的相机?
哈苏审视观玩良久,忽然说:“不能,但我可以做出一部比它更先进的。”
今天,世界上“中片幅”1/4的市场被哈苏所占领,可哈苏公司的员工还不足500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台,工具放置得整齐顺手。在喜欢的音乐中,一丝不苟地完成手中的艺术品。
相机是为依赖摄影而生存的摄影师设计的,相机经久耐用。对于以摄影为职业的人或狂热的爱好者来说,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拍摄出好照片。当然,这样一架好相机的成本就不难判断。
哈苏相机可谓中片幅相机的极品,极佳的成像质量,细腻丰富的影调、优异的质量使其成为专业拍摄风光、人像、广告的首选相机。
哈苏就此拥有了全球最为庞大和最为完整的中画幅相机体系,占有了中画幅相机的“半壁江山”。
1978年维克多·哈苏辞世,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相机王国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

8.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英文全称:Digital Still Camera (DSC),简称:Digital Camera (DC),是数码照相机的简称,又名:数字式相机。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
一、简介

数码相机(又名:数字式相机 英文全称:Digital Camera简称DC),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数码相机与普通照相机在胶卷上靠溴化银的化学变化来记录图像的原理不同,数字相机的传感器是一种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zh-cn:器件;zh-tw:组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以前,通常会先储存在数码存储设备中(通常是使用闪存;软磁盘与可重复擦写光盘(CD-RW)已很少用于数字相机设备)。
编辑本段
二、工作原理

数码相机是集光学、机械、电子一体化的产品。它集成了影像信息的转换、存储和传输等部件,具有数字化存取模式,与电脑交互处理和实时拍摄等特点。光线通过镜头或者镜头组进入相机,通过成像元件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过影像运算芯片储存在存储设备中。数码相机的成像元件是CCD或者CMOS,该成像元件的特点是光线通过时,能根据光线的不同转化为电子信号。数码相机最早出现在美国,20多年前,美国曾利用它通过卫星向地面传送照片,后来数码摄影转为民用并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优点:
1、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图片,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2、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Sony数码相机(7张)
3、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
缺点:
1、由于通过成像元件和影像处理芯片的转换,像质量相比光学相机缺乏层次感。
2、由于各个厂家的影像处理芯片技术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现的颜色与实际物体有不同的区别。
3、由于中国缺乏核心技术,后期使用维修成本较高。
编辑本段
三、发展简史

1.诞生背景
数码相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到了1956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在宇航员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须对月球表面进行勘测。然而工程师们发现,由探测器传送回来的模拟信号被夹杂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线之中,显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无法将信号转变成清晰的图像。于是工程师们不得不另想办法。1970年是影像处理行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CCD。当工程师使用电脑将CCD得到的图像信息进行数字处理后,所有的干扰信息都被剔除了。后来“阿波罗”登月飞船上就安装有使用CCD的装置,就是数码相机的原形。“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的过程中,美国宇航局接收到的数字图像如水晶般清晰。
在这之后,数码图像技术发展得更快,主要归功于冷战期间的科技竞争。而这些技术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大多数的间谍卫星都使用数码图像科技。
2.发明
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30年过去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背后的发明者来到中国,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用他敏锐地洞察力展望数码影像的未来。Canon数码相机(8张)
赛尚(Steven Sasson)197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97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不用胶片来拍摄影像,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
数码相机对当时的柯达而言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由于决定采用数码方式,所以相机中没有太多移动的机械,赛尚和两个技术工程师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在选择可以移动的数码存储介质时,赛尚希望其存储量可以与35mm胶卷的拍摄数量差不多,所以最后采用了通用的卡式录音磁带,基本可以存储相当于一个胶卷的30张照片。“很多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这台原型机的电路板可以打开,一边拍摄,一边调整。”赛尚仿佛又回到了实验室中。
“当原型机第一次展示给投资者时,他们询问这种产品何时可以成为消费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这种产品才会走进普通消费者家庭。”赛尚的判断相当准确,数码相机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千多项与数码相机有关的专利,奠定了目前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让数码相机一步步走向显示。1989年,柯达终于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
2.发展历程
一、九十年代的数码相机
(一)早期产品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出航天事业用的数字 尼康d90数码相机化照相机,通过卫星系统从太空中向地面发送航天照片。1969年美国首次登月拍照,并将一架特制的500EL型哈桑勃特数字照相机长期留在了月球上。
1981年索尼公司发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静物照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照相机。这是当今数码照相机的雏形。
1988年富士与东芝在科隆博览会上,展出了共同开发的,使用快闪存卡的Fujixs(富士克斯)数字静物相机“DS-1P”,在这前后,富士、东芝、奥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继发表了数字相机的试制品:如佳能RC-701、卡西欧VS-101、富士DS-1P、富士DS-X、东芝MC2000等。
(二)九十年代初期的产品1991年柯达试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东芝公司发表40万像素的MC-200数码相机,售价170万日元,这便是第一台市场出售的数码相机。
1994年柯达商用数码相机DC40正式面世。1995年2月卡西欧发表了25万像素、6.5万日元的低价数码相机QV-10,引发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火爆。1995年佳能EOS·DCS3C问世,同年还推出EOS·DCS1C,开始了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发展的历史。1995年正式拉开了相机数字化的序幕。为迎接数码相机的到来,柯达公司董事会于1995年作出了全面发展数码科学的决策性决定,于1996年与尼康联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数码相机,与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数码相机(专业级)。
1995年世界上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到1996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万像素,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
1996年奥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随后富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后参与了数码相机的研发与生产,各自推出数码相机。
1997年11月柯达公司发表了DC210变焦数码相机,使用了109万的正方像素CCD图像传感器;富士发布了DC-300数码相机。
1997年奥林巴斯首先推出“超百万”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单反数字相机,引起行业巨大震动。
1997年美国PMA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上一个最显着的特点是:传统摄影器材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相结合,图像的摄入与传输成为了光电子行业与计算机行业共同事业,一些IT厂商开始介入数字照相。各大公司更多的推出1000美元以下的各类普及型数字照相机,最廉价的可在200美元以下,这为数字照相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创造了条件。
1997年度普及型数字照相机的热点和主流产品是CCD像素数35万左右,最大解像力640×480像素的数字相机。而“百万像素”(megapixel)相机才“初露头角”,仅富士胶片公司、奥林巴斯、柯达和柯尼卡四家各推出一款新品。普及型数码相机发展的重点,除提高解像力外,重点是开发特殊功能,就是传统胶片相机不具备和办不到的一些功能,显示数码相机的优越性,如在机身上装备液晶监视屏作取景器和拍摄后可当场检查拍摄效果的功能,把镜头做成可以旋转一定度数的功能,结合液晶屏方便自拍的功能,安装影像数据快速传输电脑的功能等。
(三)1998年富士胶片公司推出首款百万级(150万像素)最轻小、普及型刃NEPIX700型数码相机; 尼康数码相机佳能与柯达公司合作开发了首款装有LCD监视器的数码单反相机EOSD2000型和EOSD6000型。
1998年是低价“百万像素”数字相机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主流产品的一年,当年发表或出售的新机种60多种,20多个厂商:卡西欧(4种)、富士胶片(8种)、柯达(4种)、美能达(3种)、尼康(3种)、佳能(4种)、奥林巴斯(4种)、三洋(6种)、索尼(6种)、精工爱普生(4种)、发布二种的有“阿克发、惠普、柯尼卡、飞利浦、理光;发布一种的有:东芝、松下电子、日立、JVC、京瓷、莱卡、三星和中国的海鸥。其中达到和超过“百万像素”的新产品约占全部新机种的80%。最高达到168万像素的佳能PowerShotPro70数码相机,具有2.5倍光学变焦和2倍数字变焦,TTL自动调焦、自动曝光、2英寸彩色TPY液晶屏,有每秒4帧的速度最大连拍5秒功能。
1998年数码相机在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归纳起来大致有:
1.采用光学变焦镜头。有2倍、2.5倍、3倍、5倍和10倍,最高达14倍。此外部分相机还有数字变焦功能,有2倍或4倍。
2.具有可接外用闪光灯的功能。个别机种有内置闪光灯和可外接同步闪光灯的功能。
3.装备有可交换“镜头—CCD”单元,具有扩展系统化的能力。
4.具有TTL光学取景或单反取景的功能。
5.单反式可换镜头功能。
6.对手动对焦、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控制曝光等参数可自动设定的功能。
7.装用“Digita”数字影像专用操作系统后,增加了如拍摄程序设定等新功能(柯达、美能达等系列产品装用)。
8.具有多种拍摄方式。
9.采用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快速下载影像数据到电脑的功能。
10.不用个人电脑连接,可直接(或SM卡等记录媒体)用专用打印机印数码照片的功能。
1998年出现的数码相机典型产品有:1.柯达DC260数字相机:160万像素CCD图像传感器;3倍光学变焦和2倍数字变焦;可接闪光同步线;快门优先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功能,具有拍摄程序预设功能;USB接口等。
2.卡西欧QV-7000SX数字相机:1998年9月推出市场,是OV系列中档次最高的产品。2倍光学变焦和4倍数字变焦,光圈优先自动曝光,7种操作参数自定功能。此外还有相位差被动式自动调焦或手动调焦,多区测光或点测光,LCD显示屏,影像2倍放大,自动日期记录,生成HTML文件及多种拍摄功能。
3.美能达DemageEX系列数字相机:1998年10月推出市场,包括EXzoom1500和EXwiea1500两个型号;前者配有3倍变焦镜头—CCD单元(7-216mm/F3.5-5.6),后者配有大口经广角镜头———CCD单元(5.2mm/F1.9),其共同特点:采用1/2英寸150万像素的原色顺序扫描CCD3装有专用“Didta“数字影像专用操作系统,具有软件的扩展性;具有每秒3.5帧,最多7帧的连拍功能;可设定5种场景;具有与传统胶片相当的操作性能。
4.美能达DemageRD3000数字相机,该机是以“APS”单反相机S-1为基础,可交换镜头单反数码机,使用2块CCD图像传感器,总像素270万。
5.防水防尘型“百万像素”机登台亮相富士胶片BigJobDS-25OHD数码相机,是以富士CCD总像素150万的FinePix700相机为基础,使用具有日本工业标准7级保护能力专用外套,加上HD机背和GN24的大型闪光灯构成的“百万像素”防水防尘专用数码相机。
柯尼卡公司DG-1数码相机是1998年9月推出,也具有7级防水防尘设计的数码相机,总像素108万像素。机身和重要部分采用硬质橡胶材料加以保护。适合在土建工程现场监视用,影像可即时传送出去并加印到工程记录和作业报告文件中。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研制出专用防水防尘外套,如柯达公司推出可用于3米深水中的,为DC200、DC210Zoom、DC210AZoom三个机型使用的防水防尘外套3佳能公司也为PowerShotA5和A5zoom两个机型推出专用防水外套。
7.新型存储媒体“记忆棒”问世索尼公司于1998年9月向市场推出新型存储媒体———“记忆棒”,有两种容量:4MB的MSA一4A型和8MB的MSA一8A型。体积呈长条形,即小又薄,拔出或插入非常方便。技术特性:10针接头,串行接口,最大写入速度1.5MB/S,最大读出速度2.45MB/S,电源电压2.7-3.6V,工作时平均消耗电流约45mA,待机时最大130mA,外形尺寸:21.5×50×2.8mm;重约4克。
同时还推出MSAC—PCI型PC卡适配器。
应用“记忆棒”的索尼新型单反型数字相机CyberShotPRODSC—D700,5倍变焦镜头(相当35mm相机焦距28-140mm/f2-2.4)150万像素CCD、2.5英寸显示屏、功能丰富,适合影楼等专业使用。
8.价格定位普遍下降普及型数码相机一开始的价格定位,对美国市场约为1000美元,对日本市场的定位约低于20万日元。当时的产品CCD图像传感器总像素一般为30-35万像素。到1998年底,价格明显下降,例如“百万像素”的3倍变焦的理光RDC-4200数码相机,最低售价499美元,而同类型相机1997年的市场价格约为1300美元,可见一年来价格下降幅度之大。许多产品一方面增加功能和提高性能,一方面降低价格定位,例如富士胶片公司1998年6月推出的DS-330数码相机比1997年4月推出的DS-300相机提高了使用方便性,价位降低5000日元(产品目录价格19万日元);尼康公司1998年10月推出的增加许多功能的3倍变焦CooLPIX910相机与同年4月推出的外形基本相似的C00LPIX90相机价位降低约1万日元,且附送的CF卡也由4MB改为8MB。
快闪存储卡———CF卡和SM卡,容量在增加,价格也下降了许多,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大约每MB为7-10美元,比1997年下降了约一半。(附:CF卡:美国SanDisk公司提供最大Olympus数码相机(7张)容量48MB;LexarMedia公司最大为64MB3日本松下电池工业公司可提供4、8、12、16、24、32(MB)几种CF卡;卡西欧公司可提供4、8、15、30、48(MB)几种CF卡。SM卡:主要生产公司的日本东芝公司,可提供最大容量为16MB的品种。美国市场上可提供2、4、8、16.(MB)四种容量的SM卡)。
(四)1999年———200万像素之年1999年是轻便型数字相机跨入200万像素之年。世界各大照相机厂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所投放市场的数字相机远远超过百种。
1999年先后有20多种超过200万像素的轻便数字照相机被推向市场,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如佳能PowerShotS10,柯达DC280、DC290Zoom、富士MX-2700、MX-2900Zoom、PrintCamPR21、尼康Coolpix700、Coolpix800、Coo1pix950,奥林巴斯C21、C-2000Zoom、C-2020Zoom、C-2500L,理光RDC-5000,卡西欧QV-2000UX,索尼Cyber-shotDSC-F55E、Cyber-ShotDSC-F505,爱普生PhotoPC800、PhotoPC850,柯尼卡Q-M200等,都是2MP(MP表示百万像素)轻便数码相机的佼佼者。
二、2000年普及型数码相机的发展商品化的数码相机从诞生到现在,专业型的不足10年,普及型的仅有6年左右,然而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98年普及型的新产品开发热点是100万像素级的,1999年的热点便攀升到200万像素级(2MP),进入2000年再升一级,热点转到300万像素级(3MP),2000年10月奥林巴斯推出了总像素数为400万像素的CAMEDIAE-10型4倍光学变焦普及型数码相机,创下了2000年新的纪录。
(一)2000年开发热点总像素开发的热点是300万像素级(3MP)的产品,最先是2002年2月卡西欧公司推出的QV-3000EX数码相机(总像素数334万)。到2000年11月底共有12个公司推出20多种3MP数字相机。
镜头开发的热点是变焦镜头。新机种有80%的产品使用了变焦镜头。即使采用单焦镜头的相机,绝大多数的产品也有数字变焦(亦称电子变焦)功能。光学变焦的最高倍率达10倍。
数字接口开发的热点是相机采用USB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或兼有USB和RS232C两种接口。
(二)新设计思路1.外观造型和外部部件配置设计向35mm相机靠拢:在普及型数字相机成像质量和印出的A6尺寸相片,愈来愈接近或等同传统35mm相机阶情况下,普及型数字相机在外观造型和外部部件配置设计上自然要向经过长期实践考验的传统35mm照相机靠拢,使用习惯也大致相同。因此,几乎所有的着名数字照相机公司都陆续设计出类似传统35mm相机“横矩机身”的机种。如PENTAXEI-2000一体化单反数字相机、柯达DC-4800数字相机的外形。
2.小型化、轻量化新机种的设计:普及型数字相机使用的图像传感器尺寸都很小(1/1.8英寸、1/2.7英寸等),又没有传统相机必不可少的输片机构,加上多层制板和表面安装技术以及微型电子元器件的进步,为数字相机小型轻量化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新产品中追求小型、体轻、时尚,向袖珍方向发展。如:富士FinePix40i机,体积85.5mm×71mm×28.5mm,重155g;柯达DC3800机,体积95mm×61mm×31mm,重165g;佳能DigitalIxUS机(2倍光学变焦),体积87mm×57mmx26.9mm,重190g;高瓷Finecam3300机(2倍光学变焦),体积93.5mm×66mm×37.5mm,重200g。
3.防水防尘专用数字相机的设计开发:过去,富士和柯尼卡都推出过防水防尘数字相机,2000年富士又设计出150万像素的BigJobDS230HD防水防尘专用机;理光设计出总像素230万像素的RDC-200G防水防尘专用机,防水性能符合日本标准(JIS)C0920标准规定的7级保护等级;此外柯达也开发了防水防尘数字照相机。
4.采用同样的机身,设计出不同型号的数码相机:成为降低照相机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方法。既加快了设计速度,又节省了工装、模具等生产成本。如柯达DC260、DC265和DC290三款相机采用相同机身;佳能S10、S20也是采用同一机身,仅是技术指标和性能有所不同。
3.发展里程碑
索尼马维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 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紧随其后,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之手,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卡西欧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电子相机。
1987年,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尽管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但这对于DC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如今,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机上还被广泛应用之外,其他厂商均已把CCD当作了自己产品的主导方向。
佳能RC-760--首台60万像素机型
想要获得接近于传统相机的拍摄效果,提升CCD像素分辨率算得上最根本的解决途径,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这台电子相机使用了2/3英寸60万像素CCD,外观在今天来看略显呆板,不过这可是那个年代最高像素的机器,售价比今天的一辆小车还贵。
柯达DCS 100——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柯达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达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对于专业摄影师们来说,如果一台新机器有着他们熟悉的机身和操控模式,上手无疑会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迎合这一消费心理,柯达公司为DCS100应用了在当时众所周知的尼康F3机身,内部功能除了对焦屏和卷片马达作了较大改动,所有功能均与F3一般无二,并且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真可谓考虑周详。
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变倍数1.8X,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并未给它配备内置存储器,只能连同一个笨重的外置存储单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机底座差不多,以电池作为驱动能源,内置200MB存储器,可以存放150张未经压缩的RAW照片。

9. 世界上最早的照相机是谁发明的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10. “阿波罗11号登月”是个骗局吗

应该不是.

003年欧洲航天局的“斯马特一号”探测器飞向月球,据说此次它还肩负着一个神秘使命:飞越阿波罗11号飞船的降落点,检查登月地点附近有无遗留物。
在美国科学家比尔凯恩的着作《我们从未登陆月球》中,凯恩指出了登月的诸多疑点,从而得出结论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是惊世骗局。事实果真如此吗?
1.为什么登月舱下方没有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产生的大坑?
因为登月舱在下降到月球的过程中,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的范围较大,看不出有明显的“大坑”。
2.为什么在登月照片里,背景中看不到星星,阿波罗登月照片是否是在摄影棚中伪造的呢?
⑴这与曝光时间有关,为了使拍到的近景非常清楚,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短,这样远景就看不清楚;如果要拍到星星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长,但是这会导致照片中近处的景物一片白,照片也就无意义。
⑵如果要在摄影棚中伪造登月照片,摄影棚的面积必须达到5000平方米,并且搭建的场景不止一个。而且要“伪造”太阳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阳光是点光源强度大,在现有技术下无法伪造。
3.在登月过程中既然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月尘那么为什么还能留下脚印?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风,月球表面积累了几十亿年的尘土,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不可能吹走全部的尘土,所以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部分月尘还能留下脚印。
4.为什么在有的照片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因为月球表面起伏不平,影子照在月面上产生了弯曲变形,远远看去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5.月球“大气”压力为10的负12次方毫米汞柱,既然如此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为什么会飘动?
美国国旗的上方有一根横杆,所以国旗能够支起来;当初为了带这面塑料国旗,科学家们很伤脑筋,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把这面塑料国旗夹在梯子中带去,所以这面塑料国旗带到月球后变的皱巴巴的,再加上铝制旗杆的弹性晃动,远看就像是因为有风而飘动。
6.宇航员在下梯子时是在登月舱的阴影处,为什么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员的脚踩在梯子上?(按理说宇航员所处的位置是在背阴处)
因为照片上的宇航员是奥尔德林,照片拍摄者是阿姆斯特朗,阿当时已经登上了月球。
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梦想着登上月球,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实现了人类千百年的梦想。然而30多年后的今天有人声称阿波罗计划是个惊世骗局,美国人插国旗的片段是在内华达沙漠内好莱坞的摄影棚中拍摄的。一个自称曾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出版了一本叫《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中文译文:《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在书中作者更是点出了“阿波罗计划”的诸多疑点,认为阿波罗飞船只是飞到了南极;苏联人更是对阿波罗计划的真伪产生了疑问,苏联作家戈尔多夫出版了一本名叫《本世纪最大的骗局》的书,否认阿波罗计划。
2003年,欧洲航天局发射了一个名叫“SMART-1”的月球探测器,试图揭开真相的面纱。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其他疑点有:
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一共只有两名,为什么在照片中能同时看到这两名宇航员呢?这张照片又是谁拍摄的呢?
这张照片是有登月舱外的摄象机拍摄的。
2.登月图象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呢?月球温差那么大,照相机如何能够正常工作呢?(要知道照相机只能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
阿波罗11号的登陆地点位于阴阳交界处,这一点能够从影子很长看出来,在这个地点温度不高也不低,温度在照相机的正常工作范围之内,况且在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温度还要更低,在那样的环境中相机都能正常工作,更何况是在月球的特殊地点上。
3.为何“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在阿波罗登月后就弃而不用,甚至连图纸都没有留下?
“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第一级的推力达到了3469吨,NASA的解释是:“土星Ⅴ号”运载火箭成本太高。但是NASA的这一解释还是有行不通的地方,既然成本太高,那为什么在1969-1972年美国一口气制造了17枚“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呢?现在一种被人们认可的解释认为:“土星Ⅴ号”运载火箭代价太高,用推力达几千吨的火箭发射几百甚至是几十吨的载荷,实在是大材小用,太浪费了,而且“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很多技术都已经运用到现在的航天火箭上了,“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设计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某些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了,所以根本没必要再继续使用“土星Ⅴ号”运载火箭。
4.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按理说宇航员应该蹦得更远才是,可是在记录片中宇航员蹦一步才只有3-4英寸,还不到1米远,而且记录片的放映速度在加快2.5倍后,看起来这与在地球上拍摄的十分相象,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地球上登月服重达100多公斤,他是根据人在失重状态下的行动设计的,手脚弯曲较困难,在月球上虽然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登月服重达20多公斤,宇航员行动还是特别困难的。在地球上车子行驶扬起的灰尘四散,在月球上由于引力小,月球车行驶扬起的灰尘是呈抛物线轨迹落下的,这一点从纪录片上可以看到。如果要伪造这样的场景必须在地球上制造大片的失重场地,这是不现实的。
5.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为何还有充足的燃料返回地球?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逃逸速度只有1.63km/s,需要的燃料较少;在地球上有空气,火箭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产生阻力,火箭速度的加快过程很慢,在月球上没有空气,火箭速度能够很快加到1.63km/s,所需要的燃料较少。所以虽然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但是还能返回地球。

【虽然解释了很多疑点,但是还是有很多疑点我们无法解释】
Ⅰ.阿波罗11号自发射到返回地球一共用了5天时间,火箭的燃料是液氢和液氧,在发射前最后一刻,燃料才被加注到火箭里,阿波罗11号自发射到返回地球的5天时间里,如何保持燃料的超低温?这个难题在现在解决都很困难,更别说在上个世纪60年代了。
Ⅱ.照片中有很多十字线,这是航空照片专用的,这为测量物体长度高度提供方便,照理说十字线应该在景物前面,可是在有的照片中十字线被景物挡住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Ⅲ.登月舱中宇航员呼吸的是氮氧混合气体,可是为什么在阿波罗登月2年前的那场事故中登月舱中冲的却是氧气?而且进行实验的不是工作人员而是真正的宇航员?这还有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这些遇难的宇航员因为不原作假而被NASA蓄意谋杀!
Ⅳ.阿姆斯特朗在登月回来后一直拒绝电视采访和合影要求,这又是为什么呢?
【虽然还有许多疑点无法解释,但是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真实的,有如下几个事实】
Ⅰ.发起争端者大多是天文爱好者.
Ⅱ.参加阿波罗计划实施的人数有40万之多,要让这么多人在几十年的时间守着“谎言”不说是不可能的。
Ⅲ.阿波罗登月计划是进行电视直播的,几亿人都观看了,况且带回了368千克月球土壤和岩石。
Ⅳ.美国媒体无孔不入,如果阿波罗计划有假,它们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不知道。美国的主流媒体对阿波罗计划是相信的。

阅读全文

与阿波罗拍摄照相机什么牌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0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1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6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4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2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8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6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1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9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2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1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