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市场上相机只有索尼佳能尼康等,国产品牌为什么做不起来
全世界消费级相机也就这几个品牌,百分之八十还都是日本企业。其实咱们之前努力过,民用消费类dc也有过几个国产品牌,海尔,明基,莱彩,奥美嘉,爱国者等等,问题是核心技术都在那一两个公司手里,你能花钱买到的是人家上一代准备退二线快淘汰零配件产品,市场肯定是站不稳了,没什么特色只是便宜。而且最后这几个品牌开始恶性竞争,比拼性价比,自己把自己就放在角落了,当然他们也没有这个实力去做研发。一线品牌就是依靠核心技术取胜,所以这种恶性竞争最后导致了国产数码相机全军覆没。
照相机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它牵涉到光学、材料学、物理学、电子学和微型制造等诸多方面的技术能力。日本和德国一直在相机制造上领先世界,而在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日本已经超过德国处在首屈一指的地位。仅仅以相机的快门为例,其设计非常复杂,需要与测光、调焦系统形成联动,同时要进行慢到一秒以上、快到几千分之一秒的帘幕开闭机械动作,且都是分级可调的,同时需要符满足多种曝光方式、多重曝光条件,这是由非常复杂的自动程序控制的。日本正是有这种高超而又综合的技术,才一直垄断着相机的快门的市场。相机的所以动作系统和电子系统都需要微型制造技术, 这又是日本专长的。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这些技术基本都申请了专利保护。基于以上原因日本在相机市场上一直独领风骚。随着电子化的发展和拍摄需求的增高,日本的相机品牌也产生着巨大变化,尼康这一以往曾排名第一的品牌,现在在大幅下坡。胶片时代的宾得、欧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雅西卡等以前的品牌基本停产。最令人瞠目的是随着胶片时代的结束,美国的柯达这一行业巨头未能及时跟进,一度濒临倒闭,提前画上了句号。而借电子图像和色彩技术的优势,以前在相机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索尼,从无反相机寻找突破,一战成名。而以录像设备闻名的松下,也在这波潮流中实现了转身。在单反相机时代一直与尼康抗衡的佳能,凭借在镜头上的突出优势和机身不俗的表现,现在成了单反相机的无敌霸主。在无反相机技术上,佳能奋起直追,已经显现出雄厚的实力。相机的市场从来就是拥有影像尖端技术、电子技术和精密制造能力才有话语权,才能赢得市场,因为相机的制造成本和售价不菲,而客户的需求非常专业,只有制造专业才能满足专业的需求,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日本的相机品牌横扫市场的原因了。
核心的技术你有吗?你有踏踏实实认真干事的人吗?你那里的工作人员是平等的吗?你能真正考虑企业一线员工的心声吗?你能不能真正的领悟没有这些普通人,你什么也不是啊!
先把圆珠笔心造出来再说。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如同中国造不出一个纯国产单反,中国造不出一个纯国产手机一样。竟然有人针对这个发难。笔芯造出来不重要,过程才是该思考的,因为不值得骄傲
机械的可以仿制,电子的能有仿制一说吗?呵呵
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觉从产品技术的角度都论证的非常专业,我就不再赘述了,我从行业竞争的角度说几句。
总体来说,相机市场其实是在萎缩的,主要是原来最走量的卡片机市场基本被手机占了。但相对专业的市场包括摄影与摄像市场则在增长,比如现在大家很少看到人用摄像机了,在家用和业余摄像领域,已基本被手机和相机占领(各大品牌相机基本都有主打/兼顾摄像的机型)。
简单总结就是低端相机没人用了,相对高端的市场还在增长。
这也就决定了能进入相机市场竞争的厂家除非本来就有比较好的技术积累,否则进入非常困难(没有低端市场让你慢慢积累技术,直接进入高端市场投入巨大,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不光是新进入者困难,传统相机厂家在这种格局下都面临洗牌。哈苏被大疆收购,奥巴破产被收购,莱卡的日子也不好过,美能达被收购,理光已无踪影……。所以,不光是中国的企业不做,全世界的企业都基本不碰了,这是行业竞争发展的必然。
当然,当一个市场有足够的利润,必然吸引企业进入,相机市场也是如此,做整机不行,在细分领域呢?比如镜头,这是专业相机必备的部件,在这个市场,除了各大厂家自有的,原来还有腾龙适马,但现在已有数家国内厂家开始进入,而且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做的不错,为了避免广告之嫌,我就不说名字了。
我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补充这些,希望对大家讨论这个问题有帮助。
术有专攻,有所为,有所不为。
消费级的数码单反零件数量巨大,结构精密,制造难度很大。要全面超越,就要在机身、镜头、感光元件等重要领域突破。问题是,高端相机是个很小众的市场,已经被日系企业全控,费劲巴拉去搞,就算克服重重困难生产出来技术水平相当的产品,卖不出去几台,资本就不会进入,没有资本,那就干不成。好在,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随着技术进步,新的替代方式出现,这一短板迟早会被补上。比如在摄影器材方面,大众普及,也是相机企业盈利最大的卡片机,已经被手机淘汰了。佳能等日系厂商靠单反微单等型号的出货量,很快将无以为继。加上未来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摄影器材后来居上,必将使得中国不能制造单反的遗憾得以弥补。
国人不是不想造,而是确实造不出来,首先传感器咱们就造不出来,零件的生产工艺和整机的组装工艺都不行,就连尼康相机的传感器都是由索尼制造的,而且现在国人的思想都是快速挣钱,快速致富,没有几个真正有工匠精神的人,年轻人们都想着当网红,当明星,有时间都去搞直播,脑子都用在如何去拍一些庸俗,低俗的段子上了
因为这几家公司不给我们组装。
⑵ 为什么单反相机那么贵难道是日本企业垄断
这个问题分两步回答:
第一先说贵的问题,其实比起前几年,现在的单反相机已经很便宜了,当年佳能的第一款万元数码单反是300D,已经是最便宜的数码单反了。因此现在降到入门单反3千元左右,你还能说贵么。单反相机是一项技术附加值很高的商品,许多的专利、工艺、材料都要经过时间的稀释才能慢慢降价。
第二,这和垄断没有关系,全世界生产数码单反的企业很多,产品市场保有量最大的主要是日本和德国,但是每个企业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独特定为,这种竞争是良性的,是有利于与整体行业技术与规模提升的,当然也是造不来假的。
⑶ 富士相机 是不是停产了 还是企业倒闭了啊
富士的相机市面上有的啊,只是不多,算是二线的品牌,我是杭州的,这边看到过实体店有卖的。不过真不多。卡片机,主要是佳能,尼康 三星 索尼,
⑷ 单反相机未来会被淘汰么
单反可能会被无反取代,但未来的十年内不会被淘汰。而且单反就算被淘汰也绝对不会是因为手机而淘汰。手机的拍照功能再强大也强大不过单反,首先就是手机不可能做到单反的光学变焦,尽管很对厂商宣传多少倍的变焦,但实际上也只能做到两个焦段,两焦段之间实际上却是广角镜头剪切而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损。二是虚化,虽说有人像模式这种算法,但用上之后实际上等同于在Photoshop里把主体部分以外的进行镜头模糊处理,处理得好好能勉强看,但放大看会发现很多地方被误处理,就比如这张图,灯的边框就被错误的模糊掉了。
暂时就说这么多,欢迎补充!
字一个个打的,有点累😂
⑸ 数码相机日渐衰退,怎样的产品替代了数码相机
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产业调整和控制员工数量,许多企业因为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调整线上专卖店和线下专卖店的数量。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数码相机日渐衰退,我始终觉得智能手机和高端平板电脑逐渐代替了数码相机。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数码相机的市场会急剧减小。与此同时,制造数码相机的企业可以与各大手机品牌商进行紧密合作,并且为各大数据品牌商提供非常必要的相机技术支持,这也是一种数码相机厂商改革的策略之一。
未来的数码相机厂商可以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进行紧密合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一家公司进行多方合作才可以逐步占领已经失去的市场。国际制造数码相机的厂家可以主动向手机制造厂商提供摄像头等技术支持,并且通过与手机制造厂商的紧密合作,开辟另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情况下,数码相机厂商也不会因为逐渐缩小的数码相机市场而破产。
总的来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代替了数码相机。
⑹ 国产的相机例如海鸥,珠江,凤凰……为什么都销声匿迹了,这些品牌如今还存在么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第一、国产胶片相机老牌企业在90年代后期数码时代到来时,也曾生产过一些数码相机,但由于体制老化,历史负担较重,与外企相比,面临着技术转变和企业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时无法适应数码影像设备市场的快速竞争和发展。而民企则缺乏影像设备制造的基础。第二、中国的数码相机设备厂家当时没有进行较好的分工协作、整合优势,而是各自为战,各搞一套,一盘散沙,最终被各个击破。第三、数码相机是光、机、电三位一体的技术集合产品。而当时中国的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尤其体现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上。以图像传感器为例,2000年当国外已发展到几百万像素阶段时,中国刚生产几十万像素的传感器,此后一直受制。90年代后期开始,受数码相机冲击,一大批国产老牌胶片相机首先遭到市场淘汰,关停并转。硕果仅存的一些企业,如长城(北照总厂)靠专销德国柏卡数码相机得以维持。珠江、海鸥、凤凰、乐凯、西光、熊猫等品牌都曾投产数码相机,经过十年苦苦竞争,终因关健技术落后,资金和实力不足,先后失败。海鸥、凤凰停产数码相机;珠江、乐凯、西光、熊猫停产各种相机,转产其它产品。此后,国产品牌数码相机基本进入台企代工阶段。
麻烦采纳,谢谢!
⑺ 谁能介绍一下日本美能达公司
1928年11月 田岛一雄(Kazuo Tashima)创立“日德写真机商店”;在武库川河畔设立工厂;
田岛一雄
1929年03月 美能达第一台照相机“尼夫卡列德”上市销售;
1937年09月 公司更名为“千代田光学精工株式会社”;
1937年11月 日本第一台双镜反光照相机“美能达夫列库斯”上市销售;
1955年08月 照相机出口美国;
1957年11月 照相机出口欧洲;
1958年09月 美能达第一台单镜反光照相机“SR-2”上市销售;
SR-2
1962年02月 做为航拍摄影器材,美能达Hi-Matic相机使用在美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友谊7号”;
同系列的HI-MATIC E
1962年07月 公司正式更名为“美能达照相机株式会社”;
1966年04月 采用TTL开放光圈测光方式的单镜反光照相机“SR-T101”上市销售;
1968年12月 美能达航空用测光表,应用在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
1973年05月 在马来西亚设立照相机生产基地;
1976年09月 日本成立美能达照相机销售公司;
1981年02月 正式引进美能达CI系统;
1981年02月 成功开发出世界第一台具有TTL测距功能的35毫米AF照相机“CLE”;
1981年10月 内置美能达曝光程序(MPS)的单反相机“X-700”上市销售;
X-700
1985年02月 美能达舍弃沿用的MD卡口,具备成熟的自动对焦功能的单反相机“α-7000”上市销售;
α-7000
1985年11月 美能达创始人田岛一雄去世;
1988年02月 世界第一台内置双焦点镜头、防水、防尘的轻便相机“DUAL35”上市销售;
1988年05月 世界第一台内置智能卡的AF单反照相机“α-7700i”上市销售;
1990年10月 世界第一台具备成熟的自动对焦功能的双镜反光照相机“8×22、10×25”上市销售;
1992年07月 世界第一台采用1/12000秒快门的AF单镜反光照相机“α-9xi” 上市销售;
1994年07月 公司正式更名为“美能达株式会社”;
1994年09月 在中国设立2家合资公司-“上海美能达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和“武汉美能达办公机械有限公司”,分别生产销售照相机和复印机;
1995年02月 采用新型设计的变焦轻便相机“Capios 25”上市销售;
1995年06月 美能达第一台高速、高分辨率、低价位的35毫米底片扫描仪“QuickScan 35”上市销售;
1995年10月 相当于175万像素的单镜反光式数码相机“RD-175”上市销售;
1996年02月 成功开发出基于先进摄影系统(APS)规格的单镜反光照相机、轻便相机等的“VECTIS”系列产品;
1996年02月 互联网上开设“美能达公司主页”;
1996年03月 内置28毫米G型镜头的经典轻便相机“TC-1”上市销售;
TC-1,05年停产
1997年05月 配置可拆卸、可旋转镜头的数码相机“DiMAGE V”上市销售;
1998年12月 具有世界顶级水平专业性能、功能的35毫米AF单镜反光照相机“α-9”上市销售;
1999年06月 轻便型APS变焦相机“VECTIS 2000”上市销售;
1999年10月 具有270万像素、可更换镜头的专业数码相机“DiMAGE RD3000”上市销售;
2000年09月 配置大型液晶导航显示屏的35毫米AFAF单镜反光照相机“α-7”上市销售;
DYNAX 7,α7 的美洲版本
2001年06月 有效像素500万、配备7倍光学变焦镜头的准专业数码相机“DiMAGE 7”上市销售;
DiMAGE 7
2003年08月 美能达推出DiMAGE 7系列的后继机型:DiMAGE A1,成为世界第一台内置CCD防抖动技术的数码相机,这项技术以后也应用到美能达的多款数码相机中;
2003年08月 美能达宣布与柯尼卡合并,目标是“成为像柯达和富士一样的数码影像整体服务提供商”——不过,这句今天最终得到一个惨淡的句号;
2004年09月 柯尼卡美能达推出合并后的第一款数码单反α7D,这台机器仍使用美能达α/Maxxum/Dynax卡口,采用了美能达的CCD防抖动技术,它也是美能达历史上第一台成熟的数码单反;
α7D
2005年07月 柯尼卡美能达推出其第二台α系列数码单反α5D,主要面向入门级用户;
α5D
2005年07月 柯尼卡美能达宣布与索尼合作开发基于α/Maxxum/Dynax卡口的数码单反相机;
2006年01月 柯尼卡美能达宣布退出相机及图片市场,相机相关资产将转让给索尼,近期内两家公司仍保持合作开发数码单反,但以后的机型将不会使用柯尼卡美能达商标。田岛一雄死后20年,美能达相机从此画上句号,结束一段不足80年光辉同时也是充满坎坷的历程。
⑻ 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前的悲歌
在我的书柜里一直摆着几台带有 ZEISSIKONGVOIGTLANDER (蔡斯伊康福伦达)商标的135胶片相机。在这块小小的铭牌上,ZEISSIKON 在上,VOIGTLANDER 在下,之间用一条横线隔开,密密麻麻的20个大写字母几乎占据了标志的全部空间,既不醒目也缺乏美感(图1), 就是这块并不漂亮的小牌子记录了上个世纪中期两家德国相机制造商之间一段悲欢离合的历史。它是企业为生存而顽强奋争的一段艰难历程,也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故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德国四家最大的相机制造商各霸一方,它们既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也有互相重合激烈争夺的市场。莱兹公司(Ernst leitz Wetzlar,以下简称莱兹)的经营方向是最为稳定的,除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它一直致力于135规格胶片小型旁轴相机的研发和制造,莱卡(Leica)相机几乎成为135胶片机的标准规范。禄莱公司(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以下简称禄莱)则全力打造中画幅胶片双镜头反光相机,禄莱福莱克斯(Rolleiflex)相机被世界各国的相机制造商争相模仿。福伦达公司(Voigtlander & Sohn A.G.以下简称福伦达)的业务领域最广,除了光学仪器还包括了胶片和化学材料,它一直全力开发各种规格的相机。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以下简称蔡斯伊康)虽然在1926年才成立,但是它的五家创始公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核心品牌是卡尔蔡斯(Carl Zeiss),除了用途广泛的各类光学仪器以外主推各种镜头。在相机制造方面,福伦达和蔡斯伊康都能设计生产各种规格的相机,是多年的竞争对手。
战后德国相机制造业全面复苏后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局面。福伦达也不例外,它的大股东 Scheering 公司决定甩掉这个亏损的包袱,重回主营化工产品的老路。1956年Scheering 公司做出了出售福伦达的决定并公布于众。美国柯达(Kodak)公司和一些日本公司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福伦达毕竟是最老牌的摄影器材公司,它积累了丰富的相机和镜头制造经验, 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设计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 福伦达的品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誉。 就在这几家外国公司跃跃欲试准备收购这个着名品牌之际,它们并没有注意到德国本土品牌蔡斯伊康其实早就做好了争夺的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蔡斯伊康从战争废墟中重新站起来以后一直在寻找着兼并福伦达的时机,自1940年代末期买入福伦达20%的股份后,一直没能够实现全面收购的目标,现在当然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好机会。1956年蔡斯伊康再次大手笔出击,打败国外对手, 买入福伦达89.7% 的股权,成为福伦达的绝对控股大股东。完成了彻底吞并这个竞争对手的计划。福伦达从此成为蔡斯伊康的一个分支,两个赫赫有名的德国相机品牌在市场上的殊死拼争从此偃旗息鼓。
在以后的十年时间里,蔡斯伊康对福伦达给与了足够的尊重和宽容,对原来的福伦达设计团队和制造工人都作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福伦达产品的设计理念得到了认可,遗留下来的工厂生产线得以继续生产。福伦达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管理团队都保持了相对独立,他们能够比较自由地确定自己的新产品开发方向。在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 福伦达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有的产品开发路线推出新的产品。着名的旁轴相机Vitomatic 系列(图2)和单反相机 Bessamatic 系列(图3)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推向市场的。
由于在1950年代以后135胶片相机已经开始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各家相机制造企业都已经将开发重点转移到这个相对狭小的领域, 蔡斯伊康和福伦达各自保持原有开发方向的格局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出现了135胶片相机产品重复开发的现象。1960年,福伦达辛苦开发了数年之久的一款带有CdS测光功能的新型135单反机 Bessaflex(图4)在即将投产之际被废止了,原因是防止它与带有蔡斯伊康自有商标的Contaflex 和 Contarex 单反机型的竞争,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第一次被摆到了桌面上。对Bessaflex 的废止给福伦达设计团队带来了重大冲击,因为这意味着福伦达品牌失去了独立开发新产品的自主权。
进入1960年代后,蔡斯伊康的财务状况不断恶化,为了减少管理费用,1965年蔡斯伊康管理层终于决定将长期保持独立的两套管理班子合二为一,两个独立的的产品设计部门也合并了,终止了两个品牌之间的冲突。在尝试进行新的市场推销时,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带有两个品牌名称的商标出现了。这个标志的设计者一定觉得这两个公司名称太重要了,只有把它们完整地表现出来,才能表达铭牌背后所代表的真正实力。1967年,带有 ZEISSIKONVOIGTLANDER 标志的 Icarex 35 S 型相机 (图5)面市。
虽然在铭牌上加入了福伦达的名字,但是 Icarex 35 S 型相机实际上更多的是蔡斯伊康格调的单反相机,它和原来带着蔡斯伊康独家商标的 Icarex 几乎没有什么区别。Icarex 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列,它的型号包括:Icarex 、Icarex 35、Icarex35S、Icarex 35CS 等 ,可更换镜头又有BM和TM两种不同接口,机身又分为可更换取景器和固定取景器两种,取景器又分为俯视取景器和带有CdS测光棱镜取景器等不同(图6-9)。Icarex 拥有完整的覆盖各个焦段的配套镜头,后来在镜头中也加入了一些原来福伦达品牌的镜头名称。
加入福伦达名称的可能除了带来市场上的好处以外只能是给福伦达品牌的开发人员带来一点点心理安慰,因为 Icarex 从外形到实质都是一个更加蔡司伊康化的相机系列。
1966年开始蔡斯伊康对外销售采取了统一的步调, 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标记的宣传册中既有单独蔡斯伊康商标的机型,也有蔡斯伊康福伦达商标的机型(图10)。虽然福伦达相机那种椭圆形机身已经逐渐被蔡斯伊康八角长方形机身所替代,但是至少福伦达的名称在市场销售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福伦达品牌逐渐地融入了蔡斯伊康的整体之中.
从1968年到1970年,以蔡斯伊康和福伦达共同命名的另外一个旁轴相机系列面市,这就是新的 Vitessa 系列(图11-12)。这个系列包括126和135两种胶片规格。该系列的相机虽然被定义为中低档位,但是从相机质量来说却一点也不含糊,系列中的8款相机大都带有CdS测光,快门速度在 Vitessa 1000 SR 中达到最快1/1000秒(图13),有几款还带有联动测距功能,小巧精致的机身和先进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爱。可惜的是,就在这个系列相机推向市场的时候,蔡斯伊康的寿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971年蔡斯伊康因为持续亏损宣布破产,结束全部相机生产,1972年关闭所有装配线,福伦达和它的母公司都没有想到它们的结合之旅竟然是如此短暂,十几年时间就走向了终结。虽然禄莱接收了福伦达相机品牌和它的生产线并且继续了新相机的设计,也很快恢复了生产,但是这时的福伦达从标志、外形到相机设计理念都已经离福伦达的传统越来越远,即便是这样的局面也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禄莱的衰败,福伦达品牌几经易手,最后落入日本公司手中,除了开发自创的一些机型,也开始了为莱卡打工的另一段历程,这已经是另外的故事了。福伦达的品牌在经过多年以后又出现在市场上,而新的福伦达与那个曾经创建过辉煌业绩的福伦达之间仅存的关系就剩下它的名称了。
蔡斯伊康是德国四大相机制造企业中第二个倒下的。它的破产与当年福伦达的归顺还有不同,因为福伦达被蔡司伊康收购之后基本没有影响这个着名品牌的延续。而蔡斯伊康的终结导致了对两个品牌沉重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德国相机制造业的发展。其实禄莱和莱兹两家公司的最终命运也都差不多,德国相机制造业的整体崩溃源于日本人强有力的竞争。对于日本相机制造企业的胜利我们会在今后有更多的深入分析,但是从蔡斯伊康的落败中我们至少能够总结出以下三点惨痛教训。
首先是从相机设计和开发理念上,应该坚持将最先进的技术尽快融入到新产品中。20世纪是相机制造技术突飞猛进的100年,在最初的50年中,新的技术和发明大都来自德国企业,蔡斯伊康和福伦达一直都是相机技术创新方面的先驱。日本相机企业从模仿起步,在1950年代才开始走入国际市场,但是从1960年代以后,不断将新的技术第一时间应用到它们的产品之中。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的称号为日本品牌所拥有。蔡斯伊康和福伦达的新产品研发过程过于漫长,在它们还致力于开发更为复杂的机械装置时,日本企业已经将更为先进和可靠的电子装置设计放在它们新产品开发的中心位置,研发成果很快就应用到新产品上,新颖实用的新技术马上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其次在相机的生产成本方面,“成本至上”的原则是打开市场的更高准则。德国相机虽然以高精度的机械功能着称,但每一种新功能的加入都意味着更为高昂的零部件成本。例如蔡斯伊康集中力量开发的高档专业相机 Contarex 系列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极致(图14)。以着名的 Contarex Bullseye(牛眼机)(图15)为例,这部经过九年时间研发出来的相机有1100多个高精度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全部都由蔡斯伊康自己生产,设计和制造成本都很高,而且这么复杂的结构需要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装配和测试,蔡斯伊康在所有设计、生产和装配环节都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这些都使得相机的售价居高不下。日本各大相机制造企业则处处强调成本第一,采取种种方式降低成本,变复杂为简单。事实证明,精益求精的德国相机在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日本相机之间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地位。
第三是在市场销售方面,应该根据市场特点及时进行调整。在这方面德国企业明显落在日本企业的后面。像蔡斯伊康从建立后就拥有过长的产品线,吞并福伦达以后又加剧了这种局面,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企业倒闭那一天。过多种型号相机同时并存,其中很多在性能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果断取舍,无法形成互补,反而造成内耗,庞大的产品目录导致销售方向、重点的分散。而同时期日本相机的几个主要品牌佳能、尼康、美能达、潘太克斯、奥林帕斯等公司是一方面各有侧重,强化各自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又相互配合,在日本民间机构的协调控制下,利用它们在成本上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以明确而坚定的短期目标强力开发海外市场。日本企业以豺狗群攻的方式,逐个击垮德国企业,很快就称霸于国际相机市场,而且再也没有给德国相机东山再起的机会。
随着数码技术的成熟,我这几台带有 ZEISSIKONVOIGTLANDER 铭牌的胶片相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只能作为装饰品摆放了,偶尔拿出来摆弄一下,试试黄斑对焦的准确性,听听那清脆悦耳的快门声,看着这些经过多少人呕心沥血打造的精品,脑中浮现的则是德国相机制造业巨轮沉没时的悲壮场景。
图说:
图1 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字样的商标。
图2 福伦达Vitomatic IIIc型 相机。
图3 福伦达Bessamatic Delux 型相机。
图4 福伦达Bessaflex 型相机样机,没有投入生产就被终止了。
图5 蔡斯伊康福伦达 Icarex 35 S型。
图6 Icarex 35S TM 型镜头接口为罗口。
图7 Icarex 35S BM 型镜头接口为卡口。
图8 可换机顶取景器的Icarex 35 SE型,镜头为135/4。
图9 配备天塞2.8/50 标准镜头的 Icarex 35 SE型,为此相机开发的近摄取景器,机顶包装盒上德文标语:黄金计划的组成部分。1960年代蔡斯伊康的宣传口号。
图10 统一后带有蔡斯伊康福伦达标记的宣传册。
图11 Vitessa 500/1000 系列相机。
图12 漂亮的木纹版Vitessa 500 AE 型相机。
图13 Vitessa 1000型的最快速度到达了1/1000秒。
图14 Contarex SE 型相机,这个系列将德国相机复杂的机械构造推向了极致。
图15 有1100多个高精度零部件Contarex Bullseye 型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