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机摄影 > 最早照相机由多少人操作

最早照相机由多少人操作

发布时间:2023-02-09 08:19:00

Ⅰ 照相机是什么时候被谁发明的,哪个国家最先使用的,中国是什么时候使用的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着《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有外国人办、有国人自己办的,也有“中外合资”办的

1903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有些照片虽过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场还流传很广,当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这些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们最早玩的相机,而老百姓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了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当然玩不上照相机了。但京、津、沪、宁、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达,并且开起了照像馆、写真馆——摄影术传入中国是法国公布达盖尔摄影术的第二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随着传教、经商、办医、军事侵略等多种途径摄影术传入中国了。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作为礼仪、曾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他的肖像照片。

Ⅱ 照相机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有外国人办、有国人自己办的,也有“中外合资”办的。但在历史上研究针孔成像原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经”上曾有论述。北宋财相,文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沈括就有详细论述。(1031年~1095年)58岁后过隐居生活,晚年在梦溪园创作“梦溪笔谈”。1985年沈括墓址在余杭安溪乡下溪弯村太平坞发现时,我们父子有幸参予了墓址发现的摄影工作,后在深圳特区报《青年晚报》上发表。

我们的古人前赴后继地在研究针孔成像原理,也就是照相机原理。当世界发明了照相机,就很快能掌握,使用照相机,1903年清朝皇宫里裕勋龄就给慈禧拍过照,当然也给皇帝、太后其他皇亲国戚拍过照,有些照片虽过了100多年,至今在收藏品市场还流传很广,当然是些翻拍的“老照片”,这些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们最早玩的相机,而老百姓当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见了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当然玩不上照相机了。但京、津、沪、宁、杭等口岸城市洋人一到达,并且开起了照像馆、写真馆——摄影术传入中国是法国公布达盖尔摄影术的第二年——1840年,鸦片战争起随着传教、经商、办医、军事侵略等多种途径摄影术传入中国了。1844年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耆英在澳门与法国进行商谈时,作为礼仪、曾向英、美、意、葡四国官员赠送他的肖像照片。

摄影术传入中国,首先在香港、广东,继之是上海、宁波、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香港的赖阿芳、广东的邹佰奇、上海的罗文佑、杭州“二我轩”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邹佰奇(1819~1869)自制照相机和工具曾撰写《格术补》《摄影之器记》、罗元佑19世纪50年代起在上海开照像馆,当年是上海最有名职业摄影师。赖阿芳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开照像馆,当年是香港第一流摄影师。重要的是1844年邹佰奇制成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并用于摄影。
在我们了解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和事之后,为我们搞古董相机收藏指了个方向。湿板相机、干板相机——中国早期使用的相机应该在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宁波、杭州、北京、天津一带,当时的量很少很少,如杭州高氏相机收藏馆最早的两件藏品就是从这 些地方得来的(见高氏藏馆百台珍品录)。

Ⅲ 照相机历史简介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对焦、变焦等系统,现代照相机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

(3)最早照相机由多少人操作扩展阅读:

系统机构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保养技巧

相机的镜头要用专用的拭纸、布擦拭,或以骆驼毛拂 ,以免刮伤。要去除镜头上的尘埃时,最好用吹毛刷,不要用纸或布;用嘴吹风时,要小心避免口水沾上镜片。

要湿拭镜片时,请用合格清洁剂,不要用酒精之类的强溶剂。镜头上最好加装保护镜或滤光镜,可加长镜头上透镜寿命。

Ⅳ 谁能告诉我相机的发展历史啊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着《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照相机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风光摄影照相机、印刷制版照相机、文献缩微照相机、显微照相机、水下照相机、航空照相机、高速照相机等;按照相胶片尺寸,可分为110照相机(画面13×17毫米)、126照相机(画面28×28毫米)、135照相机(画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机(画面45x45毫米)、120照相机(包括220照相机,画面60×45,60×60,60×90毫米)、圆盘照相机(画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为透视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机,对某一照相机又可分为若干类别,例如135照相机按其取景、快门、测光、输片、曝光、闪光灯、调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构成一个复杂的型谱。

照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和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以光子为载体,把某一瞬间的被摄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经照相镜头传递给感光材料,最终成为可视的影像。

照相机的光学成像系统是按照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并通过镜头,把景物影像通过光线的直线传播、折射或反射准确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摄影时,必须控制合适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达感光材料上的合适的光子量。因为银盐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围,光子量过少形不成潜影核,光子量过多形成过曝,图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机是用光圈改变镜头通光口径大小,来控制单位时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时用改变快门的开闭时间来制曝光时间的长短。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 、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镜头是用以成像的光学系统,由一系列光学镜片和镜筒所组成,每个镜头都有焦距和相对口径两个特征数据;取景器是用来选取景物和构图的装置,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画面框内的部分,均能拍摄在胶片上 ;测距器可以测量出景物的距离,它常与取景器组合在一起,通过连动机构可将测距和镜头调焦联系起来,在测距的同时完成调焦。

光学透视或单镜头反光式取景测距器都须手动操作,并用肉眼判断。此外还有光电测距、声纳测距、红外线测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动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断带来的误差,以实现自动测距。

快门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见的快门有镜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两类。镜头快门是由一组很薄的金属叶片组成,在主弹簧的作用下,连杆和拨圈的动作使叶片迅速地开启和关闭 ;焦平面快门是由两组部分重叠的帘幕(前帘和后帘)构成,装在焦平面前方附近。两帘幕按先后次序启动,以便形成一个缝隙。缝隙在胶片前方扫过,以实现曝光。

光圈又叫光阑,是限制光束通过的机构,装在镜头中间或后方。光圈能改变能光口径,并与快门一起控制曝量。常见的光圈有连续可变式和非连续可变式两种。

自拍机构是在摄影过程中起延时作用,以供摄影者自拍的装置。使用自拍机构时,首先释放延时器,经延时后再自动释放快门。自拍机构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机械式自拍机构是一种齿轮传动的延时机构,一般可延时8~12秒 ;电子式自拍机构利用一个电子延时线路控制快门释放。

Ⅳ 照相机的发展史

照相机的发展史:

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莱卡的前身)、禄来、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

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1960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机问世,开创了照相机TTL自动测光技术。

1971年,宾得公司的SMC镀膜技术申请了专利,并应用SMC技术开发生产出了SMC镜头,使得镜头在色彩还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两方面都得到极大改善,从而显着提高了镜头品质.

1969年,CCD芯片作为相机感光材料在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上搭载的照相机中得到应用,为照相感光材料电子化,打下技术基础。

1981年,索尼公司经过多年研究,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款采用CCD电子传感器做感光材料的摄像机,为电子传感器替代胶片打下基础。

紧跟其后,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国、欧洲的一些电子芯片制造商都投入了CCD芯片的技术研发,为数码相机的发展打下技术基础。1987年,采用CMOS芯片做感光材料的相机在卡西欧公司诞生。

(5)最早照相机由多少人操作扩展阅读

照相机的优缺点:

一、优点

1、拍照之后可以立即看到图片,从而提供了对不满意的作品立刻重拍的可能性,减少了遗憾的发生。

2、只需为那些想冲洗的照片付费,其它不需要的照片可以删除。

3、色彩还原和色彩范围不再依赖胶卷的质量。

4、感光度也不再因胶卷而固定,光电转换芯片能提供多种感光度选择。

5、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外观更为精致,产品越来越变的便于携带。

6、数码相机操作简单、明了,容易上手。

二、缺点

1、由于通过成像元件和影像处理芯片的转换,成像质量相比光学相机缺乏层次感。

2、由于各个厂家的影像处理芯片技术的不同,成像照片表现的颜色与实际物体有不同的区别。

3、由于中国缺乏核心技术,后期使用维修成本较高。

Ⅵ 谁第一个创造的数码照相机

数码相机的发展史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笑看浮云遮望眼,瞬间沧海变桑田,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自从1969年10月17日,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以来,这种感光元件在经过进一步完善之后,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广泛应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断涌现,像素数早已跨越了千万像素,而成像效果却也已臻于完美。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DC产业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观设计更趋成熟,操作功能日渐强大,并且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类产品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苗头。

总体来看,DC产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加人性化”的发展脉络,正是在制造厂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市场才会变得如此繁荣和美丽。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仍会不由得念起数码相机诞生之初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对这一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经典机型至今依然让人难以忘却。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许多生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整个地球一夜间就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命气息,考古学家对其原因至今未能给出明确答案。80年代无异于数码相机产业的寒武纪,在不足十年的时光里,数码相机快速脱离了襁褓并逐渐学会了蹒跚迈步,尽管那时的分辨率依然十分低下,但众多厂商的参与却让这一产业慢慢充满了勃勃生机。

索尼马维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Ⅶ 照相机的发展过程

相机技术发展历程
第一发展阶段(1839~1954)

照相机技术从雏型走向光机成熟与完善的阶段;照相机各种主要部件处于发明并开始装入照相机内的阶段;各种类型照相机处于定型阶段。相机类型主要包括:
1.35mm镜头快门平视取景照相机;
2.35mm焦平面快门平视取景照相机;
3.35mm单反相机
4.120单反相机;
5.120双反相机;
6.135及120折叠式相机;
7.中幅与大幅面尺寸专业相机,
在这些相机中,35mm单反相机的结构最为复杂,技术要求亦高。由于在单反相机设计中1950年使用了屋脊棱镜使取景从俯视走向水平、1954年采用了反光镜快速瞬时复位机构以及采用了自动收缩光圈的方法,使得35mm单反相机在操作上与平视取景相机一样方便;并且由于单反相机能直接观察到通过摄影镜头的像从而没有视差,以及能够更换镜头和近摄,因此单反相机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

第二发展阶段(1955~1974)

主要代表技术是依赖于电测光的手动与电动曝光控制。光部分从单纯的光学成像技术扩大到光度、色度、测光元件与光电转换技术,机械部分在简化结构、减少零部件基础上,增加了光电转换相结合的控制部分,电部分从简单的微安表控制电路发展到晶体管分立元件、厚膜电路、集成电路(IC)、模拟或数字控制电路。在这一阶段,开发的技术主要有:
1.通过微安表头实现电测光手动曝光控制;
2.通过微安表头及预选快门速度实现速度优先自动曝光控制;
3.实现光圈优先电子快门自动曝光控制;
4.依据电测光利用微安表头通过程序快门实现自动曝光控制;
5.实现电子程序快门自动曝光控制;
a.快门速度与光圈值按程序同时变化,用光敏元件、控制电路及继电器取代微安表头,以电子快门方式进行自动曝光控制;
b.在镜头结构设计上采用镜后快门形式;
c.控制电路由分立元件、厚膜电路及通用IC发展到专用IC,实行了多功能控制;
6.钢片焦平面快门成功地应用到单反相机中;
7.单反相机实现了TTL内测光手动和自动曝光控制;
a.TTL内测光、微安表头显示,以追针、定点、平衡式指示方式,实现手动曝光控制;
b.TTL内测光、应用IC,用LED显示,实现手动曝光控制;
c.TTL内测光,光圈优先通过焦平面电子快门实现自动曝光控制。

第三发展阶段(1975~1985)

在自动曝光控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动化功能并应用微处理技术实现多模式控制。
35mm镜头快门相机:
1.出现带电子自拍的电子程序快门;
2.闪光灯内装在相机内,与相机形成有机统一体,实行同步控制(第一次革命浪潮);
3.实现自动闪光控制(自动点燃、自动充电);
4.实现自动调焦(第二次革命浪潮);
5.实现自动卷片、自动倒片(第三次革命浪潮);
6.出现双焦与变焦系统(第四次革命浪潮);
7.出现超小型及护镜式相机;
8.出现日期打印及数字记录装置;
9.出现胶片DX编码系统。
35mm单反相机:
1.开始大量应用集成注入逻辑门电路技术,并采用80年代发展起来的表面安装技术将片状元件和ASIC芯片安装在柔性线路板上;
2.开始应用CPU处理与控制技术,实现了CPU多模式控制;
a.实现了手动曝光控制、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收缩光圈测光控制、闪光自动调节;
b.在1978、1982、1983及1985年实现了各种类型和方式的程序曝光控制模式。
3.实现了自动调焦控制;
4.测光方式向多样化发展,从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OTF偏离胶片平面测光发展到像平面直接测光、点测光、多区域测光、TTL闪光测光和日光闪光同步测光;
5.实现双优先自动曝光控制;
6.机身内装电动卷片与倒片机构;
7.高速钢片快门出现,其速度已提高到1/4000s;
8.通过LED、LCD以程序曲线方式进行多模式显示;
9.出现了高倍率变焦镜头;
10.出现了大口径镜头

第四发展阶段(1985~1995)

随着开发相机所需的各种单元技术的完备和完善,讲入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相机研发己进入功能选择与整合阶段,新品开发的方法已发生变化,主要形式是以精密硬件和软件为核心将各种单元技术融会贯通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阶段,新开发的功能主要有:
35mm镜头快门相机:
1.在调焦、闪光、曝光及摄影模式方面不断出现新技术
2.防手振或手振补偿技术(1993 NiKon发表的Zoom 700 VR QD)
3.整个胶卷可全拍标准画幅、可全拍全景画幅、可兼有两种画幅
4.液晶显示屏用新夜光(采用蓄光性荧光体)照明
5.防后盖误开安全锁定机构
6.胶卷装入日期显示
7.红外线遥控技术
8.低角度取景器
9.防水技术
10.相机机身自带三脚架
35mm单反相机:
1.探索在各种条件下能正确对焦的测距技术;
2.各种多元或列阵式传感器及其信息处理技术;
3.用于调焦或变焦前各种镜头驱动技术(如DDC微型前进马达、无铁芯马达、AFD、USM);
4.探索在各种条件下能正确测出曝光量的技术;
5.闪光灯功能多且强大;
6.各种摄影模式或专用摄影模式的开发;
7.基于软件的新功能大量出现且软件已广泛用于调焦、测光、闪光、曝光及摄影模式中;
8.在不改变相机硬件结构的条件下,由使用者自选功能,或通过更换或增添相机内软硬件,由使用者根据各自需要来选择、设置、调节、变换以及扩展各种新功能,从而实现相机的组件化及个性化设计;
9.新型功能扩展与信息交换技术(如Minolta的艺术扩展卡系统,Canon的条形码程序输入,Nikon的通过IC卡使相机与电子笔记本进行信息交换以及Kyocera的ABF系统);
10.数字回路、模糊逻辑及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11.神经元学习法及模糊理论(Nikon F70D);
12.浮动镜片及复消色差镜头设计制造技术;
13.特种专业工程塑料的研制与应用(如采用玻璃锅纤维增强聚碳酸脂作为机身);
14.消音及防振动技术
消音及振动吸收村料(Nikon F70D)
无转子马达(Nikon F100)
通过独脚或三脚架支撑整个相机
设计出减少手振及快门机构运动振动装置
防振变换镜头 (1987年,Canon EOS)
影像稳定控制器(Canon)
镜头稳像IS技术(Canon EOS3)
变角棱镜(1992,Canon)
平衡器系统(Nikon F5)
快门与反光镜减振系统
振动吸收结构(Nikon F100)
机械浮动式设计(Nikon F100)
由齿输传动改为带驱动(Minolta α-si)
镜头与机身的分离式设计
15.全幅和全景画幅中途切换技术;
16.出现了新型单反相机取景器(Olympus IS1000,混合相机)

第五发展阶段(1996~)

1.自动感应测光(Minolta Dimage V)
2.自动搜画对焦(Minolta DimageV)
3.Minolta Dimage V,首创旋转、分体式镜头设计
可减少镜头振动的影响
利于自拍或偷拍
便于多方位闪光补光拍摄
4.采用滑罩结构,可达到小型化和良好操作性的双重效果(Fuji Epion 100 MRC TIARA ix)
5.Minolta RD-175,首创分光棱镜分色感光系统
6.可装卸式的防红外线低卡钳滤光镜(Canon EOS D2000)
7.由相机自动选择或摄影者自选日光、钨丝灯光、萤光灯、闪光灯光源的自动白平衡功能(Canon EOS D2000)
8.单点自动对焦:使用单点对焦算法,由镜头中心被拍主题测出焦点位置(Kodak DC260 Zoom)
9.多点自动对焦:使用多点对焦算法,由镜头上的3个位置来测出焦点位置(Kodak DC260 Zoom)
10.数码变焦(Kodak DC260 Zoom)
11.利用自动旋转感应器测出相机倾斜角度,对像片讲行旋转处理(Kodak DC260 Zoom)
12.以相同焦距不同角度平行连续拍摄,可从多至9幅画面拼合成一幅全景照片(Casio QV-7000SX)
13.黑白模式、棕调模式、电影模式(Casio QV-7000SX)
14.水印功能(Kodak DC260 Zoom)
15.红外线快速资料传递(Casio QV-7000SX)
16.广泛深入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指导相机外形结构及各个操作机构的设计:
a.利用工程塑料、复合构件、精密电子电路以及CAD技术使相机结构及内部设置更趋合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b.精心设计捏手:凹凸肌理处理、防滑软胶
c.缺角设计
d.快门速度调节盘、快门释放钮的设计和布局
e.双快门释放钮的引入
f.将容易混淆的旋钮、按钮或按键的表面处理为不同形状或不同肌理,使摄影者不但能有效地防止误动作,而且只要凭手指的触觉就能完成各项功能的操作
g.拔盘、旋钮、按键,基本操作键设置在相机右侧顶面和持握捏手顶面上,用于创造性摄影和输入基本数据的操作键则设置在左侧顶面
h.取景器的设计充分考虑人类视力的因素:屈光度调节器、高眼点取景器、透镜式目镜遮光护镜
http://mxmm.ebn2000.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4781

照相机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着《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照相机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风光摄影照相机、印刷制版照相机、文献缩微照相机、显微照相机、水下照相机、航空照相机、高速照相机等;按照相胶片尺寸,可分为110照相机(画面13×17毫米)、126照相机(画面28×28毫米)、135照相机(画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机(画面45x45毫米)、120照相机(包括220照相机,画面60×45,60×60,60×90毫米)、圆盘照相机(画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为透视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机,对某一照相机又可分为若干类别,例如135照相机按其取景、快门、测光、输片、曝光、闪光灯、调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构成一个复杂的型谱。

照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和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以光子为载体,把某一瞬间的被摄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经照相镜头传递给感光材料,最终成为可视的影像。

照相机的光学成像系统是按照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并通过镜头,把景物影像通过光线的直线传播、折射或反射准确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摄影时,必须控制合适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达感光材料上的合适的光子量。因为银盐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围,光子量过少形不成潜影核,光子量过多形成过曝,图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机是用光圈改变镜头通光口径大小,来控制单位时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时用改变快门的开闭时间来制曝光时间的长短。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 、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镜头是用以成像的光学系统,由一系列光学镜片和镜筒所组成,每个镜头都有焦距和相对口径两个特征数据;取景器是用来选取景物和构图的装置,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画面框内的部分,均能拍摄在胶片上 ;测距器可以测量出景物的距离,它常与取景器组合在一起,通过连动机构可将测距和镜头调焦联系起来,在测距的同时完成调焦。

光学透视或单镜头反光式取景测距器都须手动操作,并用肉眼判断。此外还有光电测距、声纳测距、红外线测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动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断带来的误差,以实现自动测距。

快门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见的快门有镜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两类。镜头快门是由一组很薄的金属叶片组成,在主弹簧的作用下,连杆和拨圈的动作使叶片迅速地开启和关闭 ;焦平面快门是由两组部分重叠的帘幕(前帘和后帘)构成,装在焦平面前方附近。两帘幕按先后次序启动,以便形成一个缝隙。缝隙在胶片前方扫过,以实现曝光。

光圈又叫光阑,是限制光束通过的机构,装在镜头中间或后方。光圈能改变能光口径,并与快门一起控制曝量。常见的光圈有连续可变式和非连续可变式两种。

自拍机构是在摄影过程中起延时作用,以供摄影者自拍的装置。使用自拍机构时,首先释放延时器,经延时后再自动释放快门。自拍机构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机械式自拍机构是一种齿轮传动的延时机构,一般可延时8~12秒 ;电子式自拍机构利用一个电子延时线路控制快门释放。
http://ke..com/view/18863.htm

Ⅷ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照相机

.照相机是1846年传入中国的,由供职于中国海关的法国人儒勒·依蒂耶(JulesItier,1843-1846在职)带进中国的。中国最早使用照相机的人,一是清皇朝皇亲国戚,二是京、津、沪、杭、宁波、广州等口岸城市的第一代照像馆人.

Ⅸ 照相机发明人 照相机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照相机。

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拍照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拍照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拍照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获得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拍照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oscar?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拍照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拍照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纽扣形、手枪形等拍照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拍照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拍照机。 在此阶段,拍照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充。拍照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拍照机,各国拍照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拍照机。黑白感光胶卷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充并走向专业化。 从1939年之后为拍照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胶卷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获得普遍推广。拍照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拍照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拍照机--柯尼卡C35A型135拍照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拍照机--美能达XDG型135单镜头反光拍照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色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拍照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储存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获得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据有关资料介绍:“七一”牌相机是天津公私合作 经营拍照机厂于中国共产党诞生35周年前夕的1956年6月28日作为献给党的生日礼物而试制成功的是新中国拍照机工业诞生最早的拍照机。 天津公私合作 经营拍照机厂成立于1956年4月18日是由始建于1946年的平和机械修理厂及几家私营小厂合并组建的拍照机厂。七一牌相机是以玛米亚six120折叠相机为蓝本研制生产的相机。该机除镜头光学玻璃外,其余480多件零部件全部使用国产原料,试制过程仅仅用了54天时间,就制造出了两台“七一”样机。 1956年7月2日天津日报报道:”我国自己制造的七一牌折叠式(120)拍照机,1日在公私合作 经营天津拍照机制造厂试制成功了。这种拍照机,除了镜头用的光学玻璃以外,所有四百八十多个零件,都是用国产原料做的. 1956年末七一牌相机开始投产,遗憾的是该机只生产了大约40架左右就停止了生产。目前存世量极少. 北京大来精机厂曾在1955年试制成功大来牌135平视取景样机,但其公布时间却是在该厂公私合作 经营后的1956年8月。如按最先发布新闻报道为准的惯例来说,那么“七一”牌相机应该是新中国拍照机工业的第一台拍照机。

阅读全文

与最早照相机由多少人操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