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相机跟不上时代节奏呢电池不用快充,还容量那么小
电池对于相山念机来说不算是紧要事情,所以厂家不是太关注。
卡片机的机体小,电池做不大。靠液晶屏取景费电,功耗降不下来,所以不太给力。但是3、4百张还是没问题的。
单反已经做得很好啦!低端机型6、7百逗冲困张、中高端机型一千张甚至一判培千多张的续航能力,已经很给力啦!
‘贰’ 柯达、诺基亚、雅虎......从昔日巨头的衰落中,企业学到了什么
创新,是引领商业及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不管是百年企业还是商界新星,是上市巨头亦或是街燃信边小店,都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在这个名利场,墨守成规、不重视创新的企业无疑将被淘汰。
在全球商业发展史中,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企业正是靠创新变革在商界叱咤风云,成为了影响世界的品牌巨头。但我们同样看到,这些拥有创新基因,曾经无比辉煌的巨头企业有一天依然有可能因为跟不上时代变化而惨遭淘汰 ,最终留存在高校的失败企业案例库中,那些轰轰烈烈的成就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让无数人唏嘘。
诚然,无创新即死亡。但 企业究竟如何才能持续创新,又如何在既得利益和创新风险中权衡?保持创新就一定能持续成功吗, 为什么那些企业曾靠创新登上塔尖的后来却丧失行业领先地位的商业故事一再重演?
躺在失败案例库里的柯达和诺基亚
说起企业因为缺乏创新走向衰落的案例,人们总是愿意把柯达和诺基亚并列在一起,大概是因为它们曾经都太过辉煌,倒塌得又太过突然。
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影响产品及服务生产供应商,变革摄影行业、把美好时光定格成永恒的柯达,曾是让美国几代人感到亲切和傲娇的公司。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曼曾说,他的目标是让相机变得像铅笔一样方便。 因此,他一直很注重创新,并开创了很多个第一。 当摄像技术采用的还闹尘是需要携带很多工具的“湿版法”时,伊士曼便成功摸索出“干版法”大大简化了摄影过程。当彩色胶片的技术和效果都远不如黑白胶片时,伊士曼就押注了更有未来的彩胶。柯达还率先推出小型摄像机Kodak,重新引领了潮流。鼎盛时期,柯达占据全球2/3的胶卷市场,特约经营店遍布全球。
但就是这样百年巨头却在数码摄影的到来时不堪一击。1998年,柯达的传统胶卷业务开始萎缩,等到2003年,传统影像部门销售利润已经跌到高峰期的零头, 这时柯达决定转型,进军数码产品。但大势已去,它的地位很快被索尼、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取代。在数码相机时代,柯达走向没落。2012年1月,拥有132年历史的柯达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如果说柯达是胶卷时代的摄影代名词,那么诺基亚就是苹果之前的手机代名词。诺基亚原本是位于芬兰小村庄的一家造纸厂,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电子产品领域扩张。诺基亚同样开创了很多第一:1982年生产了第一台北欧移动电话Senator;1991年拨通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全球通对话;1994年接通中国第一个无线数据电话;1996年成为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手机厂商。巅峰时期,诺基亚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高达70%以上,市值高达2500亿美元。 可以说,苹果之前,诺基亚主导了手机业的一切变革。但在2007年苹果和谷歌推出iPhone和Android之后,诺基亚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2012年,三星首次取代诺基亚成为全球手机销量最高的企业。2013年,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
更多被淹没在历史中的明星公司
柯达和诺基亚绝不是个例,还有更多昔日的明星公司在时代巨变中“赶不上趟儿”,最终归于沉寂。
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曾是诺基亚称霸前手机通信行业的引领者。摩托罗拉发明了无线电应答器,研发出全球第一款商用手机、第一款GSM数字手机、第一款双向式寻呼机、第一款智能手机...... 摩托罗拉曾在将近20年内的功能机时代引领了世界移动通信的潮流,却同样在移动互联网液段禅时代被彻底击败。 由于长期持续亏损,2011年8月,摩托罗拉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将手机业务出售给谷歌,后来又被分拆出售给了Arris和联想集团。
雅虎
创办于1994年的雅虎是互联网1.0时代的绝对统治者。雅虎最早创造了门户网站的概念,创造了成立一年就登陆纳斯达克的神话。即使在谷歌成为主流搜索引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雅虎依然是全球互联网排名第一的公司。在 1996 年到 2006 年十年间,雅虎的营业额增长了 260 倍。 但在门户网站的衰退大潮中,行业老大的雅虎也不能幸免。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没能发展出有竞争力的新业务,雅虎后来被谷歌、Facebook、亚马逊等企业甩在了背后。 2016年7月,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以48.3亿美元收购雅虎包括搜索引擎、电子邮箱在内的核心网络资产。
戴尔
同样,戴尔也曾是PC电脑的老大。1984年,只有19岁的迈克尔·戴尔创立了戴尔公司。那时候,个人电脑刚刚兴起,售价很高,但很多利润被经销商赚去了。戴尔选择直接面向用户销售,砍掉中间的分销商和零售商环节,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配置喜好通过官方的免费电话和网络渠道向戴尔订购电脑。这不仅让戴尔省了大约20%的成本,也让消费者买到平价、个性的电脑。 创立一年半,戴尔就登上《财富》杂志“最受尊敬公司”榜单,创立4年后,戴尔在纳斯达克上市。2001年到2005年,戴尔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
但后来,创始人卸任CEO、多元化布局、质量问题频发等让戴尔走上了下坡路,全球最大的电脑公司成为惠普。2007年,戴尔被迫重新执掌公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13年,戴尔退市进行业务整合。直到2018年,戴尔更名“戴尔科技集团”重新在纽交所上市。关于戴尔最近的一则大新闻是,戴尔身负巨债约3000多亿元。
企业如何在时代巨变中保持生命力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 。”前央视主持人、现紫牛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灵的这句警语曾流行一时。根据《财富》杂志报道:在美国,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在中国,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每年倒闭的企业约有100万家。
企业衰退或者倒闭有各种原因,管理、资金、战略、时机等都是,但缺乏创新往往会被列在第一条,因为科技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 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更迭中,安于现状的企业随时都可能“被颠覆”、“被革命”。但一家企业真的可以一直坚持创新吗,只要坚持创新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吗,如果是这样,商业世界里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壮的故事了。 事实上,创新和发展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企业很难兼顾。
比如前文提到的柯达,当我们分析柯达为什么被时代抛弃时总是“事后诸葛亮”且简单粗暴——没有在数码时代及时转型。事实上,早在1975年,柯达工程师史蒂夫·沙逊就研发出首部数码相机。但这一技术被雪藏了。 “它很可爱,但不要告诉任何人。”这是公司的反应。为什么会这样?当时柯达的胶卷业务蒸蒸日上,柯达靠它赚取丰厚利润。而数码相机和胶卷相机之间是“取代”的关系,且新技术尚未成熟、前途未卜。对于柯达来说,选择前者的代价实在太大。 1999年,柯达CEO乔治·费舍尔接受纽约时报《纽约时报》时就坦承,柯达将数码摄影视为敌人,这个恶魔可能抹杀以化学为基础的胶片、相纸行业,而这正是柯达数十年来的盈利基础。关注创新、愿冒风险的企业就能活下来吗?害怕错过新技术的雅虎曾耗资170亿美元收购了超过120家初创公司,但还是一样的结局,因为刚好漏掉了日后颠覆它的谷歌和Facebook。诺基亚当然也没有不注重创新,它在2000—2010年的研发经费投入高达400亿美元,远过苹果和三星,但它压错了宝,研发创新仅局限在硬件上。
企业如何在持续盈利和创新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颠覆性创新实验室首席经济学家、多伦多大学洛特曼管理学院战略管理教授乔舒亚·甘斯在《创新者的行动》一书中给出了3条建议。
一是寻找新市场。 甘斯认为,一家成功的公司是能够做到持续性创新的,比如通过技术改进现有产品和服务,这可以帮助公司长期赚取利润,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但在进行颠覆性创新时往往会陷入困境,颠覆性的产品服务会替代现有的产品服务,这意味着风险、损失,因此可以试着寻找被忽视的、与现有客户不冲突的新市场的进行创新。 二是转移投资。 甘斯认为,面对具有潜在颠覆作用的新公司,成功公司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阻断创新公司进入市场或抢占创新公司的市场。 三是观望与收购。 甘斯在书中写到,收购是应对颠覆的一个特别有效的手段,因为收购使公司无须花钱开发新产品,与许多可能具有颠覆作用的新公司相竞争,也无须将新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融入公司的主要业务。
乔舒亚·甘斯的《创新者的行动》是在他调查了包括苹果、谷歌、佳能、网飞、微软等数十家被证明具有韧性的成功公司和那些已经倒下的公司后写成的。但苹果、谷歌等公司的存在年限和柯达、诺基亚相比差太远了,并不能说它们就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且很多方法理论上是一回事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如乔舒亚·甘斯所言, 创新颠覆也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飞机发明一个多世纪货船仍在全球运行,在线视频出现多年电影票房仍在增长。 所以他提醒,管理者不仅要创新、颠覆,更要认真思考传统业务的命运,毕竟后者可能仍然有数十年甚至更长的赢利期。
总之, 再成熟、再领先、再创新的企业都有可能被时代的巨轮淘汰。“不确定”是商业的常态,也是商业的魅力所在。 企业经营者能做的,也许只是对变化保持敏感,在脚踩大地的时候,不要忘记仰望星空。
‘叁’ 手机开始取代相机,日本巨头走向“衰落”,关闭了两家工厂
最近几年时间里,智能手机不仅变得更加 娱乐 化了,专业功能的提升也非常的明显, 随着人们对智能手机的拍照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这也使得手机厂商们都在重点升级相机模组。
如此一来,智能手机拍照弯枯或的性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一些高端旗舰型号的手机,在拍照方面已经达到了媲美专业相机的成像水平,每次都会刷新DxOMark榜单埋伍的最佳成绩,而且拍照模式也变得更为丰富了。
正因为如此,这也使得 智能手机的发展直接导致数码相机走向了衰落,尤其是日本数码相机行业的影响更加深远, 此前就有日本媒体报道,奥林巴斯决定出售旗下经营了84年的相机业务。
作为一家日本的百年企业、相机行业的巨头企业,奥林巴斯如今算是走下了神坛。
而受到影响的,远不止奥林巴斯一家相机企业,此前尼康公司公布的第二财季报告显示, 公司在报告期内亏损261亿日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严重超出了分析师预计的亏损数额203亿日元。
整个2020年上半年,尼康的营收更是严重缩水90%, 为了削减公司开支减少亏损,尼康还计划裁员2000人,占了总人数的10%。
不仅如此,现在尼康又传来了负面消息,据悉尼康将会关闭位于日本的两座镜头工厂。根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尼康长井工厂和会津工厂将在3月末停产,之后将在8月底彻底关闭。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还有报道称,尼康要关停日本本土所有相机生产线,并将这些生产线转移到境外。不管是关停还是转移生产线,都意味着尼康乃至整个日本相机行业辉煌时代的终结。
事实上在日本,其它的相机巨头也都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此前的一则数据显示, 2014-2019年,日本数码相机产量不断下滑,虽然在2017年有所回升,但此后的下滑幅度更大,2019年的产量已不足1500万台。
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日本的相机产业自然已经陷入了十分艰败芦难的阶段,如今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越加强大,多摄镜头带来的体验也日渐增强,产品体验远比数码相机更出色。
特别是智能手机在算法方面的优势, 傻瓜式的拍摄体验,让用户更容易上手,所以就更进一步加速了相机产业的衰落。
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相机未来更进一步的加强,对于数码相机产业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剧,或许多年之后,相机也会沦为MP3、MP4这样的产品,成为极小众群里购买的玩具。
哪些手机的拍摄实力更强呢?根据DxOMark榜单的数据显示,目前相机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是华为Mate 40 Pro+,得分为139分,第二名是华为Mate 40 Pro,得分为136分,第三名是小米10至尊纪念版,得分为132分。
另外还有华为P40 Pro、iPhone 12 Pro Max、iPhone 12 Pro和小米10 Pro、vivo X50 Pro+等手机的拍照表现也都很出色,想要购买一台拍照实力强劲的手机,不妨考虑这些旗舰机型!
‘肆’ 索尼是如何落后的
盛田昭夫曾送给乔布斯一部Walkman,他如痴如醉,反复拆装研究制作工艺。后来iMac问世,乔布斯计划取名Manman,致敬索尼Walkman。但如今,索尼在消费电子几乎毫无存在感,市值是三星的五分之一,苹果的5%。索尼是如何落后的?
1946年,38岁的井深大创办了索尼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他对员工致辞:“若和大公司做一样的事,我们没有胜算。但技术没有止境,段陵我们要做大公司做不到的事。”“技术为本”和“与众不同”是索尼当时的两件法宝。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首先发明晶体管。盛田昭夫从美国搜集了大量资料,将贝尔实验室着作《晶体管技术》交给妹夫岩间和夫苦读。三个月后,一份44页的“岩间报告”出炉。1955年,日本第一台TR-55晶体管收音机问世,只比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晚了1个月。
1958年1月,4000台索尼收音机在美国仓库失窃。盗贼不管其他公司,只拿索尼收音机的做法,让Sony在美国一炮而红。后来索尼发明了第一台晶体管电视、第一台特丽珑彩电、第一台便携式录像机,以及最为着名的Walkman播放器。
与如今华为、大疆等中国企业的境况类似,索尼在初创时受益于本土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与教育人口充足的“工程师红利”,迅速建立起领先全球的产品研发能力与行业地位。1959年,日本晶体管销量全球第一。1968年,日本政府促成日立、富士通、NEC研发高性能计算机。1981年,日本多家半导体公司对美出口不良率为0,DRAM市场占有率80%。
此后的戏码为中国人所熟悉。1985年,美国与日本贸易逆差497亿美元,贡献了美国贸易逆差的1/3。美国斥责日本企业受到政府保护,不是公平的市场竞争。与今日类似,美国拿出301条款,要求日本将美国企业的份额提高到20%,并扭转贸易逆差,让日元升值20%,否则就课以重税。日本妥协,签署自愿限制出口协议。以举国之力建成的半导体产业被韩国和台湾地区瓜分。伴随日元升值,日本也迎来“失去的二十年”。
至今仍有人认为,索尼电视成本居高不下,是因为上游企业转移,索尼无法做到垂直整合。斯金格任内的产品“全价格”策略,只是索尼面对产业布局转移能做出的唯一决定。
在产业转移之外,索尼掉队的第二大原因是“工程师精神”衰落。出井伸之上任时面对5兆日元的债务,只能以严格绩效和财务考核削减成本。这导致企握厅戚业话语权从工程师转移到经理人,对试错的宽容消亡殆尽。而经理人并未因此赢得工程师的信服。曾有工程师离职时告诉媒体:“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创立的那家索尼没了,创业时的激情与梦想已经感觉不到了。”
对此,出井伸之理解得很透彻:“如果是创始人,只要祭出‘这是我作的决定’,就能让员工心甘情愿接受。但对职业经理人来说,就只能提升营业总额和利益,透过数字来展现经营的成果,再借此来凝聚内部向心力……”
这些年,科技公司的管理方式不断演变,如硅谷推崇OKR管理法、华为建立轮值董事长制、阿里提出合伙人制度,甚至不惜自裁、反复以架构调整的方式激发企业活力。反之,创业精神殆尽、唯KPI论的索尼早已失去自我革新的动力,陷入“成功的诅咒”。
2019年3月,即将接任社长的吉田宪一郎秘密到访深圳,向任正非取经。在那次谈话中,任正非特别强调组织活力:最高层面战略决策,要允许少量新员工参加;次一级的战役决策,低职级员工也要占有比例。“他参加了会议,即使听不懂,脑袋开了天光,提早对未来作战明白。”
拖累索尼的第三大矛盾,是积重难返的内部隔阂。出井伸之当初为了适应跨国化运作推行的绩效考核与子公司独立制,反而造就一个个独立王国。基于部门或子公司利益的狭隘考量,令索尼错失一个又一个消费趋势。
索尼挖来苹果公司负责QuickTime等产品研发的VP Tim Schaaff执掌PSN业务,涉及电影、游戏、音乐以及软件等多个子公司,每推进一步都需要各司层层审核,进展缓慢。如今,Netflix在全球范围的用户订阅数已接近1.5亿,9000多万的PSN用户却仍无法在PS4上顺畅看到《蜘蛛侠》《007》等独家内容。
索尼全球营销高级经理亚当·马什曾伏冲透露:“影像部门不肯给手机部门相机技术,是担心手机和微单有一样的拍照体验。”现在,人们都清楚意识到,应用徕卡镜头技术的华为手机是怎样的杀手级产品。可在某些索尼部门看来,微单与智能手机功能严重重合,如果手机能调教出不逊于微单的拍照效果,将影响自己销量。
2019年3月,索尼宣布将积重难返的移动通讯业务(MC)与影像产品业务(IP&S)、家庭娱乐及音频业务(HE&S)合并为电子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EP&S),这大概是平井一夫最后的遗产。
索尼管理层一般的退休年龄是65岁,今年才59岁的平井一夫选择此时退下,似乎意味着某种妥协与放手。从斯金格到平井一夫,均视“统一索尼”为己任。今年CES,继任的吉田宪一郎把索尼重新定位为“创意娱乐公司”,实际上也是延续斯金格以来的思路,希望通过内容来实现公司内外、软硬之间的有机统一。
平井一夫的故事在此暂告一段,关于索尼如何走出平庸的思考仍没有终结时。
‘伍’ 好相机为什么都是日本的,其他国家没法生产吗
许多人去买相机时会感叹,好相机为什么都是日本的。其他国家没法生产吗?想要知道原因,要从最初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工业中的许多专利技术都被公之于众。由于当时世界上没有专利法,许多模仿德国工业技术的制造商出现在不同的工业国家。
在此期间,国际市场几乎处于德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竞争的局面。此外,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战后将工业发展的重心从精密仪器转移到重工业,导致相机行业衰落。法国,由于其农业大国,专注于农产品出口和核能技术的发展,相机行业正在逐渐衰落。最后就只剩下日本了。
‘陆’ 你如何看待索尼的繁荣与衰落
去年年底的时候曾经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专访了平井一夫,后来因为聊得很开,所以把时间增加到了45分钟。当时为了写这个专访提纲,做了一些功课,和平井的采访也给了我一些感受。
这么说吧,如果说索尼的衰败不可避免的话,那最大的问题就是索尼的过分骄傲。的确,2000年前的索尼有骄傲的本钱,从最早的收音机开始,索尼就是日本在小家电领域的顶尖品牌。而walkman这样在当时创新得令人眼前一震的产品,以及之后的Playstation系列产品,可以说代表了个人电子产品的巅峰。
但问题在于,当网络时代(迟至web2.0时代)到来之后,索尼就开始因为过分骄傲而固步自封了。打个比方,如果大家都在玩卡式录放机芹迟,你创造出了walkman,那你就是牛逼;可当遍地都在玩mp3的时候,你还在研究怎么把walkman做得越来越牛逼,倒带速度快两倍,线控操作更方便……那就好比在竞争者们已经开始使用热兵器的时候,你还在把弓箭打磨得更快,只因为弓箭相对于刀枪来说更加”先进“。
这种骄傲带来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索尼一向认为自己引领潮流,而从不考虑”跟随“潮流。最近的例子就是电视:全世界的电视厂家都在搞智能电视,而已经连屏幕生产线都卖掉,在硬件上已经很难有议价能力的索尼去干了什么呢?他们造了个21万元的4K电视。对索尼的这群老爷子们来说,把电视当做电脑用是他们无法理解和不能接受的:“电视就是应该放在客厅里的,电视最终的作用还是视觉上的,所以大家一定会重视画质。”
于是,在今年年初,索尼电视站到了被独立子公司化(这个举动基本表示索尼已经清算了电族闷视业务的价值,独立子公司化之后卖起来比较容易)之后,他们搞了一次盛大的发布会,展示了上述的21万的电视。这一系列的4K电视几乎都不能算智能电视,除了内装了QQ之外,还装了个网络网盘的客户端,而这个客户端居然还只能放静态图像,不能放视频……
考虑到4K内容的推广至少需要好几年时间,我个人认为索尼是看不到了……
固步自封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僵化的内部结构。日本企业在体制上大多存在一明一暗两个问题:明面问题是终身制,老人位高权重,新人往往遭到压制;暗的问题,就是非日本人极难成为真正的老大。当年索尼搞出了特丽珑,在电视领域见谁踩谁,特丽珑的团队自然成了功勋集体。等到全嫌穗李行业都在搞平板,索尼的决策却是继续抱着特丽珑这把弓箭细细打磨,于是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平井一夫的前任斯金格虽然很有想法,最后还是惨淡收场,而平井一夫作为一个拥有西方背景的日本人,被认为是解决索尼美方、日方冲突的最好选择(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平井一夫能说很流利的英文,同时他也能够说日本口味的英文,比如把computer说成”肛biu哒“)。
这种体制的僵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各个业务部门之间的互相不联系。平井一夫上台后创立了一个叫做”one sony“的理念,也就是各个业务部门在创新上必须紧密联系。他告诉我:”当时我把大家叫到办公室来,问他们,有谁是没有理解,或者不赞同one sony概念的么?如果有的话请离开。如果你留下来,但做不好的话,我一定一拳糊你脸上。“说着还作势糊了我一拳。
我当时觉得很惊讶:一家这样大的跨国企业居然要强调这个?后来我发现还真要——之前我提到MP3,其实索尼当年做MP3是很有优势的,但后来不做了。为什么呢?因为索尼的唱片部门非常不满意MP3,认为MP3带来了泛滥的盗版,会影响他们的收入。于是索尼把这片战场完全让给了IPOD,从此再难翻身。
另一个例子就是,索尼一向以影像技术为傲(事实也是,索尼的专业影像部门至今还是索尼赚钱最多的部门之一),但索尼以往的手机在照相功能上一直不强。原因也很简单,影像部门不愿意把技术和手机部门共享,因为照相手机的优异性能会影响中低端相机的销售……这个问题一直到最近的Z2才解决。
当然,一家企业的衰败有内因也有外因,索尼的衰败也有很多方面的内外因素,比如缺乏互联网思维,希望自己打造闭环(一家根子上说日语的企业想打造全球级别的影音、游戏闭环真的好吗),全球经济危机等等,但是骄傲应该还是这家企业最大的问题。
‘柒’ 徕卡拍立得为什么停产
徕卡拍立得产品市面上极少见,为什么停产具体原因不是很清楚答尺戚。
现在清陵说一下拍立得产品从兴盛困猜到衰落的原因:几十年前由美国公司发明的拍立得,满足了人们拍照后想立即看到照片的欲望,因为当时普遍使用的胶片摄影需要复杂的冲印洗像过程,往往需要等待几天时间,拍立得应运而生;后来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拍照后可以通过相机上的屏幕看到拍摄结果,因此人们对拍立得的需求也就逐渐减少。
‘捌’ 为什么我国在数码相机和单反相机领域没有自己叫的响的品牌呢
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第一、国产胶片相机老牌企业在90年代后期数码时代到来时,也曾生产过一些数码相机,但由于体制老化,历史负担较重,与外企相比,面临着技术转变和企业转型的双重压力,一时无法适应数码影像设备市场的快速竞争和发展。而民企则缺乏影像设备制造的基础。
第二、中国的数码相机设备厂家当时没有进行较好的分工协作、整合优势,而是各自为战,各搞一套,一盘散沙,最终被各个击破。
第三、数码相机是光、机、电三位一体的技术集合产品。而当时中国的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落后发达国家一大截,尤其体现在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上。以图像传感器为例,2000年当国外已发展到几百万像素阶段时,中国刚生产几十万像素的传感器,此后一直受制。
90年代后期歼槐开始,受数码相机冲击,一大批国产老牌胶片相机首先遭到市场淘汰,关停并转。硕果仅存的一些企业,如长城(北照总厂)靠专销德国柏卡数码相机得以维持。珠江、海鸥、凤凰、乐凯、西光、熊猫等此握品牌都曾投产数码相机,经过十年苦苦竞争,终因关健技氏扒友术落后,资金、实力不足,先后失败。海鸥、凤凰停产数码相机;珠江、乐凯、西光、熊猫停产各种相机,转产其它产品。此后,国产品牌数码相机基本进入台企代工阶段。
目前,国产相机有如下主要品牌:明基、爱国者、海尔、宝淇、德之杰。其中,明基、爱国者为国产一线品牌,在实体店有售,其余主要在网上销售。
‘玖’ 德国照相机为什么衰落 日本相机为什么一统天下
1.德国相机没有衰落,精良的光学和机械技术,德国还是有优衫碰液势的。
2.日本相机只能说比德国相机吵磨销量大,因为数码时代,日或物本的电子技术发达,自动化也高。
‘拾’ 听说宾得在过去很有名的,后来没落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
在二战后,日本经济非常不好,由于战争导致日本的重工业基本全部被摧毁。所以日本的经济发展只能放在轻工业,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光机电产品上。在那个年代相机就像如今的电子产品一样——附加值很高,但又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从国外引进生产线或者核心零件组装的话,凭借当时日本的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是可以快速占领市场的。这一点和今天的中国在电子产品制造上面何其的相似啊?!
事实上确实很相似,研究日本战后的民用光学产业的崛起,总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身影。
当时日本的一个非常有眼光的企业——旭日光学(ASAHI opt.),率先引进德国的技术并且设立了pentax(即宾得)生产当时相机里技术含量最高的单镜头相机,据说pentax这个名字正是五棱镜与反光板这两个单词组合而成的。而旭日光学和宾得也正是日本第一家生产出35mm底片单镜头相机(SLR)的本土企业(1951-1952),1957年生产了第一台带有五棱镜取景器的单反相机,奠定了如今单反的标准化模型。而同时期的佳能那时候还叫观音牌(KWANON)还只能做旁轴相机,而尼康此时还在专注镜片、望远镜等设备,尼康的单反要在1959年才诞生。
而宾得不仅仅是起点早,宾得在后来的历次发展中几乎都是占得先机,一次次把革命性的技术投入使用,将胶片摄影产品的里程碑一次次刷新。
1954年宾得发明了具有反光板瞬间复位技术的Asahiflex II,解决了单反相机实用化的最后一个难题,早在1936年德国Exakta已经发明第一台135俯视取景单反相机,1948年德国康泰时生产了第一台五棱镜取景的135单反Contax S,但是这些相机都不具备反光板自动复位,所以根本没有使用价值,总不能每拍一张以后取下镜头,扣下反光板,装上镜头再拍吧?所以可以说是宾得铺就了单反相机实用化的最后一块基石。
1960年的Pentax SP单反相机装备了TTL测光系统,可以提供曝光辅助参照,从此将半导体和自动化技术带入摄影这个光学领域,让更多的人更快速更便捷的拿起相机,拍下理想的照片。
1971年Pentax ES单反相机在TTL测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动曝光控制程序,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的自动曝光功能,这奠定了傻瓜式相机的第一步。
1981年Pentax ME-F单反相机是首个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量产相机。在它搭配一同推出的AF 35-70 2.8镜头时,相机能够和如今的相机一样自动对焦了,这个功能在今天也许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那之前所有的相机对焦完全需要摄影师凭借个人技巧手动控制!
这些创新在今天看来依然能让人们新潮澎湃。
是的我们可以忘掉晦涩难懂的阳光十六曝光法则(你要知道对于不少外国人背诵乘法口诀都是一件要命的事);
是的我们可以在拿到一台陌生的相机时,放心的调到P档然后去拍吧(胶片摄影的成败是不可能当时知道的,所以一个可靠的曝光控制是多麽的重要啊);
是的我们可以专心的在取景器里关注构图和要拍的人和事,忘掉对焦、景深什么的吧。
在上面这些成就面前,也许宾得创造的最长寿相机-镜头系统PK系统、世界上最优秀最适宜大规模使用的光学镀膜技术SMC技术、世界上最具工业集成度的Z-10单反相机,在整整20世纪后半叶记者手中最好的设备永远是印着Takumar(宾得M42口的高端镜头)和香槟色的PENTAX大炮……这些也许只是宾得信手创造的一些小小成就吧。
=============抒情完毕整理一下思绪,继续回答
至于宾得的没落,主要是80年代以后渐渐的失去敏锐的创新能力,在80年代宾得的销量非常好。Pentax M系列、K系列相机从70年代一直经久不衰,一直通过小幅度的改善保持良好的市场占有(所以会看到有大量的mx、me、me-super、mv、me-F存在)但是这种不思进取,渐渐带来了隐患。
自动对焦相机的错失先机,虽然宾得率先把me-F自动对焦单反推出,但是实际上me-F只是第一台TTL自动对焦的雏形,也就是奠定现在技术方案的第一个量产化商品。但是在me-F之前尼康、徕卡、柯尼卡、佳能推出过许许多多的其他实验性产品,虽然大部分没有成功的作为产品销售,甚至经过测试发现根本是行不通的技术方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不断的刷存在感,在各大器材展增加曝光率,所以即使宾得带来了最成熟的解决方案,最后在消费者眼中宾得却是技术上最不思进取的印象。而短短3年间奥林巴斯、尼康、佳能也纷纷推出类似的产品,把宾得的风头盖过。
日本其他小厂的围剿,当时日本在相机领域可以说也是一个山寨大国,据说日本当时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家各个牌子相机和镜头,其中鱼龙混杂,但是他们都喜欢追随(抄袭)宾得,因为既然要抄肯定抄最有名的啊。而且宾得PK口由于兼容性非常好,已经宽松的授权环境,大量廉价的PK系统镜头、相机出现,所以直到如见PK口仍能找到大量只卖一两百元的野鸡品牌镜头产品。但是这大大的扰乱了宾得的市场,持有宾得高端相机的用户,升级镜头可能选择的不是宾得的高级镜头,持有宾得高端镜头的用户,更换相机时候也不必只考虑宾得的机身。想象一下这是多么混乱的场景,更不要说山寨小厂质量控制不好带来的口碑问题了。
数码时代的布局决策性失误。如果上面这些对于尚处于一流品牌的宾得只能造成镇痛的话,数码时代宾得的几次大错误,则直接造成宾得从一流沦落为如今的二流三流。进入数码时代宾得一直抱着谨慎的态度,根本没有以往的创新精神,导致自己在公众的视野中越趋边缘化。
4.1尤其是2001年2月已经研制完成度非常高的全副单反相机K-1因为第三方的CCD存在缺陷直接下马,导致直到14年后的今天宾得仍然没有全片幅单反,这不得不说是所有单反厂家中最大的笑话,和所有宾得用户的痛。
4.2而且在K-1失败后,直到2003年宾得才推出真正销售的第一台数码单反*ist D,请不要吐槽这个让营销人员头疼不已的产品型号了,反正大家都记不住.........
4.3如果说宾得从此老老实实的跟着佳能尼康的步伐更新产品线,不断推陈出新也许还不会现在这样,但是宾得就是比你能想到的还任性!!宾得好不容易拿出K10D,以曾经辉煌无限的K字母(曾经的K1000相机、PK镜头)规范自己的产品,但是消费者看到的确实不按常理出牌的任性产品——画质出众、兼容所有老镜头、带有传感器防抖、小巧还有防抖的APS-C相机,但是却有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门,对焦还总是不够快,声音像电钻一样,所以就算有点如此突出,真的想去买的人一样会忌惮同样突出的缺点。
4.4而技术之外的一件事却让宾得更加雪上加霜,宾得被日本光学大厂HOYA财团收购。这可以说是险些让宾得灭顶的一次交易。影响之深远,足以让日本其他所有厂商做梦都能笑醒。2002年时宾得实际就已经被旭日光学抛弃,独立成宾得株式会社,到了2006年底则宾得与hoya开始达成合作。了解hoya的话就会知道hoya主要业务实际上是光学镜片和医疗影像业务,hoya的产品很少实际面对最终消费者的,因此从一开始hoya就不知道怎么经营宾得,而且hoya也根本不重视宾得相机事业,“而宾得内部对合并事宜也存在激烈的争论,加之合并的股权分配对宾得的一些股东不利,终于导致宾得的管理层撇开董事会单方面宣布中止与HOYO的合作。于是2007年4月,HOYO公司在宾得主要股东的支持下发动对宾得股票的强制收购,宾得最终被并入HOYO,成为其下属的一个事业部,宾得股票从东京证券市场上退市。原宾得管理层则以集体辞职的方式发泄不满。最终,创业近百年的宾得公司作为一家独立企业不复存在。”(这部分来自网络)。但是实际上影响范围更大的是hoya集团旗下同时还有一个生产镜头的图丽存在,结果hoya就带着图丽把宾得坑了一回!
4.4.1首先hoya要求宾得减少与其他副厂镜头的合作关系,妄图增加宾得自身原厂镜头的销量
4.4.2奸商hoya要求宾得单方面提高镜头的销售价格,08年后基本是无节操的涨价
4.4.3要求图丽为宾得代工生产一些镜头,而实际却导致了图丽不再生产宾得口的副厂廉价镜头(因为生产了都标pentax卖高价了),另一方面图丽却获得了宾得大量光学专利授权。所以尼康和佳能的用户突然看到了图丽生产的AT-X 11-16 2好好用啊,AT-X 16-28赶超原厂啊,我想宾得这个时候一定是崩溃的......所谓吃里扒外也就这样了。
4.5还有脑残的宾得给三星贴牌生产相机镜头,同样的K100d生产出来打上三星的logo,对于相机厂商没有第二家舍得这么干的吧?而且镜头也这么干,这是什么精神?
宾得旗舰机和镜头几次大的质量门问题,导致忠实用户流失。实际上宾得每款机器都多少有些质量问题,比如K10D的反光板倾斜、K-7、K-5的CMOS污染、Kx和Kr的反光板乱跳、K30和K50的光圈门、高端镜头的超声波马达质量门等等。
宾得市场营销存在严重的问题。可以说宾得在市场上的低调,简直是作大死的行为。即使在日本本土宾得很少做广告和各种营销,相比之下佳能和徕卡可以算是相机行业营销的典范了。如果用过宾得相机的人,一定会发现宾得相机有很多功能设计是相当用心的与人性化的,但是问题是宾得从来没觉得这是值得宣传的事情,比如宾得M档的绿键实时测光让宾得的相机支持所有能接的上的镜头,可以说宾得从来没有放弃PK口,如果你70年代买了一只宾得的卡口镜头,今天再去买一台宾得相机,接上直接用,这一点佳能20年前就放弃了,尼康也已经放弃了早期的接口(甚至一些低级相机都不支持没有马达的镜头),再比如宾得的SMC镀膜拥有99.7%的透光率,比蔡司T*高了将近2%,但是宾得却总让人觉得世界三大镀膜里宾得是最后一位,好吧实际上好多人觉得世界三大镀膜应该是佳能、尼康的多晶纳米和蔡司的T*.........还是这个宾得看家的SMC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已经经历了7次改进,但是你见过宾得标自己是SMC第几代么?结果就是用户说:呵呵,你这SMC都是40年前的技术了,今天还牛个屁啊?还有很多,比如宾得的入门机都可以进行跑焦微调,宾得相机都有镜头最佳MTF预设,宾得全部都是传感器防抖,宾得中高级机器都是防水防尘,宾得相机能用五号电池驱动.........这些也许只有用过宾得的人才会知道,但是真的足以让人觉得亚撒西了。
================后记
不得不承认,宾得在理光的这几年,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定位,K-3和新的K-3II让我觉得宾得还有希望,今年宾得宣布年底推出全幅相机也算是给死忠用户一个交代了。
至于很多人都关注的645系列,作为穷烧用户没接触过,就不评价了,但是645于宾得的意义,我觉得是宾得在相机界保持话语权的一个“绝对领域”,至少在中画幅数码领域宾得是在代替整个日本与丹麦的飞思、瑞典的哈苏、德国的徕卡站在一起。
==================后后记
作为一个宾得的死忠用户,看着历尽沧桑的胶片机Pentax me和数码Kr一起替我战斗,陪我翻山越岭,今年想换相机的时候,永远还是考虑宾得,这就是老朋友间的那份信任。
请原谅我上午刚才电影院出来看完《哆啦A梦:伴我同行》心情还没平复,在我的生活里宾得就是我的哆啦A梦,在我需要用到的时候,从没掉链子。而且重要的是陪着我度过那一段“不但少根脑筋 而且又迟钝 还讨厌念书 没自信又懒惰 既没用运动也完全不行 又是胆小鬼 又很粗心 非常不可靠 还很害怕麻烦也没志气 又会忘拿东西还是滥好人 容易得意忘形 还是个撒娇鬼”的时光。
(c)完全手打不求采纳,但转载请署名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