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荷花拍摄技巧有什么呢
一、非常规天气的选择
早上、下午、雨后、阴天、雨天都是拍摄荷花不错的时机,我个人喜欢雨后去拍荷花,因为雨后的荷花看起来更艳。像阴天、早上、下午光线很柔和,此时拍出来的荷花照也很好看。而光线太强的时候不建议去拍,因为在强烈的光线下荷花看起来没“生气”。
四、构图均衡,避开杂乱无章的背景
当荷花盛开时,荷叶与花朵、篷与杆之间会相互穿插、拥挤密集。大家在构图时需要注意,尽量避开杂乱无章的背景。
想要拍出背景干净、主体突出的荷花照有两个常见的办法:一是在构图时选择干净、简洁的背景;二是使用大光圈或者长焦压缩空间,从而虚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㈡ 索尼微单相机∝6000如何录像
1 对焦模式 进入后能选择设置:
(1)AFS---单次对焦 (半按快门,拍摄目标合焦后,按键保持不放对焦,只要不松手,能锁定焦点不变,然后移动相机构图,继续下按拍摄,快门键释放后重新对焦)适合拍静物,风景。
(2)AFA ---单次自动对焦 (半按快门,拍摄目标合焦后,按键保持不放,移动相机会重新查找目标焦点,继续下按拍摄,快门键释放后重新对焦)适合拍动物,移动对象,特别是好动的小孩。
(3)AFC ---连续自动对焦,(不用半按快门,也会连续的咬住目标对焦)适合适合拍动物,移动对象,特别是好动的小孩。
(4)DMF--- 自动帮助对焦 (半按快门,拍摄目标合焦后,转动对焦环,屏幕会100%放大目标局部,让你查看是否清晰,按键保持不放对焦,只要不松手,能锁定焦点不变,然后移动相机构图,继续下按拍摄,快门键释放后重新对焦。)适合拍静物,风景。
(5)MF--- 手动对焦, 配合峰值,放大对焦键使用适合转接第3方镜头
2 对焦区域,进入后能选择设置:
( 1)广域 ---没有指定拍摄目标焦点位置,全屏179个焦点由相机判断。这个是A6000最牛逼的功能,据说升级后的A6300,焦点增加了一倍,你用锁定人脸,锁定目标的时候,就得选择广域啦,不管你的拍摄目标在屏幕的什么位置,都能咬住,抓拍好动的小孩,运动员,快速移动的物体,迎面开来的车子,打鸟等,都是小菜一碟了。其他单反相机只有中间一部分焦点啊,哈哈。
(2)区域---选择屏幕1/4区作为拍摄目标焦点位置,转盘方向键移动焦点位置,适合跟拍动物。
(3)中间对焦---适合拍不动的风景,静物。
(4)自由焦点 ----你可以把对焦框用方向键移动到屏幕任何位置,适合不移动相机构图的抓拍,进入还可以设置对焦框的大小(大中小3档)
3 测光模式
(1)多重测光---用于P,S,A 档自动曝光方式,相机据整个画面的明暗,来计算你的快门与光圈数字,自动曝光,适合拍风景。
(2)中心测光---用于P,S,A 档自动曝光方式,相机据屏幕中间部分画面的明暗,来计算你的快门与光圈数字,自动曝光,适合拍风景与人物。
(3)点测光--- 用于P,S,A 档自动曝光方式,相机据屏幕中间对焦点画面的明暗,来计算你的快门与光圈数字,自动曝光,适合拍环境光比大的人物。
4、面板快捷键:
(1)C1-放大对焦|,经常转接使用手动镜头对焦常用 .
(2)C2--手动,自动对焦切换.
(3)转盘左键WB白平衡调整。
(4)转盘左下键锁定AF(经常抓拍跟拍)
(5)AEL键(设置为AEL切换)
㈢ 你觉得全幅单反用什么镜头拍荷花最出彩
70-200,70-200,70-200…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拍荷花,当然是去荷花池,拍大场景,可以,但是出彩很难,因为荷花池不是自家的,环境难免有些杂乱,大场景拍出震撼的感觉,有挑战。拍特写,24-70力不从心,除非荷花长在池子旁边,要不然稍远一点的荷花,你就是整个身体够进荷花池,也拍不到(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微距虽好,但偌大一个池子,上哪架三脚架呢。70-200无疑是最佳选择。
2.用长焦拍荷花,基本可以指哪打哪了,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屏蔽掉杂乱的背景,突出主题,况且长焦的虚化效果简直棒棒哒,这正是要突出荷花最好的拍摄方法。
3.虽然我知道,但是我的荷花是用24-70拍的,因为没有钱买70-200,拍摄过程之艰辛,差点就掉进荷花池了,所以有钱还是用70-200吧。
单反用什么镜头拍荷花最出彩?
最近的日子,荷塘蛙鸣虫唱、彩蝶纷飞;荷花竞放、姹紫姻红;荷叶飘香、游人“断魂”······这才是荷花 拍摄 的“春天”。
广义的 荷花 拍摄,包括荷塘景区的大场景,游人聚集的火爆场景,日出日落时的荷塘天象;包括荷花节的精彩安排、专题活动;包括赏荷人的百态千姿、荷花与人的对话交流;包括荷花本身的千般妩媚;包括亲昵和谐的荷花“兄弟姐妹”;包括戏花的彩蝶蜻蜓、飞鸟虫鱼;也包括由此衍生拓展的荷塘文化;等等,简直是“拍”无穷尽。
狭义的荷花拍摄,一般就是描写拍摄荷花本身为主、人物留影为辅;更多人更为关心的就是拍摄“ 本义 ”的荷花。
为此目标, 使用中长焦镜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比如70—200/2.8以及焦段在300以内左右的长焦镜头。
第一、荷花的拍摄不会是触手可得 。“路边的荷花不要采”,路边的荷花也不好拍。即便是荷花靠你手,由于多种原因,这样荷花一般也不是你心仪的花朵、花型或颜色,你所钟意的,往往又是和你存在一定距离的那种;荷塘一般很宽很大,你不也可能深入到荷塘深处;即便你是乘着小船小艇,也只是和走在栈道的情形类似。
这些情况就决定了,你的拍摄必须具备较长焦段的镜头,否则就是“ 镜短莫及 ”。
镜头焦距处在中长焦端,拍摄成画面畸变很小,描写的荷花亲切自然。
第二、荷花的拍摄需要较小的景深 。这一点,所有人都知道,小景深的效果只能大光圈+中焦段来作保证,中长焦镜头就能胜此重任。
第三、荷花的拍摄需要小鸟等配合 。小鸟、蝴蝶、蜻蜓等等,不可能听从你的呼唤和指挥,让它飞它就飞,让它停它就停,一般都在较远的距离和地方与荷花嬉戏,我们只能在较远处静静等待和守候。
第四、中长焦镜头拍摄荷塘人像也是不错的选择。
D850 + 70-300画质可以接受不?
华为手机M20拍的,随手拈来,没有后期!
尽量长焦吧,因为荷花一般离岸边远,近的话就无所谓了
感觉这个问题太大了,只要有想法,不管哪个焦段的镜头都能拍出出彩的照片。大面积的荷塘用广角,近景用微距,都没问题。不过受拍摄距离和周围人群的影响,最多见的肯定还是中长焦镜头。而且拍荷花,尤其是特写,肯定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虚化,这个时候大光圈的镜头肯定更实用,尤其是专业镜头,最大光圈完全可用,而且基本接近最佳光圈画质,肯定就是更适合的选择了。常用的各家70—200,应该是选择的人最多的拍花镜头了吧,当然如果有条件,选择更长焦距的定焦效果会更好,不过这个选择对经济能力和体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了。其实选好合适的距离,中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光圈够大,同时比较轻便。不好的地方是定焦用多了可能会感觉视角比较单一,但也能逼着自己多找适合的视角,找到镜头的极限。附图是用135定焦拍的,欢迎指导,交流。
要想拍到出彩的荷花,重要的不在于用什么镜头,因为可用的镜头实在有点多,不太好一一列举。但有一个头非常重要,它是拍好荷花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相机后面那个头,它是唯一决定荷花是否能拍得出彩的头。所以有心研究相机前面的头不如做好相机后面的头。
松下G9.镜头50-200
70-200没必要必须2.8的光圈,4也完全没问题,我就是用4拍的
新手,用索尼a6000拍的,老百微。
㈣ 老镜头拍北京:德国Pentacon 200/4+索尼微单实拍圆明园的秋荷
手里这枚德国的Pentacon 200/4镜头已经闲置了不短的时间,没办法200毫米的焦距日常根本用不到。思来想去,还是再次去拍拍荷花吧。之前看到过友圈有之前的同事拍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荷花,很漂亮,因此将这次实拍荷花的地点选择在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按照现在的节气,已经是立秋了,所以就带着这只老潘的200/4去拍拍秋荷吧。
这只Pentacon 200/4镜头上的产地是Made in G. D. R,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英文缩写(全称为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东德。在东德生产的相机和镜头上,除了GDR之外,有时候还会看到DDR,DDR是德文民主德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的缩写。
这只Pentacon 200/4镜头为五组五片结构,最近对焦距离为2.5米,这也就是我说的平常基本用不到的原因了。该镜头上并没有MC(多层镀膜Multi Coating)的标示,应该不是多层镀膜的。因为我手里另外一只老潘家的200/4镜头上非常明显地标了MC,而且镀膜的颜色也的确比实拍的这枚要好看一些。
这只非多层镀膜的这只Pentacon 200/4镜头的光圈叶片居然有15片之多。理论上将焦外成像应该不错。可惜我今天实拍的时候用的都是最大光圈。
这只Pentacon 200/4镜头自带可拆卸的遮光罩,而且后口也采用了可更换的设计。我手里这只目前配装的是M42接口,我还见过Exakat接口的。因为是M42接口,所以需要M42转Nex的转接环用于Sony微单。
相机还是那台Sony A7微单,相机模式使用A档,也就是光圈优先模式。因为今天北京一直预报有分散性降雨,圆明园遗址公园所在的海淀区一直很阴沉卖旁和,直到11点多之后才相对明亮起来,但整体的空气透明度不高。所以即便启颂一中盯直使用最大光圈F4拍摄,但早晨的ISO不得不设置在1000,以确保快门速度不至于1/200秒。所有图片除了加了水印和缩小了大小之外,未进行其它处理。
我的想法是我只进行实拍,但不会给出我对某个镜头的评价。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带有个人主观性在内的,容易对他人产生可能的误导。所以,具体的评判,各位还是自己根据图片自己做出吧。当然也有可能各位觉得我拍的照片实在是太烂了,我只能说声抱歉,那是因为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不是某个镜头的问题。
作者: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