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放松性的财政政策下相机抉择法如何操作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其原则是:当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
Ⅱ 什么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宏观经济指标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后,斟酌使用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组合包括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改变转移支付方案和改变税率等。
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2)如何相机抉择扩展阅读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为目的。汲水政策有以下特点:
1、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
2、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
3、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
补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
Ⅲ 转移性支出是如何通过相机抉择法如何运行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转移性支出是一种财政手段,
相机抉择财政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
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Ⅳ 如何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相机抉择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经济问题是失业与通货膨胀,这两个问题威胁着经济稳定甚至社会稳定。所以,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就放在如何对付这两个问题上。按照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要彻底消除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把这两者控制在不妨碍社会稳定的范围内,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可接受程度”之内。在这个过程中,菲利普斯曲线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宏观调节的方向和程度。如下图所示。图19-5中,假设政府认为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超过4%社会就无法接受,那么4%的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就成为一定时期内社会可接受的最大极限,被称为“临界点”。如图19-5中有斜线的区域就是临界点以内的区域,如果社会的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处于这个区域内,则政府就不必采取干预措施。
Ⅳ 根据我国国情,你认为我国在制定与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该如何处理相机抉择和规则的关系
中国在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们之间的角色。
拓展资料:
一、“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行为或其他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根本性转变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强烈。这是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行为或其他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根本性转变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依然强烈。这是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
二、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即is-LM模型。该模型揭示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确定,指出了模型中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变化对均衡利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该模型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工具。
在LM曲线的不同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很大差异。LM曲线可以有三种形式:水平、增量和垂直。因此,LM曲线可分为凯恩斯区(萧条区)、中间区和经典区。
在凯恩斯地区,is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大,而LM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小,因此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在经典区域,is的变化只影响利率,而不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而LM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因此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在中部地区,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影响着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均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
Ⅵ 金融里的相机抉择怎么解释呢
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相机抉择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机动的决定和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
Ⅶ 一国政府应如何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的使用这两种宏观经济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整策要求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变化情况,采用不同的财政整策,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政策基本上都遵循了相机抉择的反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并且收到了显着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调控差。
一、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概论
财政政策相机抉择,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一般来说,需要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变化情况,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紧缩货币缺口,是政府利用本身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相机抉择的主要内容是: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反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反通货膨胀;在总供求基本平衡时,实行中性财政政策,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根据财政政策早期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从字面上看,这种政策就如同水泵里缺水不能吸进地下水,需要诸如少许引水,以恢复抽出地下水的功能。按照汉森的财政理论,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其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是以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发恢复能力为前提的治理萧条政策;其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作为启动民间投资活跃的手段;其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其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补偿政策相对于汲水政策具有以下特点:其,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渡繁荣;其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其三,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而汲水政策是不能超额的;其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经济波动,而每次经济波动,政府都实施了相机财政政策,交替使用“松”或“紧”的手段来作用于经济周期,这些财政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稳定效果。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实际国情、相机抉择原则自身特性、及运用相机抉择原则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还有待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实际效应呈现不同程度偏离预期路径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二、相机抉择产生调控效应偏差的原因
(一)要素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调控手段难以有效运用
一是由于各种要素市场尚未真正建立和完善,尤其是资本、土地等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和管制,要素价格非市场化导致市场信息的不准确或扭曲;二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尚未根本消除,为追求行业部门和地区发展而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市场分割加剧,价格杠杆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三是部分要素市场还处在初期阶段,运转尚不规范,对宏观调控反应迟缓。
(二)市场主体地位尚不清晰,调控对象难以理性反应
一是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产权制度和退出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其中,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显现不够,作为宏观凋控的主要调控对象,企业的反应并非完全按理性预期“出牌”,例如,由于赖账机制的存在和许多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企业借贷需求对利率的弹性过低,导致利率政策失效。二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城镇居民作为市场主体显现也不够,由于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就业制度、县乡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真正打破、农民也还没有真正成为平等的市场竞争主体、作为宏观调控的另一调控对象,公众也难以形成稳定的理性预期,例如,利率调低并未影响个人储蓄持续高速增长,政府赤字消费的示范并未有效引导和刺激公众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实际国情的影响
运用相机抉择原则以实现预期凋控目标应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运用与改善市场化调控方式的前提是要符合中国特有的国情。目前,我国部分经济现象与一般经济理论相不一致,例如,在人均需求较低时,宏观经济就出现了产品过剩危机,当生产性投资日益高涨,却未能带动消费需求增长,储蓄持续高速增长。但在中国却出现银行惜贷现象,这一方面缘于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初步阶段;另一方面与我国实际国情相关联。我国长期存在区域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水平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政府投入中西部的资金又通过市场渠道流回。资金运用效率较高的东部地区,导致东西部之间经济增长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导致城乡之间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差异。一方面是城市投资生产的消费品难以向购买力较弱的农村市场扩展;另一方面农村储蓄又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镇,扩大城镇投资和总供给能力。因此,消费总量扩张和结构升级受到制约,导致我国在低水平收入条件下的消费产品过剩,显然,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投资手段来平抑区域与城乡差异的有效性受到制约。
(四)相机抉择自身特性的影响
相机抉择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一般描述为政府为追求给定的最终政策目标,可以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取舍,最优地制定与经济运行态势相适应的调控政策与措施,并加以实施其自身特性决定了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实际效应偏差的可能性。
一是滞后性。由于相机抉择是见机行事,缺乏预警机制无疑决定了调控时机把握、调控方向确定、调控目标选择等环节在时间r的滞后性。相机抉择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经济波动到何程度需要调控,何时调控,如何选择调控方案和调控目标等都取决定于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判断,但是当经济运行形态比较清晰时往往调控时机已错过确定方向、选择目标、出台政策。采取措施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调控效应的实际发挥也具有时滞性,因此,相机抉择的事后调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容易导致调控效应偏差。另一种情况是当经济运行形态还不太清晰时就抢抓时机,无疑会导致调控方向与目标的不确定性。
二是振动性。由于相机抉择具有滞后性,一般是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情况比较严重时再调控,政策力度容易过大过猛,再加上调控政策的实际效应发挥也具有滞后性,容易导致调控过度,经济波动振幅过大,从而会对下一轮经济波动起负面影响。如此周而复始,不仅容易出现调控效应偏差,而且容易出现经济大起大落。以往几次宏观调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三是随机性。由于相机抉择是灵活取舍,具有随机性,能在公众中形成确定的预期,容易导致公众的观望和等待。进一步强化调控效应的实际发挥的时滞性。一旦公众停止观望,政策效应容易在短时间集中释放,经济会产生大起大落,因而可能导致政策效果不显着,“持币待购”和“群体抢购”现象在我国并不少见。
显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制度背景下,在我国特有的国情条件下,由于相机抉择固有的自身特性提高,相机抉择运用的科学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开始建立至今不过二十多年,宏观调控与经济预警体系还有待健全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和措施手段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还有待提高,地方政府、企业与公众的预期与反应也呈现较为复杂的局面等等。相机抉择在运用中产生偏差也是一种必然,实际上,要解决相机决择财政政策的科学合理运用问题,关键在于控制和压缩政府支出规模。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尚未真正建成,政府收支不受社会公众、不受市场和资本的约束、规范和监督。这也就需要加速深化财政公共化改革,建立真正的政府预算制度,使得政府的财政政策建立在健全的体制之上。
Ⅷ 西方经济学论述题: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请举列说明如何做到相机抉择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