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徕卡相机与哈苏相机哪个好
这二种品牌虽然都是相机,但定位不一样,产品也是不一样的;
徕卡,主要是全画幅的旁轴相机,小巧便携式,贵族产品。
哈苏,主要是中画幅的单反相机,专业,主要是商业、广告用途。
只能说:
旁轴相机,是徕卡最强的。
中画幅相机,则是哈苏的天下了。
② 罗伯特·卡帕的作品评价
很少人讨论卡帕的作品,不用讨论,光看就够。当代文学家、诗人、摄影 。 海明威(E.Heminyway):“卡帕,他是一位好友,一位伟大及非常勇敢的摄影家,对所有的人 来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而碰到了‘万一’都是霉运,而对卡帕更是倒霉,他是活生生的,想着他死了的这天,又长又难过。” 史坦贝克(J.Steinbeck) “对摄影我全然不懂,关于我必须谈的卡帕,纯粹是从一个门外汉的观点,专家们得容忍我了。 对我来说,卡帕的确是摒除一切疑虑地证明了相机不必是个冷冰 冰的机器,像笔一样,用它的人有多好,它就有多好,它可以成为头脑和灵魂的展现。 卡帕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并且当他找到之后知道如何处理。举例来说:战争无法被拍摄是因为它大致来讲是种‘激情’,可是他的确在 战争当中拍到了“激情”,他能在一个孩童的脸孔上显示整个民族的优点。 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张伟大心灵及不胜悲焾的照片,无人能取代他的位置,我们幸运地拥有他照片里人类的品质。” 阿拉贡(L. Aragon) “这位年轻人,充满了勇气和消耗不尽的精力,哪儿有战争,哪儿就有他。他奔驰于乱世各地,就好像觉得有份使命感,要永远用他的相机去捕捉生与死的一线之隔。 在我们这个分裂血腥的年代里,人类成为不外事件的牺牲品,他是这类故事的一个现身说法。 欧文·肖(I·Shaw) “他活着像最好的士兵一样,遵守最严厉的军法,他总是驶向枪声。 在罗伯·卡帕的时光里,枪声总是风景里永远的特征。” 史秦钦(E·SteiChen) “罗伯·卡帕了解并憎恨战争,在他生动、真实的照片中,如同哥雅(Gova)的名画《战争的灾难》一样,宣泄出人类诚挚而强烈的真情,他纪录了战争的恐怖和荒诞的愚蠢。”
③ 卡帕是谁
罗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1913年生于布达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笔名. 他17岁时就立志要当摄影家.在柏林大学求学后,先在柏林一家通讯社做暗房工作,后到巴黎当记者.由于他的摄影作品受到一家摄影杂志社的重视,他便被委派到战地进行采访.
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这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战士》、《战场的殉难者》、《阵亡的一瞬间》等标题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为卡帕的传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采访的还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摄影家葛尔德o达娜.他们共同奋不顾身地出没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达娜不幸死于坦克履带下.悲伤的卡帕,从此永远凝视关注着战场.他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卡帕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与《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一同约定赴延安采访,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国民党的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摄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的新闻照片,公诸于世,后又去英国、北非、意大利进行摄影采访.1944年,他随联合国部队开辟第二战场,参加了在法国北部诺曼第的登陆战,拍摄了极为精彩的报道照片.
1946年,卡帕与波兰籍的西摩和法国籍的布勒松在纽约相聚.他们组成了"梅根"摄影通讯社,在巴黎和纽约设办事机构.后来陆续加入一些其它着名摄影家,如美国的罗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后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大事,都有他们的摄影记者在场.他们以忘我的热情,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拍摄,为新闻摄影的形式和内容树立了新的典范.
1954年,卡帕不顾亲友的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的最后一幅作品题名),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四十一岁.
1954年6月25日,美国各晚报都登出卡帕的死讯.第二天《每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关于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电台和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报道,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勇敢的战地摄影家.为了纪念他,世界上曾举办十三次卡帕个人作品展览,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摄影书刊都介绍过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国,英国, 法国出版过专集.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o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者.1966年,美国成立了"关心人的摄影基金会",以纪念卡帕及其它梅根社牺牲了的摄影家们.
④ 最经典,最好用,最实用的佳能单反相机是哪款
1. 徕卡M3
徕卡M3
素以浪漫着称的法国人曾经拍摄了一个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搀扶着走在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他嗅了嗅说:“夏奈尔”;路经一辆豪华轿车,车门一响,他随口说:“奔驰!”路边一位摄影者按下了快门,快门清脆而柔滑地一响,他不假思索地说:“徕卡!”
徕卡?对,就是徕卡,相机中的劳斯莱斯!一个曾经与奔驰、万宝龙并称为德国工艺三大代表的品牌,一个代表男性沉稳、历练、勇气以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诸多品行的品牌。徕卡拥有令人艳羡的贵族般传统:目前最流行的135相机最初就出自徕卡的门下,这大大改变了摄影的生态环境,摄影记者们终于扔下了笨重的大画幅相机,拿起徕卡奔赴火线。
上世纪30年代之后,国际环境日趋恶化,先后爆发了中国“九一八事变”以及西班牙内战,这成就了以罗伯特·卡帕为代表的战地摄影记者以及以坚固耐用、成像质量优异、便于维护的徕卡相机。当时很多美国部队随军摄影师都配发了徕卡相机,着名的巴顿将军就是徕卡用户中的一员。根据美军规定,遇到紧急情况(如即将被俘)时必须破坏随身的装备,相机也在其列,一般情况下美军士兵往往用锤子或枪柄砸毁相机,不过这对徕卡相机来说却并不实用,使用徕卡的随军记者往往需要将手榴弹绑在相机上才能炸毁徕卡相机。
M3就是在这样的传统中诞生于1954年——当时欧洲刚刚走出了战争后的萧条。徕卡将积累的全部技术储备都用在了这台相机之上,相机采用了坚固的黄铜制作机身,各项技术指标都首屈一指,他不仅确立了徕卡M系列相机的地位,也奠定了战后测距式相机(俗称旁轴相机)时代的基本格局,从1954年投产到1966年停产期间,累计产量超过20万台。
徕卡M3推出以来,不仅在摄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艺界等各个圈子里,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些用户对黑色相机边缘磨出的黄铜色情有独衷,而另外一些用户则对徕卡M3特有的快门声无法释怀,摄影界的摄影大师们更是将徕卡M3视为掌上明珠。至于说到M3的用户则令人咋舌。
除了创造“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着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也赫然在列。德国联邦政府一度曾经将徕卡列为赠送给国际友人的外交礼品,这在其它摄影器材品牌历史上恐怕也是没有的。
2. 哈苏503CW
哈苏503CW
1939年4月,欧洲战事正酣,一架德国轰炸机坠毁于瑞典,军方在清理飞机残骸时发现了一台摔变形的侦察相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拍相机,瑞典国防部长立即将着有《候鸟的旅程》的鸟类学者、摄影家维克多·哈苏先生,问他能否为瑞典皇家空军仿造一部,哈苏先生语惊四座:“不能!但我能造一部比他更好的相机!”于是,第一台哈苏相机HK7诞生了。
哈苏的中画幅相机采用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以机身为基础,可以根据需要搭配不同的镜头、后背、取景器等等,亦可使用卡尔·蔡司、施奈德、罗顿斯克等一流镜头生产厂商提供的不同镜头,这一技术理念在当时堪称前卫。不过,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哈苏的相机销售总是不温不火,真正让哈苏一夜成名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全力以赴发展阿波罗登月工程的美国航空航天总署(NASA),当尼尔·阿姆斯特朗用哈苏500EL相机为奥尔德林拍摄的登月照片传遍世界时,哈苏这个品牌就成为一个钉在太空中的永恒的名字了。
哈苏最后一代V系统相机中广为公众所熟悉的就是503CW了。他继承了500系列诸多传统,亦继承了哈苏几乎全部的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坚守6×6厘米画幅,因其超高性价比而获得了圈里人、圈外人的青睐。不过随着哈苏公司易主、换帅,哈苏的重心转移到采用6×4.5厘米画幅的H系列上,2006年初传来哈苏推出最后一批捆绑了数码后背的限量版套机503CWD的消息,一个传奇般的时代结束了,从此哈苏的名下只有日本富士为之代工的哈苏H系列相机了!
3. 禄来2.8FX双反相机
⑤ kappacamera是什么
这个是相机工具的意思。可以调整试图的角度,三维模型的不同面。还有阴影的投影方向等等。
⑥ 徕卡和哈苏哪个更好
呵呵!这俩可不能这么比呀!都是极品中的极品!哈苏擅长120画幅单、双反,而LEICA是最棒的135旁轴。两种照相机无论是镜头的解像力、机械的可靠性都是无人能及的!
LEICA的旁轴照相机的特点,在于它轻微的快门音、高质量的镜头(据说一片要一年时间生产)、坚固的机体以及可靠的机械构造。关于LEICA坚固的传说非常之多,着名的战地摄影师卡帕在越南触雷身亡时携带和使用的就是LEICA,事件后,相机内的胶卷仍被正常的洗印。
LZ可以到网上查查LEICA,有非常非常多的故事!
h ttp://www.leica.org.cn/
LEICA中文摄影杂志
⑦ 徕卡使用感受是什么呢
拥有徕卡旁轴M系列大概是每个摄影人心中的梦想,而有了 M 后不去扫街就是浪费,因为 Leica M 系列似乎就是为街拍、纪实而生的。
徕卡135相机的出现,改变了过去摄影师只能背着中大画幅相机去拍照的窘境,相机可以随身携带、走街串巷了,这真是一个创举。你经常听到的一些使用徕卡的摄影大师的名字,基本上都跟纪实(不管是街拍、还是新闻摄影)挂上钩:布列松、马克·吕布、卡帕、马克·科恩等等。
Leica M10,对于那些使用胶片机的人来说,“就像一位老朋友”;而对于那些第一次使用徕卡的人们,在拥有她之后,其实才刚刚开始一段崭新的摄影之路,可能会忘掉所谓的技术参数,全身投入在每一次指尖与机身摩挲的触感之中,看到她,嘴角就会微微一笑。此时,已不是摄影师,而成了摄影“痴”。
⑧ 苏联的“卡帕”在摄影领域有哪些成就
1965年,在一个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而举办的名为《什么是人》的摄影展览上,一位意大利评论家看到一幅题为《悲伤》的照片,对其作者大加赞赏:“好一位苏联的‘卡帕’!”。
从此,这幅照片的作者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DmitriBaltermants,1912~)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世界。
巴尔特曼茨生于华沙,两岁时随同家人移居莫斯科。1936年,他买了一台“费德”照相机开始自学摄影,他发表的第一幅作品《女飞行员肖像》,刊登在着名的《星火》杂志上。1939年,他到《消息报》开始了专职的摄影记者生涯。
1941年,前苏联卫国战争一开始,巴尔特曼茨就毅然走上了前线,直到1945年攻克柏林。他曾拍摄过莫斯科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采访过斯大林格勒战役,记录过前苏联南部领土的收复和波兰的解放……
巴尔特曼茨最着名的战地摄影作品是《进攻》和《悲伤》。
《进攻》摄于1941年,画面上,苏联红军战士正在跨越堑壕,向德国法西斯军队发起猛烈的攻击。巴尔特曼茨蹲在堑壕里进行拍摄,稍仰的角度和天空纯净的背景,突出了红军战士的形象。同时,慢速快门产生的动感效果,更强调了这种勇猛冲杀的气势。这幅着名的战地摄影作品发表后,由于前景中的士兵只拍了“半个人”而受到批评,认为它不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悲伤》是一组系列照片。照片揭露了德军撤离卡契市时的罪行:在阴云笼罩下的泥泞地上,散布着苏联平民横七竖八的尸体,许多人在寻找辨认死难的亲人。巴尔特曼茨的镜头,一直追踪着一位头披白围巾的老妇,当她从尸横遍野的荒野中,终于发现不愿见到的残酷事实的一瞬间,他按下了快门。这幅照片,记录了这位老妇失望时的巨大悲痛,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巴尔特曼茨在提到这组照片时说:悲哀是战争的全部含义。就像那场面中表现的一切——战争就是悲伤。
然而,他这组弥漫着悲壮情调的照片,并没有被当即传播开去。因为当时的苏联报刊,担心这些表现战争残酷场面的照片刊登出来后,会影响前线士兵和后方的信心。为此,这组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并强烈地表达出人类情感的照片,在巴尔特曼茨的资料袋里沉睡了整整23个年头,直到1965年才在《星火》杂志上首次发表。
罗伯特?卡帕的弟弟、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创办人科内尔?卡帕,曾经这样高度评价巴尔特曼茨:德米特里?巴尔特曼茨—一位令人钦佩的同行,一位苏维埃军队的战士摄影家-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最大的意愿,按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能够被称为“苏维埃摄影的卡帕”。
1987年,在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庆祝WPP30周年之际,巴尔特曼茨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生活开始了”
新闻摄影的真正兴起,不仅取决于摄影器材、印刷制版和传真技术的进步,还有赖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生活》杂志的问世,标志着新闻摄影开始走向繁荣。
⑨ 一战时期蔡司相机求鉴定和估价。
名称:Zeiss Ikon Nettar;
型号:515/2 C (大部分为Nettar 515/2系列的早期型号);
年代:1930-1935年 (不会是一战时期,因为Zeiss Ikon成立于1926年);
规格:120胶卷 (6x9);
镜头:Nettar Anastigmat f/6.5 10.5cm (1934年后也可能是f/6.3 105mm版);
价格:1935年售价为235法国法郎。目前普通品相的Nettar 515/2 C价格为200到600元人民币,成色很好(可能包含原装皮套)的1000元人民币左右。按图片中的状况估计,该相机价格应该不超过300元人民币。
⑩ 卡帕摄影的生平
“战士之死”,卡帕名作,捕捉了一位共和军战士刚刚中弹、倒下的瞬间。摄于西班牙内战战场,1936年。
1936年到1939年,卡帕前往西班牙,用相机纪录下了内战的残酷。1936年卡帕因为拍到一位共和军士兵于科尔多瓦 (西班牙)附近遭到子弹击中仰身倒地的那一刹那而为世人所知。同时也因为其接近性和突发性而引起真实性的长期争议。不少人质疑该照片的真实性,例如士兵阵亡时握枪的姿势,以及当初发表于 VU 杂志时,另一张应为同组照片却显现另外一位不同的士兵倒身于同一地点等等不合理之处。
墨西哥手提箱不过在1939 年逃离欧洲大陆时,罗伯特·卡帕把他的手提箱遗失了。手提箱载有的就是他在西班牙内战时间拍摄的3500张底片。多年来,人们都认为这些底片已经永远消失,“战士之死”的真相一直无法证实。但在1990年代末期于墨西哥城被发现。是为墨西哥手提箱。 卡帕从巴黎逃离后抵达纽约,二战初期时在此地找工作。后来接受Collier周刊约稿前往欧洲战地采访。后来又跳槽给《生活》杂志投稿。随着战争的进行,卡帕又随军前往北非和意大利,并在1943年10月7日在那不勒斯和《生活》的通讯员Will Lang Jr.一道记录下了邮局爆炸案。
卡帕最辉煌的经历莫过于1944年6月6日“D日”参与诺曼底登陆。D日当天,他成为了唯一一位随第一批登陆部队参加诺曼底登陆作战的摄影记者。他携带2部康泰克斯2型(Contax II) 相机、50mm镜头和数卷胶片随军在奥马哈海滩抢滩。在第一次为时30分钟的战斗冲锋中,卡帕拍摄了106张底片。然而再回到伦敦的暗房冲洗时,工作人员的失误毁掉了绝大多数底片,经过一番努力,抢救出了其中的11张(右图为其中两张)。
《生活》杂志于1944年6月19日刊出了其中的10张照片,并在图中注脚“失焦slightly out of focus”,以此解释说由于卡帕当时过于激动导致了手部抖动,从而影响了拍摄,而卡帕本人对此却并不承认。战后卡帕将回忆传记以此命名。。 1947年卡帕和好友约翰·斯特恩贝克(John Steinbeck,作家)旅行访问苏联。在莫斯科、基辅、第比利斯、巴统和遍地废墟的斯大林格勒拍摄了大量图片。 回到法国后,卡帕和亨利·布列松、William Vandivert、大卫·西蒙以及乔治·罗杰建立了玛格南图片社。1951年他成为主席。
以色列建立后,卡帕前往拍摄,并给Irwin Shaw的书作提供了大量图片。 1954年5月25日,卡帕在越南采访第一次印支战争时,为了拍照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而被炸身亡。当日,美国各大晚报都登出卡帕的死讯。第二天《每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关于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电台和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报道,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为勇敢的战地摄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