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照相机能照相
带摄像功能的照相机能部分取代摄像机,但无法完全取代。用照相机录像的优势:1、可照相,可录像——虽然很多录像机也可以拍照,但基本上是“视频截图”,是个鸡肋功能。2、对于卡片机,通常要比同价位的摄像机便携。3、对于单反/微单,由于CCD或CMOS比较大,通常比同价位的摄像机画质好,且可更换镜头(可换镜头的摄像机通常比较贵,摄像机镜头也比较难买到)。录像机的优势:1、持握设计更适合录像——相机的持握方式适合拍照,用来录像就没有摄像机舒服;专业摄像机会设计得比较沉,用肩扛或手托,防抖。2、大部分照相机录视频时,一遇到快速运动的场景会有很明显的果冻效应,摄像机通常会针对这方面做优化。3、由于摄像机比较“长”,镜头可以有很大的变焦范围。4、长时间录制,比如会议记录等摄像机更方便,部分照相机限制了视频录制时长。5、自带麦克风通常好于同价位照相机。6、有些专业用途摄像机还是无法被取代的,比如讯道摄像(就是直接连到导播台现场切的那种)、以及需要外接记录仪的电影摄影机等。7、通常低端摄像机的连续自动对焦功能好于同价位照相机。现在的情况是照相机的摄像功能越来越强大,用单反拍的广告、微电影满大街都是,低端摄像机越来越没有市场了(虽然低端照相机市场也被手机蚕食着),但毕竟术业有专攻,根据应用场景来选择器材才是明智的。
‘贰’ 照相机为什么可以照相
和眼睛一样有各种东西
传统相机成像过程:
1.经过镜头把景物影象聚焦在胶片上
2.胶片上的感光剂随光发生变化
3.胶片上受光后变化了的感光剂经显影液显影和定影
形成和景物相反或色彩互补的影象
数码相机成像过程:
1.经过镜头光聚焦在CCD或CMOS上
2.CCD或CMOS将光转换成电信号
3.经处理器加工,记录在相机的内存上
4.通过电脑处理和显示器的电光转换,或经打印机打印便形成影象。
具体过程:
数码相机是通过光学系统将影像聚焦在成像元件CCD/CMOS上,通过A/D转换器将每个像素上光电信号转变成数码信号,再经DSP处理成数码图像,存储到存储介质当中。
光线从镜头进入相机,CCD进行滤色、感光(光电转化),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将拍摄物体“分解”成了一个一个的像素点,这些像素点以模拟图像信号的形式转移到“模数转换器”上,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图像处理器上,处理成真正的图像,之后压缩存储到存储介质中。
景物的反射光线经过镜头的会聚,在胶片上形成潜应影,这个潜影是光和胶片上的乳剂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再经过显影和定影处理就形成了影像。摄象头的数码影像和胶片成像原理不同,是经过镜头成像在CCD上,经过CCD的光电转换,生成视频信号,再经过显示屏电光转换,才生成图像。
‘叁’ 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片
外界的光线,经过镜头的汇聚,在图像传感器上成像。
图像传感器上的感光元件把镜头成的像转换成电信号,再转换成图像文件存储在存储器中。
一张照片就形成了。
在“古老”的胶片时代,感光元件是胶片。
‘肆’ 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其主要部件有:镜头、暗箱以及放置胶片的支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由多个透镜组成的;胶片相当于实验中的一个屏。一般地,物体都处于两倍焦距以外,因此在胶片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被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改变时,可利用暗箱的伸缩或其他装置来改变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胶片上的像清晰。
在镜头后面装有可以改变孔径的光阑,俗称光圈,用以控制入射光的通量(胶片上成像的光照度)以及景深。光圈是由许多铰接在一起的金属小“叶片”组成的。
此外,照相机还装有快门,控制光入射的时间。快门打开,光才能射进去。
‘伍’ 为什么照相机能拍出照片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制成的。其主要部件有:镜头、暗箱以及放置胶片的支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由多个透镜组成的;胶片相当于实验中的一个屏。一般地,物体都处于两倍焦距以外,因此在胶片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被摄物体与镜头的距离改变时,可利用暗箱的伸缩或其他装置来改变镜头与胶片的距离,使胶片上的像清晰。
在镜头后面装有可以改变孔径的光阑,俗称光圈,用以控制入射光的通量(胶片上成像的光照度)以及景深。光圈是由许多铰接在一起的金属小“叶片”组成的。
此外,照相机还装有快门,控制光入射的时间。快门打开,光才能射进去。
‘陆’ 照相机为什么可以照相试简述成像原理
成像原理简单地说就三部分:小孔成像,镜头的屈光效应,银盐效应。
五百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了暗箱效应,即小孔成像。
镜头的屈光效应则是由古罗马人发现的,视力不佳的学者发现,透过球面玻璃,他们能看清本来模糊的文字。
而银盐效应是18世纪科学家发现的,就是银盐暴露在日光下会逐渐变黑。
以上三种效应构成了照相机最初的模型。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感光是物理反应。
‘柒’ 照相机为什么可以照相试叙述其成原理
照相机如何成像及其原理见图:
●用相机拍摄景物时,景物反射的光线通过相机的镜头透射到CCD上。
CCD成像原理
●当CCD曝光后,光电二极管受到光线的激发释放出电荷,感光元件的电信号便由此产生。
●CCD控制芯片利用感光元件中的控制信号线路对光电二极管产生的电流进行控制,由电流传输电路输出,CCD会将一次成像产生的电信号收集起来,统一输出到放大器。
●经过放大和滤波后的电信号被送到A/D,由A/D将电信号(此时为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值的大小和电信号的强度即电压的高低成正比。这些数值其实就是图像的数据了。
●不过单依靠第4步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还不能直接生成图像,还要输出到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在DSP中,这些图像数据被进行色彩校正、白平衡处理(视用户在相机中的设定而定)等后期处理,编码为相机所支持的图像格式、分辨率等数据格式,然后才会被存储为图像文件。
●最后,图像文件就被写入到存储器上(内置或外置存储器)。
‘捌’ 数码相机为什么不用胶卷也能拍照
数码相机,顾名思义。就是用数字信号记录图像的照相机,所以不用胶片。
数码机机,是用光电传感器代替了胶片,将光的亮度和色度信号转换成电流信号,并在数据处理电路协作下,将反应光的亮度和色度信号的电流转换为数码信号记录并存储。
数码相机的照片,不能象胶片相机那样可以直接将图像由胶片或洗印转换成纸质相片供人们观看。数码相机的照片需要通过数字处理设备由屏幕显示或是由打印机转换,才能供人们观看。
‘玖’ 相机为什么可以拍照
因为相机也叫照相机,所以它能拍照!
简单解释,照相机利用了小孔成像的原理,把投射到黑匣子里的光线用胶卷承接住,胶卷是一种见光就产生化学反应的材料,在经过化学处理,就成了洗照片的底片了。
现在的数码相机也是利用这种原理,只是用电子元件代替了胶卷。
累死我了!
‘拾’ 为什么照相机能够照出相片来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着《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着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