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一生你了解吗
欧洲空间局罗塞塔飞船在对格拉西门克彗星进行探测时发现了分子氮,科学家认为分子氮的发现暗示太阳系在形成早期就已经拥有一些生命分子。由于格拉西门克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地区,极低的温度使得分子氮可保存在冰封的环境中,同时科学家此前也在太阳系外侧轨道的卫星和行星上发现过类似的分子氮,由此可以推测格拉西门克彗星背后还拥有一个更大的彗星家族,氮分子是该家族的基本特征之一。
对于太阳系外侧轨道天体上出现的分子氮,科学家认为其来源可能为太阳系边缘的彗星,当这些彗星往太阳系内侧轨道方向移动时,就会把太阳系边缘的物质带入其中。根据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介绍:我们在大气稠密的土卫六、冥王星以及海王星的卫星上都发现了类似的物质。早期的探测中,科学家主要在氨或者氰化氢的化合物中检测到氮,而本次发现的分子氮则是第一次。
罗塞塔探测器发现格拉西门克彗星可能存在氮分子的时间为去年10月,探测器上携带的ROSINA仪在距离彗星表面1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该物质。出乎科学家意料的是,分子氮与一氧化碳在彗星上比例明显要小于基于早期太阳系模型的预测。欧洲空间局的解释是分子氮在零下220摄氏度至零下250摄氏度之间时,会被“笼状”水冰包合物困在其中。在实验室的研究中,分子氮在零下253摄氏度时可能被困于冰物质中。
随着彗星逐渐接近太阳,彗星表面的冰物质开始融化,困在内部的分子氮开始被释放出来,于是罗塞塔探测器检测到分子氮的信号。
㈡ 美国深度撞击彗星有什么意义
天文爱好者 | 天极公司 | 天文学会 English
深度撞击13秒后的图像
--------------------------------------------------------------------------------
2005-07-05 09:31:57
版权:美国马里兰州大学,JPL-加州工学院,NASA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释放出的撞击器以每秒10公里的速度撞进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撞击器在击中目标后蒸发激起大量的云团,上面是撞击后13秒卡到的画面。在轨道上飞行的太空船上携带的高分辨率相机拍摄了一系列极好的照片,这幅影像只是其中的一张。从这张图上看,坦普尔一号马铃薯形状的彗核只有5公里宽。安装在撞击器上的相机在逼近撞击点前可以拍到彗核…直到撞击前3秒。当然,地球近旁的望远镜也对撞击事件进行了跟踪,测定发生在坦普尔1号彗星上的非常重要的亮度变化。
--------------------------------------------------------------------------------
㈢ 请你设想一下,人类应该怎样去开发和利用彗星
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说,还远远没有能力开发彗星呢,要想开发彗星还要等若干年之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