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通数码相机如何拍日食
用普通数码相机拍日食,要用到烟熏玻璃、废胶片、电焊片、磁盘片、水中滴墨汁,拍摄时最好要用快门线或遥控器,尽可能减小相机的震动。实在没有这些一定要注意用手按下快门时的力量。
用日全食观测镜上的滤光膜紧紧贴住镜头,不能留一点缝细。日全食基本成形时,太阳光骤减,就要及时拿掉滤光膜。就算边缘还有些光线,由于强度已经很弱,也不会对相机造成损害
(1)相机拍摄日环食的参数是多少扩展阅读:
拍摄日全食的注意要点:
1、即使在日偏食的时候,日光仍然是很强烈的,必需用减弱阳光达数千倍的滤光片。
2、由于太阳像很小,所以要用尽量大的放大倍率。
3、必需将照相机安置稳定,用遥控器或快门线控制快门。
4、日全食时,日光强度减少万倍,迅速去掉滤光片,调好相机,可采用F11.1/30拍摄)。
5、由于全食时间短促,所以必需分秒必争,尽量多多拍摄。
6、在生光时,迅速安装好滤光片,保护相机。最好使用胶片照相机。
2. 怎样用数码相机拍摄日食戴墨镜看日食可不可以
医学专家指出,长时期直视太阳紫外线和红外线而导致视网膜黄斑被烧伤的“日光性视网膜炎”,是几乎无法治疗的。视网膜黄斑是视网膜当中最敏感的部位,它使光线会聚,让影像清晰。一旦被烧伤,视网膜黄斑将永远无法复原。而将相机、望远镜等观测仪器直接对向太阳,不仅将造成仪器内透镜损坏,经光学聚集的太阳光将直接将视网膜烧坏。
为降低太阳光中的大量紫外、红外线,请不要使用
太阳镜:这是最危险的观测日全食方法之一,也是被谬传最广的方法之一。墨镜、太阳镜不是专门为观测日全食而设计,直接戴墨镜/太阳镜观测日全食会伤害眼睛。
第一步:先把关闭的卡片机在三角架上固定,对着太阳的位置。注意这时千万别打开相机,相机绝对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取景拍摄,因为太阳亮度极高,相机透镜会起汇聚作用,太阳的热量聚到相机里,一定会烧坏的。肉眼也不能直接去看太阳。
第二步:用日全食观测镜上的滤光膜紧紧贴住镜头,不能留一点缝细。这时可以打开相机镜头,再把卡片机调到“P”挡(如果没有,用自动模式也行)。
第三步:在天空中寻找到太阳,把镜头拉到最近,关闭闪光灯。透过滤光膜看到亮白色的太阳时,按下快门,果然,像满月一样的太阳就被拍摄下来了。
庄启宁提醒:太阳运动的轨迹是东升西落,而日全食的过程持续时间比较长,日食开始和结束时太阳的位移会很大,取景时要保证日食开始时太阳位于画面左侧,日食结束时太阳位于画面右侧,尽量不要被建筑物遮挡。
当食甚,也就是日全食基本成形时,太阳光骤减,就要及时拿掉滤光膜。就算边缘还有些光线,由于强度已经很弱,也不会对相机造成损害,就2至3分钟时间,这时大家要抓紧拍,过了食甚,就得重新用上滤光膜。
如果市民手上没有滤光膜怎么办呢?“自己动手做。”庄启宁说,“效果可能就要打点折扣”。可尝试用火把玻璃熏黑,再贴着镜头,相机要调到手动模式,进行手动对焦。全自动的相机用起来会很痛苦。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透过焊工防护玻璃进行拍摄。
而对于单反相机和望远镜来说,观测镜上的那个滤光镜太小了,不能借用。庄启宁说,宁波市青少年宫里的天文爱好者协会还能专门定做单反相机和望远镜用的减光镜,有需要的市民可以找他们帮忙。
拍日全食准备工作
今年7月22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日全食,没有专业设备的朋友们可以用普通数码相机留住这难得的纪念。为了把照片拍得更好,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的老师认为,充分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
1.镜头滤光镜(膜)
首选,日全食观测镜上的专业滤光膜。也可选用医用X光片,挑选片基无色的那种。或者最深色的电焊滤光片,在五金机电配件商店有售,不过拍出来有色差。
2.三脚架
手持相机拍摄极易晃动,使拍得的太阳周边模糊或形状不圆,应当使用三脚架。没有三脚架的朋友可把相机紧靠墙角、廊柱、栏杆等以减少晃动。
3.日期和时间校准
为使照片上留下准确的时刻,应该注意校准数码相机的时间,掌握日食时间。
4.电池要充足。
7月22日的日全食从上午8点23开始至11点02分,长达2个半小时。
5.还可以拍水星
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的水星就在太阳的东边,日全食的地区可能拍到,不要错过了。
3. 如何拍摄日食
日食拍摄(寇文老师的课件)
(寇文老师的课件)
数码相机在日全食时的使用:
数码相机:单反、傻瓜都可以用在日食的拍摄上。
熟练掌握所用相机的使用方法。
所拍摄的内容:
大尺度带地景的全食风光:广角、标头。
日全食和大行星、明亮恒星的合影。广角、标头。
日食串象:广角镜头,提前计算设计,安排拍摄角度、时间间隔。
日食全过程、贝利珠、日珥、色球层、日冕(内冕、外冕)
月面的灰光:日冕会曝光过度。
其他地面有特色的景物。
镜头的焦距:广角、中焦、长焦
望远镜的选择:
对望远镜的要求:口径、焦距、成像质量
建议使用短焦折射镜,口径60-80毫米即可,焦距500毫米上下。
望远镜和相机的连接:
卡口转接环,放大摄影支架、尼康口、佳能口等等
数码相机的几个重要参数的设定:
拍摄方式:手动
曝光速度:1/8000-1秒以上
光圈:
ISO的设定:原则是尽可能低一些。根据具体情况定。感光度和曝光时间成反比。感光度设的太高影响图像质量。
影像品质:像素调到最大。
存储介质:CF卡,容量、备用。事先计划好,保证够用,尽量不要在全食前后换卡,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电池的备份:保证电池有电,最好备两块以上的电池,全食前一定要确认电池电量,最好是更换一块。
调焦:借助日面上的黑子仔细调焦。如果没有黑子只能看日面的边缘,但有一定难度,要靠平时经验。
结论:对自己使用的相机一定要熟悉。关键时刻别人是指望不上的。
日食的过程:
初亏:和平时拍摄太阳一样,抓紧时间调焦,试验曝光时间。最好事先有一个统筹的计划,比如每隔3或5分钟拍一张。
食既:食既前几分钟要小心取下减光板,准备抢拍贝利珠。然后按部就班调整曝光时间,连续拍摄。曝光时间从最快逐渐减慢,比如:1/8000秒-1秒
食甚:全食过程尽可能多拍,事先做好计划,根据全食时间的长度、本人每拍摄一张的平均速度安排好拍摄的曝光速度。建议食甚过后曝光速度再加快。
生光:生光前曝光速度加快到1/2000秒-1/8000秒,准备抢拍贝利珠。
复圆:生光后在加上减光板,拍摄偏食。
拍摄时注意:
望远镜的减光:
一定要牢固可靠、方便取下、方便安装上。注意安全。
中性滤光片:直径5-6厘米(限制了望远镜的口径),注意:调焦问题,由于镜片质量问题,取下有影响焦距的问题。
巴德膜:目前最流行
0.012mm厚
目视:5.0 减光10000倍
摄影:3.8
自己用巴德膜制作减光板,事先要多试拍,积累经验。
随机应变,根据天气情况作好应变准备。
比如天气不太好时,可能要取下减光板。
不推荐其他方式:
烟熏玻璃、废胶片、电焊片、磁盘片、水中滴墨汁
拍摄时最好要用快门线或遥控器:
尽可能减小相机的震动。
实在没有这些一定要注意用手按下快门时的力量。
支架安放的环境也很重要:
赤道仪安放时找北,白天没有北极星,需要指北针、水平泡。
三角架要很地面扎实。
互相之间不要干扰,保持一定的距离。
提示: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掌握观测地点见食情况,各个阶段的开始时间。
相机电池充电、提前清空存储卡
调焦:成败的关键,平时积累经验。有条件的话把拍的照片在电脑上显示。
全食之前一定要注意把减光装置去掉!!切记!!
取下减光板时一定不要改变焦距。
抢拍贝利珠:曝光时间的掌握,快
色球层 :曝光时间要快
日珥 : 曝光时间要快
日冕:从快到慢 1/8000秒-1秒以上
支架:
轻便的赤道仪、稳定结实可靠的三角架。
不一定非要电动跟踪。
一定要考虑携带的成本。
操作要熟练,平时多练习使用。
选择观测地点时,一定要注意日落方向不要有遮挡。
最好一个人只干一项工作,不要贪多,顾此失彼,那个也干不好。
以上都是正常情况下的拍摄方法,同时要考虑应变措施,根据天气情况机动灵活的调整自己的计划。
可能出现的情况:
天气状况:阴天、有云、有雾、大气透明度差、大风。
设备故障:支架损坏、相机故障。(备用)
4. 怎么拍日食
普通数码相机拍摄日食的准备工作
今年7月22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日全食,没有专业设备的朋友们可以用普通数码相机留住这难得的纪念。为了把照片拍的更好,充分的准备是不可或缺的。
我用的相机是柯达7430,这是一款比较老的相机,400万像素,焦长34-102毫米,3光4数变焦,没有手动功能。
1,镜头滤光镜
①滤光镜必不可少
有朋友说,具有手动功能的相机可以用低感光度、小光圈、高速度来控制曝光量而不用滤镜。我认为此法不可取,太阳光能量很大,即使不拍照,镜头直接对着太阳也是容易损坏相机的!必须用滤镜挡去绝大部分阳光以确保安全。
②镜头滤镜的材质
有塑料和玻璃两种,塑料片过去用感光的底片现在已很难找到,我用的是医用X光片,挑选片基无色的那种。
玻璃材质的容易搞到的是电焊滤光片。在五金机电配件商店有售。我在沈阳购买的电焊滤光片价格是1元钱一片(零售价),供参考。
玻璃材质的滤镜优点是透过的太阳光基本上仍是平行光线,因而拍出的太阳清晰度高。缺点是电焊片是墨绿色而不是黑色,拍出的照片偏绿,有较大的色差。
塑料片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优点是色差小。
③镜头滤镜的透光度
我这里能买到的电焊片是7号(最淡)至12号(最深)
有朋友说用最淡色的电焊就可以了,而我试验发现用最深色的都不够!
显然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选定滤镜的透光度。
把试拍的照片用potoshop打开,看它们的“直方图”。
图1是用“8+8”滤片拍的太阳,图2是其直方图,
图3是用“12”滤片拍的太阳,图4是其直方图,
图5是用“4X”滤片拍的太阳,图6是其直方图,
图7是用“3X”滤片拍的太阳,图8是其直方图‘
上述的“8+8”滤片是指2片8号电焊片重叠使用;
“12”滤片是指一片12号电焊片;
“4X”滤片是指4张X片重叠使用。第一张是全曝光的纯黑色,第2张深灰色,第3张浅灰色,第4张是未曝光片;
“3X”滤片是上述“4X”去掉第4张是未曝光片。
直方图左边密集的部分是天空;右边的一些竖线是太阳的亮度。
图2、图6中代表太阳的亮度线没有紧贴直方图右边线,是比较“正常”的曝光。
图4、图8中代表太阳的竖线紧贴在直方图右边线,实际是超出了直方图范围,表示曝光过度了。
然而从照片看,曝光“正常”的看起来有点像月亮,缺乏太阳应有的明亮耀眼感,我觉得拍摄太阳还是以适当的过曝为宜。其实图8比图6也只是少了一层未曝光的“透明”X片,但效果相差是很大的。
图1、图3电焊片的色差令人不快。
综合比较并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向大家推荐3X片,即用X光片组成的稍许过曝光的滤片。
如果大家的X片浓度合适,“2X”当然会比我的“3X”更好。
为了确保成功,建议朋友们也试拍几次。不同的相机也许会有些差异,X片的透光率也无法量化。
④镜头滤镜套
为了方便用,我用纸作了一个套筒套在镜头上,顶端用纸粘上裁切好的3X片。这样既便于使用又可防止旁边的散射光。
2,旁轴取景窗滤光镜
如果不是单反机取景窗也要加滤镜,其透光率能保证你看起来不刺眼就行,材质当然是塑料片比较方便。
我用的是医用X光片的完全感光的黑色部分,剪下一小块用不干胶贴在相机机上盖住取景窗。
3,焦距
为了使拍出的太阳尽量大就要用最大的焦距,我的相机有3倍光学变焦4倍数码变焦。
有些朋友认为数码变焦没用。我特意作过对比试验:拍摄报上的文字,用了3倍光学变焦和4倍数码变焦拍摄的和仅用光学变焦再用PS放大的对比,还是前者清晰度高些。因此我认为对于数码变焦不应拒绝而要充分利用。
按此焦距拍出的太阳直径大约是照片长度的1/10,图1,3,5,7都是直接拍出未经裁切的整幅照片。
4,拍摄模式
采用风景(远景)模式,关闭闪光灯。
5,三脚架
用了3倍光学变焦4倍数码变焦的焦距已经相当于400多毫米了!手持相机拍摄极易晃动而使拍得的太阳周边模糊或形状不园,应当使用三脚架。
没有三脚架的朋友可把相机紧靠墙角、廊柱、栏杆等以减少晃动,但要避开灯杆,因为日食的时候可能会开灯的!
6,日期和时间校准
为使照片上留下准确的时刻应该注意校准数码相机的时间。以国家天文网站国家授时中心的标准时间为准,网址为:http://www.ya.com/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数码相机的时间调到当时时间之后一两分钟,等待标准时间到达这个时刻时按动“确认”键开始同步走时。这样校准后数码相机的时间误差当在0.1秒之内。
最后一次时间校准工作宜在7月21日晚上进行。
当然,你的手表也应校准以便准确掌握日食时间。
7,电池要充足
不多说了,当然要把电池充足,
8,还可以看什么?
看日全食不仅是看太阳的园缺盈亏变化,还有一些很值得一看的:
①贝利珠:像美丽的钻石戒指,只有在日全食开始和结束的两个极短暂瞬间能看到。
②水星:许多人一辈子也见过的水星就在太阳的东边,日全食的地区可能拍到,不要错过了!金星、火星、木星以及最亮的恒星天狼星也在天空。图9是日全食的时候全天星图,按照这张星图大家不难识别。
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相互切磋,为拍好日食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好!
但愿能赶个好天气!
(孤舟蓑笠翁2009-5-26定稿)
5. 拍日环食,相机该怎么设置
1、观看日食就是人眼也要带上深色墨镜,最好也去买一块中灰镜(ND)给相机带上,中灰镜的选择要在ND32以上,(数字越大阻光率越高)以避免相机的CMOS受伤,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55-200的镜头,照太阳,焦距不算大。要知道照太阳时,相片中太阳影像的大小是和焦距有关:对全幅相机,50mm的镜头太阳大小为约0.5mm,每加50mm,影像可以大出0.5mm。因此只有选择200mm的焦距,CCD上的太阳影像大约在2mm,一定要清楚知道这一点。所以建议用200mm的焦距照。
3、最好用小光圈,先选到F=8-11,如果必要可再减小(当然是用光圈优先)再加上ND镜,当然快门就慢些了,再加上用的是长焦,建议在照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三脚架,最好使用快门线,以保证像片的清晰度。
(5)相机拍摄日环食的参数是多少扩展阅读:
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在日食发生的非全食阶段,对观测者来说,如果不采用科学的观看方法,将对人的眼睛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永久失明。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太阳被遮住90%时和全食阶段相差无几,其实这时的太阳光仍然要比日冕时亮10万倍,整个日食过程中,只有太阳被遮住99.9%时才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只有这时,才能用肉眼直接观看。
偏食期间,比较安全的方法是戴一副日全食观测镜,或者用装有墨水的水盆通过反射观看。用望远镜观测一定要在目镜上加滤光片。
6. 苹果11pro max怎么拍日环食
苹果11pro max拍日环食注意事项:
1、使用手动对焦模式
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拍照时都会依赖使用“自动化”功能,拿出手机就拍摄,但如果用这种模式拍摄日环食,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因为光线过暗、距离过远会让手机对焦模糊,容易拍摄失败,所以,在拍摄前就将手机调整为“手动对焦”,在拍摄前,用手指在屏幕上点击太阳的位置,就能清晰对焦。
2、手动调整参数
使用手动模式还可以避免感光度过高,因为在自动模式下,手机会根据周围环境光线来判定感光度的参数。
光线越暗手机自动调整的参数就越高,在日环食的环境中几乎都是全黑一片,虽然也有一小部分光线,但还是会让手机认为“太黑”,就会自动上调几千的感光度与曝光补偿。
所以,要使用手动曝光,控制感光度以免噪点过高,快门要要根据环境来参考,白平衡也可以根据想要的意境来调整冷暖效果。
3、不用有损数码变焦
现在的手机变焦模式基本上可分为数码变焦、光学变焦、混合变焦这三种,其中大多数手机的数码变焦都是有损变焦。
若在拍摄时觉得太阳的画面太小,就去放大拍摄,那么最终拍摄出的效果可能就非常差,马赛克的效果也比较严重,画质大大下降,如果是光学变焦和混合变焦就没有大问题,但也要根据情况和说明书来判断具体倍率。
4、手机镜头防护
用单反相机拍摄日食,镜头前要增加太严减光镜,用手机拍摄时同样也是要增加减光镜,不然过强的光线可能会损坏手机,如果有观看日食的太阳减光镜,这种眼镜也是可以充当手机前的减光镜,但也要注意拍摄时间,不能长时间拍摄,每次拍摄时间不超过1分钟。
(6)相机拍摄日环食的参数是多少扩展阅读:
观看日食时,不能用肉眼直接观看,也不能用普通的墨镜看日食,由于太阳光中的红外线直接照射人眼,会有灼伤的危险,容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同样在用手机拍摄时,不能用普通的墨镜替代日食专用太阳减光镜,最后也不要因为好奇就拿望远镜去看日食,这与相机镜头一样,都需要专业的减光镜,所以在观测日食前一定要做好安全观测攻略与拍摄攻略。
7. 怎样拍摄日全食
0.前言
只要是能正常工作的相机均能拍摄日食,但在加装滤镜前都不能直接拍摄太阳——这非常重要,不然容易造成CCD或CMOS等元件的损毁!
下面将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日食拍摄方面的知识,主要面向大众,大牛们可以免看了--
1.镜头滤镜的选择
一定要使用滤镜,最好采用专业的,其中首推巴德膜。
如果没有专业的滤镜与巴德膜,还有塑料与玻璃材质两种。塑料片可使用感光底片、医用X光片等(记得多叠几层),色差小,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而玻璃材质容易弄到的是电焊滤光片,一般在在五金机电配件商店有售,色差小,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漫射而使照片清晰度降低。
2.家用相机全攻略
零、巴德膜紧贴镜头
一、为了使拍出的太阳尽量大就要用最大的焦距;
二、采用风景(远景)模式[“P”档或者自动档也行],关闭闪光灯;
三、拍摄时可把相机紧靠栏杆、廊柱等支撑以减少晃动,最好使用三角架;(因为食甚阶段可能要开灯,千万记得避开路灯)
四、校准时间、电池一定要充足
Ps1难得一见的水星就在太阳东边,全食带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哦
Ps2太阳的位移会很大,小心选择观测地,不要被高大的建筑物挡上
3.简版总结
日食的过程:
初亏:和平时拍摄太阳一样,抓紧时间调焦,试验曝光时间。最好事先有一个统筹的计划,比如每隔3或5分钟拍一张。
食既:食既前几分钟要小心取下减光板(就巴德膜,后边不另外说明了),准备抢拍贝利珠。然后按部就班调整曝光时间,连续拍摄。曝光时间从最快逐渐减慢,比如:1/8000秒-1秒
食甚:全食过程尽可能多拍,事先做好计划,根据全食时间的长度、本人每拍摄一张的平均速度安排好拍摄的曝光速度。建议食甚过后曝光速度再加快。
生光:生光前曝光速度加快到1/2000秒-1/8000秒,准备抢拍贝利珠。
复圆:生光后在加上减光板,拍摄偏食。
拍摄时注意:
望远镜的减光:
一定要牢固可靠、方便取下、方便安装上。注意安全。
中性滤光片:直径5-6厘米(限制了望远镜的口径),注意:调焦问题,由于镜片质量问题,取下有影响焦距的问题。
4.单反专场
一、糖葫芦串
下图为糖葫芦串像(2005.10.3西班牙马德里)。三个关键词:多重曝光、固定支架、结合地景构图。
利用相机的多重曝光,可以间歇地把整个日食过程拍摄在同一格底片上。当然现在大多使用后期多张叠加。注意保持三脚架的绝对稳定,使用快门线。
拍摄时首先弄清日食在天空的路径和跨度,以免太阳在未完成拍摄前便出了视场。跨度一般在90度以内,一支24mm镜头就够。要预计太阳所走的路线,根据历时、跨度来制订拍摄计划,确定从什么时候开始拍摄、每隔多长时间拍一张、何时结束。构图最好是底片的对角线。
一次完整的拍摄,可能需要先后几十次,共历时数小时才拍完,这样长时间镜头直对着太阳,极易烧坏快门帘,进而烧坏感光元件,所以事先必须准备深滤色镜。
多重曝光还要严格计算每张的曝光量,防止过曝,如果是傍晚又要考虑大城市的光污染。利用数码后期叠加就简单多了。
要提醒的是,在日全食时的那张曝光要增加曝光时间。“糖葫芦串”的拍摄一般需要多次曝光2、3十次,尼康的数码单反能多次曝光,但是D200最多是10次,佳能的数码单反不能多重曝光,佳能的胶片机能多重曝光,每次最多能设9次,在没有拍完9次前还可以随便增加,所以理论上可以再一张底片上曝光无数次。如果没有多次曝光的相机,那么,可以在拍摄后通过软件合成。
二、日冕
全食阶段的主要拍摄目标有三个,一是日珥,二是日冕的内冕,三是日冕的外冕。另外还有其他星体。
在太阳外围还有一层比色球层更暗的日冕,只在日全食时可观测得到。日冕的大小会随着太阳磁场运动而改变,当在太阳活动高峰时,日冕会较明显,范围亦会较大。在太阳上还不时有一些火焰喷流,称为日珥。这些日珥由于温度较低,所以也只是在日全食时才见到。其中内冕亮如满月,外冕则要暗上将近100倍,而日珥比内冕还要亮一些。
日全食时更会有刹那的黑暗,可让观测者看见在天空上明亮的星体。
下面的“日食摄影曝光参数表”出了不同情况下针对这三种目标的曝光参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不过实际拍摄时并不需要严格遵照这个曝光表,曝光值增加一些或者减少一些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另外还要考虑天上的云雾、太阳高度等对光强的影响。另外,由于外冕延伸的范围可能大大超过一个太阳直径,为了尽可能多的拍全日冕,应尽量保证太阳在画面的正中央,并且及时调整相机的角度令日冕的长轴位于画面的对角线上。
日冕的拍摄同样不能在镜头前加减光材料,通常太阳直径占画面的边长不要超过1/5,如采用135全画幅相机,宜采用300-800mm的镜头,目前常见的APS画幅的数码单反相机的CCD为22.5x15mm,宜采用200-500mm的镜头。参考的曝光组合:ISO100,F/11,1秒---1/30秒。还可以使用正负包围式曝光拍摄,即一次可以拍摄三张曝光值不同的相片,其中有张曝光最恰当。用包围式曝光拍摄,一是节省时间;二是其中有一张相片曝光比较准确。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用不同的焦距(500至2000毫米)拍摄,也可以用不同的光圈快门组合拍摄,还可以用不同的曝光值(EV),即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拍摄。这样,能拍到日珥的概率大。
拍摄日冕时,由于内外冕的亮度相差巨大,几乎任何曝光时间都会有好的结果
三、倍利珠
在日全食出现的地区,可以拍摄日食边缘得倍利珠和日冕等现象,技巧如下:
一、在食既出现前几秒钟,把望远镜或长焦镜头前的滤光片除去;
二、把相机调至自动(P)档或光圈先决(A)档,不能用手动(M)档,因为当倍利珠亮度变化时,手动(M)档的曝光调节不能随拍摄对象的光线变化而变化;
三、把相机拍摄模式调至连拍档;
四、用手动对焦,焦距调至无限远。
五、曝光值调至零EV。
六、把感光度(ISO)调至100或200。当食既还有两三秒出现时,就按下快门。这样,就能把倍利珠的全过程拍下来。拍完后,看看曝光是否准确。如果曝光稍过度,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时,就把曝光值稍调低一些;如果曝光稍不足,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时,把曝光值稍调高一些。
四、月面的地球照
全食时还有一个好玩项目就是拍摄月面的地球照。
全食时在月球的暗面看地球就好像一轮满月,非常明亮,因此月球的暗面其实会被地球照亮,只不过由于其亮度比之日冕差得太多,我们用肉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比较大的延长曝光时间,就能拍到月球暗面的细节。根据经验,在f/8的器材下,ISO1600,1/3秒曝光可以拍到很充分的地球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设置曝光参数。
5.重要提醒
一、周密规划
二、若是直接用长焦镜头拍摄,切记摘下UV镜等加在镜头前的滤镜
8. 怎样拍摄今天的日环食
准备材料:苹果手机、巴德膜、三脚架。
1、首先取出手机和巴德膜,然后把巴德膜夹到手机的摄像头上。
9. 如何用尼康D850拍今天的日偏食
用大指数的ND滤镜啊
10. 用数码相机能否摄像,照相日食
日全食的摄影观测
7月22日这次日全食,对于大多数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是距离最近、花钱最少、花费时间最短、目睹人数最多,而观测到全食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如果错失这次良机,在我国再次看到日全食,就要再等25年(2034年3月20日,西藏、青海部分地区可看到日全食)。
摄影器材的选择
一、相机
近几年,单反数码照相机逐渐代替了单反胶卷相机,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像素大多数都在1000万以上。单反胶卷相机用的是胶卷,单反数码相机用的是CF卡(存储器)。胶卷有负片和正片两种,正片又叫反转片和幻灯片。负片曝光宽容度大,即稍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也可以。而正片宽容度小,稍曝光不足还可以,但稍曝光过度就不行,甚至报废。对于单反数码相机的摄影,它的性质也和正片相似,即不能曝光过度,但可稍曝光不足。因为如果拍摄出来的相片有些曝光不足,以后可以在电脑图片软件中修正。
善用相机曝光补偿功能很重要,相机的曝光值EV有-2档至+2档之间以三分之一档的幅度调节。通常,拍摄一般景物,曝光值用0档,即曝光既不过又不欠。在数码相机的拍摄中,曝光值在一般情况下,应采取宁欠勿过的原则。
单反数码相机可分为全画幅相机和非全画幅相机两种。对于同1个镜头焦距来说,全画幅单反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相片与单反胶卷相机是一样的,但非全画幅相机拍出来的相片焦距会大于该镜头的焦距。如佳能单反数码相机,镜头焦距要乘上1.6,即 100毫米焦距镜头拍出来的相片相当于单反胶卷相机160毫米焦距镜头拍出来的相片;如尼康和索尼的单反数码相机,则要乘上1.5,即100毫米焦距镜头拍出来的相片相当于单反胶卷相机150毫米焦距镜头拍出来的相片。镜头焦距增长,这对于拍摄日全食相片是有利的。
数码相机的感光度ISO有100、200、400、800、1600和3200等规格。拍摄日偏食和明亮的景物时,用感光度100就可以。拍摄日全食及其地面景物时,可采用感光度200至800甚至更高的规格。除了具备相机,还应具备稳固的三角架、云台、快门线、巴德膜和相机与望远镜的接环等。长焦镜头拍摄,可选用质量好的万向云台,即可旋转任何角度的云台。
二、镜头
拍摄日全食相片,可选用相机镜头。通常,镜头焦距在300毫米以上就可拍摄日全食。如果焦距不够长,可加上1个增距镜,增距镜通常有X1.4和X2两种。X2的增距镜接上后,镜头焦距可增加一倍,但光圈数值也增加一倍(实际光圈通光量变小了)。例如一支焦距为400毫米,光圈为2.8的镜头,接上X2的增距镜后,焦距就变成800毫米,光圈就变成5.6(光圈数字越大,通光量越小)。镜头接上增距镜后,相机拍出来的相片质量稍变差。
三、望远镜
望远镜有三种: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拍摄日全食,通常采用折射望远镜。因折射望远镜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其次是焦距适中,光圈较大,可不用赤道仪(自动跟踪)。折射望远镜拍摄日全食的口径通常是80毫米,焦距是500毫米以上。对同一口径的同类望远镜来说,焦距越长,光圈就越小。反射和折反射望远镜,通常口径较大,焦距较长,光圈较小。对同一拍摄条件来说,光圈越小,曝光时间就越长。因此,大口径的反射望远镜和折反射望远镜,由于焦距较长,光圈较小,需配上赤道仪自动跟踪,效果才显露出来。用望远镜来拍摄天体,要准备1个与相机连接的“接环”。不同牌子的相机,“接环”是不相同的。
日全食的拍摄观测
一、倍利珠的拍摄
倍利珠的特点:一是持续时间短,只有一、两秒钟,稍瞬即逝;二是过程亮度变化大,瞬间从很亮变成很暗(食既),或从很暗变成很亮(生光)。
拍摄的要点:
1、在食既发生前几秒钟,把望远镜或长焦镜头前的滤光片除去。
2、把相机拍摄模式调至连拍的位置,即每秒能拍几张。
3、把相机拍摄方法调至光圈先决(A)档,通常是用最大光圈,或调至自动(P)档,但不能用手动(M)档,因为当倍利珠亮度变化时,其连拍的曝光调节不能随拍摄对象的光线变化而变化,不是曝光过度就是曝光不足。
4、用手动对焦,把对焦调至无限远,并作适当的来回微调,以求对焦十分准确。
5、把曝光值EV调至-0.3档或0档。
6、把感光度ISO调至400或800。
当食既还有一、两秒发生时,就按下快门。这样,通过连拍,就能把倍利珠出现的全过程拍下来。拍完后,看看曝光是否准确。如果曝光稍过度,下次(生光前)拍倍利珠时,把曝光值稍调低一些;反之,则把曝光值稍调高一些。
二、日珥和色球的拍摄
由于日珥和色球与倍利珠几乎同时出现,因此,拍到倍利珠,通常都可拍到日珥和色球,它们拍摄的方法基本相似。但它们之间的亮度差别较大,能拍到日珥和色球的难度更大些。如果专门拍摄日珥和色球,望远镜比相机长焦镜头要好,长焦镜头比短焦镜头好些,感光度ISO高一些比低一些要好,镜头光圈大比镜头光圈小好些,快门速度快比慢要好,连拍比单拍要好,曝光准确比曝光过度要好。
三、日冕的拍摄
拍完倍利珠(食既后),可把相机感光度ISO调至400至1600之间拍摄日冕。由于这次全食时间长达5分钟左右,因此,我们可以有时间多拍一些花样。如采用不同的曝光值,多拍几张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的日冕相片。调节相机用不同的色温拍摄,可拍出彩色的日冕。如用高色温拍摄,可拍出蓝色的日冕;如用低色温拍摄,可拍出红色的日冕。可变换不同镜头的焦距拍摄。用长焦距拍摄,可拍到日冕的特写;用短焦距拍摄,可拍摄到日冕及其水星、金星和地面景物。如用赤道仪自动跟踪长时间(几秒至几十秒)广角拍摄,可拍摄到日冕、水星、金星及其众多亮恒星。这次日全食,水星在太阳的东面,两者角距约10度;金星在太阳的西面,两者角距约44度。要把水星、金星和日全食拍在同一张相片里,今年比去年难度大。
四、日全食“葫芦串”的拍摄
器材需要三角架、快门线、相机及短焦广角镜头和巴德膜(滤光镜)。知道“食甚”时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很重要。比如在湖北武汉拍摄日全食葫芦串,从表中可知,食甚时,武汉太阳高度角是48度,方位角是93度(几乎是正东方向)。相机取景时,要把全食时太阳的方位放在照片的中央或最佳的位置,如有可能,还要把地面景物摄进去。去年拍摄日全食“葫芦串”,太阳移动的高度角是由大变小(太阳逐渐接近地平线);今年拍摄日全食“葫芦串”,太阳移动的高度角是由小变大(太阳逐渐接近天顶)。相机固定好后就不要移动,对好焦,在初亏的前夕,每隔5分钟或6分钟拍摄1张相片。其中在食甚期间,要用不同的曝光量,即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各拍几张相片,这张相片准确的曝光最重要,这是关系到日全食葫芦串照片的成败。因为日全食葫芦串照片的蓝本,就是从这张照片采用电脑软件剪辑处理而成。
五、摄像机的录音与拍摄
可拍摄日全食的全过程,重点是从食既到生光这段时间。我们可在“食既”前靠近摄像机大声报时:“现在是北京时间几时几分几秒”。“生光”过后,我们又可以对着摄像机再次报时。日全食结束后,综合这两次报时和摄像、录音的情况,我们就可整理出当地食既和生光的出现时刻以及日全食的持续时间。由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较长,当食既发生30秒钟后,可把镜头转向拍摄四周地平线的天空及其地面景物,还可拍摄周围人物的紧张活动与呼叫对话。当还差60秒就“生光”时,我们再次把镜头对准黑太阳进行拍摄。
六、地面景物的拍摄
由于这次日全食时间长达几分钟,因此,有时间腾出来观测日冕以外的景物。我们可以在东、南、西、北方位,对地平线的景物进行拍摄,拍摄禽畜活动及其花草树木的情况,拍摄同好活动的剪影。全食期间,拍摄景物,建议不要用闪光灯,而要用三角架拍摄。
综上所述,观察拍摄日全食,此前要对观测拍摄的器材十分熟悉,要多练习拍摄太阳和月亮。事前要做好一个周详的观测计划和方案,特别在“食既”前10钟至“生光”后10分钟,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列出一个详细的时间表,用预定的计划方案指导自己的观测行动。(摘编自《天文爱好者》2009年第5期)
特别提醒:
1、千万不要用肉眼或任何光学设备(如望远镜)直视太阳!
2、不能用相机直接拍摄(必须加有专用滤光镜),以防损伤烧坏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