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这是什么相机
第一张图片,是双反相机,着名的有禄莱弗莱克斯。我国也生产过很多。
2. 德国相机有什么名牌的
1、徕卡(Leica):是由一家同名的德国公司生产的照相机的品牌,由徕茨和照相机的前音节组成,徕卡相机最初问世于1913年,是世界上最早35mm的照相机。
3. 有没有一些性价比比较高的双反相机推荐一下
国产海鸥4B双反相机。
4. 双反相机
双反相机的经典是:禄来双反相机。
一个用来取景一个用来摄影原因,是原来的相机多用镜前快门。为了更好的取景,而又保护胶片,所有采用了双镜头、双功能的结构。
早期旁轴的形成的原因也是这样。那个取景框可以在旁边,也可以在上面,它起的作用,只是取景参考。
5. 求助一个关于老双反相机双镜头相机的问题!
这要看是什么样的双反相机了。
双反相机的种类很多,有国产的,以海鸥牌的居多,此外还有牡丹、青岛等其他品牌。在国产双反里,海鸥比较着名,其他很多国内的照相机厂当年都是使用的海鸥的图纸来生产双反相机。现在海鸥还有新机器在卖,大概1500-2000多元左右。所以说国产双反,除了有特殊纪念意义的相机意外,大多没有什么太大的收藏价值。而且机械性能上不及当年的国外品牌。
国外的品牌主要有德国的和日本的。德国最着名的就是禄来双反,现在二手的价格都很高在几千都上万元。如果是新机器价格就更高了。禄来的镜头成像十分出色,而且机械性能很好,所以绝对有收藏价值。
还有就是日本的品牌,像玛米亚,雅西卡,都有双反。日系双反很有自己的特色,尽管有些地方模仿德国禄来,比如雅西卡 124,124G等,但是玛米亚推出的可换镜头的双反相机绝对是创新,这个系列有C220,C330等。这些相机也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但是比不上德机。
还有其他一些品牌的相机,并不常见,比如德国的Ikon,法国爱展能出品的双反等。但是国内品相较好的不多。
6. 理光双发相机和美能达双反哪个好
理光、美能达都生产了不止一款双反相机。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款。
最常见、最流行的理光是Ricoh FLEX7,现在虽然不那么有名,但恐怕这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双反相机。美能达的话,最常见的大概是Autocord吧?如果是这两台对比的话,美能达全面胜出。实际上当年还流行双反时美能达Autocord的评价仅次于Rollei,是日产双反中高级机的代表。现在大概不值几个钱,但当时卖价可是理光FLEX7的五倍以上。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是和理光FLEX 7同时代的美能达FLEX 3,也是当时的高端机,性能做工都远胜前者。
7. rollei4200是什么牌子照相机
禄莱(ROLLEI)如同许多其他的国际着名品牌一样,有辉煌,有黯淡,但必不可少的是有传奇色彩。禄莱(Rollei)是一家制造光学产品的德国公司,以双反相机禄莱福莱着称,该照相机在胶卷照相机中拥有前驱的地位。该公司于1920年在不伦瑞克创立,一开始的名字是Werkstatt für Feinmechanik und Optik, Franke & Heidecke(福兰克和海德克精细工艺和光学作坊),经过多次改名和更改公司形式后1962年称为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1979年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GmbH & Co. KG、2004年Rollei GmbH)。2006年公司大本营前往柏林,而生产则依然留在不伦瑞克。2007年它被分成三个公司。Franke & Heidecke GmbH位于柏林,主要负责专业产品(中片幅相机、放映机),RCP-Technik GmbH & Co KG主要负责欧洲的消费者产品(35毫米影片数码照相机),Rollei Metric GmbH则负责摄影测量法。1960年代末当时已经过时的禄莱福莱销售量下降,因此公司决定扩大产量和产品种类。但是这个措施却是当时还相当小的禄莱公司无法实现的。1970年公司在新加坡创办了自己的生产线,在相机工业中此举有领先意义,但是却使得公司为德国精良产家的声誉遭到打击。1982年公司在多次改组后决定局限于中片幅相机和少数其它产品。1986年添加了测量系统,从1991年开始公司也生产数码和现代傻瓜相机。
8. 峨嵋双镜头相机有几款
峨嵋双镜头相机只有一款!
同为华中精密仪器厂的还有“华中”双反相机。峨眉和华中是同一厂子生产且机型一模一样的两个品牌相机。1980年同时量产,性能和当时国内众多双反机型一样,都是按海鸥4B相机图纸制造的,个别厂家有略微改进,但差别不大。
9. 单反相机都有那些牌子,是哪个国家的
1.佳能(Canon)是日本的一家全球领先的生产影像与信息产品的综合集团,从1937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将自己的业务全球化并扩展到各个领域。
2.尼康(Nikon),是日本的一家着名相机制造商,成立于1917年,当时名为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1988年该公司依托其照相机品牌,更名为尼康株式会社。“尼康(Nikon)”的名称,从1946年开始使用,是“日本光学”日文读音(Nippon Kogaku)的罗马字母缩写,并且融合了德文中蔡司照相机ZeissIkon中kon的写法。
3.索尼(日语:ソニー株式会社,英语:SonyCorporation),是日本一家全球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总部设于日本东京都港区港南1-7-1。
4.奥林巴斯(Olympus Corporation)日本,创立于1919 年。1920年在日本成功地将显微镜商品化,在癌症防治领域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内窥镜,1950 年由奥林巴斯在世界上首次开发。迄今为止,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已成为日本乃至世界精密、光学技术的代表企业之一,事业领域包括医疗、影像、生命科学产业三大业务领域。
5.宾得(PENTAX)日本,是一家世界着名的光学品牌,产品覆盖天文望远镜、医用内视镜、眼镜等范围。宾得的品牌文化可以追溯到1919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旭光学合资公司。
6.松下(Panasonic)日本,Panasonic的中文为“松下”(早期叫National,1986年开始逐步更改为Panasonic,2008年10月1日起全部统一为Panasonic)由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自1918年松下幸之助创业,发展品牌产品涉及家电、数码视听电子、办公产品、航空等诸多领域而享誉全球;该企业品牌跃入《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7.三星 是韩国的知名公司之一,是韩国最大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的简称,该集团包括44个下属公司及若干其他法人机构,成长为“世界最受尊敬企业”企业之一的三星在全世界68个国家拥有429个据点23万员工,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 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公司最初主要出口朝鲜南半岛的鱼干、蔬菜和水果。
8.理光(Ricoh),是日本着名的办公设备及光学机器制造商,世界五百强企业。市村清在1936年成立理化学研究所,研究所主要研究理研阳画感光纸,1963年正式易名为理光,并在同年成立香港分公司。现在理光的主要产品包括影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文仪器材,文档解决方案,以及轻便型数码相机。
9.徕卡 是德国原装手工制作的相机。徕卡相机在现今生产的专业相机中,打开后盖可以看到,徕卡机身用料的厚度,真得用锤子碰才能毁坏。它以结构合理,加工精良,质量可靠。
10.哈苏(Hasselblad)瑞典 长达 77 年(至2018年)的相机历史,深耕于中画幅相机。打造了庞大完整的中画幅相机系统,沉淀了多年在相机领域的技术,从胶片到 1 亿像素,变的是看得见的外观,不变的是对影像的追求。
(9)着名双反相机有哪些扩展阅读:
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缩写为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它是指用单镜头,并且光线通过此镜头照射到反光镜上,通过反光取景的相机。
所谓“单镜头”是指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不像旁轴相机或者双反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反光”是指相机内一块平面反光镜将两个光路分开: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五棱镜,再到取景窗;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可以照射到胶片或感光元件CMOS或CCD上。
10. 最经典,最好用,最实用的佳能单反相机是哪款
1. 徕卡M3
徕卡M3
素以浪漫着称的法国人曾经拍摄了一个短片:一位盲人被人搀扶着走在街头,一位妙龄少女走过,他嗅了嗅说:“夏奈尔”;路经一辆豪华轿车,车门一响,他随口说:“奔驰!”路边一位摄影者按下了快门,快门清脆而柔滑地一响,他不假思索地说:“徕卡!”
徕卡?对,就是徕卡,相机中的劳斯莱斯!一个曾经与奔驰、万宝龙并称为德国工艺三大代表的品牌,一个代表男性沉稳、历练、勇气以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诸多品行的品牌。徕卡拥有令人艳羡的贵族般传统:目前最流行的135相机最初就出自徕卡的门下,这大大改变了摄影的生态环境,摄影记者们终于扔下了笨重的大画幅相机,拿起徕卡奔赴火线。
上世纪30年代之后,国际环境日趋恶化,先后爆发了中国“九一八事变”以及西班牙内战,这成就了以罗伯特·卡帕为代表的战地摄影记者以及以坚固耐用、成像质量优异、便于维护的徕卡相机。当时很多美国部队随军摄影师都配发了徕卡相机,着名的巴顿将军就是徕卡用户中的一员。根据美军规定,遇到紧急情况(如即将被俘)时必须破坏随身的装备,相机也在其列,一般情况下美军士兵往往用锤子或枪柄砸毁相机,不过这对徕卡相机来说却并不实用,使用徕卡的随军记者往往需要将手榴弹绑在相机上才能炸毁徕卡相机。
M3就是在这样的传统中诞生于1954年——当时欧洲刚刚走出了战争后的萧条。徕卡将积累的全部技术储备都用在了这台相机之上,相机采用了坚固的黄铜制作机身,各项技术指标都首屈一指,他不仅确立了徕卡M系列相机的地位,也奠定了战后测距式相机(俗称旁轴相机)时代的基本格局,从1954年投产到1966年停产期间,累计产量超过20万台。
徕卡M3推出以来,不仅在摄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艺界等各个圈子里,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些用户对黑色相机边缘磨出的黄铜色情有独衷,而另外一些用户则对徕卡M3特有的快门声无法释怀,摄影界的摄影大师们更是将徕卡M3视为掌上明珠。至于说到M3的用户则令人咋舌。
除了创造“决定性瞬间”理论的着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登纳也赫然在列。德国联邦政府一度曾经将徕卡列为赠送给国际友人的外交礼品,这在其它摄影器材品牌历史上恐怕也是没有的。
2. 哈苏503CW
哈苏503CW
1939年4月,欧洲战事正酣,一架德国轰炸机坠毁于瑞典,军方在清理飞机残骸时发现了一台摔变形的侦察相机,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拍相机,瑞典国防部长立即将着有《候鸟的旅程》的鸟类学者、摄影家维克多·哈苏先生,问他能否为瑞典皇家空军仿造一部,哈苏先生语惊四座:“不能!但我能造一部比他更好的相机!”于是,第一台哈苏相机HK7诞生了。
哈苏的中画幅相机采用了一种模块化的设计,以机身为基础,可以根据需要搭配不同的镜头、后背、取景器等等,亦可使用卡尔·蔡司、施奈德、罗顿斯克等一流镜头生产厂商提供的不同镜头,这一技术理念在当时堪称前卫。不过,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哈苏的相机销售总是不温不火,真正让哈苏一夜成名的还是上世纪60年代全力以赴发展阿波罗登月工程的美国航空航天总署(NASA),当尼尔·阿姆斯特朗用哈苏500EL相机为奥尔德林拍摄的登月照片传遍世界时,哈苏这个品牌就成为一个钉在太空中的永恒的名字了。
哈苏最后一代V系统相机中广为公众所熟悉的就是503CW了。他继承了500系列诸多传统,亦继承了哈苏几乎全部的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坚守6×6厘米画幅,因其超高性价比而获得了圈里人、圈外人的青睐。不过随着哈苏公司易主、换帅,哈苏的重心转移到采用6×4.5厘米画幅的H系列上,2006年初传来哈苏推出最后一批捆绑了数码后背的限量版套机503CWD的消息,一个传奇般的时代结束了,从此哈苏的名下只有日本富士为之代工的哈苏H系列相机了!
3. 禄来2.8FX双反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