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相机摄影 > 什么蒙相机

什么蒙相机

发布时间:2022-07-10 18:41:00

① LOMO相机是什么

Lomo是甚么?
从一部前苏联的古旧相机开始 1984年,在原苏联一个专门生产军事光学镜片的工厂Leningradskije Optiki Mechanitscheskije Objedi nienie (Lomo)开始研发一种小型、可以随身携带的间谍相机。
1991年,两个奥地利的学生在布拉格买到了这样一部造型古旧、颇有原苏联社会写实主义风格的相机,当把它带回维也纳之后,竟然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由于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两个学生在1995年跑到圣彼得堡去要求这个早已关闭的工厂重新开张,再生产Lomo相机。
Lomo在当时灰暗的政治及经济因素下,给予大众简约的喜悦,就是那属于人们的相机。我们跟政治或军事扯不上任何关系,或者,我们较接近达达主义或那些关于荒诞玄学的学说。Lomo藉即兴的创作追求自由。Lomo就是自由地随意游走。即兴就是自由和快乐的关键。
今时今日,如果你还以为“傻瓜摄影”意味着落后,那就是你远远落伍了,因为目前在欧洲和日本,这种“ LOMO随兴摄影风格”可是大大地盛行! 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连续拍,不理会正统的摄影规矩,只讲究个人的随意性、真实性。也许你不认为这是艺术行为,只不过是青春期的情绪发泄。但是,你错了!这就是艺术,是一种新兴的摄影艺术!
这些推广且秘密传播的 Lomo相机及它拍出来即兴的照片的人就是“Lomoer”,全世界从古巴到日本、越南,有无数LOMO人在说:“Lomo不止是一种创作性的摄影,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Lomo的创作理念是:“要快、不用多想、对周遭的环境张开眼、多吸收,享受沟通。”由创意和动力组成的Lomo,开放予每一位好奇和喜爱按快门的你。借着Lomo,艺术就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出来。
打从奥地利学生和他的朋友们把用 Lomo拍的宴会照片,或日常每天一景一物放在厨房墙上展示后,他们就开始“Lomo Wall”的交流活动。1997年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第一届的Lomo世界大会,展示1.5万张照片,整个展示墙长达108米。 Lomo World Archive把相片拼贴在一起,为我们的社会建构一幅幅动人的马赛克画。
Lomo相机的特色是镜头宽(32mm)、速度快、色彩强烈、没有闪光灯,在灯光越暗的情况下照出来效果越好。它还有一种特殊的“隧道效果”:照片的四周会显得比中间暗很多。不过这些技术上或光学上的特性都不是Lomo的特点。它的主要吸引力反而体现在一种跨地域性的地下创造活动。
拥有 Lomo的名人还真不少(其中不乏搞科技音乐的人),如Moby、David Byrne、Pulp乐团的Jarvis Cocker,甚至Arafat都声称他是Lomo地下会社的一员。Lomo的宗旨就是要藉千千万万的Snap Shots去纪录地球上的一事一物。
Lomo一直都在寻找那自然的,即兴的美学。这是一种新的摄影取向,构图与对焦都已过时,模糊与随机性才是潮流,才是经典。这种Lomo的态度解放了所有传统意念的追随者。不要想,只管拍!Lomo人并不会受古老摄影模式所限制。相片就是Lomo的根本。没有甚么比新鲜的Lomo相片感觉更美妙的了。Lomo图片收集、欣赏并展示所有精彩的照片,有神秘的,愉快的,有模糊的,沉闷的,简单点说,即是生活中的所有。
找个位置,躺下来好好享受。又或者,拿起你的 Lomo相机,与我们分享你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你的杰作,你的幸运事情,你奇怪的摄影触觉,以及你最个人的摄影视野。现在就抽出你的Lomo相机,拍下你身边的人,把他们扯进你独特的视野吧!不需要多想,只要快 。
现在就马上开始,请不要忘记:你就是 Lomoer.

新地下艺术潮 i 引爆 Lomo 新生活!
没有午夜独自在网上漫游,你不会知道,这个城市疯狂寂寞到什么程度。有一张网上的黑白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一个男子伸出手,挡住镜头。看不见他的脸,由于拍摄距离太近,整个人有些变形,给人以慌乱、失衡的感觉。照片下附了一句话: “ 其实我一点也不高兴,我也不难过,我想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我混着! ”
当时看了就有一种发自肺腑的痛感。谁也说不出这帧粗糙、不加修饰的影像怎么会牵扯出这样一种情绪,真的太贴切。也许拍摄者只是出于偶然 —— 偶然有个男人映现到他镜头中,他不假思索地按动快门,男人本能地伸手去挡,相机略微晃了晃 —— 生活中总有太多太多的偶然。当他把照片贴到网上后,有人看到了,感动了,然后也想拍这样的照片,于是开始寻觅这样的相机和这样的偶然。无数 Lomo 迷都是这样开始了他们的 Lomo 游戏。

Lomo 的真相

“Lomo 的真相其实是个极其不精密、有缺陷的相机,但是里面有了人的情感和发挥,就不一样了。 ”
这种粗糙的、毛病很多的老古董相机将很多人从传统摄影美学的窠臼中解脱出来。不需要去调光圈、焦距,不在意拍摄的角度或者姿态,随心所欲地拿起来就拍,这时影像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那就是你在这一瞬间的感觉!而用 Lo-mo 相机拍照的一系列不确定性,也正成为迷人之处:对焦可能不准,色彩可能还原不好,还可能有暗角 …… 相机本身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拍摄者在拍的过程中还会随心所欲地制造一些偶然,比如调整感光度,将正片负冲,等等,所以完全不知道拍出来是什么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甚至连现代摄影早已能规避的暗角,也成为一种带有复古色彩的流行!
玩 Lomo 的人还热衷于在相机上添加一些古怪的功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意。 SuperSampler 可拍 4 格直下的连续动感照片,配上几句梦呓,就成了最酷的四格漫画; Col-orspalshFlash 内置了滤镜滚动条,可同时放入四张颜色滤镜,可以随意选择喜欢的闪灯颜色,令照片更古灵精怪;最绝的是 Holga ,焦点不实,色彩怪异,而且后盖不严,容易漏光,而厂家居然还理直气壮地附送 3M 黑色防漏光胶带一卷,让拍摄者自己控制是否漏光以及漏光的程度! Lomo 相机普遍价钱不贵,但经常可能遇到螺丝脱落等问题,所以它的短命或长寿似乎也完全取决于运气。
“ 让意外及命运决定照片的效果 ”—— 人是不能对抗偶然的,那么,就要学会欣赏它!

还原与颠覆

拍照原本是一种极具仪式感的体验,面对镜头,人们充满着忐忑与期待,不知道那个奇妙的魔盒里将会诞生什么。然而,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摄影彻底蜕变成了一个廉价的消遣。下一秒,你就可以在显示屏上看到照片的效果,如果不理想的话,那就马上删除重拍。
也许,当一件事情变得太容易,就不再有意思了。看似随意的 Lomo 却有一个极高的门槛,那就是拍摄者要富于想象力并且不怕麻烦,懂得欣赏过程的美妙。装胶卷,拍摄,冲底片,扫描,等等,其实非常挑战人的耐心。 Lomo 在当今社会重生的意义本就不在于其效率,而在于那种返璞归真、反潮流的精神!
把简单的过程复杂化,把复杂的美学简单化,把不完美艺术化,还原与颠覆成就了一种世界性的地下艺术潮流。

LOMO摄影的10大规则:
1. 随身携带 --- Take your camera everywhere you go.
2. 随时使用 - 无论白天或黑夜--- Use it any time---day and night.
3. LOMO是生命的一部分--- Lomography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your life, but part of it.
4. 拍,随心所欲--- Try Shoot from the hip.
5. 尽可能地接近你期望中的物体--- Approach the objects of your lomography desire as close as possible.
6. 不要思考--- Don't think.
7. 快速--- Be fast.
8. 你不需要预先知道你会在照片中得到什么--- You don't have to know beforehand what you captured on film..
9. 随便组合你的照片--- Afterwards either.
10. 不要理会这些规则--- Don't worry about any rules.

2" Lomo是甚么?"

Lomographic Society的宗旨就是要藉千千万万的抓拍[Snap Shots]去纪录地球上的一事一物。

作为忠实的Lomo射手,你要能人所不能,任何情况下都能拍出好相片。这些精彩的Lomo照片会制成Lomo墙,并列展示每一位Lomo射手的杰作。

这个伟大的计划藉Lomo 世界文献[World Archive]得以具体化,为我们的生活作Lomographic式的记录。Lomo World Archive把相片拼贴在一
起,为我们的社会建构一幅幅动人的马赛克图画。由创意和动力组成的Lomographic Society,为每一位好奇和喜爱按快门的你敞开。借着
Lomography,艺术就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出来。

Lomo On!

相片就是Lomography的根本。没有甚么比新鲜的Lomo相片感觉更美妙的了。Lomography收集、欣赏并展示所有精彩的照片,有神秘的,愉快的,
有模糊的,沉闷的,简单点说,即是生活中的所有图景。
找个位置,躺下来好好享受。又或者,拿起你的Lomo相机,与我们分享你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你的杰作,你的幸运事情,你奇怪的摄影触觉,以
及你最个人的摄影视野。
现在Lomography已准备好鲸吞你所有的照片!

现在就马上开始,请不要忘记:
你就是Lomo射手。

前提是只要你有LOMO相机,你就有了这个自由和名称,无论照片如何,拍摄的快感是绝对的,只有不停的按快门,只有不停的将生活的瞬间捕捉,
只有不停的上胶卷,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和谐,不必有电脑的连线,不必有显示屏幕观看效果,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伴随着LOMO到来,因为没
有一张照片是正常的,因为偏色效果或者偏光效果的作用,所有的照片都是作品,因为从一开始已经与众不同。

变异的业余摄影
Lomo:不止是全新的怀旧

由10年前在维也纳创办开始,Lomographic Society一直都在寻找那自然的,即兴的美学。这是一种新的摄影取向,构图兴对焦都已过时,模糊
与随机性才是潮流,才是经典。这种Lomo的态度解放了所有传统意念的追随者。不要想,只管拍!Lomographers并不会受古老摄影模式所限制。

Lomography藉即兴的记录和个人的经验以及一台由俄罗斯圣彼得堡生产的迷你相机,为抓拍[Snapshot]文化展开一场革命。Lomography在灰暗
的政治及经济因素下,给予大众简约的喜悦,就是那属于人们的相机。我们跟政治或军事扯不上任何关系,或者,我们较接近达达主义(www.anti-
art.com/misc/tzara.htm)或那些关于荒诞玄学的学说(www.pataphysics.com)。Lomograhpy藉即兴的创作追求自由。Lomography就是自由
地随意游走。即兴就是自由和快乐的关键。现在就抽出你的Lomo相机,拍下你身边的人,把他们扯进你独特的视野吧!

ANALOG VS. DIGITAL 模拟与数码的对战

Lomography是模拟技术[Analog]的死硬派,那么我们为何上网?

这是数码化的年代:人工智能,复制,个人化,限量化......

我们的纪录可被无限地被复制,清洗,淡化,自动对焦,精确计算,品牌化...影像是一堆数字,音乐就是mp3。还有甚么可带给我们惊喜?会是那
从不出错的电脑程序吗?

一切都可存档或下载再没有值得拍下的东西。若权威能被无限地复制,它还有甚么价值?

艺术现在丧失着它宝贵的气味(www.wbenjamin.org/walterbenjamin.html)。现在它只有"躯瞉",吸引着围观的人们的浏览再浏览。艺术必须符
合标准和评级,我们的美学与消费就正被那些市场策划,繁复的编码以及传媒评级所操控着。

当数码化不断加速的同时,我们开始相信机械人多于电脑。因为至少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它仅有的失误。我们从电影"2001 Space Odyssey" 《2001
遨游太空》和"Terminator"《魔鬼终结者》体会到机械的脆弱:一次意外,便可轻易扭曲理性的和谐。这种体会竟给予我们安全感。

我们相信从数码时代带来革命中,世界各地的人可随意交流自己的喜恶及情感。然而我们还是需要体验二元科技的魅力。不管我们的记忆是否数码,
就让我们的意念不变。

好象并没有直接的对战,完全的并存是人类矛盾内心的写照,有天使就必然有魔鬼,无论是机械还是数码被妖魔化的时候,都有对应的潜意识产品
与之对应,如果我们想想在1900年人对机械的态度,就不难明白我们今天对数码的态度。可是在这个时候什么才能让我们暂时摆脱这种对技术的恐
惧呢?!LOMO就是这样将我们最机械的动作夸大到精神的高度,哲学的高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警惕,我们对机械的怀念还有多久,我们在抛弃机
械的时候,整个时代的思考方式也终于要改变,是否我们要作出选择?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本来一种共存的时代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代人生老
病死,如果有未来的化,那就让LOMO属于过去,数字属于未来。如果我要选择的话,我将更加喜爱这个机械的社会给身体带来的快乐,并不仅仅是
大脑之中化学的反应。

10 GOLRDEN RULES OF LOMOGRAPHY 金科玉律十条

1. 机不离手
2. 不分昼夜,随时拍摄
3. Lomo是你生活的一部份
4. 愈近愈好玩
5. 不用思考
6. 要快
7. 拍摄之前不必考虑拍摄效果
8. 拍摄之后也不需要知道拍摄效果
9. 从头顶或屁股位置拍照
10. 忘记以上守则

"Lomography逐渐兴起"

Lomography Society使Lomo相机出现再生神话,但同时亦必须确保它能长远地发展。Lomographic于1982年圣彼得堡开始兴起。Lomo生产商被要
求生产大量间谍相机,造福人民之余也为苏维埃增光。

Lomographic热潮始于1982年圣彼得堡。某阳光普照的早上,General Kornitzky把日本小型相机放在桌上,他的亲密战友Panfiloff(即Lomo苏
联军事及光学制造厂之总监)细看此相机,发现它有清晰的镜头、极高的感光度及坚固的外瞉。两位男士留意到它的特性和潜力,马上研究如何改善
设计。希望能生产一部全功能全天候的相机,为人们提供乐趣之余亦萶此纪录生活及对国家的爱。最后,Lomo LC-A诞生了,百万部相机迅速售清。
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于80年代开始一直snap下去,全面记录共产生活及偶? 栰逗诤f覒虻那板r。

General Kornitzky及Mr. Panfiloff:对科技独具慧眼。

LC-A是一部小巧、自动的相机,为大众提供每日摄影之工具。但它简约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价值:Minitar 1镜头,由Professor Radionor设计,
在广角镜头下拍出鲜明的色彩。一般只出现于贵价专业相机的自动感光功能,让Lomo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使用,晚上更能创造突出的线条效果。坚居
的外瞉加上硬净的金属结构及醉人的苏联风味,谁能抗拒?
"Lomo LC-A的出现"
一九九一年五月

当前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仍活在共产主义下的同时,几位维也纳学生于1991年初夏远赴布拉格,在炎炎夏日下,初尝捷克的民主气息。从此,
LC-A便降临了。由于当时流行亚洲的高科技电子相机,LC-A已停止生产,余下的都只能在旧相机内找到。几位维也纳学生兴之所至买下LC-A玩玩,
从此LC-A便被发掘出来了。

在灿? 的布拉格街头,他们以LC-A snapshot一番:从头顶拍、从背脊拍、从屁股拍......整个旅行就是在啤酒、伏特加和LC-A作伴下完结。

回到维也纳后,他们把菲林拿到超市冲晒,看罢相片后非常震惊!那鲜艳、快乐、蒙胧的效果为捷克面貌注入全新感觉,影像效果从未如此过瘾过!
一场摄影革命立即爆发!

"Lomographic society之掘起"

看过精彩相片后,所有人都渴望拥有一部Lomo相机!人们? 幭邻那癊astern Bioc秘密进口这部神奇小玩意。1992年,Lomographic Society于维
也纳成立,目的是要向全球发放有关Lomography的讯息。

展览、派对、旅行的出现让人们逐步认识Lomography,并溶入Lomographic生活模式;同时,各主要城市亦成立了Lomo大使去举行及推动当地的
Lomography活动。人们对Lomo相片的渴求使Lomographic Society迅速发展,产生极大的回响。Lomo相片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点滴:悲伤、愉快、
挫折、甜蜜、爱、热情、欲望......

日渐增长的需求引起一个严重问题:LC-A供不应求。为寻找解决方法,无畏的"Super Wieners"决定亲自远赴位于圣彼得堡的Lomo厂房,经过多番商
议后,终于成功游说厂房阿头及Mr. Vladimir Putin(之后成为圣彼得堡副市长)再次生产LC-A,确保日后能稳定地为一众Lomographers提供
LC-A相机。

"地上最强的Lomo世界"

Lomo 墙 = Lomography?
以马赛克式的并列拼贴方法展示Lomo射手们心目中的大世界及生活日志,一目了然。集体、公开的展览模式比在艺术馆内一件件经人工修饰的作品更
具真实感。Lomo 墙将你的日常生活建构成视觉艺术,让大众一同集体回忆。只因Lomography坚守一份信念:一切以你为本。

按好你的Minitar 1镜头,身体力行以Lomo纪录生活,体现真正的Lomo世界。

你也可以参加,因为你就是LOMO射手,你的作品将在世界各地展出,而你就是艺术家,共同分享你的快乐与哀愁,共同分享你的朋友与宠物,共同分
享童年或者老去的时光,共同分享无厘头和严肃的瞬间。照片就是照片,不大的相纸承载着情感和记忆,我们所要珍惜的瞬间。

② lomo相机是什么原理,有什么特别之处

“LOMO”的最初含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一款特殊相机,镜头有点弯曲,可以不用闪光灯日夜兼拍,拍出来的照片色彩异常鲜艳。由于功能单一,很长时间,LOMO相机一直受到冷落。直到1991年维也纳的几位学生远赴布拉格,买下了当时已经停产的“LOMO”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让他们惊喜异常,于是LOMO风行世界。也许那些背着LOMO相机随意拍摄的LO-MO族,看中的不仅是色彩奇特的相片,更是那种自由随性的前卫生活态度。

现在Lomo是指拍摄时的一种态度,随意捕捉,想拍就拍。 不用在乎光圈、快门,不用追求角度、构图。 就算拍出来的照片曝光过度或模糊不清,只要能吸引眼球,就是一个成功的作品。

③ 激蒙相机下载。

开启服务Windows Image Acquisition (WIA) 点击开始菜单--运行--services.msc打开服务管理,在列表找到Windows Image Acquisition (WIA)这个服务,双击,将启动类型修改为“自动”,然后点击“启动”按钮启动服务,重启电脑 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如有疑问,可以给我留言

④ 准备买个数码相机,可是在专柜转了一圈,被小姐介绍到蒙,什么叫单反相机请大家介绍介绍!谢谢了!

单反相机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简称,是针对有专门取景镜头的照相机而言的。早期的相机都是旁轴取景,就是通过机身上的一个专门取景镜头进行取景拍摄,其构图和实际拍摄有一定的几何误差,这样一个相机就有两个镜头了,一个拍摄镜头,一个取景镜头。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弥补了这个缺憾,具体工作原理是:

取景时,入射光线进入镜头后通过机身内部的45°反光板及机身上部的五棱镜反射到取景目镜,为了方便取景,此时镜头内部光圈值为最大,所以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实际拍摄画面,当我们变动镜头焦距时画面也随之变动,其间并无几何误差。

当按下快门按钮时,机身内部的45°反光板抬起,镜头内部的光圈迅速达到设定值,然后开启快门对底片(CCD或者CMOS靶面)进行曝光,快门关闭后45°反光板落下回位,光圈再次回到最大值,进而完成一次拍摄。

现在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大部分为全自动,也就是说光圈,快门等等设定值在按下快门时全部由机内运算器计算完毕并且锁定,有防抖功能的镜头或者机身也适时开启,其过程有条不紊且迅速完成,为此我们不能不感叹科技的进步。

顺便说一下,能够更换镜头的不一定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同理,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不一定是必须能够更换镜头的。我们常说的单反相机指的就是其取景方式,和镜头的可更换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但为什么大家把单反相机和可更换镜头联系起来呢,原因就是如今的单反相机大部分都可以更换镜头而已。

⑤ 相机蒙块布

是比较古老和简易的胶片式相机。
取景的时候,被摄物体通过镜头在后面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体上成像,并且图像是倒立的,根据这个图像来构图和对焦。如果不用布蒙起来,环境光线太亮的话,就看不清那个成像了。
当拍摄的时候,把这个“毛玻璃”移走,再把胶片插在相同位置,然后拍摄者会看着被拍者,在表情自然的时候握下手中的气动快门。

⑥ 为什么相机这么蒙

你看说明书了吗?以前用过数码机吗?蒙有很多原因,如果你不懂操作还是先看好说明书再讲.
只能照三张相内存就满了,可能用的是机身内存,又或是送的小内存卡,自己再买个卡吧.

⑦ 高分追加奖。我的相机(佳能 A520)拍出来总感觉有点“蒙”,求助各位告诉我!

请问搂住用的是什么显示器。

既然出现差异,那就说明是2个不是一个标准。

第一,如果是液晶显示器,显示跟你的差不多,如果是CRT显示器,你就看着有点发白。无法更改。

第2,搂住如果你安装了PS,并且执行了颜色精灵,可能发白。把白平衡改回默认。

第3,你的显示器颜色配置文件不一样。在显示器颜色配置里选择亚洲色就看起来舒服了。

第4,你的照相机屏幕调整有问题。默认的估计不是你像要的,好好看看说明书,怎么调。

⑧ 12Megapxels啥牌子相机

这个应该是蒙拿相机,这个相机的牌子比较少,但是相机还是性能挺高的

⑨ 单反数码相机和LOMO相机各是什么意思

DSLR
开放分类: 摄影、数码相机、相机镜头、DSLR

DSLR也就是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数码单反相机,它的感光器件是CCD或CMOS.
单反数码相机就是指单镜头反光数码相机,即Digital数码、Single单独、Lens镜头、Reflex反光的英文缩写DSLR。市场中的代表机型常见于尼康、佳能、宾得、富士等。此类相机一般体积较大,比较重。

对数码相机来说,数码单反比起普通数码相机,具有尺寸更大的感光器件,因此在色彩和亮度的表现上会更为出色.

在拍摄时由于拍摄者所看到的景象就是通过镜头捕捉到的景象,所以单反相机的所见与所得基本上是一致的.

参考“单反”词条。

补遗:
DSLR者,英文全称为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是也。很多人只知道DC(Digital Camera),却不知道DC的重要分支——DSLR。

在平时总会遇到抵触DSLR的人,这部分大概分为三种:一种是从来没听说过DSLR的人;一种是虽然听说过,而没有亲自体验过的人;一种是明知道DSLR的好处,却认为它是过于专业的“高端产品”的人。这些人中的一些人难免会以酸葡萄心理看待DSLR,摆出一大堆DSLR的弱点来说服自己和旁人,试图让自己和人们相信小型相机更好。

DSLR在过去确实是“专业”与“奢侈”的标志,用户群很小。然而,近年来随着各品牌DSLR的不断降价,入门级DSLR早已经走下神坛,并且日益向小型化、平民化发展,它的流行是必然趋势。

帮助大家认清DSLR的本来面目,改变以往人们对于DSLR“非我族类”的对立认识,扫清消费者对于此类相机担忧和顾虑,是本文的目的。

DSLR并非都是高端产品

2006年是DSLR战争全面爆发的一年。在这一年当中,索尼、三星、松下三大传统家电厂家集体进军DSLR市场,而像奥林巴斯、尼康、宾得这样的传统厂家也拿出了各自最新的低价产品加以应对,一方面加剧了产品竞争,另一方面也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并将入门级DSLR的价格进一步降至冰点。尽管高端DSLR产品有动辄数万元的,但目前6000元以下带镜头的入门级DSLR套机以及5000元以下的单机身比比皆是,这个价位已经算不上什么高端产品了。

这一价位已经直逼高端消费级数码相机的防线。可以说,由于DSLR与高端消费级相机的价格区隔已经很不明显,将直接动摇一部分原本打算购买消费级相机的消费者的选择。尽管DSLR比高端消费级相机的体形稍大些,但是DSLR的操控与成像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镜头,这些优势构成了DSLR绝对的诱惑。而消费者选择最多的2000~3000元的消费级相机,尽管其成像品质也可圈可点,但与DSLR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DSLR五大致命诱惑

1. 成像质量优秀是很多消费者青睐DSLR的第一理由。
因为DSLR中感光器的面积远大于消费级相机中感光器的面积,所以像素密度相对大大降低,因此在宽容度、解像力和高感光度下的表现远远超越消费级相机。感光器的尺寸也是消费级相机在销售中最不愿意涉及的因素,厂商每每都会以高像素等其他指标分散用户的注意力。实际上,感光器的尺寸指标对成像的影响,重要程度远在像素数量之上。消费级相机的感光器尺寸最大不过是1/1.7英寸,而单反的感光器面积则大多是APS-C规格(23.7mm×15.6mm)直到与135底片一样大小的全幅面尺寸(36mm×24mm)。

2. DSLR的快门是纯机械快门或电子控制的机械快门,快门时滞极短,按下快门后能立即成像,是抓拍利器。
DSLR的开机速度只有几百毫秒,连拍速度也很快。而消费级相机则是纯电子快门,存在严重的快门时滞问题,这一弱点堪称消费级相机的软肋,因此它拍静物尚可,但不适合抓拍运动物体——你所得成像,往往不是你按下快门时的那个动作。

3. 单反相机的取景是通过镜头取景,看上去很亮堂,而且你所看到的画面,就是你将要拍到的,通透的光线使对焦时更容易观察。
而消费级相机是通过感光器与LCD取景,在亮度和色彩的观察方面均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误差,不易察觉,在暗处更会看不清画面。消费级相机上即便有光学取景器,其光路也不是从镜头中穿过,因此同样存在视差。

4.DSLR的镜头可以根据拍摄主题来确定使用何种镜头,可以更换。而消费级相机的镜头无法更换,并且镜头质量比DSLR的镜头要差得多。

5.DSLR拥有大量的手动功能。
DSLR可以方便地进行手动变焦、手动设定拍摄参数等等,可以进行一些特殊的拍摄(如用B门拍焰火)。而很多消费级相机都是自动的(特别是卡片机),多数相机没有手动变焦环,要靠马达自动变焦,因为变焦和对焦的速度慢,会丧失很多拍摄良机。很多人认为自动比手动好,实在是一个误区,只有自动功能而没有手动功能的相机往往是低端相机,因为自动的精确性和速度,远远达不到手动那么高。

你真的需要一台DSLR吗?
如果你只是用相机来拍拍风景和“到此一游”纪念照,以及记录家庭娱乐,确实没有必要购买单反。DSLR虽好,但因为价格和重量的原因,并非适用于每个人。另外,即使拥有DSLR,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即可拍出好照片。由于DSLR的功能更强大,需要学习更多的摄影知识才能应用好。如果常年都用AUTO挡,那样DSLR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如果你属于以下几种情况,那么你真的需要一台DSLR。
1. 如果你对画质具有很高的要求,请选择DSLR。
相比之下,消费级相机会让你失望的。最简单的例子是,DSLR的浅景深效果(虚化背景),是消费级相机望尘莫及的。
2. 如果你经常拍人像,请选择DSLR。
消费级相机拍人像时成像尽管也很清晰,但我们必须纠正一个认识:好的照片是主体清晰,焦外模糊,而不是全部清晰。
3. 如果你对抓拍有特殊的需求,需要更快的反应速度,请选择DSLR。
假如你使用消费级相机从事运动场景抓拍,由于快门时滞的影响,你会很难抓到你想要的那一瞬间,你抓到的尽是你不需要的动作。这一结果将直接导致你对“抓拍”这一摄影方式失去信心,而只会拍静止的东西。

还有一点是想接触单反的朋友应该了解的,

DSLR菜鸟最关注的三类名词

1.焦段
常常听人问到DSLR相机的镜头“是几倍的”,请注意,这是极端外行的问法。数码相机诞生时,由于镜头焦距小得可怜,为了与传统135镜头的焦距区别开来,所以采用了只说变焦倍数而不说实际焦距的做法,这样会让人忘掉小小的焦距和小小的感光面积,这其实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障眼法。但DSLR使用的是135相机的镜头,它通常是以实际焦距为指标,比如17-85mm,就表示这支镜头的变焦范围是17mm~85mm。如果硬要问镜头是几倍的,那么这支镜头是5倍变焦。这样换算很不科学的道理在于,由于DSLR是可以更换镜头的,如果换上70-200镜头,那么变焦倍数还不到3倍,但是基数却是从70mm开始,其实要比前面那支5倍变焦的镜头看得更远。即使是消费级相机,光学变焦倍数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与起始基数有关,并非所有相同倍数的视野一样,因此消费级相机的倍数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2.原厂镜头与副厂镜头

像佳能、尼康、宾得等生产DSLR机身的相机厂商,为了对应自家DSLR系统所出产的镜头,就称为 原厂镜头 。而一些专业的镜头厂商则提供了其他不同厂牌相机接口的镜头,从而那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如适马(sigma)、腾龙(tamron)、图丽(tokina)等厂商生产的佳能、尼康、宾得等接口的镜头,俗称副厂镜头 。当然,以副厂来称呼这些专业的镜头厂商似有不妥,因为这些专业镜头厂商所生产的很多镜头,品质是不输给原厂镜头的,价格却比原厂镜头少很多,成为很多在经济上不宽裕的摄影爱好者的首选追求。

3.焦距转换率
目前主流的DSLR中感光器的尺寸尽管比消费级相机所使用的大了不少,但仍未达到135胶片的规格(除非是全画幅相机),所以装上135相机的镜头时,拍出来的影像范围会跟135相机不同,通常必须乘上1.5倍(尼康产品)或1.6倍(佳能产品)。例如,当尼康DSLR装上一支50mm的镜头时,其视角就相当于50mm×1.5=75mm焦距时的视角。但仅仅是视角相当,某一焦距的光学特性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即使是消费级相机在宣传中号称的“相当于135相机的××mm~××mm”,也仅仅指视角相当,光学效果则无法“相当”。

LOMO

Lomo是一个缩写,上个世纪50年代在苏联圣彼得堡一个专门生产军事光学镜片的工厂,叫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厂(Leningradskoje Opitiko Mechanitscheskoje Objedinenie)是俄罗斯最大的光学仪器生产厂,LOMO LC-A是该厂在前苏联时期研制生产的35毫米自动曝光旁轴相机。而现在Lomo有了新含义,Lomo是Let Our life be Magic and Open,让我们的生活开放、有魔力。Lomo=拉玛、乐魔、裸猫……乐摸!尽管翻译版本繁多,但是在香港和台湾,Lomo的爱好者们给它起了一个恰当的中文名字——乐摸——让我们快乐地抚摸生活!

LOMO 前世今生
[编辑本段]
LOMO相机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合企业,它是一种应用于前苏联间谍部门的体积小操作简单的相机,由于应用领域特殊,使得它日夜均可以拍摄无须闪光。可随身携带的低科技35毫米自动曝光旁轴相机。最初是模仿莱卡的Minox,这种相机当时也不是很流行,没有光圈,只有简单的b门,而且成像质量不高,照片暗角比较大。
由于该相机对于红、蓝、黄感光特别敏锐,所以用正片冲出的相片色泽异常鲜艳。
关于LOMO艺术(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机原先是前苏联的产物,由列宁格勒光学与机械联盟于1980年代初期制造出品,是一台为了大众需求而制造的“阳春傻瓜相机”。
Lomography逐渐兴起
Lomography Society使Lomo相机出现再生神话,但同时亦必须确保它能长远地发展。Lomographic于1982年圣彼得堡开始兴起。Lomo生产商被要求生产大量间谍相机,造福人民之余亦苏维埃增光。
Lomographic热潮始于1982年圣彼得堡。某阳光普照的早上,General Kornitzky把日本小型相机(Cosina CX-2)放在桌上,他的亲密战友Panfiloff(即Lomo苏联军事及光学制造厂之总监)细看此相机,发现它有清晰的镜头、极高的感光度及坚固的外□。两位男士留意到它的特性和潜力,马上研究如何改善设计。希望能生产一部全功能全天候的相机,旨在让全苏联人民提供乐趣之馀亦用此纪录社会主义生活和祖国的光荣。最后,Lomo LC-A诞生了,百万部相机迅速售清。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于80年代开始也参与进来。
LC-A是一部小巧、自动的相机,为大众提供每日摄影之工具。但它简约的背后隐藏着极大的价值:Minitar 1镜头,由Professor Radionor设计,在广角镜头下拍出鲜明的色彩。一般只出现于贵价专业相机的自动感光功能,让Lomo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使用,晚上更能创造突出的线条效果。坚居的外□加上硬净的金属结构及醉人的苏联风味。
Lomo LC-A的出现
当前苏联、越南、古巴及东德人民仍活在共产主义下的同时,两名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生沃尔夫冈·施特兰晶格(WolfgangStranzinger)和马蒂亚斯·菲格(MatthiasFiegl)于1991年初夏远赴布拉格度假,在炎炎气息下,初尝捷克的民主气息。由于当时流行亚洲的高科技电子相机,LC-A已停止生产,余下的只能在旧相机店内找到。两名维也纳学生兴之所至在一家旧货店里买下了一部造型古老的Lomo相机—LC-A。
在灿烂的布拉格街头,他们以LC-A snapshot一番:从头顶拍、从背脊拍、从屁股拍……整个旅就是在啤酒、伏特加和LC-A作伴下完结。回到维也纳后,他们把菲林拿到超市冲晒,看罢相片后非常震惊!那鲜艳、快乐、蒙胧的效果为捷克面貌注入全新感觉,影像效果从未如此过瘾过!
1992年,LOMO官方组织:Lomographic society在维也纳成立。目的是要向全球发布有关Lomography的讯息。
Lomography不仅仅是LOMO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同时,它也是网上发行与销售LOMO照相机的机构。这也就是大家所谓的“LOMO官方”。
Lomo逐渐成为时尚新宠,一时间Lomo的快乐秘密在欧洲的年轻人之间迅速传开,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
不幸的是,在苏联生产Lomo相机的列宁格勒光学机械联盟在民营化后要裁撤亏损的相机部门,预定1996年要停工关厂。这两人听到,火速前往要求这个早已关闭的工厂重新开张,再生产Lomo自动相机。
1996年,二人说服了圣彼得堡当时的市长兼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工会总经理普丁(Putin),继续生产这不仅对有益于他们的国家经济,也对促进艺术文化很重要的“超傻瓜相机”。
Lomo革命于是展开,这个工厂一个月生产2000台Lomo相机,不过价格已由1995的30美元涨到约200多美元。(这也是LCA有不同版本的原因之一,但是在2005年4月,LCA彻底停产!)
这个学生和他的朋友们把用LOMO拍的宴会照片,或日常每天一景一物放在厨房墙上展示后,他们就开始“LOMOWALL”的交流活动。
1997年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第一届的LOMO世界大会,以马赛克式的并列拼贴方法展示1.5万张照片,整个展示墙长达108米。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
今时今日,如果你还以为“傻瓜摄影”意味着落后,那就是你远远落伍了,因为目前在欧洲和日本,这种“LOMO随兴摄影风格”可是大大地盛行!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连续拍,不理会正统的摄影规矩,只讲究个人的随意性、真实性。也许你不认为这是艺术行为,只不过是青春期的情绪发泄。但是,你错了!这就是艺术,是一种新兴的摄影艺术!
这些推广且秘密传播的Lomo相机及它拍出来即兴的照片的人就是“Lomoer”,全世界从古巴到日本、越南,有无数LOMO人在说:“Lomo不止是一种创作性的摄影,而是一种存在的方式。”Lomo的创作理念是:“要快、不用多想、对周遭的环境张开眼、多吸收,享受沟通。”由创意和动力组成的Lomo,开放予每一位好奇和喜爱按快门的你。借着Lomo,艺术就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出来。

⑩ lomo相机全方位介绍

恩基本上,没功能,最多就是多格拍照,长期曝光,彩色滤镜(就是在闪光灯前加几块色片,拍出来比较有感觉),暗角(就是四个角黑黑的),水下照相功能。
呃其实我觉得那些3.4.9格的相机虽然比较美观不过都不是很实用,也没有黄金眼公主日记的功能,拍几张还是可以不过全都是几格的就..
个人建议黄金眼,因为外表还过得去,相片色彩就不用说了,长期曝光,暗角功能都比较全面。最重要的是还可以控制闪光灯开关!!
其实那款色彩心情也不错,几种颜色的光片滤镜蛮诱人的(伪怀旧效果),有长期曝光,外表雪白白的还可以虽然突出来了一块..
公主日记的话说实在的外表比较DB...
个人买了蛙眼(可以水底的照的),闪光灯每次都自动闪很不爽,而且虽然加了防水外壳蛮美观的但是去掉外壳简直就是80年代机一个,色彩也不出色,不过介于价钱还是比较满意。
胶卷还是用本家的比较好因为照出来颜色美一点不过就是贵,几盒就能抵一个相机了==

阅读全文

与什么蒙相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1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8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