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尧的传说 帝尧的葬处尧陵到底在哪
一般认为尧陵在临汾。但临汾尧陵有许多谜团,如尧陵建于何时?尧陵到底是传说的臣民们裹土堆成的,还是一个天然土丘?近年来更有人提出尧陵不在北方而在湖南的攸县。传说中尧建都的冀州根本不在今天的山西,“冀”其实是“翼”,冀州在楚国。
尧、舜、禹是上古时期三位杰出的部落方国联盟首领,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君临天下的帝王。由于他们功业卓着,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得到华夏子孙无比尊崇和敬仰,尧舜被列为上古的五帝之中,尊为古圣。
帝尧,姓伊祁,名放勋,出生、生活于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阳,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传说他先后被封为陶侯和唐侯,古时人们以地为氏,所以又称他陶唐氏。一说他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被推举为部落方国联盟首领。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后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整饬百官。尧在位70年时,遍访天下贤士,得舜,由之辅政20年,将帝位传给了舜。
尧、舜、禹虽然皆为圣帝,在历史上各有作为,但是他们生命价值展示最充分的阶段是在帝尧主政时期。可以说,他们的治世方略的基本思路是由帝尧起始和奠定的。舜禹曾是帝尧的大臣,按照帝尧的大策,殚心操持,全力躬行,有效地推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尧帝死时,百姓如丧考妣,前来送葬者人山人海。尧的尸体据说葬在尧陵中,至今冢高约50米,周长近300米,气势宏伟壮观。尧陵在临汾城东北35公里处的郭行乡乔村,背山面河,周有残墙围线。陵的北部为黄土陡崖雍卫,东西有两条黄土冲沟拱卫,南面杨村河经东南、南、西南似新月抱冢绕流。因树多而古,俗称神林。陵前有祠宇,相传为唐初建筑。明清屡有重修。1984年,重修了碑亭献殿。祠内现存山门、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
早在汉代,官府已建尧庙于汾河西平水之阳,汉武帝刘彻的《祭尧文》至今仍被保存了下来:“巍巍乎帝尧,贤德圣明之君……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帝尧钦定历法,理顺时序节令;广凿水井,抵御田陌旱魔;疏理河道,流水尽归沧海;设立谤木,广听民众谏言;禅让帝位,启开民主先河。定都平阳,协和万邦,设定九州,完璧山河,首创中国,帝尧乃中国先祖也。”后移至临汾城南3公里处。尧庙占地85亩,始建于西晋。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现存山门、五凤楼、光天阁、尧井亭、寝宫、广运殿等几大建筑。庙内现存古代碑刻十余通,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唐尧故事。
关于临汾尧陵,有人提出了疑问,尧陵建于何时?尧陵到底是传说的臣民们裹土堆成的,还是一个天然土丘?
尧陵建于何时,实际上现在已无从考证。传说尧子丹朱平时不听父教,总是反其意而行,故尧本想死后葬于涝河之阴,而反其说要葬于涝河之阳。丹朱想到平时屡违父教,如再违抗,怎能做人?于是征得大臣同意,谨遵父嘱,选涝河之阳的风水宝地而葬,所葬之地为今尧陵。金人泰和二年(1202)的碑记说,唐太宗征伐刘武周时曾驻跸于此,祭祀尧陵并塑像。清代碑刻上也说唐太宗进取长安时,曾经到尧陵礼祷尧神功。清代碑刻上还记载着每年清明节和九月上旬都有传统的香火盛会,对尧陵进行祭祀拜扫。
从尧陵所处的地理环境来看,从北部大户垣黄土梁俯视,尧陵不过是个小小的黄土丘。但如果站在杨村河谷向北仰望,尧陵却显得高大雄伟并有着特殊的地貌特征。涝河是杨村与柏村两河汇合后的称谓,两河之间的黄土平梁称冢垣,杨村河之北的黄土平梁叫大户垣,尧陵就坐落在乔家垣的最西端,大户垣的南缘,杨村河与柏村河将要汇合之处,这里是平阳有名的山前黄土台地丘陵区。这一广阔的黄土台地,由若干黄土平梁组合而成,梁如条条土龙刚出云山,由东向西奔行,梁间沟沟有水,如条条水龙由东向西游动。在尧部落生活的时代,道道山梁着绿装,条条河沟水潺潺,青山绿水,诗情画意,宛如仙境。
中国古代的人们选择阴阳宅要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既避开寒风的侵袭,又可接纳和煦的阳光,其挡风的山势还要委曲盘桓,草木茂盛,土层深厚,坟墓的周围要水流悠扬平缓。尧陵位于霍山主峰西南,气流运行通畅,而且杨村河与柏村河汇合后形成的涝河,气流至此而聚,因霍山主峰以南高度逐次降低,所以向西伸延的黄土梁由南向北高度渐次升降,山山之间清水弯弯,陵冢两侧又有沟水,因此尧陵是一块背风向阳,藏风纳气,清水长流,气聚不散的风水宝地。马志正、李福兰等专家在研究后认为,信奉风水的尧臣民们一定要将自己崇敬的人埋葬在这里,即使信奉风水的后来人也会设一假冢满足人们的寄托。因此,尧冢是约一万年前因河流改道形成的离堆山,不是当年送葬的人们每人一袋土垒成的墓冢。
尧陵在临汾,大多数人相信尧是葬在尧陵之中的,千百年来并没有人对此有过怀疑。不过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新颖的看法,认为尧时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尧死后葬在今湖南攸县的高视乡。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尧帝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关于尧陵的地点,《汉书·地理志》说在中山唐县南,《水经注》对此曾提出过质疑,并否定了此说。《路史》作了些考证,但也未考出确切地点。从古至今,研究尧陵的学者一致认为《汉书》之说不准确,因此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南岳志》引《春秋感精符》说:“尧为翼之精星,在南方。”古天文与地理对应,按古星野说,翼、轸二宿对应楚国,而尧星是翼宿中的一星,其地应在南楚。尧与翼宿关系甚密,《竹书纪年》说尧即位后“居冀”,冀作为都城是从尧开始的。汉人以为冀为北方州的讲法早已被人否定,冀其实就是“翼”。上古的这个“冀”在楚国,因为翼宿对应楚国,也就是苗民之地,当尧禅位于舜时,古书记天象说“景星出于翼”,这颗景星就是后世所说的尧星。《山海经》说陶唐氏在南海之内,又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尧山在洞庭湖边二妃墓所在的黄陵东南419里之处,从距离上推算当在今攸县北境。
今攸县北部皇图岭镇附近有平(坪)阳、丹陵等地名,攸县之北江为渌水支流,这些正与《帝王世纪》所记相合。书上说尧生于丹陵,都平阳。丹陵就是丹朱之陵,据《山海经》说,他葬在苍梧山的北面。攸县西有凤凰山,东有鸾山、凤岭。凤凰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有“南岳庙”位于坪阳乡极冲处。在古人的观念中,凤凰就是飞得很高的那种雉,又称翟、天翟。翟又常作狄。《山海经》说:“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这已很明确尧是葬于凤凰山的东南。
有学者还曾亲自到攸县进行过考察,找到了一个以尧为远祖的刘姓家族。该家族共十五房,其中一房称为尧山房。尧山房的人主要分布在攸县的坪阳庙、皇图岭、高视、黄丰桥及醴陵一些乡镇。尧山在高视乡,是一座相对高度为150米左右的小山,山顶上九成高处有一个口径面积达十多平方米的垂直洞穴,称天井龙,人们认为这个洞穴是用来葬天子的。有人认为墓地是下陷成井的,高视乡四面环山,尧山位于极狭处的西端入口处,附近地名全与尧、天、龙有关,如尧前组、尧山组、龙潭前村、龙潭江、龙家陂、天井龙、天台山、天子坪等。在高视乡,考古学者已经发现了较多的古文化遗迹,如界头村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簇等,新乐村挖掘战国墓葬群一处,发现铜釜一尊。附近的贾山乡、菜花坪乡也发掘出新石器遗址各一处。天子坪西面的坪阳庙乡三面环山,入口极小,山上仅一通道,易守难攻,尧帝在此建都极为理想。
三皇五帝的葬处,传统的说法往往在北方,而现在一些学者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使这一问题成了一个悬案。我们希望历史学界能够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Ⅱ 山西农耕时代文化遗址有哪些
根据文献记载,夏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晋南的汾、浍、涑水流域,豫西的伊、洛、颍水流域,乃至关中平原。
180万年前,西侯度遗址——人类最早的文明之火从这里点燃;7000多年前,中华始祖炎帝从这里开启农耕文明,赋予了中国最初的底色;
Ⅲ 唐县尧帝庙地址
唐尧文化园
地址:庆都路附近
唐尧文化园坐落在唐县城东北5公里处的高昌镇庆都山上,是一个“靠山不进山,近城不进城,山水风光好,人文景观多”的好去处。
Ⅳ 尧帝家乡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说"尧帝故里,荷香金湖"拜托各位大神
目前尧帝故里有两个争论,一个说是在金湖,一个说是在顺平。 1、“尧帝故里,荷香金湖”,金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传说中尧的故里,也是荷的故乡。 2、尧的故里在顺平。 尧帝故里倒底哪里?因当时尚无文字,又因年久代远,当时的遗物也大多无存,一些古书又记载不详,上述之谜颇费考证。但就目前仅存的遗迹、旧址、史书、与传说相互参校,河北省顺平县,实为尧帝的出生地。
求采纳
Ⅳ 尧帝的出生地是哪里
顺平县是三皇五帝中,尧帝的出生地。位于河北省西部,保定市西郊;东经114°50′-115°17′、北纬38°45′-39°07′。总面积714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顺平地处太行山东麓,洪积冲积扇平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多山与丘陵,平原约占2/5。
Ⅵ 尧帝古城的尧帝古城简介
尧帝古城,位于江苏金湖城南新区 (人民南路与清河路的交汇处),人民南路以东,利农河以西,新建河以南,金宝南线以北。总占地1050亩,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旅游核心区占地723亩,总投资30亿元,是以国家AAAAA级景区为标准建设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由云南恒业古镇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投资,旗下核心全资子公司江苏恒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开发及营运管理。尧帝古城是以江南建筑为平台,尧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集散地项目。江南建筑是以南方古建筑为主,加入金湖淮安地区的民居建筑元素而形成的独特古城建筑群。尧帝文化是以出生于金湖县塔集镇的尧帝时代的上古文化为主,结合地方民间民俗文化而打造独特的古城旅游文化。项目建成后将为江淮地区的旅游文化中心、旅游商业集散地和影视拍摄基地,每年可以接待300万外地游客来古城旅游。项目列入江苏省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开发重点项目。
Ⅶ 尧帝的出生地在那里
尧受封于祁地(今山西祁县)。二十岁,尧代帝挚为天子,都陶唐(今山西祁县)。在万国争雄的乱世,他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华夏,被推举为部落万国联盟首领。帝尧在主政期间,派神箭手大羿射日,派鲧治水,并且制定历法,推广农耕,整饬百官。
晚年,尧辟位,由舜继天子位。
辟位二十八年后,尧病逝于雷泽(今山东菏泽),安葬于谷林(山东鄄城),谥号为尧,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
为政措施:
完善政治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治理水患
祁尧处于原始社会,祁尧小的时候河水水平面覆盖了山西省中部,仅有山地丘陵等适合人类居住,尧帝治理水平面有功而当上了天子,河水治理后形成了两个大的湖泊,昭馀祁泽薮(时间让它渐渐变小,现已成为人类的居住地)和晋阳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