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从花卉文化看民俗文化的传承
1 民俗文化传承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经济全球 化的同化下, 在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下, 民俗文化的纯净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使多样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对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及宣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2001 年 11 月 2 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 IV 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决议) 指出: “人 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 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多样化。 文 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 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 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予以承认和确定。 〔1〕而各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 ” 化多样性的一种反映。民俗及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 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 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源。但在经济全球 化、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许多少数民族地 区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按古规,苗族的芦笙 在每年春种秋收这一段农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 可在贵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 寨,倘若来了旅游团队,不论什么季节,只要付上 300 元左右的人民币,就可以 〔 观赏到全套表演。3〕从中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从 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承下去,要做 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掘并宣扬各种民俗文化中的文 化内涵。 2 花卉与民俗文化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 2.1 桂花与民俗文化 关于桂花,汉晋以来,有月宫桂树之说。 《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 中有桂树。”进而有吴刚在月中伐桂的传说。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 桂,且作为成语,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传说还演化出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 习俗。桂花除了与中秋节相关,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彝族剪纸中就有 〔 桂花的图样。2〕 2.2 菊花与民俗文化 重阳节的菊花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叫“菊节”、“菊花节”,重阳 节与菊花有关的民俗有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 唐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 恶酒,汤饼茱萸香。”宋代《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泛黄簪菊, 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4〕在这些记载中可略见古时重阳节饮 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风俗。 重阳节与菊花的关系如此之密切, 是与我国民众所创造出来的菊花的文化密 切相关的。菊花被认为是辟邪之物, 《续齐谐记》云:“汝南恒景随费长房游学, 长房谓之:?九月九日,汝当有大灾厄,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 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鸡犬羊牛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 ?此可代也。?”〔5〕因菊花传说有此辟邪之功效,所以重阳节簪菊、饮菊酒、食菊 糕等习俗一开始不免有辟邪的意思。菊花有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将菊花列 为百草上品,认为“久服利血,轻身耐老延年”;菊花的药用价值更被追求长寿成 仙的道教借用,认为菊花是食之可以不老的仙品,东晋道士葛洪《神仙传》云: “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 菊花除了与重阳节联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壮族的壮锦花 〔 纹图样就有菊花等纹样。2〕现在,菊花茶也是大众普遍饮用的饮品。 2.3 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 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牡丹不惧淫威,不畏权贵,不为困苦 2 〔 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的气节相吻合。6〕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寓意富 贵吉祥。锡伯族的门框、窗、屏风、相框上所雕绘的图案就多有牡丹。壮族的壮 锦也有“凤穿牡丹”等图样。土家族织的土花被面的花纹也包括了“蝴蝶扑牡丹”、 〔 “四凤抬牡丹”等。2〕 2.4 石榴杜鹃和民族文化 除此之外,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纸的图样,也是苗 族蜡染的主要图样;象征傲雪高洁品质的梅花是彝族剪纸的图样;象征爱情和幸 福的羊角花(即杜鹃花)是羌族人民的最爱,也被羌族妇女广泛应用为挑花和刺 〔 绣的花卉图案。2〕 转贴于 中国论 3 民俗文化的传承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 避免经济全球化及旅游活动等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就要在发掘这些民俗文化的同 时,做好民俗文化内涵的宣扬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3.1 避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掘并宣扬 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比如,现在情人节的玫瑰花、圣诞节的圣 诞树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国年轻人中间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中秋节的桂 花、重阳节的菊花等中国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却在人们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长此以 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现象,同时失去本国民俗文化的底蕴,也失去 民俗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如果报纸、电 视等媒体适时宣扬桂花、菊花等内在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公园适时组织桂 花展、菊花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将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3.2 避免旅游活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在我国的一些旅游地,“旅游经营者们往往对旅游者持一种迎合的态度,旅 游者喜欢什么,他们就提供什么,艺术品、手工艺品,甚至某些建筑样式和风格 〔 都以游客的趣味为标准, 缺乏恰当的引导和可贵的守护精神”。3〕这样做的后果, 3 就是造成民俗文化的扭曲、失去真我,旅游者看到的也不再是真正的民俗。在旅 游活动中,应让旅游者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并使旅游者了解这些文化的内 涵。在广州的茶楼喝茶应可以喝到菊花茶,而不是八宝茶;去彝族看到的剪纸中 应有石榴、桂花、梅花图样,而不是玫瑰花的图样;欣赏羌族的挑花和刺绣应可 以看到羊角花(即杜鹃花)的图案,而不是郁金香的图案。而且,导游应讲解相 应的花卉的民俗文化内涵。 这样, 游客不仅会对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了解、 尊重, 认识多样化的民俗文化,而且当地的民俗文化会得以传承、繁荣。当然,在避免 旅游活动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不良影响的同时,也要尊重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 〔 就拿菊花来说,在德国、法国等国家,菊花是葬礼上用的花。 7〕如果在接待来自 这些国家的游客时,遇到旅游地适逢菊花展,或预计参观壮锦时会看到菊花花纹 图样等情况,都需要导游事先向游客说明我国的民俗文化,说明绝非有心冒犯, 并征求游客的意见是否去参观,以表示对外来游客的民俗文化的尊重。 我国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要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 现代, 避免民俗文化逐渐式微, 甚至消亡; 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并不断繁荣, 就需要我们发掘出民俗文化的内涵,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这样,处 于这种民俗文化氛围的当地人会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 慕名而来的旅人则会欣赏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这种民俗文化。如此, 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样性。
⑵ 什么是花文化
中国是诗的王国,更是花的国度。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的文化传统也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古往今来,许多名人不仅观赏花的秀韵多姿,而且更在赞美之余,还要品尝花的美味,领略大自然的精灵,在食文化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当然也写下了不少流芳千古的佳句。这足以说明国人对花有着剪不断情,解不开的节!
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之“疏影横斜”、周敦颐之“出污泥而不染”、孔夫子之“兰当为王者香”、苏东坡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有的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把一种或几种花画好。画好一种花是不容易的。中国有多少以花命名的女人?中国有多少花被女子用做名字?这在外国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1、花的认识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样,中国人民也天生爱美,爱花,视花为美,与花媲美。因此视花为美的化身,美好幸福的象征,已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然而,中国人对花的认识和情感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情感。在中国人看来,花是有灵之物。人们赏花,除了常识它那静态的外部形态美之外,还善于观察欣赏它那动态的生命变化之趣。另外,中国人还认为花是有情之物,不仅娱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中国人对花的这种看法和情感是观花之后由悟性而得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对花产生了更深一层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中国人世世代代爱花赏花就是认为花能使人赏心悦目.花能畅神达意,花能陶冶情操。花中蕴含看文化,花中凝聚看中华民族的品德和节气。
2、花的文化内容
花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困此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随看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兴衰而起落。中国花文化从一出现起,就深受中国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并随之而发展,所以中国花文化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看密切的关系,与历史上儒、道、佛、诸家思想密不可分。
从考古遗迹中证实,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远古祖先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引入生活中来,在粗制的石器上刻划各种花朵的纹样,甚至染上漂亮的色彩,用来美化生活,这可能就是中国花文化的最早表现形式。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上万年以前〕文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当时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花卉的文字记载,最早始干公元前11世纪商朝甲骨文中。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前221年),花卉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花卉赋于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中目花文化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殷。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公元220年),百了插花艺术的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花卉应用的技艺已很高超,对花的鉴赏也十分高雅,开始步入较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和艺术创作境界。至隋,唐和两宋时期,中国花文化的发展已进入昌盛和成熟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大唐盛世的百业兴旺,宋代稳定与繁荣,带来了中国花卉业的空前绝后发达,举国上下种花。卖花,赏花和插花蔚然成风。据传。当时点茶,挂画,燃香和插花合称“四艺”,成为社会上特别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花卉的科技书籍,花卉的文学作品,花卉工艺品和花卉绘画以及盆景,插花等艺术品层出不穷。成绩辉煌,可称中国史上花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各类花卉着作甚多且内容全面丰富,科学性较强的时期。标志着中国花卉栽培和应用理论的日臻完善和系统化。
清未以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统治者的软弱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中目连年战患,国力下降,经济衰退,花卉业停滞,花田几尽荒芜。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目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城市园林建设逐渐受到重视。花卉业得到空前发展,花文化又呈现百花芥放的新局面。花卉成为社会重大节日和社交活动中必有之物,成为城市的象征和标志。成为大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居家住户美化生活的一部分。5000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了丰富灿烂的中国花文化,中国花文化成为东方古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根植于中华沃土里,生长于大众生活之中,并深得其他姐妹文化艺术的素陶和影响而茁壮成长起来。中国花文化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富有民族风味的特色,内容广泛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中国花文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描述历代社会生活中各种花事活动的情景,诸如各朝各地的花市,花展,花节盛况,借以展现繁荣欢乐的社会岁月风貌。
⑵直接表见或描绘各种名花异卉的琼姿仙态之美,以展示大自然的美景,使人获得美的享受。生活的乐趣。
⑶介绍古今名人赏花赞花或育花的种种趣事,以此增加人们的生活知识和乐趣。
⑷以花为题,借花传情,或阐述人生哲理,起以教育作用,或表示祝愿,希望和祈求,或表达个人的种种心态与冥想。
⑸介绍花卉栽培的知识,信息。经验以及科学新方法,新技术等等供人们学习参考中目花文化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按大类划分有花卉的专业科研与教育,有直接的花卉商品产销,有园林中的各种应用,还有更多是以文学形式,以绘画。雕塑,盆景,插花,歌曲,舞蹈等众多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活泼多样,令人喜闻乐见。具体的有花书,花诗,花画,花歌,花舞,花膳,花饮,花织锦,花工艺品以及花节,花神,花会,花语等等,各具特色。
3、赏花情趣与特点
中国人视花有灵有情。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丢弄了那些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而用充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憧憬美好幸福未来的情感附之于花。借以讴歌社会和人生中的真,善、美,从而形成了特有的审美观。首先,表现在用花,赞花和赏花的着眼点上,中目人既重花卉外形之美,也重花的兴谢枯荣的内在之美,更喜追求由观花而得的心灵感受的韵味之趣,以达到赏心悦目的快感。这种审美情趣说明中国人赞花、赏花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求有装饰美化的实用效果,又要求有畅神达意的精神享受。从中得到启示,激励以及情操的陶冶,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表现花的美,特别是花卉造形艺术方面,人们极其注重形式与内涵的统一和谐之美,与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其次表现在用花,赞花。赏花的表达方式上,中目人既喜欢有直接客观的描,诉,咏,唱、观等方式表现或欣赏花卉自然之美与装饰效果,但更喜欢借花明志,以花传情的表现主观的感受之情,故而常将花寓以多种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然后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以此通过联想而意会其深远的意义。
⑶ 赏花习俗文化涵义是什么
中国人视赏花为一种高雅的情趣,且时常把它同琴棋书画和吟诗饮酒的自娱组合在一起,陶潜植菊东篱,金农寒梅入画,都是人尽能道的赏花掌故。而且人们还赋予花卉特有的品格和寄托。菊的飘逸,梅的节操,兰的高雅,都为人所珍视。它们被列入“岁寒三友”和花术“四君子”,足见其对民族品格影响的深远;中国人更由赏花而产生出修身养性的精神动力,周敦颐《爱莲说》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赞誉,钟惺《夏梅说》对夏梅甘于寂寞敢与烈日抗争之颂扬,无不以花品喻人品,因赏花而生自励。60年代时,一曲《红梅赞》千家万户争相传唱,也正是这种民族心理的体现。
群众性的赏花活动,在我国的起源也相当早。每逢农历三月,士庶男女全家出动,赏花游春,风气长传至今。隋唐时期,诸如花宴、花会等各种集约性的赏花形式已相当普遍,《水浒传》、《镜花缘》等古典小说中,就有许多古人举办菊花会、牡丹会等赏花活动的描写。
宋元以来,民间又形成二月花神节的习俗,节日里家家悬灯煮茗,赏花为乐。建国后,一方面花市、花会、花节等传统习惯继承不绝,一方面人们又创造出花展、花赛、街头花圃等许多新颖形式,中华民族悠久的赏花传统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⑷ 花儿是什么文化
玫瑰花玫瑰长久以来就象征着美丽和爱情。古希腊和古罗马民族用玫瑰象征他们的爱神阿芙罗狄蒂(en:AphroditeAphrodite)、维纳斯(en:VenusVenus)。玫瑰在希腊神话中是宙斯所创造的杰作,用来向诸神夸耀自己的能力。英国有名的Lancaster与York的玫瑰战争(1455-1485),也是各以红、白玫瑰各为象征。最后以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通婚收场,为了纪念英格兰以玫瑰为国花,并把皇室徽章改为红白玫瑰。美国、英国、西班牙、卢森堡、保加利亚的国花。保加利亚是誉满天下的“玫瑰之国”,每年六月初的第一个星期日为传统民族节日玫瑰节,人们到玫瑰谷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认为绚丽、芬芳、雅洁的玫瑰花象征着保加利亚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酷爱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芒刺是保加利亚人民在奥斯曼帝国、德国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与坚韧不拔的化身。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化身在希腊神话中,玫瑰既是美神的化身,又溶进了爱神的鲜血,它集爱与美于一身,这在花的国度里,可是相当幸运的了。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
⑸ 为什么中国有传承千年的花文化传
我国人民自古就喜爱花,对花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就已培植荷花、金粟兰及香蒲作为观赏植物。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描绘花、赞美花、歌颂花伴随着人们牛活当中的一切喜怒哀乐,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并且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了在世界文化殿堂占有独特一席的中国花文化。
“蒹蕸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胎炙人口的篇章。白茫茫的芦苇花是作者眼前的景象,也是盼望与心上人相会的地方,美丽的景象与美好的感情水乳交融。《诗经》中像这样描写花的诗歌占很大比重。内于《诗经》的绝大部分篇章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边劳动边吟唱的歌谣,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把在劳动中对花的感受吟唱出来。颂花唱花,是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幸福的向往。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随着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文化高峰的到来。春秋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不朽的《离骚》中,以他饱蘸情感的笔触和起伏跌宕的胸怀,倾述了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人民艰难困苦的无限同情。诗人用“饮木兰之坠露”和“餐秋菊之落英”来比喻和形容白己纯洁的灵魂和刚直的秉性。在这里,木兰和秋菊是最纯洁、最美好的象征。不仅如此、诗人在《离骚》中运用了—系列花卉、芳草来比喻高洁的情操,可以说是将花卉与文学的结合推向了—个空前的高度,这种影响在几千年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影迹,如一些着名人物的姓名或笔名即取自《离骚》;周信芳(我国已故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胡绳(我国着名理论家)分别取自《离骚》中的“信芳”、“胡绳”,均是鲜花和香草的称谓,并且在诗中都是美好情操和品性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花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许多文人雅士、骚人墨客也纷纷起而效仿、开始借花咏物,赞花抒怀,这种风尚直至秦汉。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唐末时期,是及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空前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与其它历史时期相比较,社会安定相对维持较长,科技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空前的大融合,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其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更是达到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全面颠峰时期,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唐文化。正是在这个时期,花卉全面地登上了文化舞台,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为人们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白居易在他缠绵悱侧的《长恨坡》中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准确地表达了一代风流天子唐明皇,在经历了马嵬坡一场生离死别之后,面对宫中依旧的池苑和柳树荷花,对杨贵妃无限的迫思。桃李不是花.梧桐不是树,因为“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人面桃花,伤情不尽。
花卉,不仅仅是美妙女子的象征,还可以表达更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感怀,诗圣杜甫以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深深道出了诗人对时势战乱的忧虑。面对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黎民,鲜花也会感伤得落泪。此时的花,巳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感情,足待人思想的精灵。
唐诗如此,宋词也如此。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但无论哪一个“花”,我们都不能说清楚那是梅花,桃花还是什么别的,因为那本不是花.而是流动的思想,是飞逝的年华。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干坤。”
元明以后,在诗词之外,绘画艺术逐浙成熟,从一种工匠式的装饰风格转而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自文人画风开创之后,风气遗留直至明清。近代文人、书法家更是没有几个不会画上几笔梅、兰、竹、菊的,似乎这四君子已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准,诗书画篆无不涉及。然而,是自命清高,或是附庸风雅,还是托物言志,反映社会现实,只要看看对花的不同描绘就一目了然了。元朝着名画家王冕,自幼牧牛,绘画师法造化,他笔下的《墨悔图》没有任何附会.也没有造作,有的只是一种真实的理解,“不要人夸好颜色”,而画家留下的却正是满干坤的清新正气。
⑹ 花卉的栽培技术及花卉文化
花卉文化:
花卉是指具有主体休闲价值的植物总称。它是人们各种心理欲望的一种重要归属物。
从这个意义上看,花卉应该是人们心理需要的折射与延伸。例如审美的需要,摆设的需要,修养身心的需要。心灵的寄托等不一而足。
一句话,花卉应该是人类智慧与灵感交汇的集结载体,更是生活素养提高的精神消费物。
花卉文化就是通过上述活动形成的一种人类文明,良好的花卉文化品质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生产素养,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享受生活,创建和谐社会。
花卉的栽培技术:
花卉移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栽种的方法分为穴植法和沟植法这两种。栽种的深度需要和进行移植之前一样,出叶的花卉不能载种的太深,避免花卉出现根部弗兰德情况出现,移植之后不能够过量的浇水,要等新根发出芽之后在进行浇水。还需要保证花卉的通风性能良好,在天气比较干燥的时候还需要对植株进行喷水,加快植物的生根速度。新移植的花卉会出现短期的萎靡和停止生长的现象,等新根发出来之后,又会重新开始生长。在挖苗的时候可以采取多带土球的方法,避免对植物的根本造成伤害,减少对花卉根本的干扰,减少缓苗期。
花卉养护管理措施:
1、栽种与调换 布置中重点栽培的花卉,全年都需要加强花卉的种植以及调换,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花卉的质量以及新鲜感,对此,就必须按照设计好的方案对花卉的育苗进行栽培,在花卉开放后就转移到花坛中,等花卉凋谢之后再从花坛中移除。
2、及时进行灌溉气候比较干燥,植物的灌溉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体现了出来。犁地条件比较好并且土地平整的,主要使用地表灌溉的方法进行灌溉,保证植被能够健康的生长,但是这种灌溉方法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块,应该在使用这种灌溉方法的时候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
3、施肥和除草在花卉栽培的时候需要在发芽之前进行施肥工作的实施,保证花卉能够在发育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保证土壤的肥沃程度,比如海餐沃水溶肥,可以全方位补充土壤养分,全溶于水,无残留。进一步加强花卉田地的管理和控制,控制好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残留在花卉上对花卉的生长造成影响。
⑺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哪些用花的习俗
用花的习俗可以从颜色方面和数量方面来看,不同的情况要用到的习俗是不同的,而且某些场所是绝对不能用错的。
三、选择花朵数量也是有习俗的,9常被用作天长地久的象征,所以求婚时的鲜花数与9往往分不开;10是完美的象征,庆祝时候往往会用到;8和6都是顺利的象征,在开业庆祝或祝愿顺利时常被使用,其他数字的使用则比较少。
⑻ 花卉文化的人文属性
花卉对于需求者主体的功能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摆饰功能 很多花卉的功能已经不局限于欣赏功用。更重要的是用来美化居室,表达心理的宏大愿望。如月月红的摆放,不仅是要让花卉表征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同样感受一样的心愿。
此外,通过花卉还可以发挥其重要功能。花卉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另一种全息式语言。
花卉文化特征 花卉文化一旦形成,就特别显示出以下主要特征:
交际励志性花卉文化,其本质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上述主要传统特征。它还能发展当代社会人特别注重交际的作用。通过这种花卉文化精神的传递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的更健康,更和谐,更有情趣。而这些变化完全是借助于花卉这个无声的语言内省地完成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因为,人人无法拒绝对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美好人生的期盼与追求。花卉文化因不同的花之文化向不同的人们传递不同的高级文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好花卉文化其实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助推器。例如,在各种交际为,为适宜对象送上得体的花卉,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标准,同时,也传递和寄托送花人的美好祝愿或者对对方美好品质或者行为的很好的承认。
⑼ 保安族特有的“花儿”文化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保安族的民歌大多采用汉语演唱,分花儿与宴席曲两大类。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保安令多属上下乐句结构,四句歌词需反复曲调一次;若是折断腰式,则在上下乐句间插入一个经过性乐节。
节拍大都以三拍及其复拍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保安族的宴席曲,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个月》、《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独有的曲调有《八宝元》、《高山上的一盏灯》等,大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保安族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这一特点是由语音重音位置决定的,也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
“花儿”多在田野山间演唱。保安人酷爱“花儿”,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保安“花儿”的歌词多为6句式,也有4句、8句、12句,甚至48句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语言生动活泼,比喻贴切风趣。多用汉语演唱。但衬词、借词也常用藏语等演唱。歌声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婉转动听。如:“白瓷的碗子细白的面,热炕上铺的棉毡;保安人的生活比蜜甜,党的恩情似海无边”。
除“花儿”外,民间小调也颇受欢迎,十分流行。小调一般多在新年或喜庆吉日时演唱。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控诉封建礼仪的,也有歌颂新社会和爱情生活的。
⑽ 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所谓花卉,就是具有主体休闲价值的植物总称。它是人们心理欲望的一种重要物质。花卉文化就是通过活动形成的一种人类文明。良好的花卉文化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素质。
中国花卉文化的特点
1观赏启迪性
很多花卉以很强的观赏性赢得人们的呵护,比如,牡丹,月季等。当人们观赏花卉时,会联想到许多事情,从而受到启发。
2.陶冶净化性
花卉文化氛围一旦开成,让人转入其中,并深受震撼。并激发人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净化人的心灵。
3.交际励志性
现在的花卉文化,其本质意义已经不局限于上述主要传统特征.它还能发展当代社会人特别注重交际的作用.通过这种花卉文化精神的传递促进作用,使人们生活的更健康,更和谐,更有情趣.而这些变化完全是借助于花卉这个无声的语言内省地完成的,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因为,人人无法拒绝对美好事物,美好品质,美好人生的期盼与追求.花卉文化因不同的花之文化向不同的人们传递不同的高级文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好花卉文化其实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4.研究借鉴性
花卉文化由于有以上品质,而这些品质特性正好是人类发展所关注的.一个地方形成的花卉文化一定是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风俗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人们赖以从事美好生活的一种心理模式.也间接表征着它的无限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能很好地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的精神文化精髓..同时,我们应当提到,里面可能还会孕育着先进的文化因子.基于这个角度,研究一个地方的花卉文化很有意义,对促进其他地方搞好这个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通过研究本地区的花卉文化特色和精髓,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推广自身的先进文化,还可以挖掘潜力,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确保自身文化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