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传统文化就能像营养品那样灌进孩子的脑袋沉淀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了,这是工具理性的态度。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这就是说,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也即,要考察一个社会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情况,看看成人世界的传统文化态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会珍视传统文化,青少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否则,别指望青少年能怎么尊重传统。
看看我们的成人社会是如何看待传统的。就说说建筑吧,中国许多城市在建筑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墙,毁掉四合院,用推土机铲平国家级文物,树立清一色儿的“欧陆风情”、“北欧印象”。这样的言传身教能“薰”出什么样的传统教育?
去年9月,韩剧《大长今》在中国创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视神话,《大长今》所以如此受中国观众的厚爱和追捧,最主要是其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养生之道到人生态度,从宫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国的一些导演在拍着怎样一些反映传统文化的电视呢?“帝王戏”、“辫子戏”、“戏说风”等等,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传统文化认识,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形成怎样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取材于《木兰辞》的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正如教育专家所认为的,这充分说明青少年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教育出了大问题。成人世界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创新惰性,导致了文化传承的裂痕,青少年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文化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总体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作用,这大概是激励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最好的“机制”,也是惟一的
就给你找了这么多,你再自己找找吧,不知道对不对你有用。
Ⅱ 请你为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出谋划策(不少于三条)
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科。
Ⅲ 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无论是强悍,还是软弱,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何谓文化?中国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义。而西方人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为如今的文化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我们现在和国际如何接轨,无论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国人,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弘扬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一样,只有认识剖析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远性和独创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唯一的独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变化一度希腊化,后罗马化,再又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伦文化更是被赫梯灭亡,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从未产生过断档和空白。仅就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延续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体现在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能够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的吸收、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统一造就了它的悠远和独创,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样。历史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时值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虽已衰落,但仍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放光芒?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探寻其对人类世界的新的意义。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纷争不断,战祸频起。特别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世界的对抗,更是给世界各地带来无穷灾难。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飞舞,战乱此起彼伏。同一国之民分立对抗,互殴不止,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经济每况愈下。这都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之功。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从未中断过,甚至在外族入侵时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还给周边族群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观和社会观,还在于它存在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体现人类追求富足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爱人,反映了人类宽以待人、相互谅解、相互忍让、相互敬重、相互期许的仁爱精神,期望“泛爱众”,人人和平相处,慈悲为怀,这才是人类应追求的幸福、安宁与和谐的普世主义精神。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环境恶化,天灾不断,资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机已经显现。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却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与自然的搏斗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西方的一些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包括《老子》《论语》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困境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当中,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绝不能长期跟在西方国家的后面循规蹈矩,而应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模式。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创造一条有别于西方,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才能真正强大,传统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扬。
Ⅳ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河南传统文化如何...
首先是河南人的保护和传承,自己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不丢失,慢慢的融入自己的生活,就已经是传承了,对于有心人的话,学习河南的武术,太极,古建筑,雕塑,绘画,茶艺,甚至河南话方式的电影配音动漫配音等等,如果有可能的话做到像瑜伽那样的风靡世界,还有就是历史长龙的再现,包括安阳的殷商,洛阳的唐朝,开封的宋朝,这是一条线,加上省会郑州和河南南部的一两个城市,不妨建立城间高速公路和高速列车,建设一片中原城市区,虽然不会像四个直辖市那样飞速发展,但是几个城市联合在一起,加上地处中原天时地利人和,相信会有很长远的发展。另外,我学习环境工程方面的,所以,这里我要说的是,河南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不够丰富,重点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在发展的同时,要加大环保监测和惩罚力度,并且有足够的环保宣传,毕竟,这里要建设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园,只有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真正的起到保护作用。还有就是,多多的引进技术人才,提升教育水平,重点是大学教育,河南的大学很少,学生很多,要不使人才流失就是要提供好的就业和教育并且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那样一种环境,最终希望能是一个以人为本,即使建立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也不失河南底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河南。
Ⅳ 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传统节日,传统习俗,该继承的继承,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第二,通过文字,影像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第三,基础教育里面多加入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Ⅵ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6)如何传承河南中原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Ⅶ 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没能力进行详细地阐述,因而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浅陋观点。
首先来谈谈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语言。 中国是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中的一员。汉字可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然而从近代以来,汉字的传承便几经磨难。首先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为要讲求科学创新,向西方世界学习,鲁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来取代汉字,但最终没有成行。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也曾设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但在几经权衡之后,仅仅是创造出了汉语拼音来辅助汉字的学习。随后的简化字改革中,我们的汉字差点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纪,这个网络十分普及的时代,网络语言的泛滥又一次给汉字的传承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奇怪生僻的文字符号,语法错误屡见不鲜,千奇百怪的缩写和文体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开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网络语言已经遍及我们生活里的各个角落,被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这样的情形无疑会对汉字和汉语的传承造成巨大的损害。不是危言耸听,久而久之,这些青睐网络语言的人定会忘记真正的汉字该怎么写,真正的汉语该怎么表达了!国家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网络语言的规定。
我们的母语——汉语也遇到了与汉字相似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国内的英语学习热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的情况较以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英语的学习早已提高到“从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英语的学习中,而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学习。我敢说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对英语语法如数家珍,而对汉语语法却是知之甚少。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在背四六级词汇的学生,有谁会将时间花费在汉语的学习上?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想到,什么时候会出现一股汉语学习热?
由此看来,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帮助,有时甚至会对
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于文字和语言这类意义非凡,对本民族影响深远的东西,最好还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加以改进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诗歌、词赋、文章以及成语、俗语,我们就应该保留其本来的面目,因为这些都体现的是古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肆意更改,就会改变它们的原意,这对我们的后人或许会成为一种误导。
然而,并不是说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的传统服饰,例如唐装和旗袍,设计师如果在服装中融入一些当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纹,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不仅有传统特色,也有一定的时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中国的传统戏剧,我们可以将其融入到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编排一些有新时代特点的剧目来演出,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些都不失为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此外,像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进行创新。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 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去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大厦何以坚固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Ⅷ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是蕴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等等,像二十四节气,讲究道德礼义廉耻等等之类的,它们都是蕴含着文化的。然而,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分清楚其精华和糟粕。
同时要说发扬得话,那我们必须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走到国外去,让别的国家也知道,并且向我们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发扬。
Ⅸ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关键。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是,当代社会暴露出的道德滑坡不容小视。食品安全领域问题丛生,威胁民众身体健康;电信诈骗、碰瓷假摔,无不加深社会的诚信危机,出现“陌生人社会”的窘境。缘何产生公民道德滑坡?症结在于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逐步边缘化。无论是孔子倡导的“礼之用、和为贵”,亦或是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都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社会发展的稳定。由此可见,传承传统文化是发展之基,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 传承传统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证。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近代史的开端,我们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被迫打开大国,备受欺压;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历经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摧残。。。然而,缘何中华民族在历经磨难之时,却能浴火重生、化蛹成蝶?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力量支撑。 书记说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这启示我们,需要以“愚公移山”的恒心、“滴水穿石”的韧劲,传承中华文化。
Ⅹ 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
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
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之精华,又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色,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认同、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
(10)如何传承河南中原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 [1] ,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