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如何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如何传统文化融入生活

发布时间:2022-07-18 23:49:52

传统文化如何活在当下

传统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今天,当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候,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文化的传承,既是思想和观念的传承,又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传承。中国人注重人伦道德,家庭责任;讲求孝道、亲情,追求和谐、正义等,这些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具体表现。推动传统文化的生活化,就是要把抽象的伦理观念转化为群众的精神信仰和日常行为习惯,充分发挥文化“化人”、育人的功能和作用,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熏陶人、感染人。

㈡ 你以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何和谐交融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如何和谐交融发展?

打开历史尘封的画卷,回眸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会挖掘出许多价值珍贵的文化宝藏。

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体现着民族特征与精神。

它们虽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但却历久弥新,在今天的当代社会却仍然熠熠生辉,焕发出活力,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与进程,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如,“烦恼”“差别”“平等”“世界”等。

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当古典遇上现代

02
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东方文学宝库留下了汗牛充栋般的巨着,为当代社会带来了创作灵感,让思想在浩瀚的书海中无限徜徉。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经典名着《红楼梦》被多次拍成电视剧,导演无一不是借助这一着作,来仔细雕琢人物的内心活动,服饰细节等来进行创作艺术。

不仅如此,平时阅读文化经典,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或“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认识到作者对整个生命世界的深入思考,也会将我们的思绪引向永恒话题的遐思。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悄然无息地渗透着我们的生活,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影响着我们的思想。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融合——当古典遇上现代
03
古代的王朝,历代历朝都有建造宫殿庙宇的传统。

传承至今,我们还能看到所遗留下来的城池古迹。

再历史名城北京,西安,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的皇家建筑,宫殿园林等。每逢节假日可供游人参观游览。

建筑作为园林的要素之一是中国园林的特点,已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园林建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苑、囿中的台榭。

魏晋以后,在中国自然山水园中,自然景观是主要观赏对象,因此建筑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出诗情画意,使人在建筑中更好的体会自然之美。

同时自然环境有了建筑的装点往往更加富有情趣。所以中国园林建筑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同自然景观融洽和谐。

一些园林建筑精致小巧,造园手法独特,陶冶人的情性,如此多的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

我们还可以学习到建筑的内部构造,外部材质,细节装饰等等,这些都为当今社会建筑园林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借鉴,发挥着意义重大的参考借鉴作用。

㈢ 生活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纵览五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整个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壮大发展,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尊重、文化认同、文化交融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不断,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明,也是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经过长期交汇,充分交流,最终达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条件下的文化共识。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以文化理解、文化尊重、文化交融为背景而形成的、以文化为纽带的民族共同体。所以,就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特征而言,她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始终牵引中华各民族不断进步发展壮大的文化内生力量和民族复兴动力。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所撰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中提出,后世许多历史学界和人类学界的着名学者逐步进行了历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的论述。而就梁启超当时提出问题时的背景而言,相信他是在审视整个世界大环境的基础上,从拯救延续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以及长期生存在此古老疆域的各个民族未来发展前途角度出发而提出的。

他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着十分鲜明和十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性。中国这个古老国度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现形态,或多或少地镌刻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的历朝历代,并曾经和正在不断上演着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这个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时而是主角,时而是配角,时而反串,时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远地离去……这个文化曲目的主题,就是长期形成、彼此认同,共同秉持并持续发展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立,就是中华文化的自立;中华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崛起!正是中华文化,牵引、拉近、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

㈣ 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如何体现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就能体现,比如说,呃,在搞大扫除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意识到,好像是,过中国的春节了,其实这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还有就是这个,我们,很多的言行,然后,举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化。

㈤ 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退隐到博物馆里,而是应让它融入到每个普通市民的生活点滴中。”6月11日,恰逢我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即将拉开帷幕,青岛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在阐述这项活动的初衷时如是说。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青岛市文化馆、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等承办的系列活动,将开展包括演出、展览、座谈会等三大板块7项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近市民身边,让其听见那些古老文化的鲜活呼吸。
创新性+产业化 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
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12项、省级47项、市级97项,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城市中都位居前列;今年4月初,省文化厅确定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市18个代表性名录名列其中,入选数量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但非遗并非只是名录册上的一笔痕迹,“让每个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璀璨魅力,并从中汲取无穷的文化营养,是新时代赋予每个非遗工作者的使命。”青岛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让非遗‘活’起来,最关键的还是需要意识上的创新以及产业化的支持。”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在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上,曾将鸳鸯螳螂拳和即墨祭海仪式九狮图结合起来,上演了场面气派的武术舞蹈;取材“非遗”项目泥老虎,让数十名虎头娃娃表演了富有童趣的舞蹈《泥老虎》,“从而在保留非遗项目精髓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血液,这就是一种意识上的创新。”
而在非遗产业化上,青岛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们也在不断摸索。青岛市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4月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即墨市申报的指墨画、春宝发制品传统制作工艺,目前都已经进入到产业化的序列,传承人不再仅仅依靠非遗项目保护经费这支拐杖前行,而是在市场化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生存、传承之路;而今年10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的青岛项目中,城阳区申报的周氏流亭猪蹄制作技艺、市南区申报的香酥鸡烹饪技艺和市北区申报的万和春排骨砂锅制作工艺赫然在列,“实际上,这些技艺已经产生了不错的经济价值,我们不妨再往前推一推,让他们去探索产业化的可能性。”
微演艺+展览培训 让传统艺术“火”在民间
“非遗其实离每个市民很近,只是缺少有意识的关注而已。而我们希望通过一种不期而遇的形式,唤起大家的非遗记忆。”青岛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在青岛兴起的“微演艺”六进公益演出活动无疑与这种非遗文化普及思路相得益彰。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端午节当天(6月9日),在青岛万象城东门(2号门),将有一场集传统戏曲、武术表演、木偶戏于一体的互动民俗文艺秀与市民“不见不散”。而每逢节庆必推新的广场演出与进校园活动也将如约而至——2016“乡音乡韵”青岛市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专场文艺演出,将于6月11日上午10点在五四广场中心舞台举行。
除了丰富多彩的演出之外,展览活动分量也足够,“剪纸艺术与生活对话”——2016青岛民间剪纸艺术优秀传承人作品展将于6月9日至6月底在青岛市文化馆群星展厅展出;“文化遗产日”期间,青岛市文化馆的“非遗”展厅,将以图文和实物陈列的形式,向广大市民介绍我市国家、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6月16日,青岛市文化馆还将邀请“非遗”十大门类专家以“加强文化非遗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探讨我市“非遗”保护的新途径、新方法。6月17日,青岛文化馆将邀请国家级“非遗”专家举行2016“我们的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讲座,讲述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应怎样与百姓日常生活相融合。
“从演出到展览、讲座,我们希望这些活动能够常态化,让市民不仅仅在非遗日才能看到非遗的魅力,真正感受到 ‘天天都是非遗日’。”

㈥ 如何将传统文化时尚新颖的融入日常生活

我觉得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不是说让我们整日坐在图书馆里抱着一本厚厚的文典古籍去啃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采用新型阅读方式,利用订阅国学文化方面的公共账号,每天多了解一点传统文化,增加知识储备,这样才能融入日常生活。

㈦ 传统文化如何走进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是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的人一直以来的期待。但传统文化是个庞杂的范畴,以前并不这样笼统的标称,而是研究哪一部分就用这一部分的内涵加以标称。如经济史、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哲学史、艺术史、文学史等,都是研究历史文化的一个个具体领域,或一个方面。把传统文化单标出来,是对传统和现代作了一个区隔。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曾经作为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模式的“五种生产方式论”,学术界现在不再使用了。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阶段,而且被称为“封建社会”的阶段,延伸有两千多年,也不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那么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就社会形态而言,应该作怎样的描述和区分呢?在一时找不到划分的准确概念标识的情况下,先以传统和现代作一个二分,是有道理的,尽管认真说来,对社会形态作这样的大分隔,在学理上会有很多遗漏,不是学术研究的最可取的方法。
只就传统文化来说,其内涵也是浩如烟海,宽博无垠。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按传统的典籍分类,经、史、子、集四部类,每一部的书籍都多到不知凡几,汗牛充栋不足以形容。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不过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它们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传统文化背后的那个精神连接链,才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经过学者的研究辨析,用学术理念加以透视概括,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传统文化得以构成和传衍的规则、理念、价值和信仰。中国由于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间社会发达,不仅有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成为文化的大传统的代表,同时由于地域和族群的不同生活状态,又形成了根脉深厚的文化的小传统。文化的小传统主要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礼俗和民间信仰。如果说儒家是在朝的思想形态,道家和道教、佛教思想,则是在野的思想形态。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们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质,成为传统社会精神网络恒久不懈的支撑力量。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日积月累的结果,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大文化史家陈寅恪先生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认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事因缘”。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礼记·中庸》提出,治理国家有需要遵行的“九经”,其中的一“经”即为“柔远人”,施行此一政策,能够收获“四方归之”的效果。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而汉唐两世的繁荣昌盛,则为中华文化这一精神品格提供了历史范例。所以王国维的《咏史》遥忆唐代的开放繁荣,写下这样两句诗:“远人都有如归乐,此是唐家全盛时。”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传统是充满活力而又充满张力的文化综合体,传统不割断,世界不脱离,应成为我们恒久遵循的法理轨辙。
文化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是互为影响的,大传统须通过和小传统结合,来增加自己的辐射力;小传统则有赖大传统的思想凝聚与品质提升。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如何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和传统的因子连接紧密的大文化人,包括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大哲学家、大学者,他们所具有的德范与风义,和他们才华卓具的独创性的艺文杰作,能够起到为青年人提供精神模楷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艺文人物和他们的创造物都能达致这一境界,那些没有传统文化的根基、只靠猎奇和追求时尚的作者不足语此。
这里还须辨析传统文化和国学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不应该加以混淆。传统文化如前所说,是一个涵蕴多重的极为宽博的范畴。所以章太炎称之为“国故”,胡适之解释为所有历史文化。而国学所涉及的,则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二十年代,胡适曾说“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省称。但胡适的国学定义,并没有被学术界所采纳,甚至连“国故”一词,也遗落到一旁无人问津了。当时学术界的共识,是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固有学术。所谓固有学术,指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南北朝至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清代中期的朴学(以考据为中心的学问)等。这样一来,国学便跟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等同起来了。显然,经过如此定义国学,只是一部分专业人士致力的领域,跟一般民众没有关系,甚至跟此专业领域以外的其他专业人士也没有多大关系。而且传统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认为国学是固有学术,那么是指哪个历史时间段的学术?传统学术就其主脉来说,既有儒家的学术,也有道家和道教的学术,还有佛学的学术,那么是指哪一家的学术?以固有学术等同于国学,内涵和外延未免太过于宽泛了。而当一个概念的内涵过于宽泛时,概念本身的既定内涵就会流失。
所以1938年5月,当二十世纪的一位第一流的大儒马一浮先生在浙江大学举办国学讲座的时候,他给国学下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定义。他说:“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泰和会语》)马一浮还说,“六经”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态。“六经”里面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学问系统,一个是价值系统。学问系统是很烦难的,所以治经学历来不易,只有少数专家才毕生沉潜其中。不仅是文本本身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小学的基础。由小学入经学,是古代治经的不二法门。所以清儒的口头禅是“读书必先识字”。但“六经”的价值系统则是面对所有的人的。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可以说都在“六经”。特别是诞生最早的《易经》,固然是无可否认的占卜之书,但它同时更是中国文化论理价值的渊薮。
近年我从以《易经》为代表的“六经”里面,也包括后来作为十三经组成部分的《论语》《孟子》《孝经》里面,梳理抽绎出五组价值理念:一是诚信,二是爱敬,三是忠恕,四是知耻,五是和同。最后的一组“和同”,就是孔子说的“和而不同”。“敬”是人的自性的庄严,即自尊、自重、志不可夺。孔子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就是“敬”,就是不可易、不可被夺的人的自我精神的庄严。我认为“敬”是一个终极价值,已经进入了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事情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道德金律。“知耻”是《礼记·中庸》里的话,原文是“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说知道这三者,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耻感是人做人的不可或缺的从心理到生理的一种感受。所以做错了事,说了不合适的话,有了失礼行为,会感到不好意思。孟子讲的“四端”中的“羞恶之心”,就是“知耻”。按孟子的说法,如果没有“羞恶之心”,人就是非人了。同样,其他三“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缺了哪一“端”,在孟子看来,也都不具备人的资格。所以我提出,“修身”应该从“知耻”开始。
“和同”指“与人和同”。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沟通;不同的文化,可以对话互阐,可以跨文化沟通。《易经》“系辞”的两句话:“天下同归人殊途,一致而百虑。”把“与人和同”的思想概括无遗。《易经》的“同人”一卦,则是“与人和同”思想的全方位演绎。说到底,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最主要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价值。《周易》的“文言”有两句话:“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试想,人生在世,何欲何求?无非是让自己修为得更好些,并希望事业有成,使成就感给自己带来快乐与荣誉。那么“进德修业”四个字可以说将人生志业的全部要义概括无遗。而“进德”靠的是“忠信”,事业有成靠的是“立诚”。与人相处,则靠的是“和同”,即“君子和而不同”,即使不同,也可以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我认为,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个是“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事实上给出了人类麻烦的解决之道。
“六经”中的这些价值理念,都是永恒的价值理念,永远不会过时。正如熊十力所说,它们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精神依据。关键是需要让这些价值论理跟现代人建立有效的联系,使之成为每个人精神血脉的一部分。所谓传统文化进入教育环节,国学和教育结合,其精要之点,即在于此。价值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施行得体,可以补充百年以来施行的单纯知识教育的不足。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得明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着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干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改,犹五行之更用事焉。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此段话的意思,一是说仁、义、礼、知、信“五常”之德,俱在“六经”;二是说《易》的地位最不同寻常,“与天地为终始”,是其他五“艺”之“原”;三是说由《乐》《诗》《礼》《书》《春秋》形成的五种专门学问,如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更替一样,在不同的世代会有不同的呈现。至于如何学习和研读“六经”,班氏给出了“玩经文”的三字诀窍。“玩经文”的“玩”,是欣赏、玩味的意思,绝不含玩耍之义。就是反复阅读、反复欣赏、反复研习“六经”的文本,其结果必然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易·系辞上》所说的“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也是这个意思。并不需要逐词逐句的背诵,能够理解“六经”文本的义理精神、“存其大体”就可以了。而“六经”对于玩味诵习者所能够发生的影响,也不在于日常的有用还是无用,主要是通过对“六经”文本的玩味、赏析、研习,受其熏陶,可以收到“蓄德”的效果。“六经”是德教之书,于此可以得到证明。
“六经”文本读起来不无烦难,但《论语》事实上可以作为“六经”的简要读本,如同马一浮所说,《论语》里面有“六艺”,《论语》可以直接通“六艺”。孔子讲的道理,其实就是“六经”的基本道理,只不过通过夫子的言传身教,化作了日用常行,变得更为亲切、近人、易入。这是“四书”中另外的《中庸》《大学》《孟子》,犹不能与之相比并者。《论语》是中国文化宝藏的宏明正学的第一代表,绝对堪称“思无邪”的传世圣典。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首先应该让《论语》成为各级学校的教科书,先选读,后全读,分级分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而且应该以诵读白文(不加注释的文本)为主,祈以几十年、上百年之后,使之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同样,学习国学,我认为正途也应该从诵读《论语》开始。当然,传统进入现代生活,是为了建立现代人跟传统的血缘联系,而不是冀图用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代替今天的社会生活。现代文化的建设,需要我们自己来创造,只不过一切创造和出新都离不开传统资源的转化和继承。

阅读全文

与如何传统文化融入生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