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文化节是哪一天 文化节都有些什么节目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七夕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贰’ 为什么有文化节
中国很多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化节,比如端午文化节,孔子文化节,还有成人礼等等。其实在过去,小型文化节比较普遍,但是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大型文化节能更能吸引社会各界的瞩目,因此很多城市为了推动旅游业或者文化产业都会举办主题文化节。
为什么要多举办文化节?
以一些城市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为例,以端午节为主题,将粽子、赛龙舟、河源文化都全面体现出来,打造出传统文化城的概念,再加上整个文化节彰显“传统色彩、传统元素、传统理念”,整个民俗文化节都展示着独具魅力的山水人文特质,传播耕读传承的习俗理念,不仅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参与,还将本地的文化特色体现得一览无遗。所以现在很多城市以文化节的形式来彰显整个城市的文化传统深度,最大化传播了民俗文化的魅力,表现了现代化城市对人文传统的传承,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
为什么要多举办文化节?
另外,举办文化节不仅可以使城市可以彰显文化气息,还可以增进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像国外也经常举办文化节,因为只有进行直接的文化交流才能深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知道他们的生活和习惯。文化节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着国家的文化风采,历史风韵和传统韵味,这就是为什么每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吸引全世界关注的原因,全世界的文化风采都集中在一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风采,对每个人是一种阅历上的提升,对每个国家的文化风采也是一次有效地宣传。
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加强文化建设,这跟国情相挂钩,因为中国很多产业和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都缺乏文化内涵,中国文明古国,21 世纪的今天在文化建设上比不上其他国家,这跟国民文化建设意识薄弱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国家加强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让更多民族老品牌得到关注,发扬中国的传统商道精神。
‘叁’ 传统文化节日是什么
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2、元旦。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4、寒食节。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出现的节日。
5、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我国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人民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6、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每年五月五,人们都会以吃粽子或赛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7、七夕情人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也叫“乞巧”。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8、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不仅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有关,据说还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系,所以可以广为流传。
9、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重阳节为团圆的节日。
10、腊八节。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11、小年。腊月二十三,又叫“灶王爷升天”。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进行扫房,清理家用品,准备过年。
12、立春。在有些地区将立春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春吃萝卜。
13、立冬。在有些地区将立冬作为一个节日,每年立冬吃饺子。
‘肆’ 文化节一般是指什么
你好,我觉得动漫文化节的意义就是宣传交流!
‘伍’ 网络文化节是什么
网络文化节
网络文化节,特指大连理工大学“博科杯”网络文化节系列活动,是由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校团委、校学生会和创新实验学院共同主办的大型学生活动。
‘陆’ 什么是社团文化节要具体说明!
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的第二课堂,正成为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参与学校活动、延伸求知领域、扩大交友范围的一种重要方式,各社团以其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多种形式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社团文化节旨在通过校级、院级两个层面开展活动,活跃大学社团活动,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社团文化建设,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展示大学社团风采,实现社团活动的联动与共享,打造具有科大魅力特色的社团文化品牌,总结推广各社团实践探索的有益经验,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素养,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柒’ 文化节是什么文化节的到来为什么会有文化节
文化节,全球性节日,时间:11月3日;在1954年以前是为纪念日本明治天皇诞辰而设立的节日。1964年11月3日日本公布新宪法,因此,将这一天改为文化节,以提倡热爱自由平等,促进文化事业的社会原则。
‘捌’ 武术文化节是什么东西
武术文化节就是举办与武术有关的活动。
武术文化节就是进行各种有关武术的活动,例如
武术套路
比赛,
武术格斗
比赛,武术书法交流,武术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武术与健身的交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