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文化南北差异是什么
1.中国文化区划原则
严格地讲,文化区不仅是一个空间地域概念,而且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演替、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空间单位。因此,在划分中国文化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考虑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各地的经济、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背景,还要考虑各区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般来讲,在区划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具有相似性;
1.2现状基本特征具有一致性;
1.3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具有共同性。
2.中国现代文化区及其特点
实际区划时,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分析研究各文化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所以,大部分学者的划分都主要依据中国文化地理分布的现状,尽可能考虑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遵循以上三个原则来划分的。
这里,我们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根据王会昌等《中国文化地理》,中华民族文化既包括为其主体的农业文化,又包括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地理分布可以笼统地划分为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大部分①,即两个独立的一级文化区(图一1)。显而易见,一级文化区的划分与中国地理的大势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中国地理学界的传统习惯,常常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之间作一连线,将我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半壁以平原、丘陵和海拔2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为主,盛行季风气候,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农业区;西半壁以草原、沙漠、高山和高寒高原为主,属大陆性气候,是我国主要的游牧区。正是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与这种差异相适应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农耕和游牧———导致了生活于其中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文化风格的迥然相殊,这正是我们划分中国一级文化地理区的最重要的依据。当然,东、西两大文化区的划分是相对的,在东部农业文化区中,例如在我国东北与西南山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有从事狩猎和游牧的
民族,表现出游牧文化的浓重色彩;而在西部游牧文化区中,例如在河套平原和新疆塔里木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某些少数民族也有从事农业(多半是灌溉农业)或半农半牧者,他们的文化色彩倾向于东部的汉民族。这种两种文化类型在地域上相互交错分布的现象,只有在更次一级的文化区域的划分中才能显示得更清晰、更准确。
. 二级文化区(即文化亚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民族集团的分布及其文化特征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基础当然与地理环境的进一步分异有很大关系。例如在西部游牧文化区内部,从地理环境的宏观角度来看,南北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北部蒙新草原沙漠和南部青藏高原两部分。蒙新草原沙漠地区横亘于祖国的北疆,地形以高原、高山和巨大的山间盆地为主。由于地处内陆,东南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因此,干旱成为自然界的主要矛盾,水分的分布自东向西依次减少,因而从大兴安岭到天山地区,在我国北部呈现出典型的温带草原、沙漠草原、荒漠和戈壁的自然景观的有规律的递变。这里分布着蒙古、维吾尔和哈萨克等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元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曾以其强悍的游牧民族特有的牢事冲击力,向亚欧大陆南部的农耕世界和农业文明发起了凌厉的进攻。
同样是在游牧文化区,青藏高原上的藏族游牧文化却别有风韵。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最高大的大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既高且寒,既寒又干,致使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人情自然有别于北部游牧世界的其他民族。而且,由于毗邻南亚次大陆,神秘的印度佛教文化也渐次传播到这个高原游牧世界中来,使得这里的游牧文化又弥漫着宗教文化的神秘气氛。据此,我们将蒙新草原沙漠和青藏高原两个游牧文化地区分别划分为西部游牧文化区的两个文化亚区。
在东部农业文化区,根据同样的原则,我们划分出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西南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两大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的文化特征尽管与蒙族、藏族等游牧文化判然有别,属于农业文化的范畴,但其文化风格又与汉民族不同,因而有必要单独列为一个农业文化亚区。应当说明的是,在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之间,虽然也分布着很多狩猎和游牧的民族,他们的文化特征也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不同,然而就整个东北地区来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文化(尽管这里农业文化的历史并不太悠久),所以,没有将东北边缘山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地区单列为一个文化亚区。
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比较复杂。在中国两大文化区的四个文化亚区中,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亚区由于众多的民族交错分布,只能从民族文化的类型上而无法从其地域分布上划分开来,故该亚区未再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亚区尽管地域十分辽阔,除藏族外也分布着其他几个少数民族,但藏族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其他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方面也与藏族大致趋同,况且由于人口稀少,藏北高原甚至出现纵横数百里的很多无人区,因此该文化亚区也未再作进一步的区域划分。目前研究的重点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和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进行三级文化区即文化副区的划分。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内,水分和热量都比较充裕,而且地形比较坦荡,土壤比较肥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地带。然而该文化亚区南北纵长数千千米,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和亚寒带等几个气候带,农业耕作的制度和类型南北相异,地理景观的风貌各地不同;至于人们的衣食住行、风土人情、艺术风格、欣赏情趣等,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因此,必须进一步划分出文化副区,才能在了解中国文化整体特征的同时,认识其内部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蒙新草原沙漠文化亚区东西横亘数千千米,地域辽个,民族众多,地理环境的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民族分布的区域相对集中。在东部地区,以蒙古族居主导地位;在西部地区,大体上以天山山脉为界,其北部为哈萨克等族集中分布区,南部则以维吾尔族为主。天山南北的文化风格也各有特色。相对而言,南疆地区绿洲农业比较发达,因而其文化风格比较倾向于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在该文化亚区内,又根据主体民族的分布及其文化风格的不同,划分出了内蒙古、北疆和南疆三个文化副区。
文化副区界线的确定实际上关系到对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风格的认识和分类问题。我们将文化风格相近的地域理解为一个文化副区。在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内,我们大体上遵循主体民族地域分布的范围和界线,他们和今日行政区划的界线大体上是一致的。在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亚区内,我们考虑的重点是文化风格的是否相近,并没有完全依照今天的行政省、区界线去确定文化副区的界线。就目前来看,我们划出的文化副区有时只包括一个省区(如中原文化副区之于河南省,有时包含两个省市(如荆湘文化副区含湖北、湖南两省,巴蜀文化副区包含四川省和重庆市等),有时甚至包含三个省(如关东文化副区即含有今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等)。即使以一省或数省做基础,也没有绝对遵从现行的省区界线,例如荆湘文化副区是以湖北与湖南省为基础的,但与湖北省相邻的陕西省安康地区,无论在文化风格上还是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上,它都因汉水与江汉盆地的密切联系而表现出荆楚文化的特色;相反地,;鄂西、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居住的地区,却应当划归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亚区。吴越文化副区与淮河流域文化副区的确定,则基本上打破了现行的行政区划界线。问题的关键在于江苏与安徽两省虽然沿袭了清朝以来的行政区划范围,但由于长江从两省的中南部横穿而过,作为隔断南北的天堑,使得江南、江北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速度与风格出现了很大差别,即使自然地理景观也迥然相异。这就形成了苏北与苏南不同而与皖北相近、皖北与皖南不同而与苏北相近的文化格局。如果再机械地沿用行政区划界线以图保持江苏和安徽两省行政单元的完整性,显然违背了文化地理区划的宗旨。因此,我们暂且将苏北与皖北合并为‘—个独立的淮河流域文化副区,而将苏南与皖南划归吴越文化副区。当然,这种划分的方案只是粗略的初步尝试,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文化副区的设计和区域界线的确定,都会越来越接近客观现实的。
② 中国南北人文地理差异
一般来说,各省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省内各地级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俗习惯,总体来说文化和风俗习惯没有太大差异,但中国这个是安徽省例外, 安徽省皖北和皖南,这两个地区,存在特别多的差异;如果还要讲皖中加入比较多话,那情势就更复杂了。
安徽省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内陆省,简称“皖”,省会合肥,面积14万平方公里,人口6200多万, 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国内拥有黄山般的全球旅游资源,古惠州文化源远流长,对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
安徽省就像缩小版的中国,也是中国最复杂的省,南北间文化差异很大,长江、淮河向南一北通过了省, 所以,即使在同一省,皖北也被视为北方,皖南被视为南方, 皖南位于江南地区,山水环境优越,古惠州文化鲜明,旅游资源天独厚,具有南方优美柔和的气质, 皖北以江淮文化为主,代表性文化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由于淮河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冲突、交流,淮河文化融合中原文化。
从地理上看,皖北位于淮河北侧,是中国北方地区,位于江淮平原,地形平坦, 向南位于长江以南,典型意义上是江南地区,地图东南丘陵,地形崎岖,多山, 因此皖北地区的人口远远多于皖南地区,2017年底,皖北地区的常住人口接近3000万,皖南地区的常住人口只有1300万。
皖西南、皖西以山地为主,皖北地区属于平原,农业发达,这也引起了千百年来的耕作方式差异, 皖南地区山地多,空气潮湿多雨,皖南容易种植水稻,所以皖南饮食也多以米饭为主, 皖北平原很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其他杂种栽培,所以皖北地区又以面食为主。
③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全方位比较
本篇为笔者想了解南北方的差异,通过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的南北方文化差异对比,希望能给带来大家一些启发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56个民族的中国文化,地域性的文化差别是非常大的。按照地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淮河是中国结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条大河)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
01
一方水土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
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
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看到这里得你,是不是想找一个异质的伴侣呢?)。
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背后一只无形大手的控制,这支大手就是长期以来积淀在传统中具有文化同构特征的综合价值观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02
性格差异
北方生活条件恶劣,人们的心思会被尽量用于和自然斗争,和生存斗争。因此他们的思想比较单一,质朴,直率,或者说是纯真的傻,思维善于走直线,不爱拐弯抹角。因为在大自然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北方人习惯于简单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他们身材高大,粗犷彪悍,性躁好斗,思想上比较
④ 全国各地文化特征
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第一, 中国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中国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 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⑤ 中国各地域文化差异是什么呢
中国不同地域,风俗习惯是不同的,比如苏南浙北多出才子学者,这是和这一地区历史上经济富足。有钱读书,有足够的时间做研究分不开的。山西,徽州,温州,潮汕,福建出商人,这和多山的地形,贫瘠的土地不足以靠农业养活分不开。浙江人重视面子,所以人多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
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南方人的行为较少受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有些“离经叛道”。从行为指向来看,北方人注重社会进取,行为指向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他们是“社会功利主义者”;南方人注重自然进取,行为指向是物质利益的获得,他们是“自然主义者”;北方人锢抑自我,贬抑个性,是一种“非我主义者”;南方人释放自我,强调个性,是一种“自我主义者”。
⑥ 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有哪些
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大概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是水田,种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种植冬小麦或春小麦。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则以小麦面粉为主食。在气候方面,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我国在饮食习惯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的地区差异。我国地域辽阔,饮食调制习俗、饮食风味也必然千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我国的菜系。我国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菜系的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风味不同。川菜以“辣”着称,调味多样,取材广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体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点。川菜以辣为特色,与当地人抵御潮湿多雨的气候密切相关。粤菜熔古今中外烹饪技术于一炉,以海味为主,兼取猪、羊、鸡、蛇、猴、猫等,使粤菜以杂奇着称。而丰盛实惠、擅长调制禽畜味、工于火候的鲁菜,因黄河、黄海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它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烧炸、酱扒诸技艺见长,并保留山东人爱吃大葱的特点。此外,淮扬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体系因各地特产、气候、风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复杂性和地域性。
各地风俗不同,影响看人们的饮食习惯。比如春节,各地饮食习惯就差别很大。南方鱼产丰富,常大鱼大肉数天,除夕晚餐少不了鱼,含“年年有余”之意。华北地区除夕晚上吃饺子,合“交子”(新年伊始)之意,且有“初一吃饺子,初二吃面”的习俗。西北地区的汉族则除夕全家共吃煮熟的猪头,称“咬鬼”,以防恶鬼勾魂等等。诸如此类的节日供品、节日,喜庆等活动,又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⑦ 中国的地域文化有哪些,如何区分每个地区
地域文化不同于省份划分,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人文习俗,以及当地人的性格都是由地域文化而产生的,比方说吴越文化,分布于江苏的苏锡常,还有上海,浙江的一部分,这些地方的人文,饮食,方言都比较接近,所以说虽然不属于一个省份,但是当地人互相都很有认同感,而我国还有江淮文化,东北文化,巴蜀文化,广府文化等多个地方。
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仅仅包含了巴蜀文化,还有云贵少数民族文化,巴蜀文化以四川和重庆作为代表,当地的方言以西南官话为主,并且饮食风格也是偏向于麻辣,云南和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比较多,这里的文化也是极其具有特色,当地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服饰也是非常的鲜艳,而再往外面看,还有青藏文化和西域文化,这些地方就包含了现在的西藏,青海和新疆,当地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很多独特的民俗节日。
⑧ 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别
1、西溪湿地
以“一曲溪流一曲烟”闻名的西溪湿地,曾与西湖、西泠并称为“杭州三西”,天然湿地的野趣美景和深厚古朴的文化底蕴,给这片古老的土地赋予了美妙和神秘的色彩。杭州西部的西溪湿地,千百年来一直保留着自然风情的原始韵味 。在这个四时皆美的地方,有烟水渔庄、秋雪庵、西溪水阁、梅竹山庄、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泊庵等。
2、宁波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历史文化悠久。宁波余姚名家辈出,群彦争辉。前往河姆渡遗址、阳明故居、黄宗羲墓,了解中华文化的渊源。“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象山,孕育出众多神奇的渔文化和渔风情。“民国第一镇”蒋氏故居奉化,坐拥佛教五大名山之一雪窦山,沁目、沁心。
3、宁海
宁海具有悠悠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宁海,顾名思义,这是一片波澜宁静的海湾,一方欢乐、安宁、祥和的土地。相传东海之内皆波涛汹涌,惟有此处港湾风平浪静,故名“宁海”。千百年来,宁海人民在这儿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4、南方地区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是指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其中以秦岭淮河为界。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地表水资源充足,河流数量众多,河网密布,所以农业以水田为主,种植水稻。
5、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稀少,地表水资源不足,河流数量较少,年径流量较少,所以农业以旱地为主,种植小麦,交通运输以陆地运输为主,因此聚落多沿主要道路分布;
呈现团聚状形态。同时由于年降水量较少,雨季短,所以北方地区的民居以平顶为主。自然地理要素,特别是气候要素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南北方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⑨ 除了江苏以外,全国还有哪些省份内部文化差异很大
除了江苏省,还有陕西省,安徽省,内部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虽然陕西和安徽这两个地方,论面积并不是我国最大的省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说安徽和江苏一样,同样跨越了南北方,所以安徽内部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皖北比较接近中原,而皖南靠近浙江和江西,皖中地带则是属于江淮地区,陕西也是一样,陕西南北距离比较远,陕西也含有多种文化地区靠近四川的地方,属于西南官话区,还有北方一部分属于晋语,其他地方则是属于西北官话区。
陕西面积比江苏和安徽略大,但是也大不了多少,但是陕西和江苏一样,它的形状非常的长,尤其是从南到北距离很大,像陕西北部文化就比较靠近内蒙古,而陕西南部,西安往南面,无论是气候还是饮食习惯,更偏向南方了,和四川人一样,这里也主要以西南官话为主,而且喜欢吃辣,气候也是比较温和湿润,而其他地方主要以西北官话为主,除了这三个以外,像福建还有广东,其实内部也存在文化,方言差距,但是没有这三座这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