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做好新时期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落实。政府部门一定要切实落实“规划、协调、指导、服务、监督”的职能作用,理顺文化管理体制。一是统筹谋划,对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做出前瞻性的科学决策,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群众文化纳入城乡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来。二是落实政策,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投入。除大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由财政保证外,政府还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补助经济落后乡镇(街道)的文化阵地建设,保证群众文化的必要经费开支。三是改革创新,探索群众文化发展新机制,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繁荣群众文化的新途径,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机制。
二、完善机制,吸收人才,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储备力量。长期以来,由于文化管理体制滞后与机制的不健全,限制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人事制度与行政指令,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群众文化工作产生制约。首先,制定和完善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机制是有效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基础。其次,吸收文艺工作管理人才。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要想发展,就必须吸收那些素质好、学历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充实到“管”文化的队伍中来,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才的多少,所以吸收那些年富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再次,整合各类文艺人才资源,广泛吸纳民间文艺人才参与,共同活跃群众文化。科学制定和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打造一支专业文化队伍。同时充分发挥文化馆等专业文化机构的作用,并建立业余文艺指导组,加强对民间文艺团队和文化示范户的业务指导。举办各类学艺班,储蓄基层群众文化的后备力量。
三、贴近实际,凸显特色,增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群众文化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性,才会得到群众的热切响应;只有贴近实际,才会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认可;只有凸显特色,蕴含浓郁的传统气息,群众文化才会具有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一是内容上要把握时代脉搏。群众文化的时代性不单单体现在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更体现在呼应群众的理想和追求、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凝聚人心、陶冶情操等方面。二是形式上要追求变化创新。在当下的基层农村,除了传统的秧歌、腰鼓以及逢年过节开展的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外,健身操、广场舞近年来已成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新宠”。如何再创造出深受群众喜爱的新的艺术形式,这是需要基层文艺工作者去潜心研究和细心琢磨的。三是表现手法上要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始终坚持先进性,唱响主旋律,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生活和群众精神风貌、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艺精品力作,并通过各种载体加以积极引导和传播。同时积极鼓励群众发掘身边典型的人和事,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方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
四、搭建新平台,创建新载体,营造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氛围。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来说,文化建设投入必定有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要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就需要扬长避短。一是整合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搭建文化活动的新平台。可采取“大型活动统一办,小型活动分散办,专业业余相结合”的原则,使单位联合办、企业联姻办、群众联手办的方法,以解决群众文化活动缺资金、少场地等问题。按照以上原则和方法,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汇报演出、竞技比赛,给各种文艺团体以展示技艺的机会,促进民间文艺团体的快速发展。二要超前策划,积极寻求文化活动的新载体。要超前策划,提前介入,紧密配合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文化辐射面广、吸引力强、参与面大的特性,设计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颖载体,使基层群众的文化形式更加丰富。三要因势利导,注重发挥乡村文化的不同特色。在农村,应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依托,利用农闲和节假日,鼓励文艺骨干带领广大村民参与各种民间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
总之,基层群众文化是落实“文化惠民”伟大工程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是否能够真正充分享受到丰富多彩的、高尚健康的、振奋精神的文化生活的前提条件。其高质量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水平理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落实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的义务;开展好基层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对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贰’ 如何让基层群众文化活起来
层群众文化;文化设施;文化品牌;队伍建设
一、各单位“一把手”要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能够留下来并被人们记住?能留下来的一定是有文化符号的一些东西。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地位不可小视,作用不可低估。“一把手”对文化工作的态度直接决定一个地方群众文化的繁荣与兴衰,各基层组织应进一步提高对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意识到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具有宣传、教育、协调等功能,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多样性的特征,是实现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增进社区交流、改善邻里关系、凸显文化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正视群众的需求,满足群众的愿望,切实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满足群众需求的一件大事,把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引导好、组织好、开展好。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极大地制约了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将文化设施建设切实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同时,要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运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方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参与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分期分批继续建设和完善文化中心、文化广场、图书馆、健身室、灯光球场,丰富内容,提高档次,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不足的状态,不断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基础条件。
三、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大力扶持组建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公共文化阵地中的载体作用,大力繁荣小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加大农业社区文化建设力度。农村文化工作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幸福村居为契机,加大对农业社区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和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好农业社区节庆活动和文化下乡活动,着力组建各农业社区文艺团体,让农业居民逐步从“看戏者”向“唱戏者”的角色转变,变“输血”为“造血”,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从而提高农业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中不断提高农业居民自身素质。
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充分挖掘基层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重新包装、打造和展示,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性、民间性和独创性的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从而起到寓教于乐、凝聚人心、塑造地方形象的良好作用。
五、整合资源,以点带面,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抓骨干队伍建设
群众文化中的业余艺术骨干是活跃于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中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业余艺术骨干队伍的生命源泉和成长的沃土。业余艺术骨干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的,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群众文化活动既是发现和培养艺术骨干的途径,也是业余骨干提高和展示文化艺术水平的舞台。
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我们要"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也就是说将这些艺术骨干吸收到业余艺术团和各类协会团体,让他们有培训学习、观摩、演出的机会。同时,安排文化中心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见效快的辅导,帮助他们在文化艺术修养、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提高。尤其是对一些热心的、进步快的业余骨干要重点辅导和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放手让他们走向舞台,走向广场,要让他们成为舞台和广场的主角,使得他们逐渐能在自己的社区、单位和各类文化活动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
六、大力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广大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更趋多元化、多样性和自主选择性。而目前许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难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人们依托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等文化优势兴办文化活动实体,引导社区内从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和演出班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文化产业项目,拓宽发展空间。
总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是发展文化事业的根本目的。我们每一个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展、创新,努力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让先进文化滋润百姓心田,不断满足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基层文化建设谱写出新世纪更加和谐动人的美妙乐章。
‘叁’ 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所述资料对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启示有四点:
一是做好文物的修缮工作。文物的修缮应以保持布局完整和突出民族风情为原则,在利用现有条件和历史文物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完善。
二是注重文物传承和申遗。给予文化遗产继承人支持,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并积极推进对具备申报非遗条件的文物的申报和保护。
三是注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动员和引导群众多读书,如播放农业科技电影、开展农家书屋读书活动、在社区宣传栏宣传《论语》等传统文化,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质。
四是加强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由专人专职负责村文化站的日常管理,制定文化站管理制度,提高村文化站利用率。
‘肆’ 怎样发展基层群众文化
1、积极引进和培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专业化人才
积极引进和培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化人才,首先需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宣传教育,引起高校文化艺术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关注,同时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鼓励其主动深入基层地区来从事群众文化活动相关工作,并充分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来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发展,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其次,为了建设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还需要适当地改善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以及工作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专业化人才投入基层文化事业建设。
2、完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很多基层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配套设施,这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募捐以及慈善投资等各种形式,建立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核心的基层群众文化配套设施建设机制,发展文化建设公益事业。
3、创新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在百花齐放,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要避免单一化,在文化开展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丰富完善,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发展进程,从而便于基层群众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活动。
‘伍’ 如何提升基层文化环境,增强基层文化引力
基层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是: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摒弃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十五”期间,以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城市要在搞好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配套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切实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利用。完善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必要的设备和装备,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通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防止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要坚决收回被挤占、挪用的文化设施。机关、学校、部队、企业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对社会开放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开放内部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方便。要加强对城镇大型露天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和使用,各级文化部门要搞好活动的组织和安排。
积极推进基层文化机构人事制度改革。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
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鼓励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的发展,发挥民间一人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和开发现有图书、音像、信息等文化资源,以发展数字文化网络为突破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丰富的经济信息和文化服务。
积极繁荣社区文化。利用街道、社区的文化设施,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推进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 继续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特色艺术。
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有关专项资金制度;鼓励对社会公益性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的捐赠。有关部门要对现行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现行文化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要研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
‘陆’ 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
第一,城市建设要以尊重传统民俗为前提。北京牛街经过政府改建,整修,居住条件明显得到了改善,民族风俗以及民族文化遗产等都得到了保留。
第二,充分挖掘民族民间的文化资源。牛街是白猿通臂拳的诞生地,由于白猿通臂拳具备“历史性”和“传承性”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目前已将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中了。
第三,不断注入科技知识等新鲜因素。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要想发展基层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品。因此,政府要派更多的专业人员到基层地区传授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为农村村民放映农业科教类的影片,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使农民增长了农业知识,增加农作物、农产品生产产出量,从而直接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以达到精神、物质双提高的效果。
第四,加强农村和社区的综合文化站建设。在农村大力创办“农家书屋”、动员群众积极参与读书活动,加强社区街道文化站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竖立宣传栏、报刊栏、文明标语牌等基础设施,宣传新闻、普及知识、丰富村民及社区人民的业余生活,促进、加强基层文明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柒’ 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如何推行和发挥总分馆制的作用
摘要 总分馆建设的核心是将原本独立、分散的文化馆集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用统一的管理制度对所有的文化站点进行管理,从而盘活文化资源,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在进行总分馆制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服务的高效性以及成本问题,对文化馆的服务范围进行合理控制。
‘捌’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工作
个人建议,有用就用。
1、主动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家和时代文化发展趋势和要求。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才。
2、深入了解所在基层文化现状和百姓需要,并进行分析研究。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这决定所做工作是否接地气和符合老百姓需要。
3、了解和借鉴其他地区好的做法。注意,这一点既要多了解,又不能生搬硬套。
4、因地制宜设计本地区工作方案,原则上要有几套方案,提交领导参考和研究决定。
5、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文化宣传和教育。这里一定要一步步做,不要贪大求洋,不要急于求成。
6、不断总结反思调整,不断听取老百姓意见。
‘玖’ 浅谈如何加强社区基层文化建设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整合社区文化资源。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工作,把社区文化工作的成效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设备,积极与辖区单位联系,争取辖区单位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根据群众需要,通过街道文化站与辖区合办各类培训班(如书画、音乐、舞蹈等),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增加社区文化活动内容。让群众能够广泛参与,起到陶冶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的作用。使社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用健康、易于接受的文化活动占领社区文化阵地。
(二)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广大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居民居住密集的地方,以社区面积和居民人口为基数,按比例增设文体活动场地和文体活动用房,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厅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历下区部分社区做的不错,配备有电脑室、图书室等等场所。
(三)多方面筹措经费,确保社区文化活动持续发展。社区文化属公益性事业,完全依赖政府单方投资也不行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1、财政给予适当投入。无论在设施建设、设备补助,还是在每年的活动经费上给予适当的投入,并充分利用机关、社团、企业、学校的文化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开放,既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又避免文化活动场所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
2、实行低偿服务。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项目,实行低收费的办法进行服务管理(如电影、舞会等)。对于社区居民以低于市场价的标准收费,既可达到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目的,又使居民群众能够负担,易于接受。
3、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走“共建、共享”之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利用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家庭文化等为外延创造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加强社区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负责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要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动人,使社区文化全面活跃起来。要充分发挥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队伍,提升社区文化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要配备有文艺专长,热心于社区文化事业的专职工作人员,参与团队的管理工作。像历下区甸柳一居,就是从区、市级文化馆请专业老师定期来辅导、带队,使各支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升高
(五)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从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传播,想社区居民之所想,应社区居民之所需,解社区居民之所盼,引导社区居民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不同层次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历下区某些社区做的很好,像甸柳一居社区,就开设有免费的舞蹈队、电脑班、模特队、合唱队、民乐队等等,居民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班,该社区的居民普遍具有强烈的幸福感、责任感、满足感,社区更是非常团结、和谐!
(六)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要根据社区区位、社区内单位、社区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文化社区创建活动,创建各种有品位、有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科普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茶文化社区等。要组织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来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从总体上提高社区居民的欣赏水平,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和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