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做到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何谓文化?文化是一种习惯精神和生活方式的和谐共生,最终沉淀为社会性格、民族性格,那么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什么?是爱与和平,这个爱与和平体现在儒家思想,也体现在种种历史事件当中,强盛如汉朝最强的口号是什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翻译过来就是没事别找事儿,找事不怕事,中国的长城是用来防御的,因为我们是农耕文明,理想生活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所以我们需要爱与和平。
现在的人掌握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自己的思想就是无根的浮萍,媒体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那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又从何谈起呢?
想要做到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要从最基本的小学入手,从小培养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才有望重塑文化软实力。
成年人想提升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除了阅读中国优秀的传统经典典籍别无他法,宝库就在你身边,但是你得下得去工夫去发掘。
㈡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
容、借鉴、吸收的态度
从而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
其次要提炼精神价值
就是要进一步提炼民族精神
塑造国家形象
增强文化认同与向心力
使之对内具有凝聚作用
㈢ 如何重塑“文化自信”31
中国文化曾经是自信的,这种自信表现为一些特点:一是包容多元。中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开放包容性,容纳很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其他文化的结果,就是使得中华文化更为强大。二是开放而不传播。中国文化历来有其开放性,但并不主动向外传播。比如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主要是允许万邦来朝,欢迎你、不歧视你,但很少往海外派个什么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三是统治者可以更替,但核心的文化却一直能够同化外来征服者。
㈣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1、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对其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2、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品格,锻造民族风骨,促进民族自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3、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提升国民文化意识、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1、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集中反映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程度,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公众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在内心深处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增强文化自信的着力点、人民网——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
㈤ 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1、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一方面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
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2、为了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努力增强和提升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应当成为我们当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之一,因为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乃是这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世代相传而构筑起来的共同的精神家园。
3、为了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人,还必须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澄清一些误区,扫除一些障碍。
在当前必须继续清除文化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坚持贯彻党的以德为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继续清除西方中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不良影响,牢固确立文化多样主义、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的价值观。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坚定文化自信,是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
㈥ 怎么做到文化自信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2、推进文化创新,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断推出文艺精品力作。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3、坚持“双创”方针,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坚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胸怀,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首先是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要加强对党 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勇于担当、敢抓敢管,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不断弘扬正能量
㈦ 如何重建创新的文化自信
当今的教育在技术上已经是现代化的教育阶段,说起教育,应该涉及三个方面,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而系统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教育部门主管着学校。就上海而言,二期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虽然我们的教育部门在二期课改纲要里也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理念,不能说我们没有创新教育,但现在狭义的创新教育目标只关注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当下的实际情况表明,我们培养的学生距科学创新精神还相差甚远。
那我们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与其说是我们的文化层面出了问题,倒不如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目前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急功近利,科学被逐渐弱化
当前,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严重功利化,教育也免不了功利化。记得我们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虽然物质匮乏,技术也不很发达,但中小学校的各种科技活动、少科站和少年宫科技活动相当丰富。那时候,参加科技活动的老师和学生都不会刻意联想到升学。现在如果有孩子要参加科技活动,那他一定要考虑是否会得奖,是否会因为参加科技活动花了很多时间而影响做作业,就是他本人不想,家长也会想。于是,各种学科和科技竞赛就发生了异化。竞赛得奖要与升学挂钩,于是,少科站也开起了学科应试辅导班,甚至出现了竞赛作假的腐败现象。各种学科应试的家教机构铺天盖地,图书市场教辅书泛滥,而适合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和能让青少年自己实践的科技制作材料却越来越少。
其实,与国外相比,我们在科学教育方面投入一点也不少。就拿科学教育的人力来说,上海在这方面不光有学校的投入,还有区县各级教育学院和教研室(发达国家是没有这些机构的)。这么多人都参与了科学教育,但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只关心学生眼前的升学分数,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现在是看不见的,其结果是使二期课改提出的“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培养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理念被严重弱化。
营造氛围从中小学抓起
要弥合科学和文化的断层,重建创新文化的自信心,我们就要找出当前教育存在的症结。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教育制度上保证以学生终身的发展为本,逐步摆脱应试教育严重束缚。要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学校应该把科技活动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至少高中阶段应该系统地开设创新教育课程,让广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解放,使得培养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让少科站和少年宫成为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提高科学素养的乐园。在社会上,相关部门应给创新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特别是出版界和媒体要有一种舆论导向,鼓励更多的科普作家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节目和出版物,引导广大青少年进行创新实践,培养科学素养。最近上海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就在每周六黄金时段,播出一档大型青少年科技梦想秀《少年爱迪生》节目,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这个节目一推出,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说这为如何弥合科学和文化的断层开了一个好头,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们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并不排斥广大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喜爱和追求,但我们更应该引导他们能够在各个学科中找到自己的最佳平衡点,使得科学和文化回归应有的位置,这样我们的未来就会培养出更多的“卡梅隆”,更多的“阿西莫夫”,更多的“布莱森”,更多的“爱迪生”!
㈧ 重塑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曾经是自信的,这种自信表现为一些特点:
一是包容多元。中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开放包容性,容纳很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其他文化的结果,就是使得中华文化更为强大。
二是开放而不传播。中国文化历来有其开放性,但并不主动向外传播。
比如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主要是允许万邦来朝,
欢迎你、不歧视你,但很少往海外派个什么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
三是统治者可以更替,但核心的文化却一直能够同化外来征服者。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5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泱泱文明古国,留给人们的是深深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当人们谈到兵马俑,谈到丝绸之路,甚至谈到不被人熟知的缶,
都满怀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需要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大智慧。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这是中国文化大美之所在。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
中国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气韵悠长,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此句结尾,中国人,自信年年。
㈨ 如何做好文化自信
应这样做好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的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
㈩ 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含义:
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的途径: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三,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