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全球化和文化有什么区别

全球化和文化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22-07-21 15:33:00

① 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文化全球化,为什么

对于经济全球化会不会导致文化全球化问题的回答,首先取决于选择哪一种文化概念。

如果取狭义的文化概念,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意识形态和制度层次的文化。
因为人们的密切交往会促进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如环境、灾难、战争、和平等问题,而形成一些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如平等、自由、公正、和谐等。
这些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观念,将引导这一层次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全球化会促进人类在基本价值观念上的趋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承认经济全球化一定会导致文化全球化,起码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文化的完全同质化。
从宏观来看,人类即使有了共识,也不会出现一致的意识形态和制度性文化,因为如何实现一种理想仍有不同的选择。

如同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会出现背离一样,理想共识与政治选择也并非总是一致的。
例如,现在就不是要不要民主、福利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选择。
西欧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是他们的选择。
新自由主义道路是美国的选择。
这些道路并不是孤立固定地存在,全球化会促进它们之间的比较、竞争和再选择,而实践和时间是检验的标准。

总的来说,能够流行乃至长期存在的文化现象,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求。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内涵“包罗万象”的概念,如果就事论事,以基本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大众行为等层次加以限定,可能更容易将问题解析清楚。

但不管怎么说,人类是在彼此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中成长的,不论是经济领域的交往,还是文化领域的交往,都有助于人类的成长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

② 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什么

日前有专家表示,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希望中华文化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③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什么是全球化?我们真的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过什么?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我们正在经历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坚时代逊色吗?如果麦当劳、肯德基能体现全球化,中餐馆可是在上上个世纪就在世界各地登陆了,如今其普及程度远非美国快餐能比。我怀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胀的“新闻界”给夸张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即便是资本流动,旧时代恐怕也未必差得远。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人开办的银行里存钱、取钱、借钱。那时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输出被列宁看成传统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据说,今天的全球化体现为惊人规模的“金融资本”流动。每天全世界有1万多亿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进行赌博投机,每年全球“热钱”高达400万亿美元。可那又能说明什么呢?当今的国际贸易量才8万亿美元。国际金融赌博能影响地球每个角落的生活?资本是经济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效率。可是,用于国际赌博的“资本”促进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梁是工业和商业资本,不是“赌博资本”。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共产党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 语

为了“经济效益”,人们从辽阔分散、自给自足的乡村走入了城市。他们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赖,但只有依靠斤斤计较、彼此竞争、相互倾轧才能生存。城里的人们看上去没什么不一样,可每个人都从骨子里在追求与众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竞争里脱颖而出。残酷的市场竞争使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变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义观的人,他们崇拜资本所带来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资本本身。人们很自然便忘记阿富汗贫民的生命与世贸大厦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们会为纽约2000多条“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蜡烛,但绝想不到为阿富汗那4000多个“野蛮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类可以公然声称自私自利和弱肉强食是其本性,并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类,只好用钢铁制造的防盗门来取代分隔家庭的篱笆,用武装到牙齿的警察来取代调解邻里纠纷的长老。当贫穷辽阔的地球村变成了繁荣细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国家利益”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武力也自然成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当国际化开始倾向于代指这样一个过程时???,今天的全球化用来区别一系列的趋势,很多是在二战后变得尤为突出。它们包括:

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标准的数目的增长,例如:版权法

国际贸易以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长

由跨国公司控制的世界经济的股份的增长

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

更多的国际间的文化影响,例如通过好莱坞电影的出口

文化多样性的减少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通过诸如互联网和电话等的技术使得共享的信息资源不断增长

移民的增长,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趋势被各种各样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组织看作是积极的,在很多情况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积极地推动。例如,有这个样一种经济理论:相对优势使得自由贸易可以使得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并且对参与贸易的双方都有利。

二战后通过很多诸如关贸总协定等的国际组织已经使得国际贸易间的障碍得到相当大的降低。特别是从关贸总协定演化而来的世界贸易组织:

提升自由贸易

商品:较少或消除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来降低关税

资金:减少或消除资金控制(资金控制会影响贸易发展)

减少、消除对当地产业的津贴补助金(达到公平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家间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协调(通常来说,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国界承认知识产权限制(例如,在中国获得的专利权可以在美国获得承认)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运动认识认为这些是有害的。

质疑中的全球化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1.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结盟。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文选》3卷57页)中国不同任何国家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珍视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尊重他国人民的独立自主和道路选择。我国坚持独立自主,也积极争取国际支援,发展国际合作,把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与尽量争取外援,加强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原则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之一,始终坚持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不谋私利,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看作是处理国际关系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则。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遵循睦邻友好原则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外交方针之一。
2.对外开放理论的主要观点
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对外开放”是我提出来的。“对外开放”这一提法,是对国际分工、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易于为我国人民所理解,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同。这一提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关起门来是不行的,必须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开放,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的开放。(3)对外开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4)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要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的企业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风险,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7)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现象,要注意很好地抓,决不能任其发展。(8)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现在生产力不发达要对外开放,将来生产力发达了,要更加开放。对外开放的政策不可改变。
对小平的这些论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④ 什么是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世界各地相互交流的人都能清楚对方的文化,能彼此认同和接受,交流无障碍,达到这种程度才能称得上全球化!(本人的理解,认同的就支持一下,有更高的见解,请指教!Thanks!)
文化全球化还要再过上很久,50年,100年。。。。。
为什么这样说呢?
贫穷的地方在这地球上多的是,穷人也有文化,文化会不断地变化,会出现新的文化,要文化全球化很难完全实现,也许很久以后.......... 会实现。

⑤ 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性如何看待"全球化"这一问题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种类很多,比如中华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完全不同。文化共同性就是文化存在相同的特点,比如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饮食文化,同一食材什么的。全球化是必然的,因为科技在发展,人类在交流,文化也会不断冲击融合。不能融入的文化就会消亡。

⑥ 全球化时代 民族文化转型于民族文化融合 有何不同

1.确定基本格调。
现代化本身具有其深层内涵,即文化转型,文化的转型和现代化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人的生存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用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理性和人本主义启蒙和塑造中国人以构成现代化主体,这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主导价值目标,同时它又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文化建构的框架内涵的基本点.

2.文化的主文化和亚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化可以用来作为一个研究的角度,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由主文化变成亚文化,甚至产生文化堕距现象。

3.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转型可以采用中国家庭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
中国的城市都热衷于建高楼大厦不但写字楼和酒店“欲与天公试比高”,住宅楼也二三十层不在话下。城市居民居住结构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了人际关系的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使得中国的家庭变小,传统大院式住宅的消失和封闭的高楼住宅使得中国的城市家庭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趋向孤立的小单元化。核心家庭成为主流,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改变。
另外,很多城市年轻人的生活取向——趁年轻有时间有经济有钱时多多享乐,离婚现象很严重,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转型中的一个表现。把这些现象描述出来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转型并稍加分析即可。

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论、唯物论等分析历史转型与文化转型的联系。本人认为文化的产生根源和发展载体,其实都是历史问题,传播、传承的过程就是一个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转型过程,文化转型寄予在历史转型中,历史转型又依托于文化转型,理解时要结合起来。

文化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
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自古以来在其本性上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另类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区别在于,东方文化主情感,主群体,主静止与主和合等等,西方文化则主理性,主个体,主运动与主斗争等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各执一端的价值取向既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东方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文化)将与西方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融合成一种新的世界型文化,——这种新的世界型文化既保存了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的缺点。中国由传统文化向这种世界型文化转变的过程就是中国的文化转型。
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并不存在自古以来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当整个人类都处于荒蛮时期的时候,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是无东方和西方可言的。把文化区分为东方的和西方只是在两千多年前希腊文化产生以后的事情。当时的希腊人一方面基于亚细亚和欧罗巴之间的世仇,另一方面基于新产生的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与地中海以东地区文化的区别,才开始萌发了模糊的东方和西方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日益得到强化。人类的历史至今已有几百万年,两千多年相对于几百万年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来的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并没有史实根据。第二,所谓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完全是以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为前提的,并分别是与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相重迭的,而地理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划分完全是人为的。——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改变地球上经线的标度,把现在的东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西半球,而把西半球的一部分地区划给东半球,如果那样,我们又如何在文化上区分东方和西方呢?何况事实上,现在的某些东方地区已经出现了所谓的西方文化,而某些西方地区则仍然存在着所谓的东方文化。第三,如果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自古以来的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即如同某些学者所说的是人性的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延伸,那么又如何解释在以后的发展中两种文化会融合成一种新型的世界文化呢?诚然,在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交往会更加频繁,但交往只能把具有成人基因的少年更快地变成成年人,而不可能把不具备男人基因的女人变成男人,也不可能把不具备女人基因的男人变成女人①,即交往不可能改变人的自然本性。如果两种文化中没有共同的遗传基因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走到同一个目的地的,更不要说相互融合了。所以在这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本性的文化的命题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将相互融合的命题不能同时成立,二者至少必有一假。这种假是这种理论体系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的逻辑矛盾。
中国所能走的“只能是中西融合之路,综合创造之路”,“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创造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化”。
在今天,文化融合论的以及各种类似文化融合论的文化转型论之所以特别有市场,不仅蒙蔽了东方的大多数人,甚至蒙蔽了西方的不少人,除了种种主观的原因而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处在各自转型的关键时期。如前所说,东方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农业文化的晚期,开始了向工业文化的转向,事实上,不少地区已经在许多层次上完成了向工业文化的转向,这样势必出现某些所谓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经过自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二三百年的发展,其中的工业文化因素——主要是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法律至上和自由主义等等也已经在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的同时,它们的弊端也日益彰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表面上带有东方文化特征的后工业文化价值。东方文化的转型和西方文化的转型实质上是二者按照同一个规律和共同的路径在各自的出发点上向各自的更高的阶段演进,但是,这种情况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东西方文化都各自在朝着对方的方向发展。文化融合论者以及综合创新论者正是被这种假象所迷惑,于是似是而非地得出了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或综合创新的结论。事实上,人们平常所说的几乎所有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现象,其实只是人们用静止的眼光观察东方地区的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演进的某一个阶段的结果,而如果我们用动态的眼光去观察,它们只不过是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演进的某一个暂时的阶段。

⑦ 文化全球化的定义,作用

一、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妨将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称之为“全球化文化”(globalized cultures)。对全球化文化特性的认识就是对文化全球化的把握。

二、文化全球化的作用:

1、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与世界不同文化主体的合作中,奉献民族特色,促进全球文化新体系的建设。

2、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维系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对“全球场”中的文化实现平等、公正的整合目标。

3、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自觉地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以扬弃民族文化中不适合文化全球化的消极、落后的东西。

4、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中,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

5、在文化全球化中,以对语言的整合为台阶,走向全球文化的多元化。

综上所述,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观趋势,文化全球化本身则是一种历史进程。因此,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化”或“文化霸权主义”是当今文化全球化中的一个突出的全球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然会提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等问题,任何民族只有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向世界奉献民族文化新特色,才能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⑧ 全球化对文化的表现、原因及影响、优点缺点

1、全球化对文化的表现

在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因此呈现融合加深的趋势,各种族、各国家文明在不断交流、融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2、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必然,各个国家都希望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地区。

3、影响: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具有悠久灿烂、独具特色文明的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化环境下统筹好文化安全和文化开放非常重要。

4、优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国家间的竞争已由经济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具体体现为文化模式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5、缺点:在文化全球下,经济实力较弱的,软实力不强的国家、民族文化容易被吞噬。

(8)全球化和文化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经济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经济扩张的必然,只有认同一种文化,才会消费这种文化下面的产品,才会为这个文化下的人制造利润。

文化又是一个特定地区一种价值观世界观的表现,为了减少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误会、误解,增加信息的流动,人们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

这样一种趋势造成了全球文化的传播,我们可能只知道某个国家的一个品牌一种习惯,但是我们对这个国家地区的了解就从这个突破口开始.。

每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会不遗余力的推广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也就是大势所趋了,谁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先机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商业战争的主动权.。

阅读全文

与全球化和文化有什么区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