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里面摆放着很多的牌位,这些牌位都是家族当中已经死去的人们,而这样的大家族很多也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流传时间很长,名声很高。不过“祠堂”这种地方,在现代社会来说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大部分都在南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方的祠堂要比北方更多呢?
相较而言,北方那些大家族,成千上百年世代祖居于此,宗祠也比较固定,所以在数量要少于南方。但是就历史而言,往往要比南方宗祠来的长久。像晋祠、孔庙,这些都是非常着名的。
最后除了前面说的战乱问题,还有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从建宗祠,到维护宗祠,都是需要用到钱的。前面我们也说了,北方人口多,可是土地相对而言就分配得少了,在耕地比较缺乏的情况之下,粮食收入自然也就保证不了年年丰收了。
在古代的农耕时期,家族没有富裕起来,宗祠的维护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南方可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耕地的面积分配,还是南方气候条件,都是非常有利粮食收成的。有多余的财力去维护宗祠的完整性,这是北方当时很难做得到的。
B. 广东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被誉民间艺术殿堂,哪个建筑呢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博采众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此衍生出来的戏曲艺术、书法绘画、民俗风情、饮食习俗以及建筑都是非常特别的存在。很难在一个区域看到将儒家、法家以及道家和佛家这几个教派融入的那么彻底,融入的那么完善。而广东文化是岭南文化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笔者要介绍的就是广东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家族祠堂。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C. 广州的陈家祠有什么岭南的建筑风格
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着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着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D. 岭南有什么文化
岭南文化三部曲,包括《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三部着作。这是关于岭南文化的重要作品
E. 作为广东省现存祠堂中最具有广东特色的建筑,陈家祠到底具有哪些广东特色
陈家祠虽然以前是作为祠堂存在的,但是现存早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它更像是人们研究广东特色建筑的载体。不管是它保存的玩着呢个性,还是所能代表的清代祠堂的建筑特色,它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可能更加丰富。
陶塑是岭南建筑中所特有的,像陈家祠这样大规模的非常少见。人物塑造注重在轮廓线和动态上,符合从下往上的观看效果,并在其中加入亭台,花草等实物造型,使整个建筑更加丰富生动。陈家祠陶塑的主题囊括了世间万物,我们细细看下来,仿佛置身于一场声色并茂的大电影之中,生动有趣。
长廊灰塑是广东着名的民间工艺,陈家祠的灰塑总长度1800余米。规模大、工艺精、题材广,也是非常值得来看看的,所以我大力推荐游客来陈家祠参观。
F. 岭南的建筑文化到底有怎样的特色
1. 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2. 围屋
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着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围龙屋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3. 陈家祠
陈家祠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整个建筑根据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美的原则,把众多大小不同的建筑物巧妙地组合布局在平面方形的建筑空间里,前后左右,严谨对称,虚实相间,极富层次,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聚贤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中进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琳琅满目。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4. 佛山梁园
佛山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体位于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是最典型的岭南住宅园林。始建于1796年清代嘉庆年间的梁园,是佛山梁氏家族梁蔼如等叔侄四人历时41年所营造的大规模的私家园林,它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及东莞可园并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梁园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一体。这种融入当地"聚族而居"习俗的造园手法,是最典型的岭南住宅园林。宅第区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布局整齐划一。宅第是梁氏家族的居室,全部是三间两廊的建筑格局,这也是当时佛山民居中通用的建筑式样。
梁园鼎盛时期,建筑规模宏大。整个家族有200多人都在院内起居生活,由于气候闷热,建筑密集,为了通风除湿,房屋修建得高大宽敞,地面采用了吸水性能极好的青砖。密集的房屋很容易攀爬,为了防盗,住宅的窗户都建得很小,并且加装铁棍。每户住宅的大门都安装了趟栊门,既能防盗,又便于通风采光。
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布局精妙,岭南式"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轻盈通透;园内果木成荫、繁花似锦,加上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尤以大小奇石之千姿百态、设置组合之巧妙脱俗而独树一帜。因此,梁园是研究岭南古代文人园林地方特色、构思布局、造园组景、文化内涵等问题不可多得的典型范例,展现了古代佛山文人对远离大都会凡嚣、享受林泉之乐的追求,也体现了"广府文化"中对花园式宅第和自然的空间环境的向往;其典型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是反映佛山名人荟萃、文风鼎盛的重要实物例证。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馀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说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园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着称。
余荫山房占地面积1598平方米,坐北朝南,以廊桥为界,将园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余荫山房吸收了苏杭庭院建筑艺术风格,整座园林布局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的山林里,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佳景。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文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
它的布局也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其中,最显着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弹丸之地,把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提、石山碧水、浮莲全都包含其中,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好一个曲径幽深。
二是“书香文雅”,不离居室,满园的诗联、佳作文采缤纷浓郁,真可谓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