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写一篇作文
古典文学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的语言,今天的写作,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实际上,今天正是昨天的继续,今天与昨天具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我们华夏民族是个重视文化继承的国度。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使华夏文化具有丰厚的底蕴,从而也使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着的文字具有这种文化的沉淀。如果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只了解其表面的语法意义,而不能感受其内涵的感情色彩和人文典故,就不能精确、生动地使用它。
今日之种种文学现象,就其本质而言,都在古典的基因之内,是古典某些文化现象的放大,或者是重新的组合。
譬如现代诗歌追求难懂、晦涩、朦胧,其实,并不新鲜,晚唐五代和宋代初期,就是以此为风尚,大抵诗史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平易通俗之后,就要走向晦涩,以合于文学的要求陌生化的要求,但毕竟难懂、晦涩是文学的变体而不是正路,在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使命之后,诗史必定要重回平易的正路,只不过不是原始的平易,而是“平淡而山高水深”“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境界。
有人曾描绘过2050年的情景,人类成为了类似机器的动物,一切物质的需要都在一按电钮就可以实现的状态下,没有了诗人,也没有了小说,因为大家在忙着赚更多的钱,购买更多的现代化生活,在精神文化领域,则是一片荒漠。
这其实只是根据目前的功利文化的繁盛而作出的演绎,人类不会毁灭在自己创造出的文明中,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生命自身的需要。
中国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华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文化精神,不论怎样的科技文明,别人都是可以仿效和超越的,因而也就不能说是中国的世纪,只有理解为,华夏的传统文化精神,将成为21世纪人类精神文化的主流,由此使21世纪成为华夏传统文化的世纪,才能圆通。
传统并非仅指古代,传统是个不断生新变化的范畴,现实和历史是同一个生命,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是个源源不断的河流,是个生生不息的生命。
李白杜甫曹雪芹是传统,鲁迅胡适沈从文也是传统,虽然他们都是反传统的健将。他们身上涌动着的是华夏民族的血液,拥有着难以消磨的华夏文化基因。他们都有着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们的伤口是以反传统构成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是古典文化的变异。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解构。魏晋风度对于两汉儒家正统文化的解构;柳永代表的宋词的性解放;李贽代表的明末人文主义思潮与鲁迅代表的五四运动是一而贯之的。他们都为传统激活了新的生命力,他们首先是传统的集大成者,然后才是解构者。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就不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每次大的解构,都既有外力的刺激,又有内在的运动规律作用,五四运动既是西风东渐现代文明的必然,又是华夏传统文化自然变革的必然。传统文化发展到某个阶段的极致,就成为了熟透而发霉的果实,就需要着一次解构,让果实落地,再长出新的果木,开始一轮新的生命。清末比之明末、宋初、魏晋传统文化都要更为成熟,因此,对之解构的需要就更为迫切,解构的力度就更为强大,因此,五四运动将这个发霉的果子打落,是有功绩的,是传统文化内在运行规律的必然。
但是,在将传统文化的果实打落之后,如果还要将传统文化的几千年培养出来的大树连根拔掉,那就是过激了,过激的结果,就是由反对传统文化,到反对这种文化的掌握者――知识分子。
社会风尚由原来的读书至上,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士大夫文化,到脑体倒挂的社会人伦关系错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地位失衡等等,这些仍然是当今社会种种弊端的症结。
所以,在中国文化内部,有着一个重归传统文化的使命。重归的含义,不是回复科举制,重新以古典诗词为主要的文学载体等等。而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建构新的华夏文化体制,这种体制,将是含纳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
回归并非倒退,譬如孔子倡导对于周文化的回归,却成为了封建文化的奠基人;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却成为了新兴的散行单句的新兴文体的开拓者,人类总是在回眸中前进,在否定当今潮流和回归传统中进步。最后我想问一句:中国传统文化招了谁?复兴国学现在不做何时做?大家好好想一想,如果真的失去了它,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是中国人!!!
望采纳谢谢
2. 写1篇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1500字 急要
写作思路:首先提出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提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写到跨文化交流的解决办法与做法。
跨文化交际是指将跨文化、商务、交际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 进而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文化领域。在当前的商务活动中, 跨文化交际通常包括跨文化的商务交际礼仪及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其中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会影响到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面对的当前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需要国家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 跨文化交际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是指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贸易交流的总和,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以及国际市场的不断完善, 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经济共同发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们都提供了交流平台, 这种跨文化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又进一步的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使其现代企业能够突破国内市场的桎梏, 继而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实现自身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 现代企业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也需要从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出发, 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与解决建议
2、 在国际商务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
2。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问题。
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是交际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其中语言是国家文化的代表, 也是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承担着实现人们交流的重要功能, 可以说, 国际商务中的任何一项活动得到开展都需要语言作为依托, 同样, 语言的差异存在的交际问题也是当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
以中文和英文为例, 虽然在国际商务中翻译可以为交易双方提供方便, 但是中文的表达往往会比较委婉, 翻译并不能就中文所表达出的内涵意义进行分析, 相反的英文就会比较直接简单, 这就使得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往往只会了解字面意思, 容易使双方对彼此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从而影响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顺利进行。
2。2、 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方式差异问题。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决定着人们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 而在国际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 思维方式往往会直接影响交易者的行为方式。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 其思维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 注重综合思维, 尤其喜欢迂回的方式, 而西方国家会比较注重分析思维, 偏向理性、逻辑和实证, 因而东方思维会偏向模糊, 西方则是偏向精确, 以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使得国际商务的开展存在交易上的阻碍。
2。3、 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差异问题。
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同一商品的价值判断, 这也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 而且价值观念的不同使得交易双方极易在针对商品价值的制定以及合同的签订上出现分歧, 影响下一步的商务合作。
2。4 、跨文化交际中的习俗差异问题。
风俗习惯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各国之间, 同一国中也会因风俗习惯产生争议。而在国家上午中的跨文化交际中, 风俗习惯的不同极有可能会引发交易矛盾, 影响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3、 解决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建议
在国际商务中, 各国之间由于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尤其是现代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是国际商务活动开展得基础, 因而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保障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顺利开展。
3。1 、培养商务人员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国家所具备的不同文化, 因而在对上午人员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培养其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使其能够理解并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
因而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商务人员对不同的文化现象、模式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一定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要求商务人员能熟练掌握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及社会价值观等。以便商务人员在国家商务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其文化背景适当的调节交际方法, 从而从实际出发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3。2、 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当出现跨文化交际问题时, 如果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有可能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因而还需要提高商务人员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就需要商务人员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妥协、竞争、回避等方法, 审时度势, 确保际商务跨文化交际能顺利的进行, 促进商务合作和交易。
结语:综上所述, 跨文化交际是当前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得重要手段, 在国际商务中所出现得跨文化交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 不利于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因此我国现代企业需要认清形势, 加大投入, 有针对性的提高商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便促进国际商务的顺利开展,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 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1、要想快速提高文笔,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可以找一些名家大师的文章来看,看他们的结构、修辞是怎么用的,是怎样突出人物形象,是怎样说明事理的。
(3)文化领域如何写作扩展阅读:
一、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与作家的自由写作、职业人群的专业写作不同,语文课程意义的写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特定要求用书面语言创造文本,以发展和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学习活动。
简单来说,写作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
二、 写作活动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1、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递信息
2、现代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才能从容应对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3、写作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写作活动是有阶段性的。大致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
具体又可分为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五个环节。每个阶段和环节都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要求。如果人们的写作活动符合这些规律和要求,就有可能“妙笔生花”,写出文质兼备的好文章、好作品。
写作,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还广泛出现于应用写作领域(包括公文写作、经济写作、广告写作、军事写作、法律写作、科技写作、英语写作等)。
就当下而言,学科意义上的“写作”概念已越来越多地指向应用写作这一遍及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实践活动。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着作《大趋势》中曾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读写技巧。”这里的“写”主要是指应用写作而非文学创作。
网络写作
4. 新手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多阅读是最好的积累方式,新手也可以模彷优秀作品以提高写作能力。随着互联网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创作,很多平台也开放了写作板块,只要是原创作品都可以发到网上,只要有流量就能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写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能提笔开始就不容易,有些人明明心里有许多话要说,但苦于不知道如何表达,最终不得不放弃。其实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积累知识、要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文字功底,完成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所以提高写作能力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只要坚持并掌握一些技巧,就一定会有进步。
模彷创作是一个速成提升方式,模彷不是抄袭。可以选择相同领域的优秀文章研读,从文章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比如作者的表达方式、共情能力等,通过模彷可以快速了解写作的精华,从而有效的提升写作能力。
5.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创作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 怎么提高文笔写作能力
有时想写点东西,动手时才发现自己打不开思路,写不出东西来,觉得自己肚里的墨水不够。如何做才能够让自己提高写作水平,提高文笔和写作能力,怎样才能提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我个人认为首先是多看,书报是基础,建议多看点诗词歌赋方面的;看社会百态方面的;看时事、政治、经济方面的;看文学小说,只要大量地看书,并摘录写得好的词句在一个本子里;然后是抄书,抄那些唐诗宋词赏析,抄报告文学,抄短篇小说,慢慢抄,慢慢品。最重要的就是品味字里行间的韵味,能看到把书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多记:心记,笔记,摘抄。多问:了解来龙去脉,全过程。多写:有材料写,没有材料强迫自己去收集素材也写,一开始不管写的好不好,能写出来就是胜利。多模仿:天下文章一半抄。认为好的手法,不妨穿插于写作当中,习惯成自然。多征:征求别人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一篇东西不修改个十来遍不放手。走出去,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很重要。如能这样做,就能慢慢提高自己的动笔能力,经过不断的努力,就可以提高文笔了,真正达到行云流水、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看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书里的故事可以丰富你的想象力,书里的词句可以扩大词汇量,甚至它的写作风格、写作手法等等,都会对你产生影响。请记住,我们在接受知识时都是潜移默化的。看书时千万不要抱有“我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心态,否则会产生不好的效果。一切都在循序渐进、渐渐地提高。或许你一下子感觉不到,但到某一天,当别人夸赞你的文章时你就知道了。
有些人觉得没有东西可写,那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窝在屋子里,以为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就错了,那样的结果就是,写出来的东西会给人“在那里见到过”的感觉。另外,书里的内容对于他有了一个思维定格,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无法超脱。你可以在你的小区附近,坐在石凳上,很安静地,很用心地,去观察周围一切发生的事。一段时间后,你会看到一些印在你脑子里的事,那就是你的素材了,可以记下来,以日记的形式或者只是在记事簿上。那么积累得多了,用时自然得心应手。
大量的阅读、勤奋的思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之路。多看、多练、多记。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文章,也有很多不同意义的故事,对提高写作能力很有帮助。语法,文理是基础,然后就是多读、多积累,可准备一个专用日记本,见到一些好言锦句,就把它抄下来。还有就是多写,最好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坚持写日记是个好办法,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不要求多但贵在坚持,还有就是多看一些好书,对于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有意思的可以写下来,只要有毅力有恒心有梦想,总有一天会出好作品的!
写作时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要小不要大。往往很多人会将主题定得很宽很大,而结果则是内容浮浅而乏味。定个很小很小的主题,但一定要把它细化,即将你看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描写出来,再加上你的真实感受,那么读者就会被这些真实打动。比如你上面积累的例子,你可以作为例证来使用,同样也可以拿某件小事专门写一篇文章,好的文章即是由真、细、感组成的。
写作的根本是基础的积累:首先是材料的积累。材料是写作之源。写作材料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有很多美的事物,要学会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热点,在生活中多留心多思考,有意识的捕捉有意义的事,有趣的人,并随手记下。这样,发现多了,积累也就多了。阅读和听取,则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另一途径。对于生活范围较小,生活经历有限的人来说,从这一源头获取材料最为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听取轶闻逸事,可以使自己获得许多无法亲身接触到的材料。可见,要养成勤于阅读的习惯。通过留心生活,精于阅读,材料积累多了,便不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状况,而是泼洒成文。
语言的积累。语言是文章这所房子的砖瓦,要有意识的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别人说活,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等,只要自认为生动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而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同时,生活中碰到的生字词,要查字典。经过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文时自然左右逢源。
情感的积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只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的真情、深情、纯情、至情(如对师长的敬爱,对同学的友爱,对弱者的同情,对坏人的憎恶等等)付诸写作对象,文章才能情深意切,字字动心。可见,写好作文,必须有情感的积淀。而事实上,情感积累丰富了,写作时人禀七情就能自然流淌,进入一种情不能已的境界,写出的文章生动感人。
写法的积累。“《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形象道出了古人学习写作的经验。大凡优秀的作品,本身就告诉我们,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通过熟读、多读各大家的作品,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自然学到作文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多了,积累多了,用于写作实践,必能提高写作水平。
实现写作的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量要大,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要勤动笔,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记在其专为写作积累而准备的本子上。二、范围要广。为了积累,生活视野阅读视野要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三、培养自己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其次是真正做到:细观察 、多阅读、巧选材、常练笔、勤修改。
1: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作文的“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2: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作文特点。
3:巧选材。精心选择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摘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但却含有深刻意义的。一经作者之笔,就成为“发人深思、令人感奋”的好材料。选材角度要小,要以小见大,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而这种积极思考、反复推敲的选析工夫,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
4: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实际上,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后都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
5:勤修改。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了七次;鲁迅先生主张“定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可见,文章修改,一般是指从初稿写出来到最后定稿的加工过程。修时要做到五看:看用词是否通顺?看选材是否合适?看主题是否鲜明?看结构是否紧凑?看语言是否优美?!总之,文章是改出来的,一般来说文章总是越改越好的,我们要在“修改”上下工夫。
不同的文章体裁所用的文笔略有不同和侧重点。比如小说,就更侧重故事架构,逻辑要缜密,人物性格要鲜明,对文笔要求不是很高的,但也起码要有可读性,有趣味或者有深刻的寓意在里面。否则就显得空洞,纵使词藻华丽,也难使读者有读下去的动力。小说一定注意高潮的适时出现,不然就没有可读性。
散文对文笔要求比较高,建议多读写优美的文家作品,看多了自然也写得出来,主要是气韵的那种感觉,文字优美而隽永。而评论、杂文侧注重时事性,对文笔要求最低,只要有感想都能写,游记就得依靠你敏锐的眼睛扑捉祖国大好河山的一幕幕诗情画意场景。
写文章实质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说为了某种效果而写文章,那样写出来的文章不真实,越追求完美,有时会有相反的效果。写作过程是对自己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过程。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越厚实,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好作品来。
如果想快速提高文笔的话只有一个字,练!不管什么时候能成功,只要从今天起就开始一步步的练习下去,总有一天能成功的。平时多看经典的资料,多向文笔好的人学习。文笔是写作的必须技巧,其实也是一种感觉,有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与个人的灵感有关,与个人的生活环境有关,与个人的悟性有关,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个人的天赋。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因为初写不理想而气馁,要具有曾国藩“屡败屡战”的精神,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素质和修养。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7. 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
所谓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并非批评家在象牙塔中闭门造出来的东西。在当代,鉴赏与批评不仅是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行为,也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群体行为。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商业文化的侵蚀,文学,已经走出了那种自诩为阳春白雪的神圣殿堂而深入到千家万户,很沾染了某些批评家所说的“一些下里巴人的泥土味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文学鉴赏与批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有一种广泛的社会群体性。
不过,同样是文学鉴赏与批评,不同的人,自也有高下、深浅、优劣、正误之分。职业理论家的鉴赏与批评当然不能等同于孩子们阅读时的手舞足蹈和鹦鹉学舌。这种高下、深浅、优劣、正误,固然取决于文化底蕴、理论修养、生活阅历、审美经验、个性才气等诸多要素,但是深入地把握文学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层次,研究鉴赏与批评的特质,运用正确的鉴赏和批评方法,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文学鉴赏与批评的理论建设现状看,虽然前些年文学鉴赏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各种各样的批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学鉴赏与批评却有了逐渐沉寂下去的趋势。即使在热闹的时候,也似乎是介绍别国的多,自主建设的少零金碎玉的文章丰富,深入系统的研究贫弱;运用新的鉴赏与批评方法实绩显着,对鉴赏与批评自身理论建设的探讨相对不足。
当然了,简单孤立地看,文学鉴赏是纯粹个人的活动,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社会化的文化系统上加以考察,则隶属于社会活动。文学作品的社会效应,正是文学鉴赏和批评隶属于社会活动的一条明证。好比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一旦与批评主体分离,批评的本身不仅隶属于社会活动,简直就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工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文学批评,就其结构与功能而言,在某种意义上,与社会舆论同质同构。舆论,体现一种公众的价值取向。文学批评在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公众的价值取向。然而,谬误的文学批评不仅可能扼杀萌生的文学幼苗,而且,可能导致已有的粗劣作品的传播,诱发新的粗制滥造之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媚俗文学、泡沫文学、色情文学(说好听点是情色文学)甚嚣尘上,其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与批评界未能及时地加以拨正引导,甚至一些所谓的批评家自愿充当文化掮客,也不无关系。因此,要在文化领域内扫清阴霾浮云,纯洁人的灵魂,研究和传播正确的文学作品,文学鉴赏与批评十分重要。
文学鉴赏和批评是与文艺理论、文学美学和文学史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是文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我们把从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对文学活动的不同研究方式加以区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文学理论、文学美学、文学史、文学鉴赏和批评。这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包容交叉。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是阐明文学规律、结构、功能、特质和原则的一门科学。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和批评有密切联系。文学理论所分析的文学规律、结构、功能、特制和原则等等,对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活动区间、方向、内容等起潜在的规范制约作用,也是鉴赏和批评理论修养的主要构成元素,影响鉴赏和批评的质量。而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理论的理论运用、价值实现和方法操作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文学理论又是以文学鉴赏和批评所提供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依据,鉴赏和批评的本身也是文学理论结构筑造其理论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发展,影响文学理论的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文学理论规范文学鉴赏和批评,文学鉴赏和批评又为文学理论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只有建立在牢固的文学理论基础之上的鉴赏和批评,才有可能是深层次的鉴赏和富有成效的批评。文学理论也只有在鉴赏和批评过程中才能永葆青春。
而说到文学美学,它是研究文学的一门特殊的学科。文学美学不仅研究文学本身,而且还涉及到文学活动的形式和种类。一般地说,文学美学可以界定为关于文学审美活动一般规律的哲学科学。从整体意义上说,因为文学鉴赏和批评是文学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必然与文学美学相互联系。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明言是“批评是运动着的美学”。而文学美学研究的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也揭开了笼罩在鉴赏和批评的审美过程中的神秘面纱。从局部意义上说,文学美学对文学鉴赏和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文学美学所研究的鉴赏和批评的一般美学方法、美学原则和美学标准,不仅是不断发展的鉴赏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也是构筑鉴赏和批评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文学美学也是以文学鉴赏和批评作为经验基础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心理特征、存在方式、分析材料等,又成为文学美学构筑理论体系的依据。文学美学不可能也不应该代表鉴赏和批评。与文学美学不同,文学鉴赏和批评不直属于美学家族,但它又是与美学存在亲密姻亲关系的另一个分支。
文学鉴赏和批评与文学史科学相比,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似乎大相径庭。文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发展的时间序列,以及文学在时间中的运动诡计轨迹。从认识定向的过程区分,文学史科学主要面临三大任务:回溯过去,审美现在,预示发展。现存的文学史科学显然的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对过去文学发展的追溯认识上。文学史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上,主要采用历史编年的方法,揭示文学史发展的阶段、历史性转折、历史演进的轨迹等;从微观上,研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集团、文学式样以及文学家的生平、行状、创作、作品等。文学史科学与鉴赏和批评同样有着剪不断的联系。首先,文学批评中对文学发展的宏观研究,客观上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历史演进轨迹。其次,文学批评中对文学的微观研究,文学史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历代对具体作品的鉴赏和品评,成为后代文学史家研究前人作品的借鉴和桥梁。再次,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地成为文学史科学的材料而进入其领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历代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文学史科学的研究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如此,文学鉴赏和批评并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它必须有自己的天地。从严格意义上说,文学鉴赏和批评应有自身严密的科学体系,尽管这种严密的科学体系的建立还有待时日,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未来文学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之又重的问题。
略为概括地说,文学鉴赏和批评有三层研究对象:一是审美客体(即文学作品),二是审美主体(即鉴赏和批评者),三是审美本体(即鉴赏和批评活动)。第一层研究对象是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结构层次、功能要素等;第二层研究对象是主体的思维特征、意识层次、认识客体的方法等;第三层研究对象是本体特征、内在差异、主体所显现的心理现象等。本体是联系客体与主体的基本纽带,是文学作品消费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离开审美本体,客体只是一种静态的具有审美质素的“文本”(word on the page);主体也只是一个徘徊于商品市场门前的“后消费者”(a waiting consumer)。客体与主体的互动关系存在于审美本体之中,本体研究必然兼容客体与主体研究。
至于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写作,则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通过具体的写作活动,将鉴赏和品评文学的思维内容物化问文学研究的文章。文学研究正是在写作活动中完成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判断的过程。
这文学批评是一个习见的术语,看上去像一块透明的材料,一眼即可洞穿,然而如果仔细研究这一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却又十分模糊,难以捕捉。不少理论家都试图给它一个科学的界定,其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文学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把宇宙、社会、历史、人生等包融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之中。它以哲学为内涵,以审美为外壳,以历史为生命延续。一切哲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的研究,几乎都与文学研究难以割舍。
文学批评类型的划分与文学类型的划分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各人所用的标准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在我国曾经流行着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是按传统的文学分类“四分法”而分为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四类;二是按照文学批评的内容特点和范围,划分出作品评论、作家评论、综合评论和理论评论四类。两种划分交叉叠合。
任何文学的鉴赏与批评既是文学活动本身的延伸,又是文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文学鉴赏和批评形态的本质是对文学活动切入角度的类型的考察。如果作粗略的考察,在文学活动中,有两组独立而又统一的恒定关系:现实——作家——文学;文学——读者——现实。这两组关系不是一种单维的线形关系,而是一种多维多向的关系。
在第一组关系中,首先就必须研究现实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现实不仅是指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且是指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文学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历史进程、生存环境、民族心理、审美时尚、社会整体意识、集团统治思想等等,都必然对文学有复杂的或隐或显的影响。无论作家是生命“为人生的艺术”,还是“为艺术的艺术”,要完全超越特定时代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而天马行空,那只能是像提着自己的耳朵要飞离地球一样的幻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批评方式,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任何文学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上找到其产生的根源与发展的动因。从社会的文化的背景上追寻文学产生根源与发展动因是批评家的一个古老命题。时代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并不是直接地移植到文学作品中去,而是经过作家主体的过滤而折射出来的。作家创作的过程是一种审美经验的过程,这一经验过程,虽然与作家的现实人生经验相关联,但是一旦进入这一经验历程,又与现实人生的经验形成暂时的隔绝。所以,在这一经验历程中,作家作为创作主体,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情感倾向、个性才气、心理气质、情趣视点等一起融入审美经验,引导着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研究这种复杂的创作心理机制,是文学批评的广阔天地。
在第二组关系中,首先必须考察作品与读者接受的关系。文学作品只有当它被观照、被理解的时候,才有意义;同样,文学作品也只有在被观照、被理解的时候,它的意义才能实现,作品存在的美学价值才能转化为审美价值。作品进入接受世界,通过读者而具体化。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批评家必须研究文学接受的普遍规律;鉴赏和批评的心理机制、理解视野;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的切入角度、流动视点;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制约、定向心理机制等普遍性的问题。又必须对鉴赏者的文化环境、个性气质、生活阅历、理论修养等,分块切割研究,找出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差异性问题。这些方面正是接受美学研究的经久不衰的主题。另一方面,在这一组关系中,还必须研究文学是怎样通过寻求一种感觉经验的连续,超越生命在特定时空下的限制,透过读者的会议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不断地使之重新观照自我,审视自我,洞察人类生命的内在本性,从而涵养读者的人格,完成精神境界的提升与现实的超越,在重建虚构的文学境界中,读者重新把握现实,洞察人生,重塑灵魂,得到文学间接影响现实的作用。
这两组关系的交接点是文学作品的本身,这是文学鉴赏和批评最重要的对象。文学作品是从事文学活动的实体显现,作者、读者、现实的关系也只有通过作品才能互相沟通,融为一体。现实生活世界同艺术审美世界的区别与联系,只能在文学作品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同时,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重建虚构为存在形式,以审美功能为生命的焦点,尽管文学作品自身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但是,它毕竟又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有自身的层次规律、组合要求和结构规则。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功能等,仍然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从客观的生活世界经由作家的创作世界,到文学世界,再到读者的接受世界,乃至于纯粹的批评世界,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每一个世界,既是一个流动过程的终结,有特定的运动轨迹,又是一个流动不定的多维多向的互为因果的发展阶段。文学活动的演变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基本上圈定在这五个世界之中。也由这五个世界,可以把批评分为五类:作家批评、作品批评、接受批评、整体批评、批评的批评。关于这五类批评,在此不作赘述了。
此文主要阐述了关于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一些简单情况,至于如何写作文学鉴赏与批评,及其他一些传统的文学鉴赏、批评概况等等,有待下回再续。我也只是在此纸上谈兵,目的是抛砖引玉。
8. 百家号文化领域应该写什么内容才对
围绕文化的主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