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几种方法
1、落实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
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
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4、加大宣传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各类新闻媒体要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介绍文化遗产和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及事件,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切实研究解决自然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自然遗产保护工作。
(1)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教育扩展阅读
基本方针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总体目标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㈡ 怎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因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 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和破坏现象;
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
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
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
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
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采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
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㈢ 谈谈我们应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
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我们号称文明古国,但是除了那些死的建筑,博物馆里的文物,现实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哪还有传统文明的影子,现在保存这些文化鲜活性却在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不在中国大陆,我们把诚信,节义,礼仪,四书五经看作四旧扫到垃圾堆里,声称建立一个新社会,不去想现在这个样子,造假我们中国无人能敌,能吹牛,见利忘义,我们没有什么信仰,精神空虚,彼此不信任,一盘散沙。也难怪会发生亚洲某国和我国“争夺”端午节一事。这样的我们算是在担负起的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吗?
社会在发展,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就是一对矛盾,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能不能协调永远是个问题。
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兴起,国内许多城市开始了对旧城区的改建和更新工作。城市的新陈代谢是必须的,继承和发展是一对矛盾,保护与发展之间的也是一对矛盾,不要认为大高楼、大马路、大广场才是国际化大都市,路面宽、楼房高就一定会带来无限商机,也不要认为名城保护就是落后、保守、怀旧,应该认识到这是对历史的尊重。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然后去做好这些城市的历史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工作。
建筑是了解文化、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一把钥匙。在欧洲,每一个城市本身就是艺术,它的每一座建筑物,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广场,每一座桥,甚至每一段栏杆,每一块石头,都是精心设计和修造的。很多古迹100多年或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点都没有改变,为什么欧洲的历史文物保存至今那么完好?这真的让我们得好好的反思啊。就象最近炒得轰轰烈烈的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联邦大厦”事件,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发出最后通牒了,如果圣彼得方面真的不顾新建筑对会整个圣彼得堡的文化和历史名城的城市建筑风格的所造成的影响,就把“联邦大厦”建起来,那么他们就会把圣彼得堡从“世界历史遗产名录”中删除,看看西方人对自己的历史的保护是多么的苛刻。我们不能从这件事中得出什么心得吗?能不能在协调“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个问题上找到一些思路呢?
但是在我们很多地方进行的对旧城区的改建和更新工作信奉的观念好像都是日新月异、不破不立。城市中的历史建筑想拆就拆,那一天突然想到这个建筑的价值时,再盖个假的。然后告诉人家,我们的城市是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是有文化底蕴的。似乎是这样的!但我觉得时间会证明我们现在这样的举动会警示我们的后人,我们的历史文化是很容易被破坏的。后人如何看我们今天的行为?这也是个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进行旧城改建的时候,所要采取的应当是抢险和补充性质的方法,特别注意维护古建筑的原有风格和环境风貌,这是文物保护的重要课题。而不是采取翻新和建休闲旅游场所为重点性质的改造方法。对古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一定要增强对其的保护(这个是最重要的)。发展旅游业必须以文物保护为前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从旅游角度上说,文物亦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来看,利用文物旅游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做好文物资源的保护。当把这些古城古建筑开发成可供游玩的旅游资源后,可以利用这些旅游上的收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缮和保护,同时在这旅游资源的强大利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商也会望而却步,不再干预这片土地,自然也就得到很好的保护了。也更增加了其寿命。
以上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保护基本都是对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进行分析的。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除了这些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得以传承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这样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我上文中提到的“亚洲某国和我国“争夺”端午节一事”中的“端午节”就是属于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我们的保护是为了发展。没有保护难以发展;没有发展弘扬,保护就失去了重要的意义。
我觉的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认识、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然后做好人才培养和传承的,民间技艺的传承很多都是家族封闭式遗传,而民间技艺的学习又是件苦差事,所以,后备力量普遍不足。甚至有的项目只有几个人懂,一旦这几个人去世;这一项目就可能永远消失。我们在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青年人学习、整理民间技艺。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还要吸引民间资本的介入,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它在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进行一场艰巨的抗争。所以有的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与时间赛跑”。
总之,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保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牵涉到人民生活和生存的方方面面,牵动着当地居民的心路情感体验。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是很重要的。
㈣ 怎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杰作,毁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她们在今天现代化中继续发光,正是一种现代文明的象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似乎是一对矛盾,但实践证明两者完全可以共存共荣,互相促进。-二百年前,欧洲人在产业革命初期也曾大肆破坏古建筑古城堡,不过他们很快觉醒,从法律制度和市民意识上着手,严加保护。今天,一批批中国人去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看到的是古与今、旧与新之间的和谐生辉,古城区的原汁原味,几乎看不到拆房扩路的"旧城改造",然而那里照样游人如织,环境优美,经济发达。可是,我们不少人考察回来后只记住高楼大厦,忘记了保护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些年文物保护成绩是显着的,同时对文物"建设性破坏"的情况也令人吃惊。中国现有21处世界遗产中,浙江还是空白。其实浙江是文物大省,杭州、绍兴、定海、塘栖等地的古城区,原先足以与平遥、丽江媲美,甚至更有优势。她们躲过了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却倒在现代化建设的误区中,真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后代,实在令人遗憾。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法律上筑起了又一道保护的"屏障"。只要我们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历史文化遗产就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为什么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屡禁不止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如何看待"政绩"的问题。客观上,"父母官"有压力,总想在任期内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市容市貌。这当然是好事。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要尽力支持,问题是怎样正确认识并把握"政绩"。我认为,建设新城是政绩,保护古城、留住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也是政绩,后者做起来更不容易,更需要有远见。纽约、香港历史很短,是在海岛、沙滩上建成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伦敦、巴黎、罗马历史悠久,精心呵护古城,同样可以成为着名的国际大都市。周庄、西塘等江南6个古镇,今天名声大振,成为旅游热点,其实浙江原来条件更好的古镇有不少,但都被以"破旧"、"落后"等借口一一拆毁掉了。这些古镇虽然面貌一新,但没有特色和知名度,也没有游人和吸引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意保护历史,坚持特色,而百城一面、千街一面正是现代化的一忌。杭州是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不能将精华与糟粕一起扔掉,在古城区内不宜采用深圳、上海浦东等新兴城市的办法。仇保兴同志到杭州上任不久,就与其他市领导在记者来信中批示紧急保护河坊街及其附近地区,保古城建新区,进而将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提上议程,邀请国内外专家献计献策,这适合时代潮流,符合民心,我看这就是一大政绩。
对外开放使我们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然而,我们不少人在观念、行为上仍处于一种蒙昧或自然满足的状态中。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西湖申报世界遗产,是杭州在21世纪进一步对外开放,成为国际性的风景旅游城市的关键性步骤。因此,从现在起,有关的各项工作就应当按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衡量,与世界接轨。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难也会变小,再小的希望也会增大,直至成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2352/node2354/node15917/userobject12ai146874.html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R-c/17392.htm
http://www.xkdesign.net/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14
54 25 评论
分享
举报
㈤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和如何进行历史教育的建议
欧洲人文化保护意识高,要不为何人家艺术水平高呢?一个国家,来确定他的价值,不光要看矿藏,自然景区,还要看这个国家的文化考察价值,比如我们中国,文化挖掘就很多,一个古墓穴,都要挖掘展示,名寺古刹,都有参观价值,当然要保护拉
㈥ 如何保护古代文化遗产
1继承和发扬光大
2申请一套合理的保护制度体系
3向全民灌输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号召全民做起,人人做起
㈦ 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遗产是一种保护性而非开发性的资源应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保护也不是说一点都不能动、保护下来不用,保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挥它的作用。各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成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历史遗产是一种保护性的资源,而非开发性的资源,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合理利用,利用得不好不仅会影响保护,甚至造成破坏,要防止“杀鸡取卵”式的利用。 对历史遗产的利用要考虑长远利益,过度开发将导致灭顶之灾。
㈧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和如何进行历史教育请你提出建议。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最好的办法是加法制及执行力度,对于破坏和侵占文物及文化遗产,以及工作不利者,尤其是政府不作为,要严惩。美国选总统可以扎椰子,那是他们民族的传统法律,我们这样一个古老国家,为什么不能启用株连九族极刑类的传统刑罚。当然,这里的九族不是指无辜者,只要相关,都要重惩。
拆古迹,真坏文物的领导,上下细查,秋后也要算帐,当杀必杀。可以采用网上投票方式。连超级女声这样混蛋的事情都能以投票定义中国歌唱艺术(当然是毁灭),为什么正当的不能?!所以,加大法制力度,重视宣传教育,政府官员收藏视为贪污(因为,许多领导不敢收钱,改收文物),相关文物的工作人员家中有文物也同样处理。
如何进行历史教育
实地观察体验了解
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文化遗址的重要
明确一点那就是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可见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强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以史为鉴加强人的民族紧迫感。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但是我们也有百年的屈辱史,为此我们的祖辈付出了血的代价,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那血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他时刻鞭策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田,让我们更努力的去奋斗,不让那屈辱的历史重演。
㈨ 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该怎么办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状况,对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和健全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促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资金投人;
4,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5,是要切实加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