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巴人文化、土司文化
宜昌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是活动在长江中、上游两支主要的古老民族之一,兴起于古夷水流域(今清江),即长阳武落钟离山。
历史上最早见于巴人的记载是殷墟甲骨文,称为“巴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阳发现了西周时巴人使用的直援铜戈,五峰和长阳都发现有商周时巴人使用的乐器。特别是近年配合清江隔河岩水利建设工程,文物考古部门在清江两岸发现大量商周巴人遗址与遗物。这说明巴人起源于清江之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周初巴人活动中心主要在清江,楚人主要在沮漳河流域活动。巴楚由西周初期的平行发展,到春秋时,交往甚多,两国为共同利益而协同作战,形成结盟。但结盟的政治军事基础不牢固,总是为了共同利益而“和”,为了各自利益而“战”。巴楚两国当初由于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原因形成的巴楚联姻通婚、结盟和好只维持了不太长的时间,就征战屡起,巴人东边疆域不断被强楚兼并,被迫迁徙江洲(今重庆市)和垫江(今合川)建立都城。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巴楚民族的交往与文化融合,为秦汉以后巴楚文化进入华夏文化共同奠定了基础。
土司文化是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统一体,是一种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样 性特点的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又是一种政治文化,是一种经过八百年酿制的伦理型政治文化。这种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国土司,具有根深蒂 固的“中华情结”,他们在明朝晚期至近现代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主动服从中国国家与中华民族需要保家卫国,在东南沿海,在西南边疆,在中国广大版图之上,创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有力地维护了祖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
B. 湘西八百年土司制度文化,遗留下来哪些珍贵的相关历史遗产
有两个,都是第一批。
1,老司城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永顺县城东19公里处的灵溪镇司城村,本名福石城,因是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古都,亦称司城、老司城。
土司时期,福石城是古溪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古长城专家罗哲文等誉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迹。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世袭首领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湖南永顺县属于土家族地区,这一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五代,初为竭糜制度,发展于宋,完备于元、明两朝,由竭糜制度发展成为土司制度,终止于清中叶,长达800余年。
2,里耶古城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2200年前,里耶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县治所在地,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里耶是湖南境内唯一一处既传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了巴蜀文化、土家文化的古镇。
2002年6月里耶惊现战国至秦汉时期古城遗址,填补了国内秦汉古城,尤其是秦代古城考古的空白,特别是出土的3.7万余枚秦简,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价值可与殷墟甲骨文和敦煌文书等媲美,被专家誉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同时,与战国古城遗址相续的还有魏家寨西汉古城、大板东汉古城、麦茶古墓群、清水坪西汉古墓群、大板东汉古墓群
C. 云南土司制度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起到好的作用有什么
土司制度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内容也十分丰富,且连绵相沿甚至影响到现今。土司文化虽含有一些封建统治阶级的糟粕,但总体上来说仍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土司制度影响而形成的少数民族的性格、行为方式及其价值观念,有关的史学、文学和家谱学等学问,以及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D. 路过中国土家女儿城,走进恩施土司城,你了解土家文化吗
你想体验一下土家族的文化吗?你知道恩施的土司城吗?恩施土司城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娱乐消费中心和旅游集散地,恩施土家最负盛名的特色民俗相亲活动-女儿会,也将永久落户土家女儿城!这里的建筑新奇别致,而且,因为是土家文化,处处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
E. 中国的一座土司城是如何受到国内外游客喜爱的
到我国西南地区许多地方旅游,经常会听到“土司”这个词,这是我国古代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管理制度。云南丽江曾有土司,湖南湘西曾有土司,而就在湖北的恩施,也曾经有过土司。现在湖北恩施还建有一座土司城,游客可以来此了解土司文化。
作为一座城堡,土司城还建有城墙。土司城的城墙依山而建,全长2320米,宽1.2米,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戍守、防护,城墙上也设有了望台、烽火台,危机之时,会燃狼烟预警。
F. 土司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土司对当时的社会有何影响呢
土司制度最早出现在元代,在此之前中国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施行的是羁縻治策。两者在完善程度和具体细化方面虽有区别,但其内涵、治理思想和施用范围等大体一致。
一、土司之地的主要内容在以滇黔桂等西南部为主的边疆地区,封建王朝任命当地蛮夷首领为各级土官或土司,土官土司职位的带下,官职和所任职务不可随意废除,经过批准乃可世袭。如果履职不善或者互相兼并,朝廷当免其职、降职或者治罪。
有些地区在罢免土官土司以后,朝廷改派流官管辖其地,史称“改土归流”。朝廷将土司土官的任用,与当地所置的统治机构相结合。在土司任职衙门亦设朝廷派遣的同级流官,基层事务则由土司、土目等低级土官负责。
土司制度给了边疆各个族群以合法的国家地方行政实体地位,他们成为国家行政单位的一部分,任命、升迁、继承和责罚有了严格的制度程序,同时又具有相当的自治权,这一点很重要。它使不同族权保持了各自的文化和传统,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有了良性的互动,逐步衍生了对“国家”概念的初步认识,必须相应担负应尽的国家责任和义务。
比如,明朝正统年间,云南麓川叛乱,各地土司响应平叛;嘉靖年间,广西狼兵、湖广土兵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奉命出征,战功卓着。再如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云南西部边疆片马景颇族土司左孝臣率众抗击英国入侵,英勇牺牲,使片马终没有丢失。
G. 什么是土司文化
唐代时期,统治阶级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统治制度,施行“以蛮制蛮”政策。在忻城境设置芝州,委任流官管理,同时设纡州、归思州两个羁縻州,用土酋治理,土流并存。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废州设县,派流官治理。明弘治九年(1496),朝庭革流官,以莫氏土司为知县,给予世袭,改忻城为土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庭废土官,改流官弹压,最后于民国十七年(1928),将忻城改为正县,结束莫氏土官统治的历史。
莫氏土司源于土族,根于壮族。从莫氏祖先莫保作为忻城县副理,逐步成为忻城的统治者起,历经21代、近500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任土司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接受汉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得到不断的修正,逐渐形成了一种被社会集团成员共同接受的理念及行为,形成了特有的土司文化。它支撑着莫氏土司统治忻城近500年的历史。
土司文化有着非常丰富、深广的内涵,具体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二是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三是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四是民俗文化。
一、物质形态的土司文化
(一)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莫氏土司衙署,建筑面积9281平方米,为明朝万历10年(1582)第八任土官莫镇威始建。以后历任土官不断修建、扩建,形成了以土司衙署为中心,包括土司祠堂、代理土司府第、汉堂、练武场、土司陵园、官塘、三清观、关帝庙等土司建筑群。建筑是文化的结果,纵观土司建筑群,从选址、建设、装饰、使用等等来看,无不隐含确保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康、世代相传的理念,也体现了土司忠君报国等思想。
1、从选址来看,莫氏土司衙署打破坐北朝南为吉的传统思想,坐南朝北,建于翠屏山北麓,除认定翠屏山是块神灵宝地外安全胜于传统体制。背靠陡壁险峻的翠屏山,面向宽阔平坦、水源充足的平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理想的基地。
2、从衙署的的布局来看,东面是紧靠衙署的土司祠堂。宋朝理学家朱熹《家理》中说:“君子将营宫室,先充祠堂于正寝之东”,表明对祖宗的崇拜;接着是三界庙,“三界”是庇护地方安全的神灵;往西是官族府弟、演兵场,关帝庙以及牢固的东、西、北三大城门,确保其衙署安全稳固。而这些建筑,形式与中原地区大型官第建筑几乎一样,由纵向的院落组成路,再由路组成群,其间无不渗透了中原地区常见的形式与文化。
3、从建筑的装饰来看,土司建筑装饰中避开为帝王宫殿建筑中常见的金黄色彩,大量使用赤色,体现其富贵和权威。建筑群的装饰中,除人物形象外,动物有蝙蝠、蝴蝶、鹿、鹭鸶、仙鹤、喜鹊等,植物的有松、竹、梅、葫芦等,器物的有石鼓,文字的有:“卍”、“寿”等字。这些装饰都体现了土司追求“福、禄、寿”的思想观念。
(二)土司服饰
土县土官是朝庭钦准的世袭官,七品,按朝例,赐予官服、官帽、官带。土官只有在审案、出巡、接待上官或达官显贵时,才穿朝服、戴官帽、系官带,显示其地位和尊严。平时则穿棉制便装。这些便装布料,大多数是土民进贡给土官的棉麻或布,颜色大多是青色或白色。土官冬着青色棉质外套,夏着白色棉麻轻装。款式有对襟短衣,圆领长衫,鞋袜亦用棉布制作,青色或黑色,粗糙暖和。平时着装,除颜色上土官有所限制外,其它的与土民无异。
(三)土司饮食
忻城土县,无论是土官还是土民,其饮食习惯大致相同。主食以大米,其次玉米、小麦、薯类、豆类。节日时做米粉、包粽子、煮五色饭、做糕点、豆腐圆,土民供俸的猎物及鸡、鸭、鱼、肉,饮米酒。举家就餐时,按一定的座次,主位背靠神龛,面向大门,为家中长者就座之尊位,左右两边为次座,子女婿就座,背靠大门为末位,一般为儿媳或女儿就坐末位。土司就餐有佣人专为之斟酒、盛饭、递巾、打扇,下人不得与土官同桌就餐,而且不得坐凳用餐。
(四)土官出行
忻城土县,地处大石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土官出巡游览或从事其它社交活动时,多骑马、坐轿。所过之地,设亭站,供其休息作乐。土民则肩挑背负,徒步行走。土官莫镇威曾修有古月桥等桥梁,开辟山路,为忻城交通作出了贡献。
二、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
忻城莫氏土司,起初是靠武力协助中央王朝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起用而走上政治历史舞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莫氏土司意识到光靠“跃马操戈”难以维持其统治地位,需要制定一定的法规,才能治理好所辖区域。这是一种文明进步。土司法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遵守国家制定的法令;二是自行制定一些规则,用于调整其内部关系;三是民间存在的习惯法规。
(一)中央王朝对土司地区的统治,意在“以其故俗治”,但实际上并不放心这样做,因而制定各种针对土司的不同法规、律令,要他们必须遵行。一是对土官承袭问题有严格规定,土官承袭必奉“赴阙受职”,“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其宗支图本,并官吏人等结状,呈部具奏,照例承袭”;二是对土官反叛、拘衅之犯罪,都要从重处罪“或诛、或降职使用”;三是土司无俸禄,朝廷赐予土地,使人佃耕,但规定“不得典卖”,如有私自典卖,即受法律处罚。四是奉旨征调土兵,不如期而至者;朝贡不按期、按质、按数者等等,都将受到朝廷的追究并处罚。“忠君效国”、遵守国家法令是历代土司为官的宗旨。
(二)在遵守国家律令的同时,莫氏土司根据需要,制定出一些似法非法的,尚不规范的条文,以维持其统治秩序。这些条文分为几个方面:
1、土司家族内部约束条文。如历代土司所写的“训荫官”、“遗训”、“族示”、“家训”等等,意在劝官族成员要读书,明事理,讲忠孝,要耕织,服劳奉养,要学曲艺,勿游手好闲,要行商贸易,要勤俭持家,勿忘本贪财等等,从思想上、政治上、行为上对土官及官族子弟的约束,起到法制作用。
2、土地政策。土官没有薪俸,其公干支出和生活费用,由国家确定的官田收入中解决,是名副其实的“食土者”。因此,土官对辖境土地具有所有权,任其支配。所以土司把大量的良田沃土占为“官田”“官族田”,由土民耕种,收入全部归于已有;另一方面,土司还把一部分土地按各种劳役情况分给土民耕种,这一部分土地称为役田。如为土司抬轿,给抬轿者一份土地耕种,称为“轿夫田”,给服兵役的土民一份土地,称为“兵田”,还有名目繁多的“挑夫田”、“渡夫田”、“邮递田”等等。这些役田从数量上看,基本能维持其生活所需。另一部分是民田,为农民所有,可以自行支配,种植收获归自己。这些田地除祖传下来的祖田外,大多数是土民开荒而来。
3、土兵政策。土兵是土司拥有的个人武装。土官分给服兵役的土民一份土地耕种,这些土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若有差遣,土兵自备军粮、武器,在土官的带领下保护地方安全,服从朝廷征调,协同官军四处征战,共同承担保家卫国的使命。
4、土司教育制度。明朝之前,忻城没有设立学校,无教育行政机构。明朝初,虽设有县学,但极少有人入学读书而停办。“例不建学”长达近400余年之久。其间只有土司办塾馆,延师教授官族子弟。清朝时期,土官莫振国在土司衙署内设义学三间,制定《教士条规》悬于衙中,让人学之、感之。《教士条规》十六则是莫氏土官一篇较杰出的教学论文,不仅体现了作者经学、史学方面的深厚底功,而且对教学方面也颇有研究。对诸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做规定得明确具体,严慈相济,告诫与期望并存。
5、民间习惯法规。在土民中由于没有文化,难形成成文的条规。言传身教是他们教育子弟的传统。勤劳是土民衡量人的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在土民中,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赞扬勤劳,鄙视懒惰是社会道德教育的准绳。严禁偷盗、抢劫、乱伦、损坏公有财产的行为,敬爱长辈、扶助孤寡、救人之危,被土民誉为美德,以此为荣,长传不断。
三、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
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是土司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礼仪习俗,以及人际关系等等,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它影响内部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体现出其个性特色。从莫氏历代土司所保存下来的各项条规、诗文以及各种楹联,不难看出其思想理念、价值观念。
(一)推崇孔孟之道,遵循“忠、孝、仁、爱”。
〈〈莫氏宗谱〉〉记载,莫氏历任土司着有《力田箴》、《官箴》、《分田例议》、《训荫官》、《遗训》、《劝官族示》、《教士条规》、《芝州家训》以及诗文楹联,都渗透了尊儒重道、忠君报国、仁义博爱、勤俭持家等思想。如《官箴》“子蒙世袭,恐负君恩,戴星出入,不暇饔飧”,“仁民爱物,为官本根”;《训荫官》“为官有本,慎乃修身”、“祖宗父母,恩罔极矣”;《教士条规》“道统渊源为纲纪万化之本,由尧、舜、汤、文以及孔子,始集群圣之大成……,斯道之传,于今为昭。”;《庙祝记》“荷蒙皇恩浩重,获袭斯土,上既不能竭力,致身少效犬马之劳”等等,这些都是莫氏土司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思想理念。
(二)以农为本,勤俭持家。
忻城是个大石山区,农业是是经济的主要来源。因而历代土司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倡导以农为本,勤俭持家。如莫氏先祖莫保移居忻城后就写下《力田箴》:“将争战之力,瘁厥犁锄,是货不弃地,食为所天。勿荒于嬉,山头岭角皆金珠,勿荒于业,耕耘收获是根本”,告诫子孙要以农为本,勤劳创业。《分田例议》:“凡为官弟,不论嫡庶,均酌以田,食至三世,仍将给田归官”,鼓励官族要开发资源,发展生产,为后世子孙及早创业。《训荫官》“荒田力穑,乃亦有秋”,《劝官族示》:“次要耕田,垄亩犁田之中,服劳奉养在焉。”等等,莫镇威曾在思练建有“劝农停车所”,鼓励土民耕种。把农业生产与人的道德观念、安生立命、祖业传承等联系起来。《训荫官》中还写道:“一日万钱,不过一饱,百笥千裘不过一暧。珠玉非衣,珍宝莫食。吁!宁朴勿华,宁俭勿奢。”告诫子孙莫要贪婪,要勤俭持家。
(三)为人处事要以礼相维,以心相许
莫氏土司虽为一方土皇帝,在为人处事上仍流淌着壮族人民朴实无华、以诚相待、乐施好客等传统。据《忻城莫氏宗谱》记载,始祖莫保“凡来往者,无不以诚相待,以义相恤”,土司莫继清时期,“当其时,男力耕,女知织,农桑之外,别无他事”,“松岭不惊花下犬,彩江常放月中舟”。可见当时朴实的民风。土司莫应朝“待族人以爱,驭家人以宽,严而不酷,内外里堡,感以慈母称焉”。土官莫元相《劝官族示》写到“要读书,则明事理,事从亲兄,爱敬之念油然而生,不但犯上作乱绝其端倪,而暴戾凌人之事亦潜而消。”莫土司的观念及其行为,对改变土族中的陋习,走向文明,起到促进作用。
(四)宗教信仰
原始以来各民族都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莫土司运用忻城壮族人民对祖先神灵的信奉,大加宣扬扶持,并建立宗族祠堂,三清阁、关帝庙、观音阁等祠庙,满足人们心理的需要。如供奉“社王”,“社坛”遍布村郊角落,各社自有辖区,区内居民社众,遇到是非纠葛,直曲莫辩,往往相约双方亲诣该社赌咒(盟誓),以判是非直曲,各社订有不成文的清规戒律、各种禁忌,人莫敢逾越。莫氏家族供奉“莫一大王”,称之为莫氏祖先;莫土司每年春秋两季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神灵活动,告诫宗族子孙不忘先祖,增强宗族团结,维护地方安宁。如土司祠堂正殿楹联:“数典无忘入庙仰先型永念三朝勋业;受恩罔替绾符承世泽常留百里河山。”思练“六一亭”楹联:“六房虽系六支彻柢算来远近依然同个祖;一族即如一树从根观去亲疏都是一家人。”莫氏土司利用祭祀活动向土民灌输各种思想。如城隍庙大门楹联写到“为人可有良心初一十五何需汝焚香点烛;作事若昧天理三更半夜须防我铁链钢叉。”土司莫景隆还写下了《庙祝记》、《祧庙记》,意在告诫族人要牢记古代圣贤美德和教诲,孝敬祖先,弘扬祖宗的功德。
(五)民俗文化
1、土锦。土锦作为文化艺术品,是忻城土县民间的一种发明创造,它源于土民的生产生活,反映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土锦以棉线为经线,以各色绒线作为纬线交织而成。织锦使用的是竹笼式的织锦机。主要纹样有几何“卍”字纹、水波纹、云雷纹、线纹、蔓纹、圈点纹;图案有几何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如龙、凤、狮、虎、鹿、喜鹊、蝴蝶、菊花、梅花、桂花、茶花等;主要颜色有黑、白、黄、蓝、红、紫等;主要品种被面、抱褛面、背带心等。
2、山歌
忻城土县的土民在土司统治时期,生活虽然困苦,但他们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和理想追求,爱唱歌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传统,编出的民歌丰富多彩,世代相传。忻城山歌句式上有五言句式、五三五句式,形式上有勒脚歌喉、排歌,内容上有时政歌、劳动歌、苦情歌、礼俗歌、爱情歌;每年农历春节、三月三、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聚众唱歌的传统习惯,称为歌圩。
3、民间故事
忻城土县的土民在与大自然奋斗的生产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繁衍生息,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以口头的形式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从思想内容上看,有流传远久的神话故事《布伯擒雷王》;有反映壮族人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如《俩姐妹》《卡尼和卡勒》等等,反映了壮家人古朴而善良的民风。从形式上看,这些故事短小精干,情节跌宕起伏,曲折而不娇揉,便于记忆,便于流传。
另外戏剧的有师公戏(傩面戏)、彩调剧,乐器的有铜钟、铜鼓,舞蹈的有扁担舞、捞虾舞、采茶舞、狮子舞等。
H. 土司遗址的文化内涵
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土司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
土司遗产的系列遗存以历史时空、社会背景、文化内涵、遗产属性、物质遗存等方面的典型特征与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中国土司制度历史及土司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见证了多民族统一国家“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传统理念。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表示,土司遗址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美感,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生产力水平和管理体系,从而了解中国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此外,土司遗址也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入选世界遗产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
I. 恩施旅游景点的土司文化怎么样
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土司文化”一直徘回于我国主流文化的边沿,一直不被人所知。多处吐司城遗址在恩施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得以保存。走入土司 城,犹如时光倒转,每一片砖瓦,每一个器物都向你诉说着历史,静静在城中游览,辉煌的土司文化逐渐在脑海中立体起来……美山美水恩施游祝您旅途 愉快!
J. 湘西赶尸和苗人下蛊,现实中土司制度下的湘西民俗到底有啥
土家年
苗族也有苗年,龙船节等节日,场面浩大,热闹非凡。
总结
土司制度在我国延续了近八个世纪,先后经过了五代、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岁月之中,传承并繁衍出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传统与文化。从衣食住行到歌舞曲艺,湘西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早已自成体系。
土司制度之在中国之所以成功并长久的存在,是由于政府抓住了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内部的结症,把握住了支撑南方蛮夷内部平衡的那一杆称,并将土司势力为己所用。尽管明朝后期土司渐渐脱离掌控,但土司势力确实为我国抗击倭寇和其他入侵势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如今土司制度已经消亡,但是土司制度留存下来的民俗文化却依旧灿烂,它们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肉,显示出了自己特有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