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尼梯田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元阳哈尼族梯田之所以如此壮丽和独特。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而云南省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西北高、南部低,从滇西北的中甸、丽江经大理、楚雄到到滇南的思茅、版纳、红河、文山,海拔渐渐下降,形成了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常年无夏的寒温带、寒带气候类型和滇南低海拔地区全年无冬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类型。从滇西北到滇南,随着海拔下降,立体气候越来越显着,降雨量也越来越大。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相应的稻作农耕越来越密集,旱地耕作越来越减少。这就使从滇西北的怒江、澜沧江、长江水系到滇南江河水系流域,梯田稻作文化越来越发达,并最终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其次,哀牢山特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元阳哈尼梯田必然形成为最壮丽、独特的奇观。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鸟瞰全境,山地连绵,层峦叠嶂,地形呈“V”形发育,高下之间,壮观异常。境内最低海拔为144米,最高海拔为2939.6米,海拔高差2795.6米。县内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河坝区年均温度25度,最高气温42度,高山区年均温度11.6度,两区温差达13.4度。在由河坝经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正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河坝峡谷因其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雨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河坝区蒸发量大,高山区云雾密度大、降雨丰富。境内以红河、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条,总长700余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6.9亿立方米,地表为20.81亿立方米,地下水6.09亿立方米,可利用1.47亿立方米,这些江河就是元阳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低纬度干热河谷区常年出现的高温使江河之水大量蒸发(如南沙地区最大蒸发量1995年竟达2306.5mm)。巨量水蒸汽随着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阴湿高寒区”受到冷气团的冷却和压迫,形成元阳年均雾期180天和年均降雨量1397.6mm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元阳上半山地区终年大雾笼罩,降雨极其丰富,云海格处神奇壮丽的原因。
㈡ 有关于梯田的地理知识
梯田是一种分层的丘陵种植区。梯田采用某种措施保障土地保持,防治灌溉
水造成快速地面径流。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梯田。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顶,以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或者作为防御工事。大致在同一时期,这类梯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现在世界上梯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丘陵山区地带、菲律宾的吕宋岛、日本南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小巽他群岛。其中多是种植水稻的梯田。
梯田 - 作用
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着。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梯田 - 分类
黄土高原
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
水平梯田
沿等高线把田面修成水平的阶梯农田,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是保水、保土、增产效果较好的一种。
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则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许多地方在边埂上栽桑植果,栽种黄花草等,既巩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条件许可时,坡式梯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
复式梯田
复式梯田指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组合。它的修建宜经过统筹规划,在必要条件下还可配合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蚀能力。修建复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隔坡梯田
水平梯田与自然坡地沿地坡相同布置,即上一阶梯田与下一阶梯田之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原山坡地,此坡地也可做下一级水平梯田的集水区,水平梯田上种作物,坡地上种草、集水。水平梯田与坡地两带宽度比一般为1:1。
梯田 - 栽培
梯田
梯田是丘陵山区和干旱地区的基本农田之一,它是顺山坡沿等高线修筑的阶梯状农田。中国梯田栽培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据出土文物考证,在今四川彭水县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的古墓中有陶田图,陶田里,丘丘相接,好像鱼鳞,略呈阶梯形状梯田应修筑在25°以下坡地上,田块的平面形状,一般沿等高线横向成长条形。
现在大量坡耕地要修成梯田,主要还是靠人工完成。人修梯田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条件,便于冬春农闲季节进行,修筑梯田的投资少,质量高。梯田的埂坎要占去一定耕地,使可耕地面积相应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可在埂坎上种植作物,如南瓜、黄花及蚕豆等。
另梯田由于的管理及养护工作是充分发挥梯田作用的重要环节。发现有漏洞、滑塌、沉陷、冲口等问题应立即修补,做到治理与养护并重。[2]
梯田 - 中国
哀牢山梯田
在中国地区梯田主要分布在江南山岭地区,其中广西、云南居多,这是因为这些地方雨水比较多,又多山,梯田依山而建,它是农民长期的劳动成果,是智慧的结晶。其中以云南哀牢山和广西 龙胜龙脊梯田叫为出名。
哈尼梯田
云南多山,亦多梯田,哀牢山哈尼梯田为云南梯田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龙胜龙脊梯田
景区是广西着名风景区,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她是壮族、瑶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她是大地的乐章。
龙脊梯田景区主要分为平安壮寨梯田和金坑红瑶梯田:平安壮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龙五虎”两大着名景观,景色秀美飘逸;金坑红瑶梯田有“大界千层天梯”,“西山韶乐”和“金佛顶”三大着名景观,气势磅礴,直上云端。
元阳梯田
整个龙脊梯田景区山青水秀,瀑布成群,春如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四季各有神韵。这里的壮、瑶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青瓦木楼之中,男耕女织,淳朴善良。金竹壮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北壮的楷模;黄洛红瑶寨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集体长发村之最;龙脊古壮寨至今保留着许多文物古迹。
元阳梯田
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西部山区水车镇境内,她周边的梯田达8万余亩以上,其地势之高,规模之大,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紫鹊界生态环境优美,梯田密集,形态原始,阡陌纵横,线条流畅,山高水长,板屋交错,充分展示出梯田的自然美、古朴美、形体美、文化美。
梯田 - 菲律宾
巴纳韦梯田
巴纳韦梯田
着名的的稻米梯田巴纳韦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它是当地土着部落人民为了谋生而在裸露的山地上开垦出的土地。几个世纪以来,伊富高部落人民为了防止土壤流失,不辞辛劳地用一块块的岩石垒成一道道的堤坝,直至成为现在被美誉为“通往天堂的天梯”的稻米梯田。
稻米梯田
稻米梯田在整个亚洲并不罕见,但是完全靠人工从吕宋岛以北的崎岖的山脊上开垦出来的稻米梯田唯有菲律宾的稻米梯田。与此同时,伊富高并未融入现代的主流社会,而是继续从事传统的农耕生活,仍保持自己的信仰,但所幸的是古时当地人可怕的“猎头”的习俗现已销声匿迹了。
当地的旅游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建造了一些风格独特的旅馆,旅客可以在马尼拉乘飞机到达这些宾馆。游客在此住宿可以体味到当地的民风,能一边喝着鸡尾酒,一边欣赏到优美的民族舞蹈。喜欢漫步的游客可以在当地的仿古村落中徜徉,在这里还可以买得到当地着名的木雕工艺品。对于那些更喜欢冒险猎奇的游客可以游览巴塔克城附近的一些景点,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到一直延伸到山顶的着名的形似圆形大剧场的菲律宾安第斯山稻米梯田。
现在,为了保护稻米梯田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提高居民的劳动生产能力,菲律宾当局、当地政府会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当地的水文环境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对针对居民进行了一系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专家认为,对稻米梯田生态系统保护的同时也维系了当地文化、风土民情的源远流长,这为旅游景点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的可持续化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
梯田 - 评说
有学者将梯田与长城媲美,说它们同是人造奇迹,不同的是:长城是古代皇帝强迫人民修筑的,梯田则完全自发修筑,经过千年形成规模,一切顺其自然。[3]
㈢ 梯田建设的积极地理意义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着。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有梯田。种植水稻需要大面积的水塘,而中国东南省份却多丘陵而少适于种植水稻的平原地形,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移民至此的农民构筑了梯田,用一道道的堤坝涵养水源,使在丘陵地带大面积种植水稻成为可能,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
㈣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历史
哈尼梯田奇观形成的自然因素
1.地形
云南有94%的面积为山地,核心区元阳县则100%的土地是崇山峻岭,这里亿万年来受元江、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凸起两侧低下,山地连绵,地形呈V字形发育,不易耕作。为了生产粮食,必须对当地地形进行改造,这是哈尼梯田形成的重要基础。
2.气候
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因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河坝峡谷因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高山区因低温、降水量大称为“阴湿高寒区”,哈尼族居住的海拔1400米~2000米为上半山区(2000米以上水稻很难生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3000毫米),年均温在15℃左右,年日照1670小时,植被介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非常适合水稻生产,因而在元江南岸哈尼族地区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稻作梯田。
3.水源
种植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哀牢山河坝区蒸发旺盛,水汽随热气团层层上升,在高山区遇到冷气团而冷却凝聚成浓雾和充沛的降水。
由于植被的垂直变化,哀牢山形成大面积的高山森林,这既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又有巨大的贮水作用,还有强大的蒸腾作用。森林中有无数泉、溪、瀑、潭、河。境内以元江、藤条江两大干流为主的水系共有支流29条,水资源总量26.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1.47亿立方米,是所有水源的总源头,也是梯田稻作的命脉。
哈尼梯田奇观形成的人文因素
1.历史上的修田和种植习俗
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有耕种梯田的传统,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后为躲战乱,唐代定居元江南岸哀牢山区,据唐代樊绰所着《蛮书·云南省内特产》描述“蛮治山田,殊为精好”,证明1200年前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虽然哈尼、彝、汉、壮、傣、苗、瑶等民族共居一山,但因居于不适合水稻生长的高度,或因文化传统除哈尼族外而少有水稻种植。
2.科学合理的管理
在这样坡度大的山区,如果没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所开之田会前功尽弃。哈尼人以树为守护神,将林木细分为神树林、村寨林、水源林,这些树林决不允许破坏,一旦有人违规,惩罚严厉。数个世纪以来,哈尼人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森林-水源-梯田”系统。
在灌溉上,也有一套严密有效的用水制度,从开沟挖渠、用工投入,到沟权所属、水量分配、沟渠管理和维修等等,无不精心经营。
水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肥,哈尼族利用村寨在上、梯田在下的地理优势,发明了“冲肥法”。每个村寨都挖有一至数个公用积肥塘,牛马牲畜的粪便污水贮存于内,经年累月,沤得乌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节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将其冲入田中。也因此保持了哀牢山水、土、肥、田自然生态的完整,在今天看来,堪称生态农业的典范。
但是,在这样的地形区,惟一不足的是,由于山高岭峻,出门就要爬坡上坎,其劳动强度和难度比平坝地区要大许多倍。因此,“哈尼梯田”更加突现哈尼人的勤劳、智慧。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和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㈤ 地理角度答梯田的作用
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㈥ 地理中国一一龙脊梯田下
龙脊梯田,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距县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处东经109°32'~100°14'北纬25°35'~26°17'之间。从广义说叫做龙胜梯田,从狭义上称为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通常意义上的龙脊梯田是指龙脊平安壮族梯田,也是开发较早的梯田。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前往梯田几乎都是盘山公路,一直升到约海拔600米以上,到梯田时海拔达到880米。
㈦ 描写梯田的语句
随着山势的起伏,错落有致的每块梯田都显示出与众不同颜色,远远望去,春如层层银带,夏如滚滚绿波,美不胜收。
你看那依山而造的梯田,一层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春季的梯田,成雾缭绕,如诗如画,恍如仙境。
那星罗棋布的注满水的梯田,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形状各异,在阳光下或在晨曦里,犹如条条银丝带在山野闪烁,恍如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