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伦敦地铁为何能成为英国的经典文化符号
最受伦敦人热爱的是在这个古老地铁里上演过的历史片段,在电影《魂断蓝桥》里有过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飞机轰炸伦敦时,地下铁的站台成为人们的避难所,从一些资料图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伦敦人甚至在站台上安设了床铺,有人会在地铁站台上过夜,另外一些历史照片上还有当时的人们聚集在站台上,尽管地面上轰炸声不断,但是聚集的人们在一起唱歌,传递着对于生活的热爱和面对战争的坚强,这些也许是后来伦敦政府鼓励站台上设立艺人表演区的出发点,越是困难的时期,人们越需要精神的慰籍。
2. 伦敦8分钟很差吗
伦敦八分钟遭来英国人骂声一片
2008年8月24日晚,按照惯例第30届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伦敦,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的闭幕式上,献演了一出名叫“伦敦八分钟”的节目。
观看完“伦敦八分钟”后,很多英国人开始在英国BBC上留言,并且骂声一片……
现将部分英国人的“骂声”(附上中文翻译)摘录如下:
【留言原文】Oh my the Chinese will be a hard act to follow. What a shambles the British effort was, very embarrassing indeed. A double decker bus, beckham, an xfactor winner, a sweaty aging rock star, dancers with umbrellas throwng newspapers everywhere. I guess a good symbol of modern day Britain. I fear our efforts will always be second class to China. This might show new labour off for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have done to our once great country
【中文翻译】天啊,中国人的表演将是很难去学习,英国的表现是这么的丢脸,丢脸之极。一辆双层公交,贝克汉姆,一个选秀赢家,一个老摇滚明星,一群舞者拿着雨伞乱丢报纸,我猜这就是现代伦敦的标志。我恐怕我们的表现对比中国来说永远只能是二等……
【留言原文】The dancing was a bit straggly in the “London” routine . After seeing all the cyclists taking part,the Chinese will think “Nobody can afford cars in London”
【中文翻译】伦敦的例行表演中登场的那些舞者简直就是群魔乱舞。眼看着那些骑着自行车的家伙也来凑热闹,中国人都会认为“伦敦人都买不起车啦”。
【留言原文】The British “teaser” was ok, but we were disappointed to see the performer in the wheelchair was not in fact disabled but was leaping around later in the dance.
【中文翻译】英国人还不赖,不过当我们发现那位坐轮椅的表演者根本不是残疾的时候——他在稍后的舞蹈中到处蹦达来着——好失望呀么好失望。
【留言原文】Did anyone else this the “London 8 minutes” presentation was——dare I say it——rubbish!?Leona sang her heart out on top of a ladder, on top of a bus whilst 20 contemporary dancers did their stuff way below. It was just so low key relative to what had gone on before it.
【中文翻译】这儿还有没有人也觉得这次“伦敦8分钟”表演根本就是——恕我直言——垃圾!?Leona站在那巴士顶上的高架子上唱歌,简直把她的小心肝都给吓破了;同时还有那20来个家伙在底下伴舞。跟之前的那些表演相比,真是够丢份的了。
【留言原文】But oh, our offering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was embarrassing.A red bus,a pop singer, an ageing rocker and an overpaid ball kicker was awful. Where was our great Island heritage portrayed in all this flummery?
【中文翻译】哦,我们在闭幕式上的表现真丢脸。一辆红吧是,一个流行歌手,一个摇滚老头,还有个我们付了太多薪水给他的踢球的家伙——这一切都太糟糕了。在这堆乱七八糟的糟粕里头,我们这个伟大岛屿的传承却无处可见。
【留言原文】And why can't Boris button his jacket?Too fat or bad tailoring?
【中文翻译】这句话是说他们市长的:为什么Boris上衣的扣子不扣起来?他太胖了还是衣服剪裁不合适?
【留言原文】I've just watched the Olympic closing ceremony, and as I feared, Britain's contribution was embarassing and totally pathetic - I just hope they manage to do better in 2012. It will obviously be impossible to rival the spectacular pageant that Beijing provided, but I thought the dancing (if you can call that dancing) and the Leona Lewis/Jimmy Page effort was just pitiful. Hopefully, we can ditch all this government inspired 'Cool Britannia' garbage and present something a bit more slick and professional.
【中文翻译】刚看了闭幕式,跟我担心的一样,英国的表现真丢人而且完全令人失望,我只希望他们2012年能搞好点儿。很明显我们没法跟北京搞出的壮观场面好点,但我想那些舞蹈(如果你管那个叫舞蹈)和俩歌手的表演都很令人遗憾。希望我们能够摆脱政府提倡的那些“酷酷的大不列颠”的垃圾,展现一些更专业和娴熟的东西。
【留言原文】I agree that Adrian Childs was poor: he seemed to think that he was on the One Show. The London Bus routine was pretty much rubbish ... the music was poor and everything smacked of pop culture. Period.The Games themselves were superbly run. The BBC was teetering on the brink of overblown nationalism, however.
【中文翻译】我也觉得Adrian Childs很可怜,他看上去以为自己是在个人秀。伦敦巴士的演出特别垃圾,音乐很糟糕,所有一切都带着流行文化时代的味道。运动会本身搞得非常好,但BBC有过分的民族主义之嫌(是嫌BBC吹捧英国运动员太厉害吗?)
【留言原文】I'm staying in Singapore and feel embarrassed to go to work tomorrow after that dreadful showing by London 2012
【中文翻译】我住在新加坡,在伦敦2012年可怕的表演过后我明天去工作的时候会感觉很尴尬。
【留言原文】I live in Germany and, like the person from Singapore, will be ashamed to meet my friends tomorrow
【中文翻译】我住在德国,就像那个住新加坡人说的,明天去见朋友的时候会变的很丢脸。
【留言原文】Jimmy Page and David Beckham have been massive icons of British popular culture. I'm not especially a fan of either, but they perfectly suited to the ceremony.Not bothered either way about Leona whatshername, but the chief embarrassment, recing us instantly to laughing stock of the world and diminishing at a stroke the achievements of our athletes, was the presence of Boris Bloody Johnson!!! This man symbolizes everything wrong with Britain - a deeply untalented buffoon, with a thoroughly sinister interior. Get him off the stage once and for all.
【中文翻译】Jimmy Page和贝壳都是英国流行文化的重大标志。我并不是他们的粉丝,但他们很适合这个演出。那个叫Leona啥啥的演出我也不觉得糟(就是那个独唱的MM),但是最大的丢人之处,直接把我们埋汰成全世界的笑料并且抹杀了我们的运动员取得的成绩的,就是那个虾米Boris Johnson(伦敦那个混混市长)的出现!这家伙象征着英国所有糟糕的东西——壹个完全没有天赋的小丑,内心丑恶。把他永远逐出舞台吧!
3. 中西方汽车文化的差异
美国车讲究车的外形要大气。。这点很重要.你去看一些美国的品牌通用、福特、雪福来之类的、他们的车很重 悬挂不硬、他们不在乎油耗的。。。德国车讲究技术、到现在为止最好的技术也都是德国汽车公司的、德国车从外形设计上也都是很很很严谨的、讲究操控性能和安全性(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的)。。。英国车讲究的是一个高贵、他们的品牌就象征着一种品位、喜欢装贵族的暴发户会选择的吧、其实英国车的发动机技术和变速箱可能都是纯在一些个问题的一直。。。日本车原来丰田是很nb的吧、现在越野车丰田的普拉多和陆巡也很受人青睐的。。本田就是一些外形较靓丽而吸引人吧,但怎么说也都是个品牌比一些国产车细致些。。最近日本车不是经常出事故吗加上中日人民关系一直是那么的和谐。。所以日本车口碑差的要命。。尼桑的车是很省油的。。日本车安全性能都是不作为重点设计的。。因为他们的公路限速相当严重!! 中国车怎么说呢。。和中国的食品 医疗 教育 有的一拼吧。。。最贱的是中国人买车 要面子很重要。。有很多2b非要买三厢车。。迫使polo、福克斯什么的出个三厢版本 专门为了中国人。。qunima的吧 有的人还开个奇瑞qq还三厢版? 你麻痹 长脑袋了么? 穷比还想装孙子。。。
4. 为什么伦敦双层巴士那么有名
双层巴士被称为伦敦的路主!
“路主”第一次驶入伦敦的街道是1956年。引入“路主”是为了替代当时在伦敦已经使用了多年的电车。遵循当年公交系统“演变而非革命”
的设计思想,设计者采取了传统的底盘,前置发动机,驾驶室在发动机右侧,底层车厢尾部完全开放,车身为弧形。
《伦敦图片新闻报》当时的评论将“路主”称为“未来的公共汽车”,并称“‘路主’以其轻巧的身形,革命性的设计,比传统电车多承载了8名乘客!”
“路主”这个有些霸气的名字在当时是一种“时尚”。1954年和“路主”样机一起参加伦敦西南伯爵庭“商用汽车展”的一种卡车名叫“爬山王”;吉米·史都华在当年上映的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中使用的剃须刀就叫“剔王”。
为什么选择红色?各路意见莫衷一是。设想上世纪50年代的伦敦,工业发展风起云涌,工厂和家庭用煤将大本钟、塔桥、圣保罗教堂都熏成黑色。少风季节,经常会出现老舍先生笔下的“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一身红色的“路主”就在这时进入了伦敦的“生活秀”,与这座城市,与英国的历史交织在了一起。
1956年11月,“路主”成为一年一度伦敦金融城 “市长游行”队伍中的明星。
1960年,英国人将“路主”运到日本,让东方人认识了现代交通的标志。
1976年,英国着名的连锁超市“玛莎”在巴黎开张,也将“路主”请到了这座时尚之都。
1977年,伊丽莎白女王登基25年,25辆“路主”被刷成银色,来庆祝这次“银色大庆”。
伦敦人给“路主”编了音乐剧,拍了电影,写了电视剧,还演绎出一些经典的笑话。50年过去,“路主”同大本钟一样成为伦敦的标志,不断出现在明信片、书籍、电影和廉价纪念品上。她是伦敦人为自己设计和生产的最后一种公共汽车,也是伦敦最后一种既有司机,又有售票员的公共汽车。她对于伦敦,就如同“贡多拉”对于威尼斯,是一项传统,一种文化,一段记忆。
她开放的尾部结构,意味着乘客可以随上随下,而不用等到汽车到站;站在车尾的售票员会注视乘客一一上车,然后拽两下头顶带着铃铛的绳子,用清脆的铃声提示司机该开车了;旅途中,你时不时会听到售票员说,“请出示车票!”“底层已满,请上二层!”“下一站,大英博物馆!”——半个世纪,这一切成为了伦敦人的习惯,伦敦人的生活。
5. 为什么欧美人喜欢一些老车,这是怎样的汽车文化
当汽车以不再成为奢侈品,每个人平均2台汽车,开着至少3.0排量以上的领着救济粮的人,发生小碰撞各修各的,对车不在乎,车=自行车,这个时候,你在谈汽车文化吧。
在中国,不如谈谈自行车文化比较现实。本来有很好的摩托文化,但是中国根本不适合发展摩托,因为你可以发现,其实中国和世界是对着干的,一个相反的思想,神奇的国度。
你说它和谐,其实美国才和谐,你说它为人民服务,其实美国才是为人民服务,你说社会主义有优越性,其实美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完善到无法在优越,已经接近共产主义。
一个是理想很丰满,一个是理想现实都丰满。 一个是口头说的天花烂坠,一个是在用实际行动证明这是谁的时代。
6. 历史上英国伦敦什么时候开始有小轿车
英国最早的小汽车出现在1892年:
7. 吉利英伦汽车怎么样
吉利英伦汽车还可以。
LEVC LX是一款英伦汽车品牌旗下的车型,前脸处采用了方形大尺寸直瀑式格栅设计,这样的设计让整车蕴藏着古典的优雅;而前大灯采用了“奥黛丽·赫本”的设计灵感,进而彰显了LEVC品牌的百年底蕴,再配合底部保险杠硕大的贯穿式散热槽,这样的前脸设计显得这款汽车更加尊贵豪华。
这样豪华的前脸设计,非常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车身处,LEVC LX采用了香槟金和黑色相结合的拼色车身涂装,试图营造出优雅的贵族气息。从前翼子板延伸出来的金线直接勾勒至车尾,呈现了流畅的车身比例,进一步凸显双腰线的设计效果。
空间方面,不管是一个人,还是全家出行,这款汽车的空间都完全可以满足的需求,后备箱空间也非常充裕,日常出行或者短途自驾都不会有任何问题。而在售后服务方面,作为吉利的高端子品牌汽车,吉利在这款车型的售后服务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好,完全可以满足车主的需求。
品牌介绍
2006年,吉利控股购入股英国锰铜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上海英伦帝华汽车有限公司,曾经生产车型为TX4,现已停产。2010年,吉利汽车集团按照当时的发展战略,在北京发布了继“全球鹰”,“帝豪”之后的一个子品牌“英伦”,品牌内涵定位为“底蕴、信赖、关爱”。
吉利英伦的品牌受众以家庭为重,其品牌产品主要包括A0级车和A级车,现均已停产。英伦logo采用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形状,当中所运用的特征元素分别取材于中英两国文化。英国标志性雕像“不列颠尼亚女神”是英国的化身,反映出英伦品牌的英国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
8. 谁能提供一些伦敦的风俗文化[100年前]
伦敦西部的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 Abbey)的本义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于这座教堂在伦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同时为英国着名的新教教堂。早在8世纪;这里便有教堂了,但只是在爱德华忏海王建立起这座教堂之后,这一带才成为身份不凡的地区。位于英国伦敦市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就是伦敦乃至英国历史的缩影。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前身是隐修院,13世纪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下令采用当时的哥特式风格对教堂进行改建。1245年动工,1517年基本完工。教堂的平面呈拉丁十字型,总长156年,宽22米;大穹窿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教堂的柱廊宏伟凝重,双塔高耸挺拔。堂内装饰精致华丽,玻璃窗五彩缤纷。
教堂建筑为哥特式,数个由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并列在一起,美丽绝伦。
在这座教堂建成之后不过几日,忏悔王便死去了,也没有王位继承人。正当皇亲国成为此争吵不休之际,诺尔曼人威廉从法国而来,并一举压制、征服了英格兰。可是,怎样才能向公众展示自己是爱德华王的正当继承者呢?最终,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在爱德华王建造的这座教堂内举行盛大的登基仪式。于是,
1066年,威廉在此登上了英国王位。从那以后,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
教堂中间还有一处拥挤的墓场,埋葬有诸多伟大人物。由于人数众多,不得不将棺停竖起来埋放在地下。最终还是无处插针,才开始将伟人们向圣保罗教堂转移。
在邱吉尔或无名烈士的墓碑前行个礼,游客们便走过庄严却有些灰暗的通道,买票进入到豪华绚丽的内厅。铺满红色天鹅绒的地方是极为富丽堂皇的祭坛,登基及大婚仪式均在此举行。人们眼前好像看到了那盛大的场面。祭坛后是忏悔王高达3层的豪华墓地。
祭坛前面的尖背靠椅,是历代帝王在加冕时坐的,据说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块大石头,被称为“命运之石”(Scone),它是爱德华一世在13世纪掠夺来的。原来,这是苏格兰王登基用的,据说现今苏格兰人中,还有人发起要把这块石头取回去的运动。
在最里面的亨利七世礼拜堂中,并排陈放着悲剧性的女王玛丽,以及在伦敦塔惨遭杀害的年幼的爱德华五世及其胞弟的墓葬,看后令人心情沉重。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宗教圣地,而且是英国王室的活动场所。从11世纪胜利王威廉开始,除爱德华五世和爱德华八世外,其他英国国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王室的结婚、葬礼等仪式也在这里举行。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是20多位英国国王的墓地,也是一些着名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尔、牛顿、达尔文、狄更斯、布朗宁等人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