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咸阳有什么特色
咸阳的特色有秦腔。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势地貌:
咸阳市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东北部的旬邑县石门山峰海拔1885.3米,为全市最高点。东南部的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为全市最低处。
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沟壑区的南缘,海拔1000米至1800米,面积6374.2平方公里。南部为渭河盆地,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面积2684.3平方公里,地势平坦。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咸阳
⑵ 咸阳风景、特产、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是啥。
咸阳,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东邻省会西安,西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西北与甘肃接壤。辖2区1市10县,总面积10246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7.24万,其中中心城市人口91.5万,位居陕西省第三位,仅次于西安、宝鸡。
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秦始皇定都咸阳,使这里成为“中国第一帝都”。咸阳也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中国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北的要冲。
咸阳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及中华养生文化名城。
咸阳位于中国的中心,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自古 就是西部战略重镇。咸阳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07°38′至109°10′,北纬34°11′至35°32′之间。咸阳东南邻省会西安市,西与宝鸡市、杨凌示范区毗邻,东北与渭南市、铜川市交界,西北与甘肃省接壤。
气候特征
咸阳市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冷热干湿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利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年平均温度9.0—13.2℃,年极端最低气温-18.6℃,年极端最高气温41.2℃。全年太阳辐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年累计光照时数平均为2017.2—2346.9小时,六、七、八三个月的日照时数约占全年的32%,对夏季作物的成熟和秋季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利。因地形特征,又分为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气候区:南部平原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3天;北部高原沟壑区,气候稍寒,冬春略长,年平均气温不足10℃,无霜期180天。全境年均降水量500—600毫米,由南向北递增,50%集中在7、8、9月,常常秋雨连绵,久阴不晴。
地形地势
咸阳由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形,表现为三个单元:一是南部渭河、泾河平原,约占总面积1/5;二是中部台塬区,也约占总面积的1/5;三是北部高原丘陵区,约占总面积3/5。南北长123公里~145公里,东西宽65公里~106公里,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咸阳市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高差明显,界限清晰,黄土高原、平原居主导地位。境内大小11条土石山岭,集中在北部。市区海拔378—421米。东北部的石门山海拔为1885.3米,为咸阳最高点。咸阳最低处在东南部三原县大程镇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境内山脉集中分布在中北部,主要有子午岭余脉的马栏山、石门山,中部嵯峨山、笔架山、九嵕山,北仲山和五峰山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将咸阳分为南北两个特点不同的自然区。南部九县区(市)属黄土川塬,北部五县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5.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03万人,人口出生率10.14‰;死亡人口3.05万人,人口死亡率6.16‰;人口增长率3.98‰,比上年下降0.04个千分点。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236.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5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59.09万人,减少5.0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7.73%
⑶ 咸阳当地有什么风俗习惯
咸阳民俗风情
咸阳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民风古朴、民俗独特、民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间社火、皮影、剪纸、刺绣、草编和琉璃工艺技术深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各种民间工艺品,都着力刻画了咸阳人的形象,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艺术品,不难看出,咸阳人淳朴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气。近年来这一领域也业已成为咸阳市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美术形式,是门、窗、墙壁、服装的装饰艺术品。咸阳北部山区剪纸,风格古朴淳厚,南部平原区剪纸线条流畅多变,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旬邑剪纸大师库淑澜的作品,造型粗犷简洁,构图饱满,表现了劳动人民质朴淳厚的思想感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民间社火
咸阳民间社火,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季节性、节日性强的民间艺术活动。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幽默风趣。有芯子、高跷、竹马、龙灯、狮子、旱船、花轿、牛拉鼓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特征。民间刺绣
咸阳民间刺绣品种浩繁,是实用性、装饰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手工艺品,它的特点是色彩鲜艳,构图多变,针脚细腻,气韵流畅。皮影
咸阳皮影,是用牛皮、驴皮剪刻雕镂绘而成的民间工艺品,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强烈的夸张性和浓厚的装饰性。配以音乐、唱腔、动作即可演出,叫皮影戏,或灯影戏。咸阳皮影集关中各路皮影之长,造形大,神态生动,雕刻精细,色彩丰富。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民间编织
很早以前,咸阳人民就用勤劳灵巧的双手把随处可见的杨柳、枝条、麦秸、玉米皮等精心编制成各种漂亮实用的日用品和工艺品。在咸阳农村,民间编织工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现代色彩。
⑷ 咸阳的风土人情
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咸阳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
阳。它东邻省会西安,北与甘肃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我国中原地区通
往大西北的要冲。咸阳风景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我国中等
明星城市、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咸阳是我国着名古都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周、汉、唐等十一个朝
代也都曾把咸阳做为都城或京畿之地,成为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放眼咸阳北塬,周秦汉唐时期许多帝王建造的陵寝和陪葬墓,绵延百里,形成
了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的壮观景象。如今的咸阳,以黄土文化为
特征的民俗风情旅游极具特色。以礼泉、秦都、兴平、乾县、旬邑等地为代表的
民俗风情、秦汉文化、秦汉歌舞及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以
“乾县四宝”,“三原小吃宴”为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以黄土文化、关中风情
为特色的乾县黄土民俗村,以礼泉县为代表的万亩果园,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
知名度,一批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正在发展壮大,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旅
游。
咸阳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民风古朴,民俗独特,民风、民俗
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间社火、皮影、剪纸、刺绣、草编和琉璃工艺技术深受中
外旅游者的青睐。尤其是各种民间工艺品,都着力刻画了咸阳人的形象,有着浓
厚的乡土气息,是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
艺术品,不难看出,咸阳人淳朴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气。近年来这一领域也业已
成为咸阳市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
⑸ 咸阳的历史和传说
咸阳,是中国首个封建王朝“秦帝国”的都城,咸阳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咸阳的的历史和传说详细如下:
1.咸阳名称的由来故事。
关于咸阳名称的由来,一种说法是:古代有: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鞅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2.咸阳的建制历史:
咸阳市政区建置始于夏代,前21世纪,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地,北部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市区在市境东南部。西周时为毕国,后改岐周,为丰、镐二京近郊。
东周时封于秦,春秋时称渭阳,至战国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国都城经九次迁徙后,定都咸阳。
3.咸阳定都历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恢复分封制,将秦内史和上郡一部分划为雍、翟、塞3国,是为"三秦"的由来。
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阳的现代史:
1984年,撤销咸阳地区,咸阳市改为省辖市,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原宝鸡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原县级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咸阳市辖秦都、杨陵2区及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1县。
5.咸阳古迹历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游区,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国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仿唐长安城格局构筑,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三个部分。
⑹ 咸阳有哪些历史文化古迹
咸阳是大秦故都,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所以,咸阳历史文化古迹很多。
秦朝.汉朝和唐朝虽然在咸阳建都,可是大部分古迹都留在了西安,只是汉武帝陵墓在茂陵,李世民陵墓在礼泉,武则天陵墓在乾县等,这都是咸阳的文化古迹。
秦朝.汉朝和唐朝虽然在咸阳建都,可是大部分古迹都留在了西安,只是汉武帝陵墓在茂陵,李世民陵墓在礼泉,武则天陵墓在乾县等,这都是咸阳的文化古迹。
咸阳市的武功县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后稷教稼台就在武功镇,在武功镇漆水河郑坡村,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所以,咸阳市古文化遗迹很久远,很厚重!
咸阳市的武功县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后稷教稼台就在武功镇,在武功镇漆水河郑坡村,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迹,所以,咸阳市古文化遗迹很久远,很厚重!
武功县武功镇的报本寺,是李世民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修建的寺庙,八十年代,在塔里发现了佛祖舍利。武功县城隍庙和三原县城隍庙,都是古代官方承认的庙宇。
武功县武功镇的报本寺,是李世民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修建的寺庙,八十年代,在塔里发现了佛祖舍利。武功县城隍庙和三原县城隍庙,都是古代官方承认的庙宇。
咸阳地区每个区县都有厚重历史,所以咸阳是大秦故都,德善咸阳!
咸阳地区每个区县都有厚重历史,所以咸阳是大秦故都,德善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