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先进文化是什么
中国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文化。
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健康积极向上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它应当是服从和服务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的文化。
它应当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先进文化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它应当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
它应当是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文化。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吸取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顺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鲜明地提出要吸收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它应当是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最深厚的根源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1)优秀文化成果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当代中国, 先进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现阶段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 "四有" 公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着力提高全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 塑造人与马克思主义。
高尚的精神, 用优秀的作品激励人民,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理想、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1、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 以服务人民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 "自律"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思想道德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2、 发展先进文化, 积极改造落后文化, 努力防止和坚持抵制腐朽文化对人的侵蚀。这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问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
3、继承和弘扬一切优秀文化, 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革命文化传统, 党和人民是我们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通过不断创新, 促进文化发展, 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使社会主义文化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知新觉: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先进文化
❷ 急!急!急!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除了民族服装外,请再列举三例
礼仪文化:生活中的礼节,自己找吧
饮食文化: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
节日文化:春节,端午节,元宵节
还有京剧,越剧等
❸ 新中国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发展,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繁荣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们的精神食粮
文学艺术是我国社会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精神风向标。在改革开放初期“伤痕”、“反思”、“改革”和“寻根”类的文学与电影交互辉映,涌现大批反映现实、尊重生活、捍卫尊严的优秀作品。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氛围下,文艺等繁荣发展,题材、主题、形式、风格多样化。
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从六五时期开始,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持续保持两位数。201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55.8亿元,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1.57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助力城乡文化建设。2004年开始,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逐步实行免费开放制度。
四、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我国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1982 颁布《文物保护法》。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由文物管理转向对文化遗产的综合管理。2011年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五、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构建了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
改革释放活力。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等问题,少数文化单位率先开始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尝试,试行“事业单位属性,企业化管理”的双轨制运行,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并出现了图书、演出、音像和电影等文化市场。
六、提升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在不断创新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进来”。
2003年12月,我国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宣传和对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❹ 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成果
篇一:祖国的传统文化——京剧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干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篇二:家乡的传统文化
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多的象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两个吧!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吗?今天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孔子与我们宿州吧!在我们这里有一座天门寺,那里有两处古迹,一处是晒书台,另一处就是洗砚池了。传说两千年前,孔子周游天下,传授他的知识,有一天,孔子走到了天门寺,可是突然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孔子急忙带着他的学生们进天门寺躲雨,可是他们的书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给淋湿了,这弄的孔子和他学生们都坐立不安,第二天,孔子发现寺庙有一块很大的石板,于是叫学生把书放在大石板上晒,可是晒好以后书的有一些地方看不见了,于是孔子和学生们又描了一遍,这时一个学生发现一个水池,叫大家来洗砚,从此这个石板人们叫晒书台,洗砚的地方叫作洗砚池。
其实我的家乡还有许多的古迹比如说涉故台、虞姬墓、黄藏峪等等,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传播下去。
篇三:祖国的传统文化京剧作文
京剧是祖国传统文化之一。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它以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杰出代表,饮誉世界。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清干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吸收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融化,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现在我们称为京剧。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高超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色彩艳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考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悦耳动听的声腔,色彩艳丽的服饰,更用高超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大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愿它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篇四:中国的传统文化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数不胜数,如剪纸、对联、古诗、传统节目,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了。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大怪物,每到春节它就会出来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红纸剪一个“福”字贴在门上,在红纸上写一些吉利话也贴在门上,那叫年的怪物怕红色就再也不敢来了。从此人们年年贴春联,;流传至今。每到过年,街上彩旗飘飘,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家家户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小朋友们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到了晚上礼花满天,与家人一起吃饺子看晚会,精彩的表演引的我们哈哈大笑,如果天天过年该多好。
春节过后就是元宵佳节,也是团圆节,这天吃元宵、猜灯谜,寓意家家团团圆圆,合家幸福、安康,每人心中无比幸福快乐。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篇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在我们身边存在很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剪纸就属于其中一种。
对于剪纸来说剪刀和纸张的选择是尤为重要的。剪刀要选择轻巧、灵活、锋利的,这样,剪出的作品才不显粗糙;纸张以红纸或其它光泽为好,质地薄的纸为宜。
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则要根据造型,先决定纸张的折叠,一定要折得整齐、严实,并要压平。初学剪纸者可先将花纹画上,然后根据画上的笔印剪。以后有经验了,便可随折随剪。花样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总使用直线型的,应多采用些曲条纹,因为曲条纹往往耐看,富有流动感。在剪的过程中,手对纸的转动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这样,剪出的纹路才清晰连贯。最后,去除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个外框,这时,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剪纸是有趣的手工活更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❺ 请问,“文化成果”和“传统文化”分别是指优秀文化还是一切文化(包含优秀和腐朽的文化)
“文化成果”是指优秀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包括腐朽的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
❻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哪些辉煌的成就。文化方面来说
来源: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不断守正创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正在不断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阔步前进。
一、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一)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支持不断加强,我国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当年增加到4.44亿元,到2018年达928.33亿元。1979-2018年,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14.3%[1],2018年比2012年增长93.4%。
(二)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新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文化馆站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为1949年的57.7倍,为1978年的2.6倍;文化馆站44464个,为1949年的49.6倍,为1978年的9.7倍;博物馆4918个,为1949年的234.2倍,为1978年的14.1倍。从2004年起,全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逐步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开放。从2008年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广播影视制播能力显着增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优势,积极发展视听新媒体,从以前单一的广播媒体发展到今天具有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拥有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输覆盖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一是传媒规模不断扩展。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广播电台播出机构2647个,为1949年的54.0倍,为1978年的21.2倍;2018年实际开办公共广播节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长10.4%;实际开办公共电视节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长8.7%。目前我国的广播影视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覆盖范围显着扩大。2018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4%和99.25%,分别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个百分点,比2012年底提高了1.43和1.05个百分点;有线广播电视服务人群持续扩大。201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为2.18亿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49.0%,而1998年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只有0.28亿户。在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中,数字电视用户数2.01亿户,占92.3%,数字用户数比2012年增长40.8%,占比提高25.8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广播影视新媒体蓬勃发展,2018年全国网络视听注册用户已达到65.7亿个,节目播放次数接近2.7万亿次。三是播出能力日益增强。1978年全国仅有93个广播电台,年播音约7.7万小时;仅有32个电视台,年播出约1600小时。2018年全国共播出公共广播节目1526.7万小时,共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925.0万小时。1979-2018年,广播和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年均分别增长14.1%和26.5%,其中,2013-2018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2%和2.1%。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大幅增加,艺术精品纷呈,品牌优势凸显,节目形态、样式日益丰富,较好地满足了受众对节目形态多样化的需求。
(四)新闻出版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闻出版业紧紧围绕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出版了大批优秀出版物,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图书品种51.9万种、总印数100.1亿册(张),分别为1978年的34.6倍和2.7倍,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期刊品种10139种、总印数22.9亿册,分别为1978年的10.9倍和3.0倍,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报纸品种1871种、总印数337.3亿份,分别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电子出版业起步于1993年,到2018年全国电子出版物8403种,发行量2.6亿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出版业日趋规范化和精细化,紧紧围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广受读者欢迎的优秀出版物和精品图书。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效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逐步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2018年底,全国共有文物业机构数10160个,从业人员16.3万人。1998-2018年,文物业机构数年均增长5.3%,从业人员数年均增长4.6%,其中,2013-2018年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8%和4.5%。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已达到4296处,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增加了22.9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3项,位居世界第二;全国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3154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达40个,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我国文化产业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文化经济总量明显增加。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2],比2004年[3]增长10.3倍,2005-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9%,高于同期GDP现价年均增速6.9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2004-2012年间,文化产业对GDP增量的年平均贡献率为3.9%,2013-2018年进一步提高到5.5%。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201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7123个,为1978年的5.4倍,为1949年的17.1倍;艺术表演场馆1236个,为1978年的1.1倍,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从业人员41.6万人、演出312万场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72.0%、131.5%和137.4%,演艺市场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8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19.6%;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0079块,比2012年增长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长28.9%,银幕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2016年、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0.3%和34.6%,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增长8.6%。文化新业态已成为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产业集群趋势明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日渐明显,许多有竞争力和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4]数量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全国共有文化骨干企业6.0万家,比2012年增长64.3%,2013-2018年年均增长8.6%;从业人员为845万人,比2012年增长20.9%,年均增长3.2%;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2012年增长58.6%,年均增长8.0%。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实验园区和33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投资和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
(一)文化投资快速增长。在各项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3.8万亿元,为2005年的13.7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长19.6%,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速8.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0%,比200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资金占5.1%、国内贷款占7.2%、利用外资占0.4%、自筹资金占81.7%、其他资金占5.6%,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社会化格局。
(二)文化消费稳步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5]增长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长7.5%,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分城乡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长34.3%,年均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长60.0%,年均增长9.9%。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小,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已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已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一)文化贸易快速增长。一是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稳步扩大。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023.8亿美元,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长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长2.4%。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84.8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43.2%,占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18.1%,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二是文化贸易伙伴呈现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国、中国香港、荷兰、英国和日本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前五大市场,合计占59.6%。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出口为162.8亿美元,而2008年仅为55.4亿美元。
(二)文化对外投资有序推进。越来越多具有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发展在海外的投资,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额为16.9亿美元,分别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重为1.3%,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70年,是文化建设全面繁荣的70年。展望新时代,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文化建设将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崭新局面,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将持续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时代风采!
❼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就主要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还有其他的文化。
❽ 中华传统文化的成果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❾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
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跟上时代发展。适应群众的文化需求、审美情趣、生活习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各种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人民日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