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许金榜 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㈡ 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是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博大精深角度去说明
不论哪个国家地区的文化都有精华和糟粕,国内是这样,国外也是这样。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兼收并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所扬弃,不论是对待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能称得上瑰宝的自然是精华。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奉行民族团结和睦的政策,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的愿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景德镇的瓷器文化,湖南民族的湘绣文化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各民族的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句话即是指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历史沉淀,这里的各民族文化自然也是指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㈢ 中国文化瑰宝
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古代的人用的 因为他们的发明 所以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所以 这些是文化瑰宝
㈣ 中华文化瑰宝“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㈤ 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什么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㈥ 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什么
在世界的范围内,有四大古老民族,它们都伴着河流诞生。可是世界上只有一种民族,没有中断过历史,其他的三种都被战争所终结。我国虽然历史上经历了很多的改朝换代,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在这片大地上绵延不绝。这支撑我们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是我们的有力武器,支持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无外乎精神。他们是祖先,给我们留下自强不息,兢兢业业,努力奋斗,踏实能干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学习,去践行,去遵守。那些精神是我们最大的瑰宝,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能凭借这种精神顽强的奋斗,创造出另一番天地。
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种种精神,他们可以会起来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自强精神。有了精神,我们才有奋进的动力,才有前进的支撑,那些精神是全体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滴血一滴汗得到的,他们不断的在为自己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为后辈留下了一片阴凉。我们不能坐等这些,我们要继承他们的精神,继续开拓创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让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㈦ 中国的文化瑰宝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原《洛神赋图》卷,东晋着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这幅画根据曹植着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全卷分为五段,第一段是“听乐”,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家着重地表现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的一刹那。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从这弹奏琵琶的手上,似乎传出了美妙清脆的音符,而这音符震动着观众的耳膜,勾摄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划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第二段是“观舞”,描绘了韩熙载亲自为舞伎击鼓,在这场面中有一个和尚拱手伸着手指,似乎是刚刚鼓完掌,眼神正在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而没有看舞伎,露出一种尴尬的神态,完全符合这个特定人物的特定神情。第三段是“休息”,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第四段是“清吹”,描绘了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韩熙载换了便服盘膝坐在椅子上,正跟一个侍女说话。奏乐的女伎们排成一列,参差婀娜,各有不同的动态,统一之中显出变化,似乎画面中迷漫着清澈悦耳的音乐。第五段是“送别”,画面描绘宴会结束,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完整的一幅画卷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而这种心情,反过来又加强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向往。画面中屏风和床榻等家具的使用,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起到了分隔画面,使每段画面可以独立成章。另一方面又把各段画面连系起来,使整个画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更凸显画家卓绝的功底,特别是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之中出现,但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但他的形态与性格却都表现的前后一致。《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韩熙载面部的胡须、眉毛勾染的非常到位,蓬松的须发好似从肌肤中生出一般。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非常利落洒脱,勾勒的用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敷色上也独有匠心,在绚丽的色彩中,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人物服装的颜色用的大胆,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所有这些都突出地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的杰出成就,使这一作品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我国于1990年12月20日曾经发行了《五代·韩熙载夜宴图》邮票,全套5枚连印。由“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和“送别”五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画面构成,每一个画面以屏风相隔,展现了韩熙载开夜宴行乐的场景。
㈧ 中华瑰宝读书演讲稿怎么写
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五千年的沧桑岁月,经受了历史煎熬。华夏儿女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不仅创造了华夏文明,更是铸写了中华的瑰宝。
瑰宝之一——汉字中华瑰宝有许多,有人说,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文字。汉字已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洗礼和改变。已经成为世界上常用的语言文字之一。中国汉字的魅力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魅力。每个中国人看见汉字,都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感,我们的汉字是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为一体。世界上是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做到的,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
瑰宝之二——唐诗,用简短的语言叙述作者当时的情感与心情,许多诗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许多的千古名句。各种诗篇传神的展示了诗人的个性,有的豪迈奔放,清醒飘逸,有的诗风沉郁,语言精练,有的风格宁静恬淡,意境深邃幽远。在我国诗的文化历史中,以唐代最为盛名,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以其诗笔出神入化,浑然天成,而称他为“诗仙”还有“诗圣”杜甫等,众多诗家,佳作迭出,诗也成为我国群星荟萃的瑰宝中的最闪亮,耀眼的一颗大明星。
瑰宝之三——宋词,用于两宋时期成为当时最有特色的文艺样式。词是有五,七言是演变而来,句子长短不一,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名”。宋朝时期有许多的优秀词人:李煜,柳永,苏轼幸弃疾等。千古绝唱,许多文章都可以看见词的影子。
瑰宝之四——陶瓷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字叫“China”翻译过来为昌南,昌南其实是我国一个烧瓷器的地方,因其陶瓷远卖于国外,于是外国人把中国称为昌南,其中最为着名的是北宋定窑的白瓷孩儿枕和青花瓷瓶。我国的陶瓷可以说在世界上都享有盛名,这就是瑰宝之四-陶瓷漫游在古代文化之中。看着我国的古代瑰宝,我在不经意间感叹,祖国真的好伟大,有这么多瑰宝,我要的千百遍的赞美他,我喜欢中国的瑰宝,更喜欢我的祖国—中国。
㈨ 中华文化瑰宝有哪些
洋洋九百六十万公里的土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的后代,数千年的传承,灿烂瑰宝如繁星满天,数不胜数! 有:陶瓷.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青铜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