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行走中的徽文化怎么样

行走中的徽文化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7-23 06:14:32

‘壹’ 探究徽文化走向世界的意义是什么

徽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地域特征、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形式内容,使其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徽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开拓国际视野,系统梳理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实行多元化的发展举措。

‘贰’ 谁知道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着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叁’ 1.徽文化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徽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文化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新安理学、经商文化、徽州菜系等内容。

‘肆’ 怎样认识徽州文化的价值和地位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于安徽文化(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三个文化圈组成)。
徽州即今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上饶市)。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伍’ 徽州文化、徽商究竟是怎么起源的

如今在安徽可以了见识到徽州文化的,也只能够在我们的徽州。这就是黄山一带,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徽州文化的起源。说起徽州文化,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徽派建筑和徽菜了,还有一些比较具有特色的东西。徽派建筑是最好辨别的,青砖灰瓦,而这个屋顶是最好看的了,就是有一个门楼。

屋顶很尖但是并不突兀,门楼上还有一些花样,门楼是突出来的,超出墙体,俩边有一个弧形往上翘着那种。而这种建筑也是和黄山那边的气候有关系,因为黄山那边地势比较高,经常会形成对流雨,所以屋顶尖尖的方便排水。这些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

还有徽商,也是因为生活产生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萌芽,商品销售也渐渐多了起来,而这个时候,我们的黄山这一代因为是山地地形,所以耕地比较少,而这个时候,为了养家糊口男人们不得不出去另谋出路。因为同乡关系或者是亲戚关系,逐渐发展的有规模了起来。

‘陆’ 徽文化特点是什么

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那么,徽文化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概括和表述?其价值是什么?这是探索徽文化精神的中心问题。 这些年来,国内学术界众说纷纭,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有人认为“它所体现的那种理念或精神有:以义统利的义利观、公私兼顾的公私观、民富国强的家国观、遵守契约的诚信观、贾而好儒的人才观、冲突融合的和合观等”。这是徽州当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还有人结合徽州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认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又在徽州这块土地上造就了一代儒商——徽商,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凭借较高的文化素养,贾而好儒的特色,雄居中国数百年,所谓“无徽不成镇”,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徽商是鼎盛时期徽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他们除了具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特征外,还具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徽骆驼精神”。研究徽文化精神,必须要讲“徽骆驼精神”:保旱乡土、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尚气好义、俭朴勤劳、文风昌盛、崇礼仪……还有人认为徽文化精神特征有:(1)保守僵化与开放创新并存(山的封闭与水的开放,理学的保守与徽商的创新,徽州工艺作品思想内容的封建落后与科学技术的创新、进步等);(2)艺术与环境的结合(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州盆景、徽州方言、徽州文房四宝、徽派建筑、徽菜等都与徽州特别的山川环境紧密相关);(3)吸收外地文化和向外扩张徽州文化并举(如新安医学先驱师湖北、四川名家,徽剧吸纳弋阳腔、西秦腔精华;而徽商的开拓又将徽文化扩撒至四方,徽戏进京,促成京剧产生,徽州版画“独鳌艺林”等);(4)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徽州文化是山越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融合,兼具山越刚勇好强和土族衣冠尚气重礼的特性)等等。 其他学者还有从不同角度对徽文化精神阐述的,种种论述统计起来恐怕有几十条,真所谓“丹青难写是精神”,徽文化精神内涵之广大,也令人叹为观止。 我认为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徽文化精神,应找到贯穿于徽文化全部精神的本质的东西。徽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和汇聚,含有中华文化的一个标本和缩影。正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始终受到这个大系统制度文化的制约和支配,所以它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方面是徽文化之最具代表意义的徽商,他们身上的“徽骆驼精神”是中华民族顽强的原始生命力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一个生动体现。以徽商为代表的“徽骆驼精神”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并不乏开放、进取精神和冲破“停滞不变的社会”的能力,中华民族有能力创造历史,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一精神,体现在一大批从徽州走向世界的先哲先贤们的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这是徽文化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是最有价值的,是徽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是徽州作为“程朱桑梓”,程朱理学成为徽文化的指导思想,使徽文化深深打下了封建文化的烙印,我们相信随着徽精神的多层面开拓和探究,人们将进一步加深对徽文化的认识,了解它的地位,取其精华为现代化事业服务。

‘柒’ 安徽徽派文化有什么特点,是怎么划分的

作为中国的文化,徽派文化在其中极具地域文化特点。它物质和非物质两种文化组合而成。物质文化包括:徽州的地理历史、建筑、徽商、人物、文书、文献等等,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类、思想学术类、科学技术类、传统工艺类以及乡风民俗类等等。具有这么多优质的文化特点,徽派文化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品牌。

徽州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祖祖辈辈一代代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筑造着灿烂和辉煌的文化。徽文化是一个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徽州文化向世界表现中华民族顽强努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捌’ 徽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屈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玖’ 徽文化传统代表有哪些

理学
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干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徽菜
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臭鳜鱼、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建筑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剧
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篆刻
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着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拾’ 徽商的文化传统

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
斯业:不以富贵为贵,以和为贵;
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
斯卖:不以赚赢为赢,以信为赢;
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
斯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
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就不会有个人事业的兴旺和发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历史上商人的爱国主义传统。
进取精神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商海浪涛汹涌,凶险异常,一不小心就会搁浅甚至是沉没。然而徽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受到挫折之后,并非一蹶不振,从此便销声匿迹,而是义无反顾、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许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竞争精神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机变。他们所从事的五大行业:食盐、粮食、木材、茶叶、典当无不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随机经营的。正是由于他们能够随时观察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审时度势,因此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他们时时能走在同行业的前面,能够出奇制胜。
勤俭精神
大多徽商是从小本起家,不畏艰难,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经过了一番奋斗拼搏,最后才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成为富商大贾的。“致富思源”,他们大多数人特别珍惜得来不易的财富。因此,他们虽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旧保持在家时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教育子孙。
奉献精神
这突出表现在大量徽商发财致富后,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徽商由于“贾而好儒”,因而绝大多数人在经商活动中比较重视人文精神、讲求理性追求。虽然致富,但他们依然自奉俭约,克勤克俭。不过一旦当他们面对国难民困或旱荒水灾时,却又会慷慨解囊,将财富奉献给社会。
文化精神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着特点。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在路途中也是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这样,较高的文化素质就成为他们与官僚士大夫交往的“黏合剂”。同时也给徽商的商业经营同样带来了许多便利;二是由于读书,使得徽商善于从历史上汲取丰富的商业经验、智慧,促进自身商业的发展;三是增强了经商的理性认识,即他们能够以所谓的“儒道经商”,从而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徽商正是凭着他们特有的徽商精神,从而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于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徽骆驼”和“绩溪牛”所造就的徽商精神,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团队精神
徽商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结成的商帮团体。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地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有着共同血缘或者地缘关系的徽商,有着很强的亲缘和地缘认同意识。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外地,不期然碰见了同族人或者家乡人,徽商往往会兴奋得忘乎所以。这种固有的“乡谊观念”和“宗族意识”,形成了徽商以众帮众、相互提携的传统。
在徽商的乡族观念中包含着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和带有强制性的宗族族规,这些使徽商彼此之间有着很强烈的患难与共意识。这种意识客观上成为徽商之间信息传递的动力泉源。一首绩溪民谣这样唱道:
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跑来拐去到上海,托亲求友寻码头。同乡肯顾爱,答应给收留。
有位徽商叫许孟洁,这个人亲族观念极强,他在外生意做得非常红火,于是亲戚朋友纷纷去投靠他。凡来投靠者,他都加以提携,于是他的亲戚朋友也就个个致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徽商宗族之间是何等的休戚与共!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相互提携自然也就形成了一种团队精神,在商场竞争中造成了一个集体优势。
近代徽州人胡适早就认识到徽商宗族团体的优势,他听说家乡绩溪准备编纂县志时,就说:“县志应该注重县里人移动转徙经商的分布与历史,县志不能够只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不成个局面。”胡适所说的“大绩溪”实际上就是靠宗族纽带联系的散落于各地经商的绩溪人团体。宗族意识隐含的强制性在这里起着关键性作用。
正是由于徽商具有强大的团队精神,他们在挫败竞争对手后,凭自身实力往往进一步变一般经营为垄断经营,谋取高额利润。如两淮的盐业、北京的茶业、松江的布业等,差不多都是由徽商垄断的。
此外,明清商人毕竟处在封建时代,由于封建意识的狭隘性,商业经营者之间往往对经验和技术相互加以保密。但是,在具有“以众帮众”团队精神的徽商内部,这种情况却很少存在。虽然商人深知商业经验的价值,一般不会轻易传人,但是徽商是通过血缘和地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商帮集团,经验的传授也就顺理成章了。再加上徽商的行业宗族化和行业地缘化的特点,商业的成败、兴衰直接与本族、本地利益息息相关,所以前人也就乐于向后人传授经验。这种以乡族亲缘为纽带的关系网络,使徽商具有同时期其他商帮所没有的信息交流优势。
执着精神
敬业精神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具有的一种执着的信念和深深投入的意识。
明清徽州地区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口很多,几乎超过全地区人口的一大半。明清笔记体小说《豆棚闲话》说:徽州风俗惯例,一般人一到16岁左右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徽州还有一则民谚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般人家生活贫困,小孩长到十五六岁,就要随乡族长辈出外学做生意,寻觅谋生之路。一开始他们多半是在自己的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当学徒。学徒一般历时三年,三年的学徒生活是相当辛苦的。吃苦倒是小事,关键要能圆满结束学业,否则就要被人嘲笑。
在外学徒以及日后独自做生意,最忌讳被人称作“茴香萝卜干”。因为“茴香”谐音为“回乡”,“萝卜”谐音为“落泊”,意为在外学无所成或者经营不善落泊回乡。所以徽商无论拜师学徒还是日后独自闯荡商海,他们都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一旦生意不成功,他们宁愿客死他乡,也不愿轻易回家。
徽商对商业的执着和专注,在中国商业史上可以说是相当罕见的。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明万历《休宁县志》说:休宁县百姓往往身揣资本,出外四处经商谋生。他们做生意一般讲究公平,往往以物美价廉取胜。他们在商海经营往往一直到老才罢休。经商期间,按照徽州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家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
虽然如此年复一年地在外操劳,黑发出门白发回,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甚至有的徽商外出,数十年而不归。
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上面这首新安竹枝词就是徽人经商的真实写照。出门时孩儿还在襁褓中,回来时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脑中的父亲往往只是个概念而已,如今父亲回来了,他们自然不认识。
民国《歙县志》说:“我县习俗重经商。经商必然远离家门。每每离开家门,往往几年才回来一次,有时甚至长年在外不回家的。刚刚结婚,丈夫就离家经商的情况,在这里比比皆是,都习以为常了。”
清代婺源县有一位商人姓詹,他在儿子出生几个月后就离家出外经商,结果一别就是17年。儿子长大后决心追寻当年父亲的踪迹,把父亲给找回来。于是儿子深入四川、云南等山区,又遍寻湖北、四川成都等地,最终把父亲给找到,父子相携而归。还有一位歙县商人程世铎,六岁便随父亲出外经商,直到27岁才辗转回家。所以有人说,新安商人“出至10年、20年、30年不归,归则孙娶媳妇而子或不识其父”。徽州商人一生无怨无悔投身于商业经营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
徽商的敬业精神,不仅仅表现在徽商个人的一生无悔投入商业的行为方面,更体现在商人家族对商业世代不懈、前赴后继的执着和追求。
徽州居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聚族而居,举族经商的结果,是在徽州形成了一些着名的商人家族,譬如歙县的汪氏家族、江氏家族、鲍氏家族,休宁的吴氏家族,婺源的朱氏家族等等。这种举族上下成百上千人对商业的投入和专心,在明清时期的其他商帮中是不多见的。其中许多家庭都是几代人前仆后继,勤恳敬业,潜心经商。
精神文明
如果从我们所提倡的物质、精神两个文明建设齐抓并举来看,明清徽商大部分人可谓自觉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徽商的物质、精神文明与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文明具有本质的不同。
徽州地区有着浓厚的人文历史情趣,再加上徽州人本身的聪明隽秀,重视教育(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说),他们可以说普遍具有一种解不开的文化情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商致富后的徽商自然要追求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
因为徽商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经商之余,有的借书抒怀、有的吟诗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画绘意,雅然情趣,乐不可言。在徽商大贾中能诗善文的几乎比比皆是。
如以徽商最为集中的扬州为例,清朝文人陈去病说:
扬州的繁华昌盛,实际上是在徽商的推动下出现的,扬州可谓是徽商的殖民地。……而以徽州人为主的扬州学派,也因此得以兴盛。
这很鲜明地说明了扬州学派与扬州徽商之间的关系:徽商在促进商业的发达的同时,同样也参与和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取得物质、精神文明双丰收。
不仅扬州如此,其他各地的徽商也是如此。这里以在苏州经商的徽商程白庵为例,略加说明。
程氏是徽州大族,自从他们祖先晋朝太守梁忠壮公迁徙徽州以来,世代子孙繁衍,散居在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人口多达数千家。因为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处山区,仅靠数量极其有限的农耕田地来满足日益繁衍的人口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大多出外经商谋生。
然而,他的领袖风范不仅仅在于他商场上的成功,吸引人的更在于他的为儒之道或者说是他所追求的文化精神。在苏州经商,他下自工商百姓,上同官僚士大夫,无所不交。因为他举止言谈有儒者风范,所以苏州的士大夫们也都非常喜欢和他交游。苏州都太仆先生喜爱他为人淳朴,所以为他住所题词为“白庵”,他也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白庵翁”。
那么程白庵是怎样追求他的文化生活的呢?在商场经营中又如何展示他的为儒之道的呢?我们通过一个事例来看。当时在苏州有一位大文豪叫归有光,他可是海内知名的人物。然而这样海内知名的文人和程白庵的交情可是非同一般。在程白庵80大寿的时候,他指定要归有光给他写寿序。归有光不仅给他写了寿序,而且在寿序中还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程白庵“士而商”、“商而士”。归有光在寿序中说:“程氏子孙散居徽州休宁、黟县、歙县之间,户口繁衍达到几千家。在这个大家族之间,他们喜好读书,常常以诗书酬答往来。如此来看,出生于这样重视诗书礼仪的大家族,程白庵不就是‘士而商’吗?然而先生虽然经商,但他言谈举止谨慎小心,为人处事好义乐善,而且喜欢以诗文歌赋与文人士大夫交际,这难道不是通常所说的‘商而士’吗?”
一个普通商人受到一代文豪的如此赞誉,可见不简单。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要说赢得士人的青睐,就是立足他们之间,也难免是嘲笑的对象。可是,程白庵不仅赢得了士人(而且是在文风盛行、才子辈出的苏州)青睐,甚至是获得了文人领袖的热情赞誉,这难道是不通笔墨的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吗?
翻开徽州的方志及相关文献,类似程白庵这样“贾而好儒” 的徽商举不胜举。徽商“儒术”与“贾事”的会通,充分说明了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徽商正是意识到文化素质同商业经营有很密切的关系,于是他们注意吸收文学、艺术、地理、舆图、交通、气象、物产、会计、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并推动了他们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徽商商业实践又衍生出独特的商业文化,这种商业文化随徽商的经营活动而流播四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清实学的发展,从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另外,徽商文化人作为商人流寓四方,把他们自身的文化形式传播到各地,同时又吸收各地文化营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总而言之,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贡献于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为封建时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与行走中的徽文化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2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7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5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9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9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