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过年习俗文化(从腊月二十四到元宵节)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日,即腊月二十四,所谓“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清扫蛛网扬尘、清洗。此外,打扫卫生,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和眼镜。扫尘后及时更衣。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磨豆腐)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且这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六的俗称;汉族春节习俗之一。这一天要割年肉,开始置办年货。
腊月二十七—杀年鸡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的俗称。是汉族春节传统习俗,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谣有“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汉族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除夕前一日的腊月二十九,叫小除夕,汉族民俗文化。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熬一宿
大年初一去拜年 大年初一磕头拜年。人们天不亮吃过饺子后,晚辈先给家中长辈磕头,就开始走街串巷给同族长辈拜年。若晚辈是小孩,或新婚媳妇,长辈都要给几个压岁钱。
大年初二回娘家 大年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要在丈夫陪同下回娘家过年,礼物要成双讨个好彩头。同时,晚饭前要赶回婆家。一般也会拍张全家福记录。
大年初五赶五穷 大年初五赶五穷。“破五”当天打扫卫生,放鞭炮,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代表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大年十五闹元宵 大年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备上一碗元宵或饺子,再给自家小孩准备一盏灯笼上街玩耍。
大年十六逛庙会 基本上来说,过完庙会,整个年就算过完了。
B. 过年的年货有哪些讲究
我知道年货的话大概要买以下几种:春联:用红纸以墨或金漆书写,有避邪讨吉祥的用意 压岁钱:从前用红丝线贯穿一百二十个古钱,表示吃[百二],现用红包袋装新钞 甜粿: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菜头粿吃点心。菜头:好彩头的意思。全家:全家福的意思。火炉: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桌下放火炉,表示团圆兴旺。长年菜(芥菜):长寿的意思,春仔饭:白饭插(春仔花),表示年年有春(即剩下的意思)甜食:用来[开正],招待客人,说好话 。
C. 过年买年货的由来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北京年货种类之多是全国各地都比不了的。赵冈先生在其《考红琐记》中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过年情景时,有满人风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很自然的。
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汉人、满人,北方人、南方人杂处的。尤其上层社会,即官僚阶层中,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满人、北方人故意学苏杭人的饮食起居,汉人故意学满人(即旗人)的礼数、官派,这就从各个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
复杂的年货,也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北京的年货如按大类,可分饮食、衣着、日月、迷信、玩耍、点缀六类。饮食中大路货如猪、羊肉,鸡鸭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鸡、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之类,则又是江南的东西。衣着各时代不同,但旧时除去“旗装”而外,也讲究南式。
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艺,都不分南北满汉。
《春明采风志》云:“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文中所举虽说已经不少,但还遗漏了很重要的一些玩耍的东西。如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百响、麻雷子、二踢脚(即双响)、起花、太平花等等,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间的东西;至于骰子、纸牌等,则是成人的玩具;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佛手,则都是来自南方了。
年货是什么?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的回答可能很统一。对于普通百姓,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年货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年货是老奶奶一直舍不得买的小毡帽。
在物质丰富的消费时代,好饭菜是随时可以吃的,衣服早就挂满了柜子,糖吃太多小孩子开始怕蛀牙了,年货却是不知道买什么了。一时想不明白,那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市场的情况吧。食品销量上涨很猛,但赶不上服装的上涨幅度;服装销售坚挺,但不及数码产品的热销;数码产品销售畅旺,汽车售卖奋起直追;汽车可以算是大年货,可还有人就等过年搬新房—就连食品和服装这样传统的年货也变得有些不传统了,人们买回去的年货食品不再是大鱼大肉,而是增加了丹麦的蓝罐曲奇、美国的开心果;新装也不是期待了一年、挑选了十几次才下决心买的那套,而是那件看上去不错的唐装,一年中穿着只为过年那几天。
市场商品极大丰富,年货的概念变得难以界定,而办年货也正在成为一种仪式,让人在忙碌的喜悦中感到年的到来,在琐碎却温暖的仪式里,传递脉脉温情。年货也成为释放消费冲动后,为自己增添的一份好心情,年货映射出的是物质生活小康后的精神愉悦。有人说,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也许,他是指再看不到家家杀猪宰羊的热气腾腾;再看不到一家老小逛庙会把盼望一年的东西买到家的狂喜。但细心的您会发现,年味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在一年只穿几天却异常火爆的唐装销售中;在美容院争相办卡的热闹中;在家电卖场买大屏幕彩电的长队中;在新车主握着方向盘,带全家人游玩的计划中;在置办新年货带给人们的快乐中。在人们对新年的期盼里,年就这样静悄悄地走来了。
D. 今年老北京年货大集什么时候开始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家家都要熬一大锅“腊八粥”。除按传说的纪念意义供奉外,还在亲友邻居之间互相馈赠,然后是自家享用(举丧人家不熬粥)。粥里放入杂豆、杂米和多种干果,意味着一年之中五谷丰登。这天,老北京人除了喝粥以外,还要用米醋泡蒜,封入坛子,搁在暖室,为的是大年初一吃饺子用。据说食之可防瘟疫。
“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
“廿三糖瓜儿粘”
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进了廿三的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糖瓜儿粘”是过去讲廿三那天要祭灶王,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糖瓜、关东糖供着,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廿四扫房日”
“扫房日”实际指搞卫生。擦拭家具,扫墙顶灰网,撕掉旧年画,粉刷裱糊,贴新画等等。
“廿五糊窗户”
“糊窗户”是过年时要重新买些高丽纸,把窗户糊得白白净净,再贴上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挂签儿(剪纸),过年的气氛就特别浓了。
其他就是把过年吃的大菜都做出来,过年的几天是不再做饭的。
“卅晚上熬一宿”
到了三十晚上(除夕之夜)全家吃完年夜饭后,要尽情地玩上一夜。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大年初一吃饺子”就开始了。“年初一的饺子”可不在初一白天吃,而是年三十的晚上零点一过就端上桌的。
“大年初一扭一扭”
待到天明,家里的晚辈都要给长辈拜年、祝福。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过年时,街上所有店铺都停业休息,只有卖鞭炮的商店开着门。
“破五的饺子”
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这一天晚上,回家过年的伙计都回来了,掌柜的还要跟伙计吃一顿新包的饺子,以示来年团结一心。到了初六的清晨,家家店铺要开张了。各家在开业前,都要在门口挂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对联,柜台里响起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意在来年生意兴隆。此时,“年关”已过,一切恢复往常的生活。
娱乐活动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头件事--逛。逛庙会、逛厂甸。
春节期间,旧京的庙会很多,而且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厂甸在和平门外,明代是为皇宫烧制琉璃瓦的地方,所以有了琉璃厂的名字。后来,售卖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的摊子越来越多,厂甸的文化色彩渐渐浓了起来。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和平门外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古玩珠宝,让平民百姓眼界大开。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逢春节,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围观者人山人海,笑语欢颜,十分热闹。
在厂甸能买到可心的年货,各种小吃更令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一米长的大糖葫芦,用精选山楂穿成,外面刷糖稀,顶端还插有花花绿绿的小旗,与大风车和空竹的嗡嗡叫声一起烘托着节日的气氛
E. 年货一般只哪些东西去拜年一般给人送什么东西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乃一年中最具“传统风味”的节日,作为咱老百姓,自然是喜上眉梢。而在佳节临近之时,购入年货又成为新年准备性工作的头等大事,那么,作为咱现时代的老百姓,都购入哪些年货呢?下面笔者就将其分为五类,与大家来共同分享。
1、日常生活类食品
日常生活类食品,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柴、米、油、盐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备食品。作为此类食品,对于咱老百姓来讲,那可是再熟悉不过了,别看它很普通、很不起眼,可是,它仍然是老百姓选购年货的主流食品,为啥呢?因为依据咱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每逢年节,家家户户总得要“杀猪宰羊、囤积粮草”,为新年的到来储备一个丰盈的“食品库”,这样一来,就会因为节前大批需求者的集中采购而导致市场供求量的变化,引起价格的波动,所以,作为咱追求实惠的老百姓而言,还是要尽早抢购为宜,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2、传统年俗类商品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得我国的年俗气氛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最能体现出年味特征以及生活情趣的莫过于传统年俗类商品,比如像爆竹、灯笼、春联、门帖、窗花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总要把自己的“门脸地带”装扮得异常火爆,特别是储备下充足的“弹药”,以待来日大放异彩,妄图以此来把自己一年来所积攒的烦恼与怨恨挥之一空,去尽情的发泄,大有一种“仇者灭、我者快”的感觉。不过在这里,我还得给您提个醒儿,春节燃爆竹乃民风民俗,确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如果您在此方面过于铺张,鞭炮放个不断,烟花点个不停,那说明您的“烦恼”与“仇家”还真不少,可谓遍地开花呀!假如真是这样的话,我劝您,最好还是自己好好的反思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被别人列入了“仇家”行列呢?因此笔者认为,购入传统年俗类商品,特别是烟花爆竹,应是点到为止,切忌铺张浪费。
3、拜访领导类供品
不知从何年何月传下来的一种风尚,每蓬年节,这作为下属的,总得要向领导“问候问候”,特别是眼下这年月,作为身处风云变幻的职场中人,在错综复杂的工作交际中,若想脱颖而出或平稳度过,自然都少不了领导的“提携”和“关照”,所以,作为依靠“俸薪”来养家糊口的咱老百姓,在面对领导这座“大佛”时,也是不能不拜啊!因此,每至年节,老百姓总得要在自己的年货购物清单里勾画上一笔贵重的礼金,以备“上供”使用。哎!没办法呀,谁让咱是“指佛穿衣,赖佛吃饭”啊!
4、走亲访友类礼品
为尊贵的“大佛”们备好了贵重“供品”之后,下面就要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们准备上一些拜年的礼品。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这礼品的种类也是在不断的更新,最近几年,人们不都时兴送“健康”吗?有一句广告语说的好:“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由此看来,这具有着“健康价值”的各类营养滋补品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今馈赠亲友、传递情感的主打礼品。不过对此,笔者倒有不同的观点:追求生命的健康乃人之所向往的,而真正的健康却来源于自身良好的“心境”,并非他人所赠。另外,再加之现如今营养滋补行业的“鱼龙浑浊”,说不定哪天,您要是真买个像郭德纲相声里所说的那个“干了十年,一个王八没用”的“鳖精”送给亲朋好友,那可真是好心送礼反遭怨,得不偿失啊!因此在这里,笔者要劝上您几句,作为咱老百姓啊,过年送礼还是应图个实惠为佳,虽然像糕点、水果一类的礼品看上去有点“土”,但它却能真诚、朴实的去沟通咱老百姓间的深厚友谊啊!
5、穿着服饰类商品
“过新年,穿新衣”,这已经成为咱中国老百姓最能体现自我外在魅力的一种庆祝和表达方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将自己打扮得格外的亮丽和时尚,妄求以华丽的服饰去吸引众人的眼球,从而来抒发自我喜悦的节日心情。因此,购买穿着服饰类商品确是年货清单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笔开支。不过在这里,我还得要劝慰一下那些冬日里的“冰雪丽人”族们:在穿着“美丽冻人”的时尚装前,最好能争取一下“老天爷”的意见,否则,冻坏了身体,美丽也许就会演变成喜庆节日里的一种遗憾。
总之,春节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传统结晶,无论咱老百姓购入哪些年货,都是一种最朴实、最真挚的喜悦心情的强烈迸发。在此,我要向各位博友拜个早年,预祝大家新年快乐!(
F. 腊月二十六买年货的由来
腊月二十六买年货是从汉朝开始的,那个时候人们采办年货的样数还不是很多,顶多是买点爆竹,包包饺子,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也就过去了。直至于到了宋朝,年货才算是真正的发展起来了。
宋朝人过年,需买新衣服,即使是穷人,也要做两件新的衣服穿在身上,以表示新年新气象。还要买崭新的历书,也就是现在每年过年市场上卖的日历,年历那些东西。
当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吃食,肉,水果肯定是不能少的,还有一些小玩意,比如桃符,春帖等。这些东西里,很多都被保留到了现在,但是还有一些就比较少见了。
等到了清朝,过年采办年货已经是很成熟的了,该买什么不该买什么,人们心里都有数。清朝的时候设有年集,专门供平民百姓采购年货。这个时候年货除了吃食之外,还有平日里要用的东西,基本上大家都会置办一点,以预备过年。
不过到了民国时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民国政府将中国的元旦定为公历的一月一号,这也是现在元旦的来历。可是春节薪火相传了这么久,早已经没有人去管这个新的元旦了,人们依旧兴冲冲的在农历的最后一天开开心心的团聚,吃年夜饭。又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去拜年。
这个传统一直被保持到了现在,元旦对大家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春节,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新年。从小年开始,全国就陆陆续续进入假期,开始采办年货。而因为社会的发展,人们采购年货已经不局限于集市,网上各种购物网站也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腊月二十六的其他习俗
1、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头野菜什么的。
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2、腊月二十六炖大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一般按而言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
炖猪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G. 每年过春节,我们都要提前准备年货,你觉得有必要吗
春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是流传最广、规模最大、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位置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家人辛辛苦苦一年,不管在家务农还是在外面打工,平时很少团聚,只有在春节过年的时候才能相聚。我认为,在亲朋好友过年团聚时,准备一些年货是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应该注意一点:不要浪费。
3、应注意购买的年货够吃够用即可,减少浪费。近些年,国人生活富裕了,购买年货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浪费现象,这是不符合为春节购买年货的初衷的,应该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