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文化方面来讲大国崛起的原因主要有哪点。
上世纪西方世界在向外殖民扩张时,首先去的就是传教士,为什么,因为要想征服一个民族,首先就要瓦解他们的固有意志,进行意识形态的同化,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真正的大国,应该拥有在世界有领导地位的文化力量,一个大国的崛起,文化的发展崛起是必要的条件,大概粗略的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等,一个先进的大国文化,首先就是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反过来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经济的飞跃,然后就是政治文化,比如一个国家的政体,政党制度,再者就是一个大国的历史文化,像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这就是一笔宝贵的民族财富,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㈡ 中国文化怎样崛起
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过我认为现在的任何文化要崛起的话,首先要“创新”!,死守固有传统文化前途太小
㈢ 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
我是一学习文化产业的人!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文化产业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科技、科学可以和世界接轨,但是文化是不能和世界接轨的。文化是要好好保护的,但是文化也不能一味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发展,与时俱进,那就是要发展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近些年来很重视,发展也很快,但还是发展的不够好!还需要好好发展!
6.加强文化产业的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硬件的建设是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要注意优化文化设施布局.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兴建文化设施.国家和省要对导向性,标志性,基础性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各地方要对群众性,娱乐性,普及性的文化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其次,鼓励社会各种融资手段的运用,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力量来投资建设文化设施,建立起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机制,是文化产业的阵地建设也逐步走向产业化之路.最后,要注意文化设施的长期效益和日常效益的发挥.文化设施建成后,不能长期闲置,更不能转作他用,而要真正用在发展文化产业上.要加强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其功能.
这是一片不错的!
载于http://www.yinxiangcn.com/Chanye/jiaoyu/200812/11970.html
㈣ 文化产业在中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
文化产业在我国兴起的原因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又是体制变革的结果;既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在推动,又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裹胁。文化产业是一个集中代表了现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全球性趋势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有其必然性。
(一)收入需求结构的变化刺激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的兴起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产业结构开始出现重大调整的突出特征。它同时也是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所推动的。
根据权威部门研究,改革开放2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由此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1978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是184元,到1998年上升到2972元,增长了近4 倍,每年的平均增幅达到7% 。而且,进入90年代以后,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50%以下,说明我国居民从总体上告别了温饱,进入了小康。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到90年代末降至40%以下,开始走进了富裕时代。 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甚至超过了4000美元,开始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据专家研究,自1981年至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经过了以生存资料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消费"阶段,到生活消费需求稳定、家庭新兴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迅速提高的"集约型消费"阶段,最后进入发展、享受资料快速增长,更加注重消费质量的"舒展型消费"阶段。第一阶段以吃穿类消费为主,占到总消费的3/4,第二阶段中吃穿类支出开始下降,第三阶段生活必需品支出继续稳步下降,而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全面上升和递增,娱乐文教支出首次超过用品类支出,将我国居民消费次序从"吃、穿、用"改变为"吃、穿、娱乐文教"。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体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旅游及精神产品消费等领域移动。
因此,国民经济九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开始越过专家们所说的人均收入的门槛,开始显示出消费的"脱物"倾向。发达国家的某些消费趋势在我国也已出现,文化类消费需求在整个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的决定性上升,以及文化消费品市场需求总量规模的急剧扩大,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兴起的重要内在动因。
(二)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通常被认为对产业结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这一点也充分表现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数字化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为耀眼的增长点。我国信息产业和电信业迅速从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脱颖而出,进入一个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传统电讯和计算机网络、电信产业和新闻媒体、金融服务的大规模"产业弥合"时期,成长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大的综合性支柱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提升运动为大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兴产业群的生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并反过来对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领域产生了延伸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和电信业在我国的超前发展,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造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产业关联效应。如果对近年来我国产业界热点问题进行一番检视,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对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发展和投资热点的关注,无不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这个大主题相关。1999年是"网络热";2000年,信息化突入传媒领域,引发"传媒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部门迅速"触网",出现了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大汇流"的壮观景象。
可以说,新技术革命与文化需求形成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两轮。新兴产业向需求强劲且技术进步的领域,尤其是负载着高密度文化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已经直接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群的急剧膨胀,并迅速改变着我国传统第三产业的格局。中国经济结构的持续、健康发展的现代图景已经显现。
(三)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拉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无论是需求结构变化还是产业结构变化,都已经被证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国际性的普遍趋势,但是这种普遍趋势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却具有全然不同的意义。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进程,从整体上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一体化的当代,就在总的发展趋势上为后发国家"设定"了发展道路。在信息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领域,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是新一轮全球化浪潮拉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美国因率先完成了向"知识经济"的重大转型,一直引领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进程。到了90年代末,这个发展进程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有两件事值得载入历史。第一件事是"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发布。该系统将信息产业重新定义为"将信息转变为商品"的行业,不但包括软件、数据库、各种无线通信服务和在线信息服务,还包括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电影和音像产品的出版,而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的生产将不再包括在内,被划为制造业下的一个分支。这一重新定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信息与文化产品从一般的货物生产和服务行业中区分出来。第二件事是美国的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取代航空航天工业的位置,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这两件事情标志着,美国已经完成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再一次抢占了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对称格局再一次形成。
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国际格局中,信息与文化产业是发达国家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大量未开发的文化遗产与巨大而增长迅速的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是不发达国家最具吸引力的资源。不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廉价出口物质资源,高价进口制造成品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历史后,又可能经历廉价出口文化资源,高价进口文化产品的新的不平等国际经济关系。
我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并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中,在制订我国当前传媒体制改革的政策时充分考虑了这个大背景。加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加速发展与新兴的信息技术相关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业,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改革、应对入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战略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奋起迎接挑战,认清国际上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现实,迅速制定我国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迎头切入世界经济的前沿,积极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才能在当代国际经贸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四)改革启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表现出制度性启动的特点。20多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全球化浪潮的拉动,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积蓄了大量"动能",形成了一定的"位势",这时制度创新和改革的深化,就会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打开"闸门",令其汇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洪流。
以制度创新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而启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根据对各国传媒体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美国到欧洲,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解除了通信业、传媒业、信息业之间传统的行业管理壁垒,完成了适应传媒手段汇流的制度创新,目前正在进入针对传媒内容的制度创新时期。随着世界各国纷纷拆除其自身的传媒行业壁垒,以及国家间的关税壁垒,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内容市场正在形成;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正在凸现。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战略制定人员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刻而广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转变势必要扩展、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八五和九五计划,营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环境和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形成的同时,对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已经启动,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逐步地放开了文化市场,减少了国家的财政补贴,改善了文化事业单位的条件,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文化部所属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早已在进行,极大地活跃了我国的演出市场;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对于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临近加入WTO,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报刊业"治散"、"治乱"和行业归口管理改革启动了文化产业的宏观产业结构调整,组建"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播影视集团"则开始了文化产业的微观产业组织创新。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㈤ 从中华文化在崛起的角度立意 800字作文
文化是民族的符号。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文化的复兴也随之摆在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面前。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虽历尽沧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弘扬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经典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神州大也,处处弦歌之声,诵读经典,蔚然成风。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时代正在悄然来临!所谓文化自觉,是指认识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文化展开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和谐共处。文化自觉带来的将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将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空间活跃、文化极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等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现了中国文化史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华古文化坚实的基础。其中,儒家学说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一派学说。
儒家学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当时百家争鸣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论语》、《孟子》、《荀子》等着作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论语》是最适合我们八年级学生的着作,。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间点上他一手创建了影响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学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开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中国文化,赖孔子而开。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核,就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
㈥ 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崛起”
25年前,作为学生的我到中国旅行。有人问我为什么学习中文,我说我想学中国哲学。他说:“你是指马列主义吗?”当我解释我是对儒学感兴趣时,他非常吃惊。回到美国后,很多大学教授也很吃惊。有位老师甚至对我说,如果我坚持学习这套“老古董”,可能根本就找不到相应的哲学教育职位。
时代不同了。我很高兴地说,那些曾经悲观的老师们讲错了,现在美国大学里教授儒学、道教和佛学的已逐渐多起来。许多美国学生对学习中国文化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有一部分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在中国做生意赚钱。但更多的人是被儒学作为一种思想理念的启发性源泉所吸引。
在我和我的学生看来,儒学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他者”,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而且能够帮助理解我们自己。儒学不是一个仅仅与中国相关的、封闭的文化体系。相反,它是一个开放的、全球性的哲学,与中国相关,也与美国相关。儒学教育对于理解我们的世界和经验至关重要。
根据近年来对中国的观察访问,我觉得,中国人对于儒学有不同的态度。这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一个原因很简单,中国是多样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儒学本身。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社会,儒学在人们的生活中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它以不同的形式,影响、指导着儿童教育、政府决策、宗教仪式和个人的心理需求。20世纪早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谴责儒学是僵硬的封建礼教,很难灵活应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在今日中国,提到儒学,或褒或贬,反应不一,但更多的还是兴奋。
有记者问我:“你是否认为美国人应该担心中国文化的崛起”。在我看来,关键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崛起”。一方面,它可能意味着,中国人和外国人更加意识到中国传统的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是多么伟大。在这种“重新发现”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们也受益匪浅。如果更多的人(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能认真地将儒学作为其生活准则和理解宇宙的路径,那一定是件大好事。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崛起,意味着我们理解这个变化的世界的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文化的崛起”有另外的解读。他们没有把中国文化视作开放的、变动的、丰富多彩的体系,能在很多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而是把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和单一的整体,并将其等同于中国。在这种观点看来,中国要在世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唯一的方法就是中国文化(儒学)变得更有影响力,中国人必须变成彻底的儒家,外国人也都将皈依儒学。必须承认,这种观点符合一部分美国人观察世界时的想法,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按这种观点,文化是单一的,是存在竞争的,如果一个文化能够“崛起”,这个国家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如果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中国文化的崛起”,那我想美国人应该为此担忧。
多种“世界文明”的表述方式,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他们不会也不可能与其他文化相重叠。在一些有关儒学和基督教的异同点的讨论中,很可能就忘记了各种文化传统的成长变化过程,包括在某些特定时刻,它们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如果这样,就会很难看到儒学思想在美国以及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讲,也就很难理解儒学基督教徒和基督教儒学家。
总之,我认为儒学能给我们这个多样的世界文明以很多有益的启示。中国文化的崛起对这个世界非常重要,也应该非常重要。只要我们都以开放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文明中的各种文化传统,那未来一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