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徽是全国的文化大省,其遗存哪些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安庆、凤阳、桐城、黟县。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 蒙城、涡阳、潜山、和县、贵池、宣州、绩溪。(注安庆、绩溪已被国务院于2005年、2007年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为9座)
和县;
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和县古老而又神奇。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着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词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桐城市;
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桐城的历史悠久,夏、商、西周属扬州。春秋为桐国,先属楚,后属越。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县名此始。1996年8月,桐城撤县设市(县级),归安庆市管辖,2006年10月改为省辖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历时1200余年。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明清时代,桐城考中举人的有640人,进士240人,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等说法就是此处人文盛况的写照。明末以来,桐城文化异峰突起,有被誉为“网络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开一代文风,一时间令桐城名声大噪,有“人不必桐城,文不可外乎桐城”的盛誉!近现代桐城名人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先生创办的桐城中学已是百年名校,目前全市每年向高校输送新生2000多人,高考达线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桐城是黄梅戏之乡,孕育了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桐城因此而享有“文都”盛誉。
涡阳县;
涡阳是老子故里地处淮北平原,位于亳州市中心地带。涡阳故地,古名下城文聚。北魏孝文帝在南谯郡置涡州,后又置涡阳郡和涡阳县,后废。清咸丰二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起事于蒙、亳之间,后被镇压;同治三年(1864年)新设县,清政府为防止该地再次爆发农民起义,而重沿用北魏涡阳古县名,治雉河集(今县城)。涡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涡阳贤哲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即诞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古代英才豪杰庄子、嵇康、张良、
范蠡、陈抟、张乐行,当代风云人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都在这里留下珍贵的史迹。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人文景观众多老子庙遗址、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张乐行故居、北平城遗址、东岳庙、捻军会盟旧址等先后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子传说、棒鼓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老子故里太清宫、嵇康墓、陈传卧迹、范蠡冢、捻军会盟旧址、张乐行故居、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旧址和辉山烈士陵园等景点。涡阳已成为东方道家文化旅游圣地及红色之旅目的地。
凤阳县;
凤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境古为淮夷之地,春秋时为钟离子国,后有钟离、蚕富、燕、中立等县名。洪武三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这是临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凤阳在历史上,古有“帝王之乡”之名,今有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东方芭蕾”称誉的“凤阳花鼓”,“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蒙城县;
蒙城,地处安徽北部,位于淮南、淮北之间,蒙城县夏属豫州,商属北蒙。春秋战国时期属宋国漆园,楚考烈王兼并后,改称北地。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称蒙城县,属亳州,县名一直沿用至今。蒙城县尉迟寺新石器时期原始村落遗址,被列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悠久的历史,孕育着灿烂的人文景观,这里既是一代圣哲庄子的故里,又是宋代巾帼英雄刘金定的家乡,宋朝王安石、苏舜钦等着名诗人都曾到此留诗作赋,“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已成为蒙城的真实写照。目前,县内尚有漆园八景、万佛塔、嵇康亭、圣人殿、刘海庙、高琼墓、陈仙桥等名胜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贵池区
贵池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池城濒江,是今池州市府所在地。春秋时期属吴。战国时期,越灭吴,楚灭越,属楚之江东郡。五代十国杨吴顺义六年(926年)易秋浦县名为贵池。1965年7月,属安徽省池州专区。1980年元月再次属安庆地区。1988年复置池州地区,同时改贵池市,属池州地区,其辖境不变。2000年地改市,池州地区改为池州市,同时改贵池市为贵池区,属池州市。 古城贵池,自唐永泰元年(765年)并州一地,已逾1200余年。城内纵横交错有牌坊、孝肃、舜井、楼山、九华、状元等街巷数十条。由于近代战火和“文革”的洗劫,城墙已毁,残垣依存,城内仍保存有孝肃、牌坊等传统街道的格局。贵池名士辈出,科第不绝,宋朝开宝六年(973年)已设府儒学,后有县儒学,八桂、齐山、绣春、翠微、昭明、储才、秀山等书院。明至清朝举人有1170余人,进士100余名,状元4人之多。其中明朝的黄观,时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美誉,还有三科武举、赐进士第一的方仪凤。官至宰相、尚书者有之,如南唐的同章平事(宰相)殷崇义,明朝的礼部尚书汪珊,清朝的兵部尚书曹大镐,此外还有明末文学家吴应箕,清朝受林则徐器重的福建按察史桂超万,出驻英、俄、法、意、比五国公使的刘瑞芬,儿科专家夏禹铸等。池州物华天宝,风景秀丽,曾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留连吟诵。东晋的陶渊明、唐朝的李白、杜牧、白居易,宋时的王安石、岳飞、朱熹、杨万里,明朝的王阳明、董其昌,清代的姚鼐等,都以其如椽巨笔为贵池的山川风物写下了不朽诗篇。
贵池还是中国古傩戏的发源地之一。傩戏以其丰富的内涵、古朴的表演,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潜山县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郊,大别山东南麓,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江,设县治于潜山县城。早在春秋时期,潜山就是古皖国封地,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潜山县城曾于东汉至南宋为郡、州、府治所驻地长达800多年。文化底蕴丰厚。境内的天柱山是安徽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三大名山之一,以其自然风光雄、奇、灵、秀着称于世,磅礴厚重,巍峙江淮。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封之为“南岳”。公元589年,隋文帝开拓南疆,改封衡山为南岳,天柱山仍以古南岳受仰慕。禅宗三祖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全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6处,县级16处。距今7000万年的“潜山安徽龟”、“东方晓鼠”化石的相继出土,潜山已被国际动物学家公认为“亚洲哺乳类的发源地”。中科院命名“薛家岗古文化遗址”,代表着新石器晚期一种新的原始文化类型。中国最早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潜山焦家畈,三国佳丽大乔、小乔梳洗的胭脂井和乔公故址,王安石临湖夜读的舒王台,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存留的近400方摩崖石刻等历代名胜遍布四乡。皖山皖水还哺育了王蕃、曹松、李公麟和程长庚、张恨水、夏菊花等一代名流。
宣州区
宣州为皖东南门户,位于长江以南,黄山之北,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改称宛陵,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宣州先后为西汉丹阳郡,西晋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宁国路以及明清宁国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 宣州,是一片同中国文学史有许多关联的文化土壤。一千多年以前,谢朓、李白、韩愈、白居易等着名文学家在这里或主政,或游历,陶醉于名山胜水之间,寄情于宣纸宣笔之端,留下了许多华美的篇章。宣州是一幅自然与创造的风景园,也是人文荟萃的奇妙之地。外籍文人钟情于斯,使之文气大发,声名远播。另一方面,在宣州的本土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也培育了一代代举世闻名的宣州籍人杰。南宋时着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贬任宣州太守,在此期间撰成《后汉书》,宣州也随《后汉书》名扬天下。谢朓在宣州任上时,并无多少显赫的政绩,倒是诗文奇峰突起,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李白看了谢朓在宣州的诗作,也发出了“一生低首谢宣城”的慨叹。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来到宣州任太守,他在自然科学和军事、文学、音乐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在宣期间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文学家、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任宣州太守时作《劝农歌》发展地方经济。 真正使宣城名扬天下的人,首推李白。宣城在诗仙的经典之作中反复出现,后人也用大量的诗篇歌唱宣州和敬亭山。李白一生来宣州七次,共停留13年。杜甫、白居易、韩愈都在敬亭山留下诗文。李白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已将宣城和敬亭山描绘得如诗如画。宣州由于历代文人的钟爱而声名大噪,另一方面使之名闻天下的,是宣州籍杰出人才。北宋着名诗人梅尧臣,对宋末诗风的现实主义风格的转变贡献很大。明代的梅鼎祚、梅膺祚,一个是戏剧家,一个是文字学家,其后梅文鼎被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之一”(另两人是日本关孝和、英国牛顿),可见声名赫赫。 敬亭山是宣州的旅游景点和重心。历代名人在此留下诗文650多篇,是名副其实的“诗山”。敬亭双塔石刻是苏东坡真迹,可称瑰宝。宣州城内陵阳第二峰上梅文鼎纪念馆是中国数学家的圣坛。
黟县;
黟县位于安徽省南端、黄山风景区西南麓,黟县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21年),自宋隶属古徽州,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是“徽商”和“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名人荟萃,汪勃、张小泉、俞正燮、赛金花、黄士陵、汪大燮、舒绣文等均出自于此。境内完整地保存了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众多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获国家4A级景区、“中国十佳最具魅力名镇”等桂冠。西递、宏村、南屏先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屏山和赛金花故居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徽州楹联匾额、徽州篆刻、徽州祠祭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递、宏村、南屏、屏山等4个村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安庆,
皖西南中心城市,安徽省“皖江开发”的重点城市之一,长江沿岸着名的港口城市,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中国传统戏剧黄梅戏之乡,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以石油化工、轻纺食品、建筑材料、机械电子为四大支柱工业。历史悠久,二千多年前为皖国,安徽省简称“皖”即源于此。自公元1217年建城至今,安庆已有794年历史。自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始,直至建国初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
绩溪县
是含中山的低山丘陵山区,西部为黄山支脉,东部为西天目山脉,主要山峰皆在千米以上,县域为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素称“宣徽之脊”。境内大鄣、大会、大獒三山鼎立,从东北向西南、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绩溪的最高处;南端的江村环海拔125米,是绩溪的低谷。徽岭山脉绵亘中部,分县境为岭南、岭北两部分,两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的差异。境内河流交错,沟谷纵横,2千米以上的天然河流136条,总长831千米。主要河道登源河长55千米,扬之河、大源河各长40千米,三河流域面积582.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2.6%。此外,戈溪、黄石坑、徽水、大鄣、卓溪等河皆长15千米。北流之水属长江水系;南流、东流之水属钱塘江水系。 绩溪生物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四季分明,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75.4%,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绩溪建置于唐大历二年(767年),隶属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属徽州。1987年12月,划属宣城地区。
http://cul.anhuinews.com/system/2008/07/16/002065340.shtml
② 安徽非物质遗产
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拟定项目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或单位
备注
一、民间文学(6项)
1
Ⅰ—1
鞭打芦花
宿州市萧县
2
Ⅰ—2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3
Ⅰ—3
桐城歌
安庆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传说
安庆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谣
黄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联匾额
黄山市
二、民间音乐(14项)
7
Ⅱ—1
五河民歌
蚌端口市五河县
8
Ⅱ—2
皖西大别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寿州锣鼓
六安市寿县
10
Ⅱ—4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六安市金寨县
11
Ⅱ—5
当涂民歌
马鞍山市当涂县
国家名录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国家名录
13
Ⅱ—7
繁昌民歌
芜湖市繁昌县
14
Ⅱ—8
铜陵牛歌
铜陵市铜陵县
15
Ⅱ—9
贵池民歌
池州市贵池区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县
17
Ⅱ—11
九华山佛教音乐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18
Ⅱ—12
潜山弹腔
安庆市潜山县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黄山市
20
Ⅱ—14
齐云山道教音乐
黄山市休宁县
三、民间舞蹈(11项)
21
Ⅲ—1
花鼓灯
蚌端口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国家名录
22
Ⅲ—2
卫调花鼓
蚌端口市龙子湖区
23
Ⅲ—3
临北狮子舞
蚌端口市五河县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凤台县
25
Ⅲ—5
秧歌灯
滁州市来安县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27
Ⅲ—7
十兽灯
芜湖市南陵县
28
Ⅲ—8
竹马灯
铜陵市铜陵县
29
Ⅲ—9
东至花灯
池州市东至县
30
Ⅲ—10
黎阳仗鼓
黄山市屯溪区
31
Ⅲ—11
祁门傩舞
黄山市祁门县
四、传统戏剧(20项)
32
Ⅳ—1
庐剧
合肥市、六安市
国家名录
33
Ⅳ—2
淮北花鼓戏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夹弦
亳州市谯城区
35
Ⅳ—4
坠子戏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戏
宿州市、蚌端口市
国家名录
37
Ⅳ—6
嗨子戏
阜阳市阜南县
38
Ⅳ—7
推剧
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39
Ⅳ—8
洪山戏
滁州市来安县
40
Ⅳ—9
含弓戏
巢湖市含山县
41
Ⅳ—10
梨簧戏
芜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连戏
芜湖市南陵县
43
Ⅳ—12
皖南花鼓戏
宣城市
44
Ⅳ—13
贵池傩戏
池州市
国家名录
45
Ⅳ—14
青阳腔
池州市青阳县
国家名录
46
Ⅳ—15
石台目连戏
池州市石台县
47
Ⅳ—16
文南词
安庆市宿松县、池州市东至县
48
Ⅳ—17
黄梅戏
安庆市
国家名录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庆市岳西县
国家名录
50
Ⅳ—19
徽州目连戏
黄山市
国家名录
51
Ⅳ—20
徽剧
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
国家名录
五、曲艺(6项)
52
Ⅴ—1
门歌
合肥市包河区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县
54
Ⅴ—3
清音
阜阳市太和县
55
Ⅴ—4
渔鼓
阜阳市界首市
56
Ⅴ—5
凤阳花鼓
滁州市凤阳县
国家名录
57
Ⅴ—6
锣鼓书
六安市金安区
六、杂技与竞技(2项)
58
Ⅵ—1
华佗五禽戏
亳州市
59
Ⅵ—2
民间杂技马戏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60
Ⅶ—1
火笔画
合肥市
61
Ⅶ—2
灵璧钟馗画
宿州市灵璧县
62
Ⅶ—3
萧县农民画
宿州市萧县
63
Ⅶ—4
民间剪纸
阜阳市
64
Ⅶ—5
凤画
滁州市凤阳县
65
Ⅶ—6
青阳农民画
池州市青阳县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庆市望江县
67
Ⅶ—8
徽州“三雕”
黄山市
国家名录
68
Ⅶ—9
徽派版画
黄山市歙县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黄山市黟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21项)
70
Ⅷ—1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阜阳市界首市
国家名录
72
Ⅷ—3
紫金砚制作技艺
淮南市、六安市寿县
73
Ⅷ—4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六安市寿县、淮南市
74
Ⅷ—5
舒席制作技艺
六安市舒城县
75
Ⅷ—6
太平府铜壶技艺
马鞍山市当涂县
76
Ⅷ—7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巢湖市
77
Ⅷ—8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巢湖市无为县
78
Ⅷ—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市
国家名录
79
Ⅷ—10
宣纸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国家名录
8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
宣城市宣州区、泾县
国家名录
81
Ⅷ—12
徽墨制作技艺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池州市石台县
8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
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
84
Ⅷ—15
歙砚制作技艺
黄山市歙县
国家名录
85
Ⅷ—16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黄山市休宁县
国家名录
86
Ⅷ—17
徽州漆器制作技艺
黄山市屯溪区
87
Ⅷ—18
徽州建筑技艺
黄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艺
黄山市歙县
89
Ⅷ—20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黄山市祁门县
90
Ⅷ—21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松萝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
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休宁县、六安市、六安市霍山县
九、传统医药(1项)
91
Ⅸ—1
新安医学
黄山市
十、民俗(11项)
92
Ⅹ—1
洋蛇灯
合肥市肥东县
93
Ⅹ—2
涂山禹王庙会
蚌端口市怀远县
94
Ⅹ—3
界首苗湖书会
阜阳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县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巢湖市和县
97
Ⅹ—6
九华山庙会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县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算法
黄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102
Ⅹ—11
轩辕车会
黄山市黄山区
③ 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三)我省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民间音乐
⑴当涂民歌(安徽省当涂县)
⑵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2.民间舞蹈
⑶花鼓灯(安徽省蚌端口市、凤台县、颍上县)
3.传统戏剧
⑷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
⑸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县)
⑹徽剧(安徽省、黄山市)
⑺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⑻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
⑼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端口市)
⑽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
⑾池州傩戏(安徽省池州市)
4.曲艺
⑿凤阳花鼓(安徽省凤阳县)
5.民间美术
⒀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
6.传统手工技艺
⒁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
⒂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
⒃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
⒄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
⒅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⒆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
(五)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拟定项目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或单位
备注
一、民间文学(6项)
1
Ⅰ—1
鞭打芦花
宿州市萧县
2
Ⅰ—2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3
Ⅰ—3
桐城歌
安庆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传说
安庆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谣
黄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联匾额
黄山市
二、民间音乐(14项)
7
Ⅱ—1
五河民歌
蚌端口市五河县
8
Ⅱ—2
皖西大别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寿州锣鼓
六安市寿县
10
Ⅱ—4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六安市金寨县
11
Ⅱ—5
当涂民歌
马鞍山市当涂县
国家名录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国家名录
13
Ⅱ—7
繁昌民歌
芜湖市繁昌县
14
Ⅱ—8
铜陵牛歌
铜陵市铜陵县
15
Ⅱ—9
贵池民歌
池州市贵池区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县
17
Ⅱ—11
九华山佛教音乐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18
Ⅱ—12
潜山弹腔
安庆市潜山县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黄山市
20
Ⅱ—14
齐云山道教音乐
黄山市休宁县
三、民间舞蹈(11项)
21
Ⅲ—1
花鼓灯
蚌端口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国家名录
22
Ⅲ—2
卫调花鼓
蚌端口市龙子湖区
23
Ⅲ—3
临北狮子舞
蚌端口市五河县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凤台县
25
Ⅲ—5
秧歌灯
滁州市来安县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27
Ⅲ—7
十兽灯
芜湖市南陵县
28
Ⅲ—8
竹马灯
铜陵市铜陵县
29
Ⅲ—9
东至花灯
池州市东至县
30
Ⅲ—10
黎阳仗鼓
黄山市屯溪区
31
Ⅲ—11
祁门傩舞
黄山市祁门县
四、传统戏剧(20项)
32
Ⅳ—1
庐剧
合肥市、六安市
国家名录
33
Ⅳ—2
淮北花鼓戏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夹弦
亳州市谯城区
35
Ⅳ—4
坠子戏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戏
宿州市、蚌端口市
国家名录
37
Ⅳ—6
嗨子戏
阜阳市阜南县
38
Ⅳ—7
推剧
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39
Ⅳ—8
洪山戏
滁州市来安县
40
Ⅳ—9
含弓戏
巢湖市含山县
41
Ⅳ—10
梨簧戏
芜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连戏
芜湖市南陵县
43
Ⅳ—12
皖南花鼓戏
宣城市
44
Ⅳ—13
贵池傩戏
池州市
国家名录
45
Ⅳ—14
青阳腔
池州市青阳县
国家名录
46
Ⅳ—15
石台目连戏
池州市石台县
47
Ⅳ—16
文南词
安庆市宿松县、池州市东至县
48
Ⅳ—17
黄梅戏
安庆市
国家名录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庆市岳西县
国家名录
50
Ⅳ—19
徽州目连戏
黄山市
国家名录
51
Ⅳ—20
徽剧
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
国家名录
五、曲艺(6项)
52
Ⅴ—1
门歌
合肥市包河区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县
54
Ⅴ—3
清音
阜阳市太和县
55
Ⅴ—4
渔鼓
阜阳市界首市
56
Ⅴ—5
凤阳花鼓
滁州市凤阳县
国家名录
57
Ⅴ—6
锣鼓书
六安市金安区
六、杂技与竞技(2项)
58
Ⅵ—1
华佗五禽戏
亳州市
59
Ⅵ—2
民间杂技马戏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60
Ⅶ—1
火笔画
合肥市
61
Ⅶ—2
灵璧钟馗画
宿州市灵璧县
62
Ⅶ—3
萧县农民画
宿州市萧县
63
Ⅶ—4
民间剪纸
阜阳市
64
Ⅶ—5
凤画
滁州市凤阳县
65
Ⅶ—6
青阳农民画
池州市青阳县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庆市望江县
67
Ⅶ—8
徽州“三雕”
黄山市
国家名录
68
Ⅶ—9
徽派版画
黄山市歙县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黄山市黟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21项)
70
Ⅷ—1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阜阳市界首市
国家名录
72
Ⅷ—3
紫金砚制作技艺
淮南市、六安市寿县
73
Ⅷ—4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六安市寿县、淮南市
74
Ⅷ—5
舒席制作技艺
六安市舒城县
75
Ⅷ—6
太平府铜壶技艺
马鞍山市当涂县
76
Ⅷ—7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巢湖市
77
Ⅷ—8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巢湖市无为县
78
Ⅷ—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市
国家名录
79
Ⅷ—10
宣纸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国家名录
8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
宣城市宣州区、泾县
国家名录
81
Ⅷ—12
徽墨制作技艺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池州市石台县
8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
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
84
Ⅷ—15
歙砚制作技艺
黄山市歙县
国家名录
85
Ⅷ—16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黄山市休宁县
国家名录
86
Ⅷ—17
徽州漆器制作技艺
黄山市屯溪区
87
Ⅷ—18
徽州建筑技艺
黄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艺
黄山市歙县
89
Ⅷ—20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黄山市祁门县
90
Ⅷ—21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松萝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
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休宁县、六安市、六安市霍山县
九、传统医药(1项)
91
Ⅸ—1
新安医学
黄山市
十、民俗(11项)
92
Ⅹ—1
洋蛇灯
合肥市肥东县
93
Ⅹ—2
涂山禹王庙会
蚌端口市怀远县
94
Ⅹ—3
界首苗湖书会
阜阳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县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巢湖市和县
97
Ⅹ—6
九华山庙会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县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算法
黄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④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⑤ 安徽着名剧种是什么
安徽着名剧种是淮北花鼓戏、京剧的前身——徽剧、庐剧。
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端口、淮南、寿县)。淮北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民间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籍以自娱,有时在进行这些民间小唱时,伴以舞姿。这些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上的动作编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间杂技,如“四门八叉”、“顶人”等,使舞蹈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如西厢段三国段等,并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后来,又经过花古戏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改变了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演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艺术逐步提高,到解放后,达到了丰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戏的剧目分大戏小戏两种,传统剧目有《王小赶脚》、《四宝珠》、《花园会》等一百七十多个。内容多反应当时人民的生活、劳动、习惯、性格,运用当地群众的纯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淮北花鼓戏唱腔大体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于“八句子”和单出戏的专用调,如“货郎段”“西厢段”“黑驴段”等,旋律抒情优美,上下句对称整齐,组织比较严谨;另一类是用于正本戏的板调,如“平板”、“寒板”等。叙述性强,变化灵活,富于表现力。
淮北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是有独特风格的,无论是身段、动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淮北劳动人民的豪放、热情强悍的性格特点,显得粗犷、奔放而又朴实、诙谐。新整理的传统剧目《摸花轿》已拍成电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京剧的前身——徽剧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创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成为徽剧的先声。清干隆时形成 “徽 戏”,今名“ 徽 剧 ”。
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主要腔调是吹腔、四平、拨子和二黄,也唱西皮、高腔、昆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调等。剧目很多,擅演历史题材的大戏。音乐曲调和表演技巧都很丰富。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徽剧风靡全国,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的剧种。清朝干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当时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个之多,其中如大寿春,艺员竟达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庆升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实力雄厚,规制严整,行当齐全,阵容庞大。 老阳春 以昆曲见长,与之相对成立的是新阳春。该班有28只箱子行头,72名艺员,30顶网巾,常演出200多个剧目。 庄春和 以皮黄声腔为主的班社。 采庆班 以表演“采头”出名。
春台班 干隆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献寿,技艺超群,被誉为“四大徽班”之一。
庆升班技艺出众,被誉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庆班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赛宝会”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凤舞班民国15年成立,与新彩庆、二阳春、柯长春合称“新四大徽班”。
干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对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解放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庐剧
庐剧,旧称“倒七戏”,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皖中、皖西一带有一千多万人的广大地区,是省内最大的一个剧种。庐剧的起源比较早,据传在太平天国年间就有职业性流动班社。以大别山民歌和江淮之间的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嗨子戏、门歌等剧种的唱腔和剧目,逐渐发展成了格调统一、色彩鲜明的地方戏。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庐剧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罗衣》、《讨学钱》、《休丁香》等。剧本大多取材于流传在民间的历史传说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间传说,语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动。庐剧的表演朴素而活泼,简单而真实。打击乐很丰富,几乎是一种戏一套锣鼓经,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锣鼓声中进行的。唱时,一般都站着唱,随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动作,大的舞蹈动作都是唱完一段后,随着打击乐器的伴奏舞蹈起来。舞蹈吸收民间花鼓灯、早船舞等形式,花样翻新,姿态优美。
⑥ 我的家乡方言属于皖西赣方言,请问它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语音特征:
1.读送气声母的字比普通话多。不仅“婆桃葵才墙勤祥从”等字读送气声母,下面这些普通话读不送气声母的字,方言也读成送气声母。例如:步p、稻t、共k、在ts、匠t�、近t�、像t�、松(~树)ts。
2.t�组声母拼合口呼韵母字与t�组声母拼撮口呼韵母字混同。例如:肫=军、除=渠、拴=宣。
3.各地话把普通话的一部分t�、t�、�和零声母拼齐齿呼韵母字,读成k、k、x、�声母拼开口呼韵母。例如:“街”读成“该”、“敲”读成“尻”、“眼”读成“俺”、“瞎”读成“哈”。
4.各地话都把“坛(~子)肝看(~伢)汗”和“团官宽换”等普通话读an、uan韵母的字,读成on韵母。
5.各地话�n与��、in与i�韵母混同。例如:更生=根深、经营=金银。
普通话t�t��声母的字,在安徽方言里的读音有以下三种情况:
(1)皖中和皖西的多数方言把普通话中一部分t�t��声母(来自古庄组的部分)字,读成tstss声母。例如,合肥市话“皱、争”读ts-,“初、愁”读ts-,“师、生”读s-。
(2)沿淮和沿江的大部分市县方言,有ts组声母与t�组声母不分的情况,都读成了tstss。例如,蚌端口市、芜湖市话“知”=“资”,“巢”=“曹”,“山”=“三”。
(3)皖南和皖西的大部分市县方言,把普通话t�组声母的字,分别读成tstss和t�t��声母。例如,歙县话“之”读cts�,“知”读ct�i,“窗”读cts,“车”读ct�ia,“梳”读csu,“收”读c�i。3.中古“并”、“定”、“群”等全浊塞音声母的字,普通话都读成清塞音声母,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例如,“婆”、“步”都是并母字,普通话“婆”的声母是p,“步”的声母是p。
安徽大部分地区的话也是这样。少数市县话跟普通话不一样,有两种情况:
(1)皖西赣语和皖南徽语,将这些古全浊声母的字不分平仄,大都读成送气的清塞音声母。例如,潜山话和歙县话“婆”、“步”都读p声母,“提”、“笛”都读t声母,“葵”、“柜”都读k声母。
(2)皖南吴语仍保持着古全浊声母字的独立的声类。有的话仍读浊塞音,有的话读成先清后浊音。例如,太平话“败”、“皮”的声母是全浊塞音b,“途”、“度”的声母是全浊塞音d,“葵”、“穷”的声母是全浊塞音�;芜湖县老派话“皮”、“白”读成先清后浊的擦音f�声母,“挑”、“大”读成先清后浊的擦音�声母,“葵”、“柜”读成先清后浊的擦音x�声母,“虫”、“穷”读成先清后浊的擦音��声母。
4.普通话里“脑”、“怒”、“年”、“女”等字跟“老”、“路”、“连”、“吕”等字的声母是不同的,前一组是鼻音n,后一组是边音l。皖北中原官话皖西赣语跟普通话一样,鼻音声母和边音声母的字分别清楚。皖中江淮官话和皖南宣州吴语的少数方言跟普通话不一样,这两个声母彼此没有分别字音的作用。多数市县n、l随便读,少数市县全读n或l,总之是n与l不分。例如,合肥市话和芜湖市话都分不清“脑”与“老”,“怒”与“路”,“年”与“连”,“女”与“吕”等字的声母,但两者的情况却有不同,合肥话把这些字大都读成l声母,芜湖话习惯把“脑”、“老”、“怒”、“路”读成l声母,习惯把“年”、“连”、“女”、“吕”读成n声母。
5.普通话“夫”“匪”“方”等字读f声母,“出”“水”“双”等字读�声母。安徽大部分地区的读音跟普通话一样,惟有皖北中原官话的涡阳、临泉、阜阳、界首、亳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才把普通话读�声母跟合口呼韵母相拼的字读成f声母。例如,涡阳话把“书”读成“夫”cfu,把“水”读成“匪”cf�,把“双”读成“方”cfɑ~。
6.普通话“夫”与“呼”,“飞”与“灰”,“分”与“婚”读音分得很清楚。皖中和皖西话跟普通话一样,也分得很清楚。但是寿县、凤台、淮南市、泾县、石台、旌德、太平等地的话,以及广德、宁国两县乡间的湖北话,都有f与xu(xu-)不分的情况。这些地方一般把f声母字读成x声母(拼合口呼韵母),也有把x声母(拼合口呼韵母)的字读成f声母(拼开口韵)的,也有把f、x声母的字随便读的。
7.普通话�声母字,在安徽方言里的读音也有分歧。例如,阜阳和合肥话“人”、“绕”、“软”、“绒”、“热”、“日”等都读�声母。在沿淮沿江的一些市县(如蚌端口市、无为)等方言里,大多读成舌尖前浊擦音声母z。当涂方言又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皖南徽语把“人”、“绕”、“软”、“日”、“热”等字读成�声母,把“如”“绒”等字读成零声母。
8.普通话零声母的字,在安徽方言里一般都读成了有声母的字。有三种情况:
(1)开口韵零声母字,皖北中原官话大都读成�声母,皖中合肥、肥东、肥西、舒城等地读成�声母,沿江江淮官话、皖南宣州吴语、皖西赣语和皖南徽语读成�声母。例如,“安”,阜阳话读c�a~,合肥话读c�~,巢湖话读c�~、歙县话读c��,太湖话读c�an。
(2)合口呼零声母字,在皖东江淮官话、沿淮以南的中原官话以及皖南宣州吴语和一部分徽语里大都读v声母。例如,“温”,凤阳话读cv�~,滁县话读cv��,石台话读cv��,休宁话读cva。
(3)一部分齐齿呼零声母(古疑母开口细音)字,在皖南徽语、皖西赣语里大都读成�或n声母,有的字(来自古疑母开口二等韵)读成�声母。例如,“研”岳西、休宁话读�声母,“义”歙县话读n声母,“咬”岳西和歙县话都读成�声母。
9.普通话ai、au等复合元音韵母,在安徽的淮北话、皖中话和皖南话中,大都读成单元音韵母。例如,“败太”阜阳话读成�韵母,合肥话读成E韵母,歙县话读成a韵母,太平话也读成a韵母;“宝刀”阜阳话、合肥话和歙县话都读成�韵母,太平话读成e韵母。
10.普通话“堵”“途”“路”“祖”“醋”“苏”等字读u韵母,“斗”“投”“漏”“走”“凑”“搜”等字读ou韵母。可是,皖西赣语、桐城话和宁国的湖北话将这些u韵字都读成跟ou韵母字同音。例如,堵=斗,途=投,路=漏,祖=走,醋=凑,苏=搜。
11.普通话an、a�、�n、��韵母,在皖北中原官话和沿淮一带的皖中江淮官话中大都读成鼻化韵母。例如,“安”阜阳话读�a~,合肥话读�~,“恩”阜阳话、蚌端口话都读�~韵母。
12.普通话an、a�韵母的字,在皖南徽语中大都读成元音韵母。例如,“汤”歙县话读cta,屯溪话读ctau,“官”歙县话读cku�,屯溪话读ckuˇ。普通话有些读u�n、��韵母的字,在皖南徽语中也有读成元音韵的。例如,“敦”休宁话读ctuˇ,“登”休宁话读cta,“生”歙县话读s�,“宁”休宁话读la�。
13.普通话“班”“胆”和“关”“弯”分别读an和uan韵母,“帮”“党”和“光”“汪”分别读a�、ua�韵母。在沿江两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贵池、安庆、怀宁、桐城以及皖南徽语中,都有an与a�不分,uan与ua�不分的情况。例如,芜湖市话“班帮”与“胆党”都读a~韵母,“关光”“弯汪”都读ua~韵母;祁门话“胆党”“感港”都读�~韵母,“帮班”“关光”都读uˇ韵母。
14.普通话“门真跟”和“民林金”分别读�n、in韵母,“蒙蒸庚”和“明灵京”分别读��、i�韵母。在沿淮的中原官话中及淮河以南的大多数方言里,都有�n与��不分、in与i�不分的情况。例如,在蚌端口、合肥、芜湖、安庆等地话里,“彭蒸庚”=“盆真跟”,“明灵京”=“民林金”;在滁县、太平等地话里则“盆真跟”=“彭争庚”,“民林金”=“明灵京”,歙县话“风蒸”=“分真”、“精明”=“金民”。
15.普通话“班搬”同音,“蛮瞒”同音,“关官”同音,“晚碗”同音,前两组都读an韵母,后两组都读uan韵母。然而这些字在皖中和皖东江淮官话、皖西赣语以及沿江宣州吴语里却读成不同的韵母。例如,“班蛮”、“关晚”合肥话读成~、u~韵母,岳西话读成an、uan韵母;“搬满”、“短酸乱官碗”合肥话都读成~韵母,岳西话除了将“官碗”读uon韵母,其他都读on韵母。
16.普通话“居、宣、群”等字读撮口呼y、yan、yn韵母,“猪、拴、唇”等字读合口呼u、uan、u�n韵母。可是在皖西赣语和桐城、枞阳、宁国话里,却把这两类字的韵母混同为一了。例如,“居猪”怀宁话读ct�y,桐城话读ct�,“群唇”怀宁、太湖话读ct�yn,桐城、宁国话读ct�n,“宣拴”怀宁、太湖话读c�yan,桐城、宁国话读c�an。
17.普通话“多”读uo韵母,“堆”读uei韵母,“敦”读u�n韵母,“端”读uan韵母。但是在我省很多方言中,这些字的韵母大都失去u韵头,读成开口呼韵母。例如,“多蓑”芜湖话读o韵,“堆岁”蚌端口话读�韵,“敦孙”颍上与蚌端口话都读�~韵,“端酸”合肥话读~韵,宁国和广德等地话却读成an韵母。
18.普通话“比皮米李低体衣”等字都读i韵母,可是合肥、肥东、肥西、绩溪、旌德等地话却读成�韵母,与“资次私”的韵母相同。
19.普通话kkx声母是不跟齐齿韵相拼的。可是歙县、潜山、颍上话的kkx声母都可以跟少数齐齿呼韵母相拼。例如,歙县话的“狗”ki、“口”ki、“厚”xi的字音,潜山话的“跟”kin、“坑”kin的字音,颍上话“格”kie、“客”kie、“黑”xie等字的读音。
20.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入声字被分别归并到这4个声调中。皖北中原官话虽然也是四个声调,但是古入声字大都被分别并到阴平(古清入和次浊入声字)、阳平(古全浊入声字)中去。皖中江淮官话和沿江吴语有五个声调,除了有与普通话相同的四个声调之外,还比普通话多出一个入声调。皖西赣语和皖南徽语多为六个声调,除了比普通话多一个入声调之外,大多还将去声分化为阴去、阳去两类。各地话声调的调值与普通话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普通话阴平读55高平调,全省与其相同或相近的只有铜陵话阴平也读55高平调,贵池话阴平读44次高平调。普通话去声读51全降调,与其相近的有皖北中原官话和皖中沿淮南铁路各市县的江淮官话,这些方言的去声大都读53高降调。
⑦ 安徽的文化遗产是什么
安徽省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1.民间音乐
⑴当涂民歌(安徽省当涂县)
⑵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
2.民间舞蹈
⑶花鼓灯(安徽省蚌端口市、凤台县、颍上县)
3.传统戏剧
⑷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
⑸岳西高腔(安徽省岳西县)
⑹徽剧(安徽省、黄山市)
⑺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⑻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
⑼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端口市)
⑽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
⑾池州傩戏(安徽省池州市)
4.曲艺
⑿凤阳花鼓(安徽省凤阳县)
5.民间美术
⒀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
6.传统手工技艺
⒁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
⒂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
⒃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
⒄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
⒅徽墨制作技艺(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⒆歙砚制作技艺(安徽省歙县)
(五)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名录拟定项目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
或单位
备注
一、民间文学(6项)
1
Ⅰ—1
鞭打芦花
宿州市萧县
2
Ⅰ—2
孔雀东南飞传说
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
3
Ⅰ—3
桐城歌
安庆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传说
安庆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谣
黄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联匾额
黄山市
二、民间音乐(14项)
7
Ⅱ—1
五河民歌
蚌端口市五河县
8
Ⅱ—2
皖西大别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寿州锣鼓
六安市寿县
10
Ⅱ—4
金寨古碑丝弦锣鼓
六安市金寨县
11
Ⅱ—5
当涂民歌
马鞍山市当涂县
国家名录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国家名录
13
Ⅱ—7
繁昌民歌
芜湖市繁昌县
14
Ⅱ—8
铜陵牛歌
铜陵市铜陵县
15
Ⅱ—9
贵池民歌
池州市贵池区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县
17
Ⅱ—11
九华山佛教音乐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18
Ⅱ—12
潜山弹腔
安庆市潜山县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黄山市
20
Ⅱ—14
齐云山道教音乐
黄山市休宁县
三、民间舞蹈(11项)
21
Ⅲ—1
花鼓灯
蚌端口市、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国家名录
22
Ⅲ—2
卫调花鼓
蚌端口市龙子湖区
23
Ⅲ—3
临北狮子舞
蚌端口市五河县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凤台县
25
Ⅲ—5
秧歌灯
滁州市来安县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寿县、阜阳市临泉县
27
Ⅲ—7
十兽灯
芜湖市南陵县
28
Ⅲ—8
竹马灯
铜陵市铜陵县
29
Ⅲ—9
东至花灯
池州市东至县
30
Ⅲ—10
黎阳仗鼓
黄山市屯溪区
31
Ⅲ—11
祁门傩舞
黄山市祁门县
四、传统戏剧(20项)
32
Ⅳ—1
庐剧
合肥市、六安市
国家名录
33
Ⅳ—2
淮北花鼓戏
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夹弦
亳州市谯城区
35
Ⅳ—4
坠子戏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戏
宿州市、蚌端口市
国家名录
37
Ⅳ—6
嗨子戏
阜阳市阜南县
38
Ⅳ—7
推剧
淮南市凤台县、阜阳市颍上县
39
Ⅳ—8
洪山戏
滁州市来安县
40
Ⅳ—9
含弓戏
巢湖市含山县
41
Ⅳ—10
梨簧戏
芜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连戏
芜湖市南陵县
43
Ⅳ—12
皖南花鼓戏
宣城市
44
Ⅳ—13
贵池傩戏
池州市
国家名录
45
Ⅳ—14
青阳腔
池州市青阳县
国家名录
46
Ⅳ—15
石台目连戏
池州市石台县
47
Ⅳ—16
文南词
安庆市宿松县、池州市东至县
48
Ⅳ—17
黄梅戏
安庆市
国家名录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庆市岳西县
国家名录
50
Ⅳ—19
徽州目连戏
黄山市
国家名录
51
Ⅳ—20
徽剧
安徽省徽剧团、黄山市
国家名录
五、曲艺(6项)
52
Ⅴ—1
门歌
合肥市包河区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县
54
Ⅴ—3
清音
阜阳市太和县
55
Ⅴ—4
渔鼓
阜阳市界首市
56
Ⅴ—5
凤阳花鼓
滁州市凤阳县
国家名录
57
Ⅴ—6
锣鼓书
六安市金安区
六、杂技与竞技(2项)
58
Ⅵ—1
华佗五禽戏
亳州市
59
Ⅵ—2
民间杂技马戏
阜阳市临泉县、宿州市埇桥区
七、民间美术(10项)
60
Ⅶ—1
火笔画
合肥市
61
Ⅶ—2
灵璧钟馗画
宿州市灵璧县
62
Ⅶ—3
萧县农民画
宿州市萧县
63
Ⅶ—4
民间剪纸
阜阳市
64
Ⅶ—5
凤画
滁州市凤阳县
65
Ⅶ—6
青阳农民画
池州市青阳县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庆市望江县
67
Ⅶ—8
徽州“三雕”
黄山市
国家名录
68
Ⅶ—9
徽派版画
黄山市歙县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黄山市黟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21项)
70
Ⅷ—1
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阜阳市界首市
国家名录
72
Ⅷ—3
紫金砚制作技艺
淮南市、六安市寿县
73
Ⅷ—4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六安市寿县、淮南市
74
Ⅷ—5
舒席制作技艺
六安市舒城县
75
Ⅷ—6
太平府铜壶技艺
马鞍山市当涂县
76
Ⅷ—7
传统加工纸制作技艺
巢湖市
77
Ⅷ—8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巢湖市无为县
78
Ⅷ—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市
国家名录
79
Ⅷ—10
宣纸制作技艺
宣城市泾县
国家名录
80
Ⅷ—11
宣笔制作技艺
宣城市宣州区、泾县
国家名录
81
Ⅷ—12
徽墨制作技艺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屯溪区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
池州市石台县
83
Ⅷ—14
桑皮纸制作技艺
安庆市潜山县、岳西县
84
Ⅷ—15
歙砚制作技艺
黄山市歙县
国家名录
85
Ⅷ—16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黄山市休宁县
国家名录
86
Ⅷ—17
徽州漆器制作技艺
黄山市屯溪区
87
Ⅷ—18
徽州建筑技艺
黄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艺
黄山市歙县
89
Ⅷ—20
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黄山市祁门县
90
Ⅷ—21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绿茶、松萝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
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市黄山区、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市休宁县、六安市、六安市霍山县
九、传统医药(1项)
91
Ⅸ—1
新安医学
黄山市
十、民俗(11项)
92
Ⅹ—1
洋蛇灯
合肥市肥东县
93
Ⅹ—2
涂山禹王庙会
蚌端口市怀远县
94
Ⅹ—3
界首苗湖书会
阜阳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县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庙会
巢湖市和县
97
Ⅹ—6
九华山庙会
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县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算法
黄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黄山市祁门县、黟县
102
Ⅹ—11
轩辕车会
黄山市黄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