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汉中本土文化对汉中孩子的教育影响
汉中本土历史文化印在纸上、烙在心中,汉中的孩子将来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怀揣满满的文化自豪感和对家乡的归属感,进而转化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正能量。
汉中,是陕西省的一个市。汉中市,原名南郑、兴元、凉州、天汉,简称“汉”,是陕西省地级市,素有“天汉”、“汉人之乡”、“汉族之乡”之称。
B. 汉中特色有那些
汉中地处祖国大西南,北界秦岭山脉,南界大巴山,总面积2,7246平方公里。其间由汉江冲积的汉中平原。属亚热带气候。汉中市位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中部,东经106°51—107°10、北纬33°2—33°22之间。地形特点南低北高,市内有平坝、丘陵和山地等三种地貌,平坝为汉江冲积平原的一二阶梯,海拔500—6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占全市面积的34.62%;丘陵为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宽谷浅丘地带,海拔601—8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约占全市面积的28.1%;山区是秦岭南坡形成的浅山和中山地区,地势较为复杂,土壤贫瘠,海拔在701—2038米之间,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7.2%。 汉中盆地南北宽约37公里,东西长116公里,约占汉中地区总面积的15.7%,可耕地303200亩,其中以水田为主。汉中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北有秦岭屏障,寒流不易侵入,气候温和湿润。
旅游景点
古汉台(已建成汉中博物馆)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 饮马池 汉中古城墙遗址 明瑞王府遗址(已建成莲花池公园) 虎头桥遗址 滨江景观带与桥头广场(含桥北广场与桥南广场) 午子山 苏景园 陕南珍稀植物园 王富沟溶洞群 兴元湖公园 楠竹园 桔园景区(城固县境内) 国家野生朱鹮保护园(洋县境内) 樱桃沟(西乡县境内) 圣水寺(南郑县境内) 小南海(南郑县境内) 南湖风景区(南郑县境内) 定军山古战场(勉县境内) 勉县温泉(勉县境内)特色饮食
汉中面皮
大米浸泡、磨浆,加水稀稠相宜,蒸成薄片,待冷却后切成条,具有色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萝卜丝、辣椒油、大蒜汁或生姜汁、精盐、醋等调料。凉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除凉食外,还可切片晒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为本地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与菜豆腐搭配是汉中人最喜欢的早餐。
菜豆腐
汉中菜豆腐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为大众化食品。将黄豆浸泡、磨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豆腐质地细嫩,色泽青白如玉。吃法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粥,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食之酸香可口;用白水加大米煮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该粥食之醇香甘甜。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芫荽等拌成的佐菜。
浆水面
汉中浆水面
汉中各地均喜食浆水面,尤其城南关幺儿拐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浆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称花辣菜)为佳,或用白菜、芹菜等制作,将菜在沸水中煮烫至半熟,放入瓦盆罐,加入浆水汤,一至二日菜色变成金黄色,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葱花、姜末、花椒粉等调料及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内作臊子。浆水面条人工擀作,页宽、条长、片薄。熟面条调上浆水菜臊,浇上辣椒红油。其色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是汉中有名的风味小吃。 红豆腐全市各县均产,以城固县上元观镇红豆腐最 为着名。用优质黄豆制成豆腐块,切一寸见方,恒温发酵,以食盐、花椒、大香、桂皮、良姜、砂仁等19种调味品浸拌淹渍后晾干,再用大曲酒、辣酱调制混合入坛密封,用自然气温调节坛内温度,使二次发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观枣红色,内呈杏黄色。口感松软、细腻、咸辣。1981年全国调味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同类产品第三名。 黄酒洋县、城固等县生产,以洋县谢村黄酒最为着名。谢村黄酒自清同治元年(1862)始酿,迄今仍享盛誉。黄酒以小麦作曲料,用乌药、栀子、肉桂、黄柏、细辛、当归、菊花等10多种中药材制成酒曲,精酿而成,酒味香醇浓郁,色泽橙亮透明,深受消费者喜爱。 罐罐茶略阳县传统茶点,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种类,后者最具特色。用小罐盛水,放入茶叶,置火上煮熬,边煮边放入面糊加清油,调以茴香、藿香、生姜、食盐、核桃、肉丁、鸡蛋花等调味品及佐料。清早或客来时,煮茶就以早点而饮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此种茶食本为氐羌人生活习俗,流传至今。 西乡牛肉干相传有100多年历史,采用优质“西镇牛”肉为原料,烘烤而成,皮呈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红色,切面带光泽,香酥可口。 腊肉腊肉,又叫烟熏肉。每逢冬腊月,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至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久放不变质。 黑米与黑米酒汉中洋县盛产黑米,也是黑米的原产地。相传为西汉着名外交家张骞在洋县、城固交界处发现并选育而成。史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珍稀名贵,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称。 黑米酒,就是选用当地特产的优质黑香米为原料,采取特殊的制曲、发酵、糖化、蒸馏、陈酿、勾兑等工艺精酿而成。
C. 何谓汉中文化,汉中精神又指什么
真正理解汉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汉中为什么称汉中?汉中,得名于汉水。汉水,得名于天汉,也就是银河。古代的祭司、神官、天文学家认为:盘古开天辟地后,祝融和共工天地大战,天倾西北,地降东南,形成了黄天厚土的世界。天汉位于天的中央,把天空分为两部分。与此相对应的,地上也应该有一条大河,位于大地的中央,并且把大地分为两半。当时已知的世界:北边有一条大河,就是黄河,南边也有一条大河,就是长江。那么这条大河就应该位于黄河和长江的中央。他们找到了这条大河。天上的大河叫汉,所以他们就把地面上的这条大河也命名为汉,又叫汉水、汉江。汉水源头有一座城市,东面是平原大海,西面是雪山戈壁,北面是草原沙漠,南面是森林沼泽,那么它也位于大地的中央,于是就起名为汉中,意思就是汉水之源,大地中央。所以汉中的别名也叫天汉。
汉中的历史就如同汉水一般,从云雾缭绕的远方,从高山之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流过汉中的山川,也流过数千年的漫长岁月。
早在烽火不断的春秋战国时期,汉中就是秦、楚两国相争之地。秦惠文王时,秦国战胜楚国,楚国不得不划地媾和,于是秦取地六百余里,置汉中郡。汉中这个名字被首次载入史册。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
,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历代人类英杰,他们的精神是我们后人最弥足珍贵的财富。汉水同样是一条伟大的母亲河,因为生于斯,游于斯,逝于斯的历代名流璨若星汉。
而他们中最能代表汉中的精神财富有三种:第一种:张蔡精神。
张骞
,博望侯,大行令,中外历史上着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路之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第一个外来物种的大规模引进者。(张骞为汉中本土人)蔡伦
,龙亭侯,尚方令,名垂千史的发明家,造纸之父。(蔡伦为湖南来阳人,其封地在汉中洋县)张骞-蔡伦精神就是开拓创新精神的最好代名词。
第二种:留武才德。
张良
,留侯,汉初三杰之一,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开国谋臣。(张良为安徽毫州人,其封地在汉中留坝)诸葛亮
,武乡侯,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第一宰相,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为山东琅琊望族)
张良、诸葛亮
皆是智慧超群、功勋卓着、德行彪炳青史的非凡人物。
第三种:李苏风流。
李白:青莲居士,供奉翰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为华裔中亚人,西凉王族后裔)苏轼:东坡居士,龙图阁学士,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李白、苏轼均是天才型的大诗人,他们是中国中古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洒脱不羁、傲世独立、易于触动、感情暴发力强;苏轼率真、孤傲、豁达、超脱,而他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只是时代更多地成就了他们的艺术天才。
汉中亦称天汉,天汉一词,寄托着汉人丰富的美好愿望和纯真的自我觉醒意识,它不仅是汉人的自信心所赖以产生的出发点和坚强基石,也成为汉人雄视宇宙的象征。这自然铸就了本源的天汉气概,再加上张蔡精神、留武才德、李苏风流,汉中遂成为汉家精神文化的发祥地。天汉气概彰显了汉中乃至汉民族博大、自信的一面;张蔡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中华民族稀有的科学精神;留武才德体现了一种儒法兵三家的交融;而李苏风流则体现了一种儒道合一的精神。
此外,在汉中还有历代名流:刘邦:曾为汉中王,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为江苏沛县人)韩信:淮阴侯,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高祖称他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
萧何月下追韩信
的典故就发生在汉中)郑子真:高隐名士,谷口先生,甘恬秉默,教人则勉以敬天、事人之道。虽名振京师,然隐居不仕,常垂钓于褒谷口。(郑子真为汉中本土人)班超:定远侯,东汉着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为陕西咸阳人,其封地定远乃汉中镇巴前身)李固:太尉,东汉时代着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北斗喉舌。(李固为汉中本土人)曹操:魏公,丞相,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为安徽亳州人,
曹操曾亲帅大军进攻汉中)张鲁:阆中侯,镇南将军,五斗米道的师君(教祖)。东汉
D. 汉中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汉中位于华夏版图之中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刘邦西汉王朝的发祥地,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军事要地,杰出的政治、军事人物张良、韩信、萧何、张鲁、诸葛亮、曹操、刘备、夏侯渊、黄忠、姜维、马超、张飞、吴玠、吴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汉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汉中也诞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外交家张骞,孕育了刚直雄烈的大汉诤臣李固,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长眠于汉中洋县。诗人李白、杜甫、陆游、欧阳修、岑参、元稹、李商隐也在秦巴山区之间游走,吟唱出彪炳文学史的瑰丽诗词墨宝。在抗日战争时期,汉中是后方重镇,陪都重庆屏障,蒋介石、李宗仁、蒋纬国、陈诚、胡宗南、祝绍周、杨虎城、美国飞虎队陈纳德这些抗战名人在汉中书写了辉煌的诗篇。——常识历史篇。
E. 汉中民俗文化简单介绍
汉中历史悠久、人文远古,是华夏文明较早的开发地区之一。汉水流域是人类先祖起源地之一。由于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是我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产、饮食、习俗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稻作文化麦粟文化在这里兼种并华;又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撞击之中,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发展升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汉水文化;加之,历史上"湖广填陕南",南北移民,五方杂处,从而使汉中的民俗兼四方,语言杂秦蜀,在全国具有独特性。诸如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神话传说等,是汉中文化遗产的立体史籍。丰富的人文资源、民俗资源,为汉中民俗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潜力很大,不仅大有前途,而且"钱途"无量。经过长期思考和研究,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开发:一、充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增辟旅游项目,以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兴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聪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富有民间文化特色的节日。比如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是被我们逐渐淡忘的节日,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民间节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从而有效带动民俗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汉中秦巴民俗村就曾多次在春节期间成功地举办过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演出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游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为长期大量分散于民间的各种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和舞台,为促进汉中的旅游发展,繁荣民间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可谓一举多得,意义深远。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也曾多次与各县区旅游景点大力举办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取得了显着效果。这里比较成功和有影响的例子当数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勉县老道寺镇"天河渡假村"联合举办的两届"天河爱情节".另外还有一些则是我们汉中本地的一些传统民间节日和纪念节会。比如汉台区武乡镇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南堂庙会"、城固原公、文川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举办的"物资交流会",还有勉县每年清明节举办的"诸葛亮文化节"、城固每年十月份举办的"张骞文化艺术节"等。通过这些当地民间举办的传统庙会和纪念节会,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而且能够更为充分地展示汉中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能够愈来愈多地吸引外地的开发商和游客的投资与光顾。
F. 为什么说汉文化出自汉中
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北立,巴山南卧,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母亲河汉江发源于汉中宁强县,自西向东流经其内。这里自然和人文景观名播中外,地理物候环境得天独厚,素有“西北小江南”、“金瓯玉盆”等美称,是中华大地上一颗璀烂的明珠。 汉中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公元前312年秦惠王首置汉中郡以来,自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岁月中,这块史称“天汉”的古老土地数度辉煌,为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秦末楚汉相争,被封为汉王的刘邦以汉中为发详地,举雄才、出奇兵,建帝业,其王朝以“汉”冠名,继而有了汉人、汉民族、汉语、汉文化之称谓。三国时期,汉中这块“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的战略要地曾演绎了多少英雄故事。被称为中华民族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死后葬于汉中定军山下,同时,这里还养育了“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长眠着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历史上很多的杰出人物都在汉中留下了足迹。胜迹历历,史册煌煌,汉中市1994年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汉中是汉人兴霸业的奠基地,是比关中还早的天汉雄风向外辐射的中心。即使皇室地点在关中,但支撑汉室的支柱和文化灵魂是从天汉汉中获得的。当我们纵身投入汉文化的氛围中时,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包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宏大气魄。在汉人那里,人的生命活动不再是儒家教条和规则的附庸,而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汉人认为,即生而为人,就应该到广阔的外部世界去创造,多少青年人勇敢地走出书斋,把生命的轨迹和坐标定位在到外面的世界去拼闯。这种汉文化渊源,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强大的生命力勃发出来,并作为一个巨大的整体去征服和支配外部世界。
G. 陕西汉中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陕西省汉中市就是三国时候的汉中
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特以“汉”为号,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说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曹操、杜甫、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诗词墨宝。
褒斜道漂流
褒斜栈道号称“中国第一栈道”,褒斜道漂流位于褒河上游。褒河由红岩、太白二河汇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险、奇、雄而着称于世,两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观田园风光、可沙滩嬉戏,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给您“披阅栈道风云,驾驭长河波浪,亲历英雄壮举,感受激情召唤”的奇特难忘的人生体验。
寒溪夜涨碑
距留坝县城南33公里马道镇北的凤凰山下有寒溪河,现存石碑两通,记载着公元前206年“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典故。相传韩信弃楚投汉,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气之下,单骑北上,行至马道,是夜明月当空但寒溪暴涨,信不能过,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回到汉中。刘邦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灭楚兴汉,终成帝业。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之句,赞美“寒溪夜涨“之奇功。
紫柏山下张良庙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坝县西北,远远就看到秦岭,西汉名臣张良庙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国时期张良第十三代孙张鲁始建,庙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静。
净明寺塔
净明寺塔位于汉中东门外,相传是三国着名将领庞德养病的地方。塔顶保存有略残的铁狮一对。此塔呈方形,单层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雄伟高大,秀丽无比。
张嶷墓
张嶷墓在陕西南郑县柏乡街。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张嶷曾经上谏诸葛瞻,建议其不要急于伐魏,而应该重点发展农业,再联合吴国攻打魏国。张嶷治理南方少数民族颇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战死沙场。张
乐城
距汉中35公里的城固县是乐城。当诸葛亮前两次北伐失败,在沔阳筑汉城,在城固筑乐城,东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队又可以防御敌军南下。至今,在庆山顶上还残留着报警的烽火台。
西乡张飞庙、飞凤山
西乡距城固60多公里,三国时期,西乡是张飞的封地,现存有“桓侯庙”遗址。飞凤山在西乡城南五子山侧,是西乡胜景之一。据传,张飞打败曹军后,路经此地,见山势如凤凌空飞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飞凤山”三个大字。
H. 汉中市三国文化指的是什么
汉中作为汉朝的一个大郡,一直贯穿于三国历史之中。
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汉中的三国文化可以说是魏蜀之争的三国文化。
I. 汉中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特点
一、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汉中市位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中部,东经106°51'-107°10'、北纬33°2'-33°22'之间。
地形特点南低北高,市内有平坝、丘陵和山地等三种地貌,平坝为汉江冲积平原的一二阶梯,海拔500-6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占全市面积的34.62%;丘陵为山前洪积扇形成的宽谷浅丘地带,约占全市面积的28.1%;山区是秦岭南坡形成的浅山和中山地区,地势较为复杂,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7.2%。
本区域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东西横贯,嘉陵江南北纵穿,米仓山南坡有渠江上游河源区的部分河流。同时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长度为1.4-2公里。
汉中气温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大。西部略低于东部,南北山区低于平坝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坝地区年均气温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低于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气温高于13℃。
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
秦汉时期汉中郡西起沔阳阳平关,东至郧关和荆山,绵延千里。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南郑县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国号称“汉朝”
三国时期,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汉即获得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沔县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
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
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
国民政府时期,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故宫博物院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风土人情丰富多彩
汉中市居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其余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朝鲜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萨克族、傣族、高山族、锡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汉中市户籍总人口380.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5.5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乡,油菜花的天堂。汉中是我国传统的油菜种植生产基地,每年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现已成为我国油菜种植面积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
汉中面皮陕西汉中当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其制作工艺于2011年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中洋县盛产黑米,也是黑米的原产地。相传为西汉着名外交家张骞在洋县、城固交界处发现并选育而成。史载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珍稀名贵,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称。
(9)汉中市有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汉中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2018年, 汉中市实现生产总值1471.8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4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702.15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564.26亿元,增长7.4%。人均生产总值42754元,增长9.7%。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4.0%、47.7%和38.3%。与2017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高1.4个、0.4个百分点。
截至2018年,汉中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20.14亿元,同口径增长1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9.96亿元,增长9.5%。财政支出342亿元,增长9.7%。